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74)
2023(9644)
2022(8082)
2021(7912)
2020(6534)
2019(15315)
2018(15177)
2017(27818)
2016(14578)
2015(16331)
2014(15964)
2013(15310)
2012(13755)
2011(12629)
2010(12806)
2009(11896)
2008(11625)
2007(10046)
2006(9003)
2005(8110)
作者
(38505)
(32511)
(32034)
(30783)
(20569)
(15314)
(14558)
(12371)
(12183)
(11552)
(11001)
(10889)
(10405)
(10354)
(10041)
(9781)
(9575)
(9268)
(9161)
(8982)
(8005)
(7785)
(7694)
(7442)
(7299)
(7235)
(7146)
(6994)
(6430)
(6228)
学科
(64104)
经济(64053)
(44070)
管理(43393)
(38993)
企业(38993)
方法(27076)
数学(23780)
数学方法(23235)
技术(19268)
中国(18547)
业经(15739)
(15422)
(13920)
地方(13754)
(12856)
技术管理(12615)
产业(11307)
理论(11283)
(10729)
(10726)
金融(10725)
银行(10720)
(10385)
(10327)
农业(9951)
(9936)
(9632)
贸易(9624)
(9315)
机构
学院(195953)
大学(195074)
(86486)
经济(84910)
管理(80510)
理学(69202)
理学院(68521)
研究(68071)
管理学(67205)
管理学院(66823)
中国(52164)
(41287)
科学(38592)
(38507)
(32579)
中心(31156)
(29767)
研究所(29314)
财经(29289)
北京(26673)
(26647)
经济学(25967)
(25912)
(25322)
业大(25258)
师范(25117)
(24995)
(23805)
经济学院(23103)
财经大学(21748)
基金
项目(130976)
科学(105714)
研究(99681)
基金(94256)
(81134)
国家(80484)
科学基金(70754)
社会(64031)
社会科(61000)
社会科学(60988)
(53189)
基金项目(49024)
教育(46179)
自然(43958)
(43926)
自然科(43047)
自然科学(43040)
自然科学基金(42289)
编号(39880)
资助(38002)
(33808)
成果(31884)
创新(30623)
重点(29799)
(29628)
课题(28568)
(28266)
国家社会(26799)
(25052)
教育部(24884)
期刊
(96488)
经济(96488)
研究(63404)
中国(47989)
管理(35009)
(29351)
教育(28872)
科学(26046)
学报(23666)
(23313)
技术(21870)
大学(19464)
(19399)
金融(19399)
学学(17770)
经济研究(16695)
业经(16186)
农业(15848)
财经(14462)
科技(13530)
(12731)
技术经济(12320)
(12008)
统计(11597)
问题(11588)
(10659)
论坛(10659)
(9791)
(9684)
商业(9564)
共检索到3106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陈红喜  姜春  罗利华  陈涛涛  杨兴龙  
科技创新通过引领产业技术范式转变,驱动一国发展方式、动力供给的周期迭代。研究如何依靠科技创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这一时代议题,是学术界对实践迫切需求的回应。从产业科技政策视角,借助扎根理论方法,对"深圳模式"这一典型产业科技创新的中国样本进行解构,考察改革开放40年其产业科技创新演化过程,系统概括"深圳模式"形成的逻辑与经验。研究发现,40年来,深圳产业科技创新先后经历了科技体制调试、发展高科技、区域自主创新、综合创新生态系统和引领式全面创新五大阶段,并进一步地构建了针对深圳产业科技创新演变过程的理论模型。抚昔望远,在新时代,"深圳模式"的核心经验是:适时布局前沿科技领域与能力建设;培育创新型人才队伍;关注产业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推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善于统筹区域优势科技资源。结论对地方政府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高质量创新发展引擎具有重要理论蕴意。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忠泰  
本文在梳理总结改革开放40年科技创新演进脉络的基础上,提出科技创新战略进路要以树立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思想为指导,依靠科技创新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从"后发优势"向"先发优势"的战略转变;以科技惠民论的思想为导向,实现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和为了人的发展;以坚持"国家为主导、地方为支撑、企业为主体"系统推进的思想为指导,调整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以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的思想为导向,建立更加开放包容宽松的创新型生态系统,使他们"名利双收";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方向,做好科技创新供给侧改革,切实加强原始创新;以科技体制改革是科技创新新引擎"点火系"的思想为指导,突破体制机制藩篱,促进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小筠  刘戒骄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工业化深入推进、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和产业体系不断健全,我国产业结构政策在目标、内容、理念、类别、手段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回顾梳理这些变化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未来产业结构政策取向。整体上看,我国产业层次仍处于低端水平,未来产业结构升级需更多依靠技术创新驱动,这要求政策理念由管制和代替市场向矫正和完善市场转变;政策类别由纵向政策为主向促进竞争、激励创新的横向政策为主转变;政策手段由严格投资审批向负面清单、自由进出转变,由行政性指令向竞争性立法转变,补贴方式由特惠性向普惠性转变,由生产环节向研发和消费环节转变。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蔡扬波  徐承英  
改革开放40年来,党的政治文化建设先后经历了调整、发展和成熟三个时期,其具体演进逻辑顺序:从政治文化全面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到服务于党的"三个代表";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政治文化观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主体""共同富裕""全面开放""深化改革"政治文化观;从"依法治国"到"全面依法治国",从"从严治党"到"全面从严治党";从"法治德治"结合到"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从注重"政策制度制定"到更注重"组织人事"和"制度执行",这一系列的演进凸显了党的政治文化不断创新。特别是新时代习近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把党的政治文化创新推向高潮,把以"民生为本"的政治文化发挥到极致,将"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结合,全面注重政治文化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功能,强调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地位,重视乡村文化振兴在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中的作用,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外交政治文化思想,高度重视政治生态文化在政治建设中的核心价值。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任保平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历程,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处在变革和转型之中,不仅改变了自身,而且影响了世界。4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发展的原因在于生产力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创新,通过改革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通过开放为生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戒骄  张小筠  
改革开放40年,我国产业技术体系日益完善,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这与国家分阶段、分重点实施了适合的产业技术政策分不开。随着市场激励不断强化与政府作用持续改善,我国产业技术政策思路逐渐由"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演进。政策类别由"政府主导"向"市场导向"演进,与世界科技领先国家相比,当前我国产业层次整体偏低、核心技术匮乏、原创成果不足、关键技术自给率低,严重制约了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新时期产业技术政策创新应着手于如何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的产业发展模式,进一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对基础和前沿关键技术研究的支持和引导。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强  敦帅  
科技创新制度环境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本文运用"压力-状态-响应"的PSR动态模型,从科技金融制度、财政税收制度、产学研合作制度、知识产权制度、科技教育制度等方面,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上海科技创新制度环境建设取得的进展、变迁的主要阶段、面临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动因,解构了上海科技创新制度环境变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动因,分析了上海科技创新制度环境在制度参数、制度结构和制度过程方面的成就及问题,并提出强化上海科技创新制度前瞻性、创新性、融合性等对策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韩雪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第一扇窗口,为迷茫中的中国打开了新的视野,更开启了中国发展新历程,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幅提升。回顾40年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实践,深圳特区以其特殊地位,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巨变。文章以深圳特区为功能定位入手,以其功能定位发展为线索,探寻改革开放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历程,以助推深圳抓好创新驱动发展,接轨国际,推动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全毅  
闭关自守是中国长期愚昧落后的重要根源,邓小平在总结中国数百年闭关锁国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创立了颇具特色的开放思想体系,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经过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等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继承和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中国对外开放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及中国对外开放实践的指导思想。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邢毓静  
站在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历史节点回望过去,深圳改革开放历程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深圳金融改革开放则是这个时代缩影最绚丽的华章之一。深圳经济奇迹归因于市场化和民营资本集聚的优势、毗邻港澳的开放优势、年轻人才的优势;深圳金融改革始终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为导向,推动实体经济快速发展,推动金融市场创新层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刘戒骄  徐孝新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国有企业微观组织形态和政企关系发生了深刻变革,对国有企业性质、功能与存在依据的认识不断深化,总体实现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兼容和共生发展。国有企业制度创新从解决紧迫的实际问题入手,微观组织形式上从扩权让利、政企分开发展到公司制改造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宏观管理上将国有企业管理从一般政府职能中剥离出来,建立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管理体制。新时代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必须坚持国有企业性质和功能并体现国家战略目标,从以下三个关键点发力:创新企业治理,实现坚持党的领导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统一;以资本投资运营为手段,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改革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体制,规范出资人与企业关系,实现国有企业管理从"管资产"为主向"管资本"为主的转变。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卓志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国家层面的巨灾保险制度从无到有逐步得到发展和完善,在国家治理和现代经济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立足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实践,本文对我国巨灾保险兴起与发展、功能与作用、创新与试点进行总结提炼,对巨灾保险本质属性、运行规律、发展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进入新时代的巨灾保险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路红艳  
内贸流通领域是我国改革开放最早、市场化程度最高的领域之一。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内贸流通领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流通产业基础性、先导性地位逐步确立,以电子商务引领的流通新业态赶超美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动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具有中国特色的大流通理论体系初步形成。深刻总结改革开放40年内贸流通领域这些实践和理论成果,对于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内贸流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高顺成  李玉芬  
借助熵值法和泰尔指数法构建省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省域创新能力做定量测评,以此分析界定河南省创新能力在全国(未包含港澳台地区)的地位。量化分析结果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前,河南省创新能力在全国处于第17~18位;90年代以后,河南省创新能力逐步攀升,2017年已升至全国的第9~10位。进一步提升河南省整体创新能力,应针对企业创设"省(市、县)长发明创造奖",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挖掘高校老校区资源,创办"985高校研究生院河南分院",为河南省培养创新后备人才;打造更多中部舒适宜居城市,吸引青年才俊来河南定居等。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郑联盛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成功典范,金融业在深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建市40年来,深圳金融业大致经历了依托优惠政策、快速发展、规范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四个阶段,外贸金融、金融创新、机构积聚、资本市场发展和区域金融合作等是深圳金融发展的重要支撑。深圳金融改革创新的成就在于利用国家的改革开放战略,立足深圳经济金融社会发展的现实,以改革、开放、创新为灵魂,基于金融体系资源配置功能,通过"三个最优"政策创新、多个发展规划引导,金融机构、产品与市场相融合,发挥深港金融要素集聚效应,构建了金融改革创新发展新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