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71)
2023(13902)
2022(11579)
2021(11347)
2020(9142)
2019(21159)
2018(20614)
2017(37865)
2016(21102)
2015(23634)
2014(23328)
2013(23042)
2012(21949)
2011(20207)
2010(20324)
2009(19043)
2008(19361)
2007(17564)
2006(15900)
2005(14703)
作者
(61560)
(52283)
(51484)
(49307)
(32963)
(25249)
(23183)
(20176)
(19895)
(18427)
(18115)
(17548)
(16867)
(16782)
(16588)
(15920)
(15103)
(15067)
(14998)
(14787)
(13206)
(13016)
(12756)
(12052)
(11761)
(11746)
(11688)
(11438)
(10721)
(10518)
学科
(88737)
经济(88618)
(60327)
(52371)
管理(49432)
(36747)
企业(36747)
农业(35236)
方法(32696)
中国(28652)
数学(28423)
数学方法(28055)
业经(23753)
(22324)
(22080)
(19949)
(17961)
贸易(17951)
(17618)
(16290)
(16286)
银行(16249)
地方(16086)
(15899)
金融(15898)
(15735)
(14853)
(13201)
农业经济(12629)
理论(12613)
机构
大学(305303)
学院(301758)
(130818)
经济(128364)
研究(118578)
管理(104599)
中国(92656)
理学(88544)
理学院(87444)
管理学(85858)
管理学院(85307)
(72408)
科学(70654)
(66510)
(62248)
(61915)
研究所(56100)
农业(55886)
中心(53035)
业大(49435)
财经(47215)
(46856)
(43271)
(42844)
北京(42780)
师范(42377)
(41229)
经济学(41085)
经济学院(36796)
(36779)
基金
项目(192876)
科学(150888)
研究(141745)
基金(141326)
(126225)
国家(125049)
科学基金(103533)
社会(91461)
社会科(86181)
社会科学(86155)
基金项目(72588)
(72069)
自然(64393)
教育(64330)
自然科(62885)
自然科学(62862)
(62285)
自然科学基金(61786)
资助(57977)
编号(56125)
成果(48439)
(44943)
重点(44592)
(42770)
课题(40132)
国家社会(39667)
(39105)
(38744)
(38593)
教育部(37883)
期刊
(156460)
经济(156460)
研究(100347)
(75756)
中国(73762)
学报(56369)
农业(51429)
科学(50049)
(47548)
大学(43472)
学学(40641)
教育(38842)
管理(37176)
(35358)
金融(35358)
业经(27423)
财经(25629)
(25572)
经济研究(23799)
技术(23251)
(22245)
问题(21730)
世界(19703)
(18668)
(18618)
国际(17242)
农村(15882)
(15882)
农业经济(15318)
业大(15241)
共检索到4910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博  朱玉春  
中国农村40年的反贫困历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反贫困道路。明确的反贫困路线、坚实的物质和政治保障、多维的扶贫开发项目和循序渐渐的反贫困策略是中国反贫困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以精准扶贫策略为代表的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体系科学性的重要体现。从世界反贫困的动态性和精准扶贫策略的科学性角度看,精准扶贫策略未来具有长期性,无论是中国农村反贫困成果的巩固,还是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的治理,或者世界其他国家反贫困路径的选择,都需要借鉴精准扶贫策略。以精准扶贫策略为代表的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体系,是这个伟大时代顺应历史潮流的人权改进政策,其具有历史必然性和未来长期性,不仅适用于中国,也适应于其他所有发展中国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国宝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显著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有效遏制和缩小农村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增强了贫困人口的信心和发展能力,还产生了培养干部、丰富和发展社会治理经验等方面的溢出效应。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既内含着特定的时空因素和中国独特的政治制度与治理体系的影响,也形成了一些可与其他国家分享的大规模减贫的经验。中国农村扶贫的基本经验是:通过发展减贫,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实行精准扶贫,坚持扶贫创新,坚持党和政府领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基本扶贫制度,坚持持续扶贫。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加速了全球减贫的进程,创造了大规模减贫和精准扶贫的中国经验,用事实证明了发展中国家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汪三贵  曾小溪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成效显著。回顾40年中国扶贫开发历程发现,中国经历了从区域扶贫开发到精准扶贫的政策演变,并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精准扶贫方略实施后的脱贫成效。针对新阶段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类型贫困人口特征,需要采用超常规手段和创新机制,短期长期帮扶结合,短期内重点解决贫困人口生活问题,长期则需要重点解决发展动力和能力不足问题,并实施兜底政策。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立冬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立冬  
中国农村存在收入维度以外的其他维度贫困,且多维贫困程度较为严重,尽管在2000—2011年间农村多维贫困程度呈现下降的态势,但仍高于收入单维度的贫困程度。教育维度对农村多维贫困的贡献最高,其次是健康、生活水平和收入维度,资产维度的贡献度最低。动态来看,2000—2011年间教育和资产两个维度对总体多维贫困的贡献度不断提高,健康和生活水平两个维度的贡献度呈下降态势,而收入维度的贡献度基本稳定。中国未来针对农村的扶贫瞄准应从单一的货币贫困调整为收入、教育、健康、生活水平和资产"五位一体"的多维贫困,要更为注重对农村贫困人口的能力开发,以破除当前农村贫困日益显著的持久性和脆弱性特征,进而提高精准扶贫政策的效率。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黄少安  
本文通过总结实践和梳理重要文件,把1978年以来中国农村发展分为五个不同战略阶段,分别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粮食产量战略;农业、乡镇企业并举战略;减负增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与小城镇战略;"三农"统筹、城乡统筹与新农村建设战略;土地制度改革和完善("新土改")与乡村振兴战略。对40年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做了系统的理论思考,对一些重大实践事件进行了理论分析,阐释了其理论依据、证实和证伪的理论和理论的创新,并且阐释了如何科学理解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思考和展望了农村的进一步发展。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建  
通过对L乡农村精准扶贫实践的案例分析发现,贫困治理场域的国家自主性呈现一种嵌入式自主的形态。在农村精准扶贫政策实践过程中,通过贫困治理目标、贫困治理动员机制以及扶贫项目的分类嵌入,国家在贫困治理中体现出明显的自主性,提升了农村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的有效性。与此同时,由于国家自上而下嵌入的刚性的贫困治理体系无法有效适应多元化的乡村社会,其认证能力、动员能力及扶贫资源分配能力存在有限性,国家自主性的嵌入遇到一定程度的障碍。应从国家在乡村社会的认证能力、在贫困治理场域中的动员能力及扶贫资源分配的公共性等方面着手,提升国家在贫困治理中的权威及政策执行能力。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支俊立  姚宇驰  曹晶  
通过对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多维贫困问题进行识别和测度,同时,分别以维度和省份为基础,对多维贫困进行子群分解,考察不同维度的多维贫困发生率贡献率和各省份的多维贫困状况。结果表明,从维度上看,贫困人口在教育和健康方面的贫困问题相比非贫困人口更为普遍,这两个维度上的剥夺是造成我国农村多维贫困的最主要因素;从整体贫困状况上看,2010-2012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被剥夺程度和贫困强度下降不明显;从区域上看,我国各省份的贫困人口的贫困深度差异并不太大。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支俊立  姚宇驰  曹晶  
通过对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多维贫困问题进行识别和测度,同时,分别以维度和省份为基础,对多维贫困进行子群分解,考察不同维度的多维贫困发生率贡献率和各省份的多维贫困状况。结果表明,从维度上看,贫困人口在教育和健康方面的贫困问题相比非贫困人口更为普遍,这两个维度上的剥夺是造成我国农村多维贫困的最主要因素;从整体贫困状况上看,2010-2012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被剥夺程度和贫困强度下降不明显;从区域上看,我国各省份的贫困人口的贫困深度差异并不太大。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李榛  
农村金融改革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取得长足发展,主要经历制度的重塑、转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探索以及农村金融制度的改革创新等四个阶段。论文总结和回顾了中国农村金融改革40年的历程、成就和经验,提出农村金融改革要坚持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推动农村金融立法、维护金融安全等启示。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温涛  王煜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先后经历了重新确立、改革转型、现代制度构建和创新深化4个阶段,形成了在顶层设计缺位情况下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二元结构系统强制性演进逻辑。这种以"阶段式宏观经济目标"和"阶梯式的区域发展战略"为主要特征的改革逻辑,虽然在过去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尚未打破农村金融难以适应农村经济整体发展态势的格局。因此,破解农村金融发展的困境、实现农村金融自身可持续发展和服务"三农"发展同步,必须突破传统思维定势,以顶层设计与全面配套的方式,通过克服重点难点带动全局,用新的思路探索农村金融制度的系统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王建英  何冰  毕洁颖  
为考察新农保在精准扶贫时期能否降低农村低收入家庭的贫困脆弱性,本文利用2014—2018年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基于2 300元/年和每人每天3.2美元两类不同贫困标准衡量的贫困脆弱性指标,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总体而言,缴费参与新农保对农村低收入家庭的贫困脆弱性具有显著削弱作用,但领取新农保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低收入家庭的贫困脆弱程度。根据领保状态的分阶段分析发现,缴费参与新农保和缴费参保人数增加对未领保家庭和领保家庭的贫困脆弱性都具有显著改善作用,但领取新农保和领保人数对贫困脆弱性没有显著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缴费参与新农保可以改善健康成员家庭的贫困脆弱性,对无储蓄家庭和无借贷家庭的贫困脆弱程度具有显著缓解作用。机制检验表明,缴费参与新农保可以通过提高家庭生产性固定资产和减少代际转移,进而缓解家庭贫困脆弱性程度,而领取新农保则通过增加子女对老人的经济支持而加剧家庭贫困脆弱程度。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高虹  王佳楠  吴比  石宝峰  
论文通过梳理实施精准扶贫以来,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脱贫现状,总结片区已脱贫县的历史经验,对未脱贫地区全部脱贫摘帽、已脱贫地区布局乡村振兴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秀娟  
西部地区是我国反贫困战略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突破区。本文从自然环境资源、人力资本、经济结构、发展动力、历史积累效应、体制制度六个方面,对构成西部地区长期性贫困的成因进行了剖析,针对性地提出了缓解和消除该区域贫困的基本对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莉  李海月  
深度贫困县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必须深入分析并结合深度贫困县在金融扶贫顶层设计和金融扶贫发展经济性等方面的特殊性,才能切实发挥金融在扶贫攻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建立健全扶贫攻坚制度保障,激发乡村脱贫内生动力等措施,构建农村脱贫长效机制,才能切实将扶贫攻坚工作引向深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