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08)
- 2023(15036)
- 2022(12660)
- 2021(12123)
- 2020(9950)
- 2019(23241)
- 2018(23389)
- 2017(44750)
- 2016(24581)
- 2015(28012)
- 2014(28475)
- 2013(28033)
- 2012(25609)
- 2011(23387)
- 2010(23569)
- 2009(21957)
- 2008(21518)
- 2007(18960)
- 2006(17251)
- 2005(15545)
- 学科
- 济(101721)
- 经济(101599)
- 业(70303)
- 管理(64031)
- 农(48924)
- 企(48655)
- 企业(48655)
- 方法(40648)
- 数学(35286)
- 数学方法(34947)
- 农业(32274)
- 中国(31436)
- 业经(27034)
- 制(23637)
- 财(23425)
- 地方(21021)
- 学(19786)
- 贸(18540)
- 贸易(18530)
- 易(18068)
- 银(17749)
- 银行(17712)
- 行(17036)
- 体(17029)
- 融(16138)
- 金融(16136)
- 发(15828)
- 理论(15260)
- 技术(14871)
- 和(14719)
- 机构
- 大学(350351)
- 学院(349920)
- 济(144679)
- 经济(141615)
- 管理(137863)
- 研究(121763)
- 理学(118598)
- 理学院(117341)
- 管理学(115507)
- 管理学院(114875)
- 中国(93777)
- 京(75457)
- 科学(73391)
- 农(70179)
- 财(66698)
- 所(61535)
- 研究所(55578)
- 中心(55267)
- 业大(55257)
- 农业(53721)
- 江(52059)
- 财经(51956)
- 北京(48070)
- 范(47418)
- 经(47279)
- 师范(47053)
- 院(43076)
- 经济学(42008)
- 州(41917)
- 财经大学(38214)
- 基金
- 项目(231222)
- 科学(181074)
- 研究(174608)
- 基金(166149)
- 家(143717)
- 国家(142404)
- 科学基金(121479)
- 社会(109199)
- 社会科(102988)
- 社会科学(102960)
- 省(90010)
- 基金项目(88644)
- 教育(78818)
- 自然(76416)
- 划(75088)
- 自然科(74537)
- 自然科学(74521)
- 编号(74116)
- 自然科学基金(73161)
- 资助(66966)
- 成果(61036)
- 部(51587)
- 重点(51315)
- 发(50592)
- 课题(49984)
- 创(47563)
- 国家社会(44522)
- 创新(44289)
- 教育部(43923)
- 项目编号(43478)
- 期刊
- 济(167887)
- 经济(167887)
- 研究(110256)
- 中国(72872)
- 农(70731)
- 学报(54241)
- 科学(50723)
- 管理(48672)
- 农业(47837)
- 财(47594)
- 教育(42943)
- 大学(42088)
- 学学(39229)
- 融(36762)
- 金融(36762)
- 业经(31446)
- 技术(30143)
- 经济研究(25240)
- 财经(24804)
- 问题(23487)
- 业(22879)
- 经(21094)
- 图书(19050)
- 理论(18788)
- 版(17264)
- 实践(17201)
- 践(17201)
- 技术经济(16969)
- 世界(16545)
- 贸(16544)
共检索到5359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刘艳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民市民化进程遵循民本自发、政府主导的演进机理。以劳动力乡城转移和市民化的特征性事实为节点,其演进轨迹大致可以划分五个阶段。每个阶段,在制度破冰和政策引导下,作为微观主体之一的农民在市场-政府的关系变化之中做出理性选择。在政府和民众共同努力下,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取得了卓著的成就,并呈现出独特的特征。未来,将遵循"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理念,逐步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农民市民化 演进机理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天旭 郑恺
现代化意味着城市化,意味着人口向城市集中,逐步市民化。但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出现部分农民的被动市民化现象。按照农民户口和失去土地的方式差异,农民被动市民化在我国经历了三个变化阶段。
关键词:
被动市民化 城市化 演变阶段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刘艳 吴丰华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流向城市从事非农产业。本文在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压力增加的新常态背景下,围绕市场化改革这一主线,将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市民化分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显现与初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及农民工形成与农民工市民化三个阶段,力求探寻农民市民化的演进规律,并结合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考量和"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对未来我国农民市民化的新目标、新动力、新特征作出展望。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农民市民化 展望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刘艳 吴丰华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流向城市从事非农产业。本文在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压力增加的新常态背景下,围绕市场化改革这一主线,将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市民化分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显现与初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及农民工形成与农民工市民化三个阶段,力求探寻农民市民化的演进规律,并结合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考量和"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对未来我国农民市民化的新目标、新动力、新特征作出展望。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农民市民化 展望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小勇 乔文瑄 杨育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消费关系随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和经济快速发展产生的巨大变化,体现在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层次、消费方式、消费矛盾等消费关系特征的变化。我国消费关系的演变受社会再生产运动和消费系统中多重矛盾作用的影响,其中,社会再生产其他环节经济关系的演变是消费关系演变的决定条件,消费系统中消费力升级是消费关系演变的直接动力,消费的支付能力差异决定了不同群体间的消费关系,消费者的知识才能决定了不同群体的消费方式。绿色和谐消费关系是消费关系演变的未来趋势。今后需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优化消费模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提升居民消费支付能力;提升文化教育质量,提高消费者素质;完善消费相关法律和加强道德约束,构建和谐消费环境。
关键词:
改革开放 消费关系 消费力 演变机理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龚晓莺 罗惠敏 杨育
交换作为经济研究的逻辑起点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经验的重要内容,根据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必须从历史演进中对其进行现实和理论分析。基于马克思对交换的定义,文章提出交换关系的概念,从四个维度提炼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交换关系的演变,分别呈现出交换关系主体市场化、客体多元化、载体虚拟化、利益悬殊化的特征。文章沿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传统,将这一演变纳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作用机制中,从科技进步、劳动能力、新型分工三方面阐明了生产力对交换关系的作用路径,并且从生产关系演变中论述了利益关系对交换关系的影响,以此总结出我国交换关系演变机理。为了使我国今后的交换关系朝着服务于实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方向发展,今后需发挥科学技术的引领作用,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科技文化水平,构建新时代和谐劳资关系,加强虚拟经济领域的监管和立法,坚持改革开放信念不动摇,发挥"两个作用",解决"两个失灵"。
关键词:
改革开放40年 交换关系 演变机理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琳 马艳 张思扬
生产关系是经济关系中最具决定性的范畴,厘清其演变路径及理论机理是总结和提炼中国经济改革开放40年经验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必须将生产关系纳入生产方式的整体演变中进行剖析。为此,文章通过将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生产方式的现实演变区分为数量型生产方式探索期(1978—1997年)、数量型生产方式深化期(1998—2012年)以及质量型生产方式探索期(2013年至今)三个阶段,以梳理我国生产关系的现实演变路径。在此基础上,通过将马克思经典逻辑与我国生产领域改革实践充分结合,总结出我国生产关系演变的理论机理:其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动态适应"是我国生产关系演变的逻辑主线;其二,"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国生产关系演变的内在轴心;其三,"政府控制力"是我国生产关系演变的宏观保障。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祺午 房巍 荣国丞
改革开放40年,农村职业教育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改革开放之初作为农村教育改革的重点加以推进,到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探索形成县级职教中心办学模式并推广全国,再到新世纪走出规模发展低谷,大力发展以促进教育公平为导向的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进而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助力脱贫攻坚、建设农村社区教育体系等方面深入推进改革,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人才培养实践探索。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的推进对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新挑战,也带来了新机遇。扎根乡土办好农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加快供给侧改革,才能奋力书写出新时代农村职业教育的奋进之笔。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郑英隆
对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农民工现象",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行动逻辑与研究重点。世界上少有如此久远而且从未中断过的农业文明史,源于发展中农业大国的现代工业转型与跨越式推进,是我国农民工管理区别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基本原因。中国农民工的劳动形态及其特质正酝酿着一种独特的管理方式。除农民工自律、企业用工管理这些主体相对明确的界定外,还有诸如劳动转型、劳动业态、劳动流动中转地、二次流动等一系列跨管理边界的新课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民工管理演进大致可分为局域性的流量管理、流动控制与定点管理相结合、社会管理制度与契约管理制度相结合三个阶段,而这三个阶段又与农民工劳动发展的"三个波段"紧...
关键词:
农民工管理 演进 动因 政府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任大鹏 曲承乐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法律体系基本成型,涉农法律实施机制日益完善,农村社会守法共荣的法治观念明显增强。以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权益保护为主要目标的农业农村法律体系,和以权利调整、农业补贴、农业市场准入为主要手段的农业农村法律调控机制,成为推进我国农村改革和农业产业调整的重要力量。面向新时代,需充分发挥农村法治在乡村振兴中的保障作用,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全方位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吴东立 谢凤杰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发展曲折前行。本文梳理农业保险制度演进历程,从农业保险产品、农业保险经营主体、政府补贴、大灾风险分散等方面解释了农业保险制度的演进逻辑,发现政府引导及面向农户需求是我国农业保险成功的关键。提出作为农业保护制度的重要工具——农业保险的下一步改革方向:建立健全以农业保险为核心的农业风险保障体系、多层次农业保险产品体系、目标精准的保险补贴体系、有序竞争的农险经营体系、农业巨灾风险分担机制以及农业保险数据库。
关键词:
农业保险制度 改革 演进逻辑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刘军 罗雯 张芥
改革开放40年来民族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经历了探索起步、稳步建设、加速发展、变革重构4个阶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与民族教育相互映射、创新融合的持续演进过程。其阶段性作用可总结为改变与推进、拉近与提升、完善与共享、创新与融合,总体呈现出推动民族教育始终坚持价值定位平等、实践路径共享、实践内容适切的特征。民族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前景既要汲取技术的先进性,又要反思其局限性;既要强调民族文化的个性,又要考虑技术发展的共性;既要主动接纳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变化,又要牢牢守住民族教育本真;从而构筑起面向新时代、自适应强、融合共生、特色更加鲜明的民族教育新生态。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柯婧秋 石伟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对技能型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国家从战略高度层面出发,提出大力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为满足经济建设和中等职业教育结构调整、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需求,我国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逐步启动。经过40余年的努力,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从"短、平、快"应急性发展走向平稳性发展;从注重职前培养走向强调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机制;从注重师资专业技能提高走向强调教师综合职业素养提升;从注重师资队伍的增量走向强调提质增能;从本科层次提升至研究生层次的职教师资培养,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道路。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任保平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历程,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处在变革和转型之中,不仅改变了自身,而且影响了世界。4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发展的原因在于生产力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创新,通过改革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通过开放为生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刘淑云 祁占勇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政策的演进经历了以扩大规模为重点的政策发展阶段(1978-1984年)、注重规模与质量并行的政策提升阶段(1985-1996年)、以巩固提高为主的政策转向阶段(1997-2001年)、以公平为价值取向的政策可持续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四个阶段。在这一演进中,中等职业教育政策发展遵循着以多元主体利益为驱动的动力形成机制、由注重效率到注重公平为目标的政策价值取向、以课程与教师及经费的规范为保障的政策实施过程、以经济学与政治学话语为主导的政策话语规则。展望未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政策应建立以"统一协调、简政放权"为根本的动力形成机制、渗透以"多元取向"为中心的政策价值取向、强化以督导与评估为抓手的政策实施过程、体现以民意表达为主导的政策话语规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