- 年份
- 2024(10809)
- 2023(16039)
- 2022(13531)
- 2021(12653)
- 2020(10636)
- 2019(24730)
- 2018(24211)
- 2017(46253)
- 2016(25118)
- 2015(28306)
- 2014(28303)
- 2013(28172)
- 2012(26630)
- 2011(24392)
- 2010(24898)
- 2009(23322)
- 2008(23531)
- 2007(21020)
- 2006(18889)
- 2005(17662)
- 学科
- 济(121716)
- 经济(121598)
- 管理(69163)
- 业(65110)
- 企(52066)
- 企业(52066)
- 方法(47294)
- 数学(41940)
- 数学方法(41477)
- 中国(33627)
- 农(30214)
- 财(29168)
- 地方(25604)
- 制(24692)
- 学(24285)
- 业经(23454)
- 贸(22810)
- 贸易(22800)
- 易(22189)
- 银(19902)
- 银行(19872)
- 农业(19557)
- 融(19336)
- 金融(19334)
- 行(19199)
- 体(17177)
- 环境(16287)
- 策(16282)
- 和(16062)
- 务(15829)
- 机构
- 大学(369529)
- 学院(366752)
- 济(168288)
- 经济(165046)
- 研究(137290)
- 管理(135071)
- 理学(114746)
- 理学院(113393)
- 管理学(111500)
- 管理学院(110783)
- 中国(105606)
- 科学(79536)
- 财(79289)
- 京(79006)
- 所(70852)
- 研究所(63754)
- 农(61940)
- 财经(61268)
- 中心(60840)
- 江(56559)
- 经(55710)
- 经济学(53978)
- 北京(50969)
- 业大(50741)
- 范(48824)
- 院(48667)
- 师范(48408)
- 经济学院(48331)
- 农业(48314)
- 财经大学(45305)
- 基金
- 项目(232201)
- 科学(183810)
- 基金(171044)
- 研究(170133)
- 家(149626)
- 国家(148418)
- 科学基金(125966)
- 社会(110889)
- 社会科(105225)
- 社会科学(105195)
- 基金项目(88068)
- 省(87400)
- 自然(79289)
- 教育(78497)
- 自然科(77498)
- 自然科学(77469)
- 自然科学基金(76169)
- 划(74608)
- 资助(71777)
- 编号(66500)
- 成果(56406)
- 部(53550)
- 重点(53196)
- 发(51085)
- 课题(47736)
- 创(47376)
- 国家社会(47115)
- 教育部(46165)
- 性(45056)
- 创新(44529)
- 期刊
- 济(193073)
- 经济(193073)
- 研究(121375)
- 中国(77817)
- 财(61265)
- 学报(56680)
- 农(56599)
- 科学(52867)
- 管理(51982)
- 大学(43280)
- 融(40617)
- 金融(40617)
- 学学(40518)
- 教育(40500)
- 农业(37520)
- 经济研究(33021)
- 财经(32135)
- 技术(31074)
- 经(27852)
- 业经(27612)
- 问题(25243)
- 贸(23438)
- 业(20888)
- 国际(20876)
- 世界(19939)
- 技术经济(19699)
- 统计(19268)
- 策(16910)
- 版(16620)
- 理论(16608)
共检索到5797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曙光 张平 盛洪 王诚 仲继银 杨帆 刘霞辉 韩孟 魏众 桁林 左大培 王利民
改革的累积效应和一致性稳定政策选择———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学科课题组一、低通胀下的稳定增长自从1993年7月开始采取紧缩政策,加强宏观调控以来,中国的经济运行经过短期波动,逐渐进入了一个稳定增长的轨道。1994年10月...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张曙光
保持稳定推进改革加快调整———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运行和政策选择张曙光(一)低通胀下的经济稳定增长自从1993年7月采取紧缩政策,加强宏观调控以来,中国的经济运行经过短期波动,逐渐进入了稳定增长的轨道。通货膨胀率从1994年10月的最高水平(27%)逐...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喻国平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周期性的波动根源在于供给”。“时间一致性”理论对宏观经济政策运用中“时间一致性难题”的分析研究,为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实际有效运用提供了思路;在对商业周期的研究中探讨了引起商业周期波动的各种因素和各因素间相互关系。本文旨在综合述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时间一致性”理论的杰出贡献。
关键词:
实际经济周期 时间一致性 理论贡献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孙稳存
本文根据估计的中国人民银行利率政策规则,在具有粘性价格和垄断竞争的货币经济周期模型的分析框架上,考察了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定性。由于中国利率政策规则不是积极的反通货膨胀规则,利率仅根据通货膨胀采取包容性的调整,因此,经济不存在惟一的稳定均衡,即经济不会向某一特定的稳态收敛,并且中国经济有可能存在多重均衡和内生波动。所以,在目前的利率政策规则下,中国经济可以长期处于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状态。本文最后的经验考察表明,以上结论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所表现的特点是一致的。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利率规则 宏观经济稳定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徐奇渊 张斌
2012年,受前期宏观调控紧缩政策和外需不景气影响,中国宏观经济温和放缓。在GDP增速下滑1.8个百分点的背景下,企业利润增速从27.3%下滑到-2.7%。从微观层面来看,企业面临的困难甚至不亚于2008年末。对于这种宏观温和、微观骤冷的解释是:危机后的信贷扩张,使企业积累了更高的资产负债率,高财务杠杆使企业在负面冲击下更为敏感和脆弱。预计2013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8%的增长率,但如果企业经营效益恶化及其滞后影响逐步显现和扩大,宏观经济企稳的微观基础仍将脆弱。应避免再次使用信贷扩张的刺激政策,同时采取减税、稳定资产价格、强化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等措施。
关键词:
中国经济 资产负债率 财务杠杆 减税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桁林
一、宏观态势基本反映了政策效果我国经济经受了亚洲金融危机和特大洪涝灾害的双重考验,从总体上看,不利局面得到了有效控制。首先是对外贸易持续发展,外贸部门积极采取多元化市场战略,努力扩大出口,减少了亚洲金融危机所造成的不利性。1998年1~9月份进出口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许永洪 洪昕
使用电力、能源、税收、货运、客运等物理指数对GDP的准确性进行评价已是社会热点,文章通过对全国30个省市(西藏自治区未列入)1996~2011年的GDP指数和物理指标的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物理指数增速与GDP增速虽然存在相关性,但并不是简单对应关系,通过从统计角度和产业发展角度对GDP与物理指数的内在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认为直接使用物理指数对GDP准确性进行评价有其局限性。
关键词:
物理指数 宏观经济评价 数据质量评估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郭庆旺 赵志耘
宏观经济稳定政策虽然是现代各国政府常用的稳定经济运行的工具, 但稳定政策的理论争论从来没有间断过。对不同经济学流派的政策主张及其理论依据的回顾并分析表明,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仍是我国前几年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需求管理政策 供给管理政策 积极财政政策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孙稳存
本文在IS—LM—AS模型的框架下 ,分析了利率管制条件下中国宏观经济均衡状态的特点、动态调整方式。研究结论表明 :在利率管制条件下 ,由于市场自身缺乏稳定机制 ,经济只存在惟一的均衡路径 ;任何冲击都会破坏经济的稳定 ,而经济体系自身不会向稳定方向调整 ,其结果是经济波动呈发散趋势。通过进一步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利率政策的操作方式及绩效的考察发现 :利率政策调整滞后、调整不充分、政策操作并不成功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许可 马正宇 赵文铀
运用DEFINE模型框架,纳入碳减排支持工具变量,构建中国存量流量一致性生态宏观经济学模型,尝试模拟2020—2060年气候变化对中国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冲击影响。分析结果显示,气候变化在短期内对企业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响,并沿资金链、供应链传递,导致经济增长放缓并影响金融稳定性。碳减排支持工具的使用有利于提升绿色信贷配给率,对于社会产出、银行业资本均有正向作用,能够促进宏观风险下降。以价格型为主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在利率下行的背景下作用有限,政策潜力需要在长时间内得到验证。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许光建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增长进入下行通道。我国近期经济增速回落的主要因素:从短期来看,是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乏力和国内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滞后影响;从长期因素来看,主要是人口红利的消失和进入WTO外贸迅速增长阶段的逐步结束。今后一个阶段,国家宏观调控和改革的基本取向应当通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金融改革、鼓励基础设施投资多元化,鼓励小微企业发展等经济领域的改革,通过促进信息消费和文化教育服务,扩大内需,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不竭的动力、红利和广阔的市场。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加快改革 扩大内需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樊纲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徐涛
文章利用1952~2006年的中国财政收支总额(包含预算外收支)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我国财政收支行为对宏观经济的稳定效应。文章的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财政收支与GDP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在长期内我国财政收支行为对宏观经济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短期内当经济处于衰退阶段时,财政收支行为有利于宏观经济稳定,但是当经济处于繁荣阶段时,加剧了宏观经济波动。
关键词:
财政收入 财政支出 稳定效应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于长革
2011年,中国的经济形势依然具有典型的"两面性"特征。短期内经济增长虽然可能出现小幅波动,但全年经济运行将进一步趋于平稳,经济增长率预计可保持在9.5%左右,仍处于稳定增长水平。但宏观经济运行中依然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因此,在宏观经济政策上要适时做出调整:第一,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完善宏观调控基础;第二,宏观调控要从需求管理为主转变为供给管理为主,加快推进结构调整;第三,财政政策要继续保持必要的刺激力度,货币政策操作重点要放在支持企业恢复和提高生产能力、增强经济活力以及引导通胀预期上。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林建华 任保平
本文对2007年至2008年6月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根源进行了剖析,认为引发此番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不合理的经济增长结构,其他诸如原油、粮食、矿产品价格的上涨以及美元贬值等因素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过是这一根本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所引发的连锁反应。文章认为,此类情况需要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减少流动性,实现物价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来化解通货膨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