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25)
2023(9515)
2022(8238)
2021(8388)
2020(6821)
2019(15876)
2018(15639)
2017(30429)
2016(16854)
2015(19115)
2014(19423)
2013(19309)
2012(18161)
2011(16467)
2010(17054)
2009(16325)
2008(16636)
2007(14947)
2006(13908)
2005(12901)
作者
(45393)
(38421)
(37770)
(36735)
(24227)
(18149)
(17282)
(14477)
(14409)
(13935)
(12880)
(12625)
(12358)
(12084)
(11960)
(11363)
(11258)
(11165)
(11012)
(10719)
(9854)
(9461)
(9214)
(8887)
(8798)
(8690)
(8673)
(8503)
(7847)
(7554)
学科
(67867)
经济(67782)
(55068)
管理(47149)
(46800)
(33430)
企业(33430)
农业(30660)
(29773)
中国(24603)
(22805)
方法(21956)
数学(19746)
数学方法(19446)
业经(18786)
(15480)
(15468)
银行(15464)
(14802)
地方(14789)
财政(14471)
(14239)
贸易(14231)
(14014)
(13966)
(13409)
财务(13385)
财务管理(13333)
(12790)
金融(12790)
机构
学院(234705)
大学(230422)
(106266)
经济(104029)
管理(88935)
研究(84825)
理学(74171)
理学院(73448)
管理学(72499)
中国(72476)
管理学院(72046)
(59896)
(50875)
(49166)
科学(45435)
(43568)
财经(41530)
中心(39808)
(38712)
农业(38140)
研究所(37699)
(37424)
业大(33665)
北京(32244)
(30930)
师范(30774)
经济学(30724)
(29992)
财经大学(29659)
(28948)
基金
项目(134684)
研究(108954)
科学(105525)
基金(95614)
(80261)
国家(79382)
社会(68339)
科学基金(67370)
社会科(64273)
社会科学(64257)
(52354)
基金项目(49296)
教育(49223)
编号(48122)
(43070)
成果(41784)
资助(39402)
自然(38940)
自然科(37919)
自然科学(37912)
自然科学基金(37222)
课题(32772)
(31820)
(30649)
(30322)
重点(29863)
(29194)
(28295)
国家社会(27519)
(27493)
期刊
(135092)
经济(135092)
研究(85114)
中国(58410)
(54750)
(48577)
农业(36449)
(35552)
金融(35552)
管理(31376)
教育(30179)
学报(28688)
科学(28529)
业经(25848)
大学(23886)
学学(22002)
财经(20813)
经济研究(19996)
技术(19812)
问题(18915)
(17824)
(16876)
(15564)
农村(15401)
(15401)
农业经济(14670)
世界(14043)
国际(13753)
理论(12980)
经济问题(12741)
共检索到4040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邓菊秋  王祯敏  尹志飞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在"多取少予"、"多予少取"、"只予不取"理念下不断调整和改革,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政策体系。这些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减少了农村贫困人口。然而,现行财政支农政策存在缺乏长远规划、目标不清晰、投入力度不够、支出结构不合理、资金使用绩效差等问题。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目标,财政支农政策应当有长远规划和明确的目标,确保财政资金投入的数量,调整财政资金使用方向,加大绩效评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完善和创新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机制。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朱珍  
改革开放40年来,财政支农政策在税收、财政补贴、政府投资、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不断嬗变,彰显出劳动二重性、商品二因素、公平正义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协调发展等政治经济学规律。然而,通过梳理历史发现,财政支农政策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不利于倍乘劳动的有效发挥,财政支农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异化现象,并且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与五大发展理念不符。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指导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完善,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的来源结构和支出结构,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绩效评价和监督管理,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向马克思公平正义的理想目标迈进。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树培  魏下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演变和财政支农支出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我国财政支农投入带有明显的"人治"特征,缺乏有效的体制与制度保障。虽然财政支农总体支出对农民收入增长有促进作用,但由于支出结构不合理,各分类支出间效率差异较大,使得总体效率较低。之所以在国家不断调整财政支农政策和扩大支农支出规模的情况下,城乡差距与"三农问题"却日益严峻,一方面是由于财政支农缺乏有效的体制保障,另一方面可归因于支农支出结构安排不合理。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彭克强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支农效率低下已是不争的事实,财政支农结构效率低下与金融支农积极性不高互为表里。必须整合财政和金融两股支农力量,使二者发挥各自支农比较优势,在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基础上扩大支农资金规模,从而大幅提升财政支农资金的整体效率。
[期刊] 改革  [作者] 姚林香  张维刚  
财政支农支出通过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科技服务、优惠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对农业供给结构变动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因此,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推动数字农业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以及完善农业制度体系方面的财政支持力度,在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前提下,减少对粮食种植的诱导性政策和价格干预性补贴,有效缩短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供给结构调整的滞后效应。
[期刊] 改革  [作者] 姚林香  张维刚  
财政支农支出通过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科技服务、优惠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对农业供给结构变动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因此,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推动数字农业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以及完善农业制度体系方面的财政支持力度,在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前提下,减少对粮食种植的诱导性政策和价格干预性补贴,有效缩短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供给结构调整的滞后效应。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李霞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各级财政不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总体上延续了好的势头。随着新形势的发展,财政支农工作又面临着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谋划好"十二五"时期的财政支农政策,更好地支持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是财政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厅课题组  谢煊  朱美玲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民心工程,也是一项需要巨大财力投入且十分艰巨的长期任务。新疆作为一个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面对经济基础薄弱、农村建设落后、地方财政困难的现状,如何运用财政投入政策调动广大社会资源,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彭新万  
国家实施的财政支农政策成为缓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但是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消费差距、财产差距,以及公共服务差距等仍十分突出。究其原因,既有市场的,也有体制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晶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近年来更是全面加强了财政支农力度,有效地发挥了财政对"三农"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性功能。作为政府主导下的重要制度安排,财政支农在确保整个农业稳定高效发展和实现农民持续增收过程中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当前实际来看,尽管我国财政支农政策日益健全完善、发挥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与金融对接也日益紧密,但是依然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挑战。文章正是以此为背景,从全面提升公共财政支出使用效益和存在问题的角度,对新常态下财政支农政策及金融对接的实现路径进行深入研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晶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近年来更是全面加强了财政支农力度,有效地发挥了财政对"三农"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性功能。作为政府主导下的重要制度安排,财政支农在确保整个农业稳定高效发展和实现农民持续增收过程中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当前实际来看,尽管我国财政支农政策日益健全完善、发挥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与金融对接也日益紧密,但是依然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挑战。文章正是以此为背景,从全面提升公共财政支出使用效益和存在问题的角度,对新常态下财政支农政策及金融对接的实现路径进行深入研究。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我国从本世纪初开始实施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是继分税制改革后财政管理制度的又一次重大变革,成为财税体制改革的一大亮点,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称为一场"财政革命"。改革建立起全新的预算执行管理机制,从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上促进了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现代财政制度的完善,有力保障了国家重大改革与重大政策的有效实施。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陈春莹  
近年来,山东省莒县财政局结合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村财会人员管理实际,着力在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培训方法上进行创新,有计划、分层次、分阶段推进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提升了农村财会人员业务素质,保证了上级各项财政支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一、坚持"四个到位",夯实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基础一是组织领导到位。为顺利开展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成立了由财政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胡斌  
长期以来,在我国,财政支农政策一直被作为政府干预农业的最重要的政策手段加以实施,对于整个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着重研究改革以来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功能特征、内在结构及其与外部环境的依存关系等问题,并以此探讨提高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实效的具体途径。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李国祥  
选择合适的国内支持措施,对于应对入世后的挑战至关重要。中国成为世贸正式成员后,农业生产将受到重大影响,尤其是大宗田间作物的生产,明显处于劣势。粮棉油等农产品直接关系到食品安全和典型农区的农民收入,关系到我国农村的全面发展和整个国家现代化的实现。国内支持,与市场准入、出口补贴一起、构成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中的三大核心内容。我们在市场准入方面的承诺,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外生性,难以调整和改变。出口竞争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我国农业的竞争力,外在的出口补贴会受到越来越严格的限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