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80)
2023(6436)
2022(4879)
2021(4627)
2020(3615)
2019(8602)
2018(8594)
2017(15320)
2016(8535)
2015(9469)
2014(9716)
2013(8908)
2012(7905)
2011(7186)
2010(7069)
2009(6621)
2008(6534)
2007(5463)
2006(5244)
2005(5178)
作者
(21770)
(18591)
(17990)
(17683)
(11797)
(8632)
(8368)
(7224)
(7008)
(6359)
(6304)
(6223)
(6056)
(6005)
(5780)
(5681)
(5437)
(5350)
(5232)
(5134)
(4765)
(4431)
(4403)
(4269)
(4230)
(4164)
(4164)
(4011)
(3765)
(3596)
学科
(34545)
经济(34494)
管理(19768)
(19344)
(15370)
企业(15370)
中国(14310)
(11276)
(10389)
业经(9576)
(9450)
方法(9327)
(8281)
地方(8119)
数学(7868)
数学方法(7806)
农业(7225)
(7110)
金融(7109)
(7045)
(6865)
银行(6859)
体制(6779)
(6666)
发展(6070)
(6059)
(5754)
(5245)
贸易(5241)
教育(5123)
机构
大学(109596)
学院(107666)
(48388)
经济(47485)
研究(45472)
管理(37683)
中国(35434)
理学(31250)
理学院(30843)
管理学(30349)
管理学院(30124)
(25004)
科学(24506)
(24406)
(22767)
研究所(20258)
中心(20221)
财经(18131)
(17728)
(17708)
(16721)
(16570)
(16473)
师范(16441)
北京(15934)
经济学(15279)
师范大学(13622)
经济学院(13522)
财经大学(13509)
(13467)
基金
项目(68559)
科学(54602)
研究(53868)
基金(49672)
(43366)
国家(42970)
科学基金(36493)
社会(35159)
社会科(33188)
社会科学(33181)
基金项目(25447)
(25291)
教育(24967)
编号(22209)
(21798)
自然(21138)
自然科(20627)
自然科学(20622)
自然科学基金(20280)
成果(19362)
资助(19024)
重点(16208)
课题(15952)
(15828)
(15773)
国家社会(15425)
(14237)
(14229)
(14158)
教育部(13868)
期刊
(60436)
经济(60436)
研究(41799)
中国(30469)
(19418)
教育(19072)
(18144)
管理(16006)
学报(15353)
科学(14756)
(14382)
金融(14382)
大学(12488)
农业(11876)
学学(11126)
经济研究(10344)
财经(9443)
技术(9250)
业经(8929)
(8287)
问题(7909)
国际(7473)
世界(7436)
(7336)
(6759)
图书(6358)
现代(5381)
理论(5309)
改革(5281)
(5281)
共检索到1895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韩云  陈迪宇  王政  张金萍  邓浪舟  邹杏仪  
改革开放开启了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城镇化进程,城乡之间曾经坚固的藩篱开始松动,越来越多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务工,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八大开启了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新征程,通过实施促进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逐步建立完善新型城镇化的顶层设计,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面向未来,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深化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实践,不断丰富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内涵,推动新时代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期刊] 改革  [作者] 苏红键  魏后凯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城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城镇化的历程可以根据城镇化率的标准划分为三个阶段,也可以根据中国城镇化内涵特征划分为四个阶段。立足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特征、转型期的时代特征、空间和规模上的大国特征等基本国情,坚持以人为本、渐进式、多元化的推进方式,是中国城镇化取得卓越成就的关键。在遵循以往成功路径稳步推进制度创新的同时,积极推进城镇化与高质量发展联动实现高质量的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联动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与智能化联动探索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的城镇化,将是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城镇化面临的新的重要议题。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肖金成  刘保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城镇化进程。中国的城镇化始于开放、兴于改革,几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改革推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而城镇化进程反过来也倒逼改革。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是40年来中国城镇化"一明一暗"两条逻辑主线:户籍制度改革是中国城镇化的"明线",中国的城镇化几乎持续推动着中国户籍制度的松动,是一个不断"破"的过程;城镇化的背后是土地制度改革这条"暗线",是一个持续"立"的过程。回顾40年中国城镇化之路,经验包括:经济发展是中国城镇化的重要基础,放开人口乡城流动是关键,渐进式户籍制度改革、不断调整和平衡城乡关系有效维持了人口大规模乡城流动中的秩序,土地制度的特殊安排是中国城镇化的重要"秘密",加强城镇化进程中的空间管制以及从区域层面的空间优化保证了城乡空间健康发展,行政建制和区划改革也提供了有效保障。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的经验,不仅有助于中国走好自己的路,还能为全球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方创琳  
改革开放40年是我国城镇化发展创造世界奇迹与城市群建设取得非常显著成就的40年。40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翻了1.5番,超过了世界平均城镇化水平3.7个百分点,顺利完成了城镇化初期和中期的快速成长阶段,即将迈入后期成熟阶段;在数度调整与改革创新的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召开了首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完成了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历史性重大调整;抵御住了来自"伪城镇化"的冲击,通过"去伪存真"提高了城镇化发展质量。40年来,我国城市群的研究与发展顺利完成了从激烈的理论纷争到实践应用的历史性跨越,进入到引领全球城市群发展的21世纪新时代,城市群连续15年被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的空间主体,国家及国际战略地位得到快速提升,对国家城镇化和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贡献。展望未来,我国城镇化与城市群的发展将以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为基础,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新型城镇化向高质量、高效率和高水平方向发展;继续将城市群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的空间主体,推进城市群向高度一体化、绿色化、智慧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继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城乡融合发展高度,合并召开中央城乡工作会议,合并编制《城乡融合发展规划》,合并实施城乡融合发展战略,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向同步化、融合化、共荣化方向发展,同步提升城市与乡村发展质量,让城市与乡村共同成为人人向往的美好家园。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闫超  吴琼  隋建利  
基于非线性MS(M)-AR(p)模型,刻画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镇化建设和城乡收入差异之间关系路径演化进程中的具体形态,测度中国城镇化建设和城乡收入差异之间关系动态变化区制状态下各阶段波动程度和转移变迁机制。结果显示:(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速度多次经历维持"高速增长",而后保持"中速增长",最后又维系"低速增长"的过程。(2)1980年至1984年期间中国城乡收入差异持续维持在"低速增长区制",仅在个别年份跳跃至"中速增长区制",并均在次年迅速攀升至"高速增长区制"。(3)中国城镇化和城乡收入差异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我们发现在多个时间阶段内均呈现出城镇化速度保持"低速增长"而城乡收入差异维系"高速增长"的特征。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培挺  
中国改革开放40年形成了国家治理的很多宝贵经验,而城镇化变迁是细化这一诊断的一个特色视角。中国特色城镇化变迁前后经历了三种政府主导城镇化推进模式:以政治导向为主导模式;政治经济综合导向的政府主导模式;基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下的政府政策主推,其发展趋势是更加尊重国家发展规律。转型重在转念,政府主导型城镇化推进模式的认知机理,在于以"为了人的城镇化战略"的本质性思维和"经营城市"的功能性思维的合一,避免城镇化过程中的生产型资源浪费和消费型浪费,进而利用好"利益导向型功能性思维"与"技术导向型功能性思维",根据我国的发展阶段构建与功能性思维和宜的本质性思维定位。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刘澜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先后经历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国有企业所有权深度改革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等不同阶段,并被冠以国家企业、国营企业、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等多种称呼,这种称呼的变化体现了国有企业改革历程的本质——所有权改革。历经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国有企业基本建立了企业现代管理体系,经营效益与治理能力都得到了较大提升。今后必须继续遵从国有企业制度改革的内在规律,实行国有企业混合制改革分类推进,营造更加公平无歧视的市场环境,推行员工持股以保障劳动者利益,促进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许学强  李郇  
改革开放30年见证了珠江三角洲瞩目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成就。农村城镇化是珠三角在当时全国展现的一种全新城镇化现象,其中,农业发展和农村改革是农村城镇化的初始动力,对外开放是农村城镇化的加速器,而国家执行的有关政策,是实现农村城镇化关键的激励因素。在这30年之间,珠三角城镇化的空间模式从"小集聚,大分散"向"大集聚,小分散"的格局演变,城镇空间演变的动力也由原有的外商直接投资向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转变。展望珠三角的未来,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是珠江三角洲的必然趋势,同时珠港合作格局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以广州和香港两大城市为核心的环珠江口多中心巨型城市区域必将以全新姿态崛起于世界地理版图之上。
[期刊] 改革  [作者] 刘方平  曹亚雄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对外援助实现了从国际主义到注意内外两个大局、应对内外两种挑战的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对外援助理念由"共同发展"逐步向"合作共赢"转变;中国对外援助体系由"碎片化"逐步向独立化、战略化方向转变;中国对外援助实践由领域失衡逐步向普惠平衡方向转变。新时代中国对外援助需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完善对外援助治理体系,实施"精准援外"项目,打造新时代中国对外援助的"金字招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治理作出更大贡献。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丰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但乡村振兴的实践早已开启,并不断推动我国乡村跨越式发展。从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动态中认识乡村发展,就会发现了其理论内涵在不断丰富;与理论内涵的演进过程相对应,乡村发展历经五个阶段,即:乡村经济的初步振兴、改进乡村治理的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由此形成了四条基本经验:正确把握农村改革的基本规律、与时俱进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树立以农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构建和完善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乡村治理体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郑雁鸣  刘建银  
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节点总结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离不开区域视角,重庆直辖市的独特市情可谓我国基本国情的一个缩影。40年来,重庆市民办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得益于坚持党的领导与公益性导向、坚持支持政策与制度建设、坚持吸纳人才与造就队伍、坚持依法管理和综合服务、坚持举办者的企业家精神与教育家情怀。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魏明  
课程改革不仅是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现实要求,也是构建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从学习借鉴双元制和CBE等典型模式开始,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经历了"拿来主义""本土探索""特色构建"几个阶段。在此期间,在引进借鉴国外课程模式的基础上,不同地方、院校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面做了许多探索。回顾过去,总结成就、经验与不足;立足当下,客观审视已有的发展模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未来方向。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刘军  罗雯  张芥  
改革开放40年来民族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经历了探索起步、稳步建设、加速发展、变革重构4个阶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与民族教育相互映射、创新融合的持续演进过程。其阶段性作用可总结为改变与推进、拉近与提升、完善与共享、创新与融合,总体呈现出推动民族教育始终坚持价值定位平等、实践路径共享、实践内容适切的特征。民族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前景既要汲取技术的先进性,又要反思其局限性;既要强调民族文化的个性,又要考虑技术发展的共性;既要主动接纳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变化,又要牢牢守住民族教育本真;从而构筑起面向新时代、自适应强、融合共生、特色更加鲜明的民族教育新生态。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夏桂香  
会计信息化改革走过了40年历程,其始终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以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划分,会计信息化改革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阶段,文章在回顾我国会计信息化改革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会计信息化改革的阶段性目标、理论贡献、企业实践三个方面梳理会计信息化改革发展的成就,总结会计信息化改革发展的经验,并对会计信息化改革发展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玉华  张涛  
本文从理论分析出发,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创新、城镇化与碳排放三者之间的影响机理,并基于2005—2015年省际数据构建了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科技创新环境下城镇化水平对碳排放效应的阶段性差异。研究表明,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具有双重门槛效应,当城镇化水平较低时,提高城镇化水平有利于实现低碳发展,而科技创新的发展也有利于抑制碳排放效应;但当城镇化水平越过第二个门槛值对应的水平时,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将促进碳排放效应。以上研究为中国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提供了政策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