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15)
- 2023(13662)
- 2022(11887)
- 2021(11551)
- 2020(9409)
- 2019(21783)
- 2018(21528)
- 2017(40240)
- 2016(21791)
- 2015(24569)
- 2014(24187)
- 2013(23406)
- 2012(21356)
- 2011(19125)
- 2010(19055)
- 2009(17440)
- 2008(17019)
- 2007(14428)
- 2006(12647)
- 2005(11109)
- 学科
- 济(81175)
- 经济(81081)
- 管理(63381)
- 业(60037)
- 企(53345)
- 企业(53345)
- 方法(35598)
- 数学(29317)
- 数学方法(28964)
- 中国(24224)
- 农(21173)
- 业经(20701)
- 财(20651)
- 技术(19022)
- 制(17617)
- 学(17590)
- 地方(17134)
- 理论(16579)
- 教育(14626)
- 和(14518)
- 贸(13986)
- 贸易(13973)
- 农业(13812)
- 银(13658)
- 银行(13621)
- 易(13545)
- 融(13161)
- 金融(13159)
- 行(13068)
- 技术管理(13033)
- 机构
- 大学(294184)
- 学院(291389)
- 管理(118366)
- 济(114599)
- 经济(112062)
- 理学(102373)
- 理学院(101225)
- 管理学(99597)
- 研究(99375)
- 管理学院(99036)
- 中国(73799)
- 京(63010)
- 科学(60160)
- 财(53306)
- 所(48432)
- 中心(44770)
- 研究所(44026)
- 江(42354)
- 农(41809)
- 财经(41673)
- 范(41099)
- 师范(40792)
- 业大(40768)
- 北京(40292)
- 经(38014)
- 院(36484)
- 州(34672)
- 经济学(33251)
- 师范大学(33185)
- 农业(32190)
- 基金
- 项目(201487)
- 科学(159188)
- 研究(152864)
- 基金(144741)
- 家(124891)
- 国家(123749)
- 科学基金(107057)
- 社会(95750)
- 社会科(90529)
- 社会科学(90507)
- 省(79022)
- 基金项目(77035)
- 教育(70526)
- 自然(67703)
- 划(66307)
- 自然科(66125)
- 自然科学(66113)
- 自然科学基金(64937)
- 编号(63278)
- 资助(57464)
- 成果(52321)
- 创(46061)
- 重点(44936)
- 部(44083)
- 课题(43795)
- 发(42958)
- 创新(42133)
- 项目编号(39692)
- 国家社会(38880)
- 教育部(38338)
- 期刊
- 济(127759)
- 经济(127759)
- 研究(92090)
- 中国(62407)
- 管理(45857)
- 教育(44027)
- 学报(43660)
- 科学(41477)
- 财(39948)
- 农(38018)
- 大学(33868)
- 学学(31073)
- 技术(26691)
- 农业(26539)
- 融(25229)
- 金融(25229)
- 业经(20558)
- 经济研究(20373)
- 财经(20016)
- 图书(18433)
- 经(17129)
- 科技(16275)
- 问题(15743)
- 理论(15347)
- 业(14311)
- 技术经济(14301)
- 实践(14173)
- 践(14173)
- 现代(13251)
- 坛(13190)
共检索到4404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蔡扬波 徐承英
改革开放40年来,党的政治文化建设先后经历了调整、发展和成熟三个时期,其具体演进逻辑顺序:从政治文化全面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到服务于党的"三个代表";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政治文化观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主体""共同富裕""全面开放""深化改革"政治文化观;从"依法治国"到"全面依法治国",从"从严治党"到"全面从严治党";从"法治德治"结合到"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从注重"政策制度制定"到更注重"组织人事"和"制度执行",这一系列的演进凸显了党的政治文化不断创新。特别是新时代习近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把党的政治文化创新推向高潮,把以"民生为本"的政治文化发挥到极致,将"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结合,全面注重政治文化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功能,强调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地位,重视乡村文化振兴在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中的作用,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外交政治文化思想,高度重视政治生态文化在政治建设中的核心价值。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殷德生 金培振
中国对外贸易变革是一个宏大的叙事,如何提供一个清晰的理论线索和框架,这既是总结中国经济对外开放40年实践的需要,又是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创新的要求。本文基于改革开放40年实践,梳理中国对外贸易变革的路径,即从贸易战略的变革到开放格局的变革,再到贸易结构的变革。本文还进一步以商品和要素全球化流动进而促进效率提升为线索提炼出对外贸易变革的逻辑。变革的动力在于市场开放带动技术升级,开放空间拓展促进要素跨境流动,内外双向开放加速结构优化。随着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中国对外开放理论不断取得重大创新,全面开放新格局理论、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理论和贸易强国建设理论的创新是新时代开放发展新理念的集中体现。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祁占勇 李莹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经了以全面重建为中心的初步建设阶段、以结构优化为抓手的规范发展阶段、以规模扩张为动力的繁荣发展阶段和以内涵建设为重点的深刻变革阶段;遵循着以简政放权为核心的政策动力机制、以价值负载指导利益分配的政策目标取向、以政策工具为策略选择的政策实施过程保障、以文本话语表达的政策话语文化等演进逻辑。未来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发展要有协调统一的动力形成机制和丰富充分的多元价值取向,过程保障不断创新政策工具,政策话语不断强化民众参与。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刘淑云 祁占勇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政策的演进经历了以扩大规模为重点的政策发展阶段(1978-1984年)、注重规模与质量并行的政策提升阶段(1985-1996年)、以巩固提高为主的政策转向阶段(1997-2001年)、以公平为价值取向的政策可持续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四个阶段。在这一演进中,中等职业教育政策发展遵循着以多元主体利益为驱动的动力形成机制、由注重效率到注重公平为目标的政策价值取向、以课程与教师及经费的规范为保障的政策实施过程、以经济学与政治学话语为主导的政策话语规则。展望未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政策应建立以"统一协调、简政放权"为根本的动力形成机制、渗透以"多元取向"为中心的政策价值取向、强化以督导与评估为抓手的政策实施过程、体现以民意表达为主导的政策话语规则。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金碚
自1978年以来的40年,是中国加速工业化的时代,这一时代最突出的社会经济质态和标志性特征就是"改革开放"创造"巨变"。在这40年中,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罕见的超大型经济体高速工业化的奇迹。改革从反思计划经济出发。改革开放如同一个"阿基米德支点",支撑着步步深入的各项重大举措,产生强有力的"杠杆"作用,有效地撬动了中国这个超大规模经济体,推动其走上加速工业化进程。40年的改革开放回报给中国人民的是百年来苦苦追寻的梦想成真。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人民长期处于生产力落后的状态,今天,中国终于迈进了一个生产力相对发达的新时代。数百年的变迁,历史的伟大转折就展现在眼前。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巨变。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更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真实需要的经济发展方式、结构和动力状态。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方式和路径转变,而且也是一个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过程。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改革开放新思维,需要更精心地安排新制度、新战略与新政策。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勇于创新,奋进包容,是中国40年加速工业化的历史留给新时代的最珍贵精神遗产。在继承40年改革开放精神基础上,善治为民、全面协调、清洁高质,将成为新时代改革新思维的突出体现。
关键词:
改革开放 体制改革 高质量发展 新思维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海萍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围绕基础教育公平出台的各类政策法规不断完善,成效显著。从政策数量、政策主题词、政策类型和政策功能四个方面进行回顾,可以发现中国基础教育公平政策40年的推进策略主要有:以教育"起点公平"为主要着力点、以全面均衡为发展方向、以师资队伍提升为第一抓手、以信息技术为重要突破口;其演进逻辑主要有:从"保底"式公平到"均衡发展"式公平、从"物质关怀型"公平到"人文关怀型"公平、从单一方法促进公平到多元工具维护公平、从单一主体推动公平到协同攻坚保障公平。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祁占勇 杨文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经历了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主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初创期(1978—1990年)、注重"三教统筹"和法制化发展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成长期(1991—1999年)、增加各类职业教育培训和资助力度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改善期(2000—2012年)、着力构建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完善期(2013—至今)4个阶段,体现了由中央集中到地方分级、分散管理的政策管理规范、从注重经济建设到注重人的发展的教育价值定向、从宏观引导到具体保障的教育制度建设以及由"单一主体"引导到"多元主体"共同发展的教育行动机制等的特点。新时代农村职业教育政策体系的完善,要着力建设好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政策规范,体现有效关注"以农民的实际发展需求"为本的政策取向,注重增强适切性和有效性的制度建设,继续加强主体多元化和权力灵活性的行动体系。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温涛 王煜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先后经历了重新确立、改革转型、现代制度构建和创新深化4个阶段,形成了在顶层设计缺位情况下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二元结构系统强制性演进逻辑。这种以"阶段式宏观经济目标"和"阶梯式的区域发展战略"为主要特征的改革逻辑,虽然在过去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尚未打破农村金融难以适应农村经济整体发展态势的格局。因此,破解农村金融发展的困境、实现农村金融自身可持续发展和服务"三农"发展同步,必须突破传统思维定势,以顶层设计与全面配套的方式,通过克服重点难点带动全局,用新的思路探索农村金融制度的系统
关键词:
农村金融制度 改革 演进逻辑 创新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高静 王志章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因此振兴乡村的要义在于振兴乡村文化。本文从制度变迁入手,辨析了改革开放40年来,制度安排诱导下的乡村文化在城乡关系从对立到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相应的乡村文化经历了衰落、变异到自觉的时空变迁;提出"自觉到自信"的乡村文化振兴逻辑,认为应尊重文化再生长的客观规律;梳理乡村文化经济性价值,实现从资源到产业的发展通路;重塑文化的包容性,提升其社会治理效应。为了顺利推进这一逻辑进路,应建立城乡互动互通制度和乡村退出制度,以求凝聚乡村文化振兴的合力,重构乡村文化再生长的空间。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忠泰
本文在梳理总结改革开放40年科技创新演进脉络的基础上,提出科技创新战略进路要以树立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思想为指导,依靠科技创新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从"后发优势"向"先发优势"的战略转变;以科技惠民论的思想为导向,实现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和为了人的发展;以坚持"国家为主导、地方为支撑、企业为主体"系统推进的思想为指导,调整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以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的思想为导向,建立更加开放包容宽松的创新型生态系统,使他们"名利双收";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方向,做好科技创新供给侧改革,切实加强原始创新;以科技体制改革是科技创新新引擎"点火系"的思想为指导,突破体制机制藩篱,促进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
科技创新 世界科技强国 改革开放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任保平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历程,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处在变革和转型之中,不仅改变了自身,而且影响了世界。4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发展的原因在于生产力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创新,通过改革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通过开放为生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陈红喜 姜春 罗利华 陈涛涛 杨兴龙
科技创新通过引领产业技术范式转变,驱动一国发展方式、动力供给的周期迭代。研究如何依靠科技创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这一时代议题,是学术界对实践迫切需求的回应。从产业科技政策视角,借助扎根理论方法,对"深圳模式"这一典型产业科技创新的中国样本进行解构,考察改革开放40年其产业科技创新演化过程,系统概括"深圳模式"形成的逻辑与经验。研究发现,40年来,深圳产业科技创新先后经历了科技体制调试、发展高科技、区域自主创新、综合创新生态系统和引领式全面创新五大阶段,并进一步地构建了针对深圳产业科技创新演变过程的理论模型。抚昔望远,在新时代,"深圳模式"的核心经验是:适时布局前沿科技领域与能力建设;培育创新型人才队伍;关注产业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推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善于统筹区域优势科技资源。结论对地方政府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高质量创新发展引擎具有重要理论蕴意。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苏德 薛寒
改革开放40年来,内地民族班(校)政策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以探索试点为重心的初创期(1978—1995年)、以全面推广为抓手的发展期(1999—2009年)、以内涵建设为特色的完善期(2010年至今)三个阶段,呈现出以效率优先为中心的"理念-政策"演进逻辑,以社会本位为中心的"环境-政策"演进逻辑和以政府主导为中心的"行动-政策"演进逻辑。面临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机遇,内地民族班(校)政策要树立"质量与效率兼顾"的政策理念,创设"个体与社会共显"的政策环境,采取"政府与多方协调"的政策行动,助力边疆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刘子飞
梳理40年来渔业经济发展成效,剖析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新时代中国渔业发展提供参考。通过释放市场化改革、加强政府管理,中国渔业实现了供给增加、结构更符合资源禀赋、人均水产品占有量增加、要素生产率和水产品竞争力提升。目前,已经由短缺经过充足到了结构性过剩,生态功能已超越经济功能。未来,中国渔业经济政策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双手并用",发挥市场在渔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明晰和改革渔业资源产权、入渔权和扩大开放、参与国际专业化分工,同时发挥政府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水产品质量安全、基础设施投资、税收优惠、科研投入、品牌培育等具有外部性方面的作用。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于君博
探索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逻辑,有助于在实践层面确定推动改革的根本动力,在理论层面识别影响改革方向的变量与机制,在认识论意义上达成知识有效积累的前提。通过反思已有的"政府职能转变"与"政府责任建设"的逻辑,并回顾我国系列行政体制改革中的案例,改革的基本逻辑可以建构为:改革行政体系以使其能够有效执行中国共产党旨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策略。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检视这一逻辑的启示,则"行政"的内涵应跳出狭义政府的局限,行政效能的提升必须依靠党的引领和统筹。
关键词:
行政体制 基本逻辑 主要矛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