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32)
2023(11577)
2022(9645)
2021(9001)
2020(7228)
2019(16607)
2018(16236)
2017(29926)
2016(15815)
2015(17831)
2014(17678)
2013(17427)
2012(16659)
2011(15492)
2010(15689)
2009(14800)
2008(13927)
2007(12173)
2006(11362)
2005(11028)
作者
(43401)
(36127)
(35893)
(34411)
(23231)
(17284)
(16434)
(14085)
(13839)
(12843)
(12544)
(12175)
(11804)
(11628)
(11569)
(11321)
(10593)
(10535)
(10297)
(9909)
(9396)
(8658)
(8643)
(8340)
(8223)
(8216)
(8003)
(7848)
(7360)
(7201)
学科
(74257)
经济(74181)
(38152)
管理(37556)
中国(33113)
(28848)
企业(28848)
(27437)
金融(27437)
(25533)
银行(25524)
(24946)
方法(22694)
地方(22262)
(20417)
数学(20277)
数学方法(20171)
(18686)
(17389)
业经(17144)
(16233)
贸易(16214)
(15807)
农业(13828)
(13013)
(12534)
中国金融(11470)
地方经济(11470)
(11232)
环境(10771)
机构
大学(218106)
学院(217371)
(105242)
经济(103375)
研究(89621)
中国(76343)
管理(75687)
理学(62424)
理学院(61623)
管理学(60914)
管理学院(60483)
(49914)
(48882)
科学(48037)
(45321)
中心(41166)
研究所(40493)
财经(37455)
经济学(34490)
(34273)
(33812)
(33111)
北京(32950)
(31860)
(30929)
经济学院(30887)
师范(30673)
财经大学(27860)
(27286)
科学院(26589)
基金
项目(133834)
科学(106035)
研究(104482)
基金(96950)
(83736)
国家(83013)
科学基金(69927)
社会(68637)
社会科(65277)
社会科学(65267)
(49640)
基金项目(49386)
教育(46885)
(42589)
编号(41535)
资助(39932)
自然(39810)
自然科(38860)
自然科学(38853)
自然科学基金(38181)
(35867)
成果(35682)
重点(31214)
(31011)
课题(30499)
发展(30166)
国家社会(29881)
(29682)
中国(28701)
(28401)
期刊
(124730)
经济(124730)
研究(81985)
中国(56948)
(40705)
金融(40705)
(36770)
(32945)
管理(30966)
教育(30028)
科学(29025)
学报(28529)
大学(22756)
农业(22044)
经济研究(21825)
学学(20759)
财经(19604)
业经(18702)
技术(18479)
(17128)
问题(16115)
(16036)
国际(15797)
世界(14902)
(12580)
理论(10808)
(10551)
论坛(10551)
技术经济(10468)
改革(10185)
共检索到3777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建伟  辛嘉诚  
普惠金融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代表着我国金融领域的改革与创新,发展普惠金融已是金融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在结合金融领域改革的背景下从普惠金融的引入与实现框架、内生性困境、相关机构及渠道创新、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历程及问题、收入分配效应等方面,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和述评。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普惠金融仍有不少分支领域需要深入探索以增强改革的实效性。应与当前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从制度变革和技术创新层面推动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关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另外,要充分认识普惠金融制度创新及业态发展过程中的空间差异性,并且以经济地理的新视角探究普惠金融基于空间的运行过程与演变特征。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扬  刘世锦  何德旭  黄群慧  金碚  
2018年9月28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主办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智库论坛"第五场学术会议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成功举行。会议邀请的两位主讲嘉宾分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主任、原副院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研究员和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研究员,两位评论嘉宾分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研究员。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原所长金碚研究员主持。为了全程记录这次会议,本刊特刊发论坛实况。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李榛  
农村金融改革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取得长足发展,主要经历制度的重塑、转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探索以及农村金融制度的改革创新等四个阶段。论文总结和回顾了中国农村金融改革40年的历程、成就和经验,提出农村金融改革要坚持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推动农村金融立法、维护金融安全等启示。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蔡昉  林毅夫  张晓山  朱玲  吕政  
继2018年6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成功举办"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智库论坛"首场会议后,2018年7月24日上午,在北京湖南大厦召开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智库论坛"第二场学术会议——"改革开放40年与中国经济发展"。会议邀请的两位主讲嘉宾分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学部委员蔡昉研究员和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教授,两位评论嘉宾分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原所长张晓山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原副所长朱玲研究员。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副主任、工业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吕政研究员主持。为了呈现本次会议,本刊特刊发论坛内容。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冯巧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要融入全球价值链,导入先进的管理会计经验和方法是不可或缺的。管理会计具有很强的环境依赖性,管理会计变迁是与我国经济的成长历程相适应的。在"互联网+"和智能制造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延伸管理会计边界,从差异化管理向要素融合方向转变,是构建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一项重要选择。新时代的现代经济体系以"质量第一、效率优先"为原则,通过嵌入企业情境特征,推动管理会计发展、驱动研究范式创新。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关凤荣  周秀娟  
与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进程相伴而随,我国环境法学得以不断发展。论文以我国环境法初步发展、快速发展、创新发展三个阶段为轨迹,从立法、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三个主要方面,梳理改革开放40年中国环境法学呈现出的环境立法成熟完备、环境法学研究全面、深入、环境法学学科从边缘到核心的发展态势。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翟丽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巨大发展,与此同时中国的金融体系也在不断进步。中国金融体系的完善与成绩不是单方面的,而是集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技术、外部监管、对外开放等全方位于一体的升级。进入新时代,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诸多挑战,金融体系在推进供给侧改革中存在适应性问题。金融助推供给侧改革路径的"一二三"思路为:(1)一个核心理念:树立市场化的金融服务理念;(2)两个重点:依托资本化与金融化两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3)三大举措:政策工具、风险管理与配套措施三大支柱。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全毅  
闭关自守是中国长期愚昧落后的重要根源,邓小平在总结中国数百年闭关锁国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创立了颇具特色的开放思想体系,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经过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等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继承和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中国对外开放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及中国对外开放实践的指导思想。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刘钊宏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长时间的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发展整体水平明显提升、经济发展理念与质量更是获得肯定。从经济发展成就来看,中国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动机",来自中国的经济转型做法为全球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提供了经验借鉴,而且中国正在积极地参与到全球经济治理中来,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从未来发展来看,中美等国际政治因素、中国市场化地位问题、中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效果,都会影响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作用发挥。应更理性地看待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的影响,肯定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成就,未来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增长依然可期。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冯雪艳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新的发展观,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标志着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不断践行和丰富可持续发展理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把可持续发展定为国家战略,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评价指标、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其他重要问题,中国经济学界展开了全面和深入的理论研究,对指导可持续发展实践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黄群慧  
本文从产业成长、产业结构、产业政策等视角分析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产业发展和工业化的成就,概括了工业化"中国方案"中的逻辑和经验。从产业成长看,本文通过数据和事实分析认为,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基本经济国情已经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转变为一个工业大国,"工业大国"、"大而不强"是中国的最基本经济国情;从工业化进程看,改革开放40年,总体上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从初期阶段快速地发展到工业化后期阶段,到2020年中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2035年全面实现工业化,但中国产业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产业结构演进看,可以将中国产业发展和工业化进程按照市场化改革划分为市场经济方向探索、市场经济构建完善、市场经济建设新时代三个大的阶段,通过对各个阶段中制度变革、要素流动、结构升级、技术进步等方面的分析,刻画出40年中国产业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动力;从产业政策看,中国正确处理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产业政策总体上是成功的,在产业政策操作层面努力做到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干预资源配置但又要尽量避免直接介入资源配置,这个"度"总体把握相对合理。归结起来,工业化"中国方案"的核心经验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稳中求进"保证产业持续成长和工业化进程持续深化;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断提高产业效率和促进产业迈向高端化;正确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市场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培育全面持续的产业发展动力机制;正确处理全球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形成全面开放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确处理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效率提升与社会民生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丁俊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可简单划分为两大阶段:一是1949—1978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物流,这个阶段是高度集权、分割管理、政府定价、政企不分、大而全和小而全的发展阶段;二是1978年至今即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发展阶段。其中,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物流业又可进一步划分为探索和起步阶段(1978—2001年)、快速发展阶段(2002—2012年)、转型升级阶段(2013—2020年),这三个阶段反映了我国现代物流业从学习、引进、借鉴到自主创新发展,从物流弱国到物流大国再到物流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倪沙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经历了探索尝试阶段、全面发展阶段、纵深发展阶段、危机应对阶段和对外贸易发展新时期五个发展阶段。现阶段,中国对外贸易制度逐渐完善、规模日益扩大、贸易伙伴不断增多、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得益于经济飞速发展、理念与时俱进、积极融入和推动经济全球化。但贸易顺差过大、贸易伙伴过于集中、贸易结构不合理和对外贸易依存度偏高等问题依然严峻。特别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不确定性增大,为此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举措应是继续深化"一带一路"各项措施,从政府、企业和社会三个层面推进同沿线国家贸易。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林毅夫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这是中国对世界作出的贡献。经过40年的高速增长,党的十九大作出了重要论断,指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时代。在这一现实背景下,准确把握中国未来发展态势尤其重要。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能够实现长达39年的平均9.5%的增长,并高出"常态化增长"的2倍水平,其根源在于,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拥有"后来者优势"。在中国经济的总体发展态势下,作为一个中等发达的经济体,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发展实体经济。设立直辖市以后,重庆的发展即使有各种波折,仍然是领先于全国。重庆应继续抓住这个发展机遇,继续领跑全国,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赵晓雷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三次转型。第一阶段转型是从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四大对20世纪90年代经济发展战略的阐述,中国改变了计划经济时期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增长为特征的发展思路,制定并实施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追求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发展战略。第二阶段转型是从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四大到21世纪初,中国制定并实施了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进效益基础上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战略。第三阶段转型是从200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七大到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九大,中国制定并实施了坚持科学发展、快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和新发展理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