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953)
- 2023(17450)
- 2022(14989)
- 2021(14035)
- 2020(11621)
- 2019(26831)
- 2018(26807)
- 2017(50549)
- 2016(27428)
- 2015(31028)
- 2014(31121)
- 2013(30695)
- 2012(28765)
- 2011(26549)
- 2010(26605)
- 2009(24459)
- 2008(23900)
- 2007(20999)
- 2006(19181)
- 2005(17637)
- 学科
- 济(127658)
- 经济(127522)
- 管理(72708)
- 业(67540)
- 企(54434)
- 企业(54434)
- 方法(47827)
- 数学(41241)
- 数学方法(40843)
- 中国(37164)
- 农(31187)
- 地方(30213)
- 业经(27163)
- 学(27083)
- 财(25968)
- 制(23780)
- 贸(22482)
- 贸易(22463)
- 易(21744)
- 农业(20881)
- 银(20023)
- 银行(19964)
- 融(19833)
- 金融(19832)
- 行(19375)
- 环境(18444)
- 和(18431)
- 理论(18237)
- 地方经济(17381)
- 发(17065)
- 机构
- 大学(398431)
- 学院(393350)
- 济(168430)
- 经济(164985)
- 研究(148914)
- 管理(147580)
- 理学(125634)
- 理学院(124132)
- 管理学(122110)
- 管理学院(121406)
- 中国(111867)
- 科学(90019)
- 京(88061)
- 所(76910)
- 财(76133)
- 研究所(69753)
- 农(66421)
- 中心(64531)
- 财经(59284)
- 江(59188)
- 北京(57357)
- 业大(56924)
- 范(54532)
- 经(53981)
- 师范(53970)
- 院(53682)
- 经济学(51769)
- 农业(51766)
- 州(47297)
- 经济学院(46192)
- 基金
- 项目(258990)
- 科学(202364)
- 研究(190116)
- 基金(186861)
- 家(164199)
- 国家(162821)
- 科学基金(137320)
- 社会(120026)
- 社会科(113651)
- 社会科学(113620)
- 省(98921)
- 基金项目(97797)
- 自然(87490)
- 教育(86778)
- 自然科(85381)
- 自然科学(85359)
- 划(84378)
- 自然科学基金(83857)
- 资助(77767)
- 编号(76197)
- 成果(64135)
- 发(59248)
- 重点(58780)
- 部(57776)
- 课题(54351)
- 创(53015)
- 国家社会(49859)
- 创新(49603)
- 教育部(49365)
- 科研(48881)
- 期刊
- 济(197455)
- 经济(197455)
- 研究(129478)
- 中国(85974)
- 学报(64055)
- 农(61448)
- 科学(59434)
- 管理(57898)
- 财(55358)
- 教育(49778)
- 大学(48299)
- 学学(44966)
- 农业(42516)
- 融(38914)
- 金融(38914)
- 技术(34305)
- 经济研究(32474)
- 财经(30213)
- 业经(29566)
- 经(26110)
- 问题(25284)
- 业(22625)
- 图书(21130)
- 贸(20926)
- 世界(20208)
- 技术经济(20039)
- 国际(19154)
- 理论(18574)
- 科技(18284)
- 现代(17671)
共检索到6175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周绍东 陈艺丹 赵付科
1978—2012年是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在实践中形成了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在理论上催生了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重大创新。在经济体制层面,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运行机制层面,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在发展道路层面,积极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体制、机制和道路三个层面的突破共同构成了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中国模式",也成为该时期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创新的集中体现。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金碚
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发展思想密切联系实际,具有高度的实践能动性特征,其真理性直接体现为可检验的行动成效,即中国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实际成果,理论见之于实践,实践哺育着理论。全世界很少有像中国共产党这样直接肩负国民经济长期发展使命、全方位投入经济发展实践、具有丰富的经济发展思想积淀、发挥引领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并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发展思想,从过去执著地向往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以来赞同和坚持市场经济的转变,体现了极大的理论勇气,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不仅在实践中取得实效,而且更具根本性和深刻性的是,这一巨大转变深得民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学术基础从计划经济的范式思维,彻底转向了市场经济的范式思维。冲破既有经济学范式的思维约束,确认和践行中国经济多种成分并存、多元一体发展的方向。在非同质国家间和非匀质"规则空域"格局中,进行规则衔接和实现公平的自由贸易。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奇迹"对世界提出的新课题,也是中国共产党经济发展思想所面对的重大问题。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肜新春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及其先后建立的革命根据地为了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通过开展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奠定了生存基础,初步形成了具有根据地特色的工业经济体系,逐步建立了根据地财政金融体系,搞活了商贸流通。可以说,在外援不足、生存艰难的情况下,为了保障军需民用,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经济工作和军事斗争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为中国发展道路框架形成孕育了历史基因,从各个层面为新中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甘小武 邹进文 朱华雄
在中国共产党诞生百年之际,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今天,在财政已经上升为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的背景下,研究和总结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财政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思想根源于现实也反映现实,土地革命时期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孕育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财政思想,具体包括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财政管理三大方面。这三个方面的思想密切关联,初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传统财政学的雏形,构成了新中国社会主义财政学的重要基础,对于我国当今财政工作和现代财政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土地革命战争 中国共产党 财政思想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琳 马艳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做出的重要战略判断。那么,这一重要战略判断是建立在何种思想演进基础之上的呢?这一演进又遵循怎样的转换逻辑呢?文章立足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百年时间框架,系统梳理和提炼了中国共产党经济发展质量思想的探索脉络,并深入考察了这一思想演进的理论逻辑。研究表明:(1)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经济发展质量问题始终得到关注,并经历了方法论内涵(1921-1949年)、生产关系内涵(1949-1978年)、生产力内涵(1978-2012年)和生产方式内涵(2012年-)四个焦点转换和思想发展阶段;(2)这一思想演进过程遵循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马克思主义逻辑,"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根本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逻辑,以及"意识形态具有强自觉性和高适应性"的中国特殊逻辑。因此,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思想的提出与发展,不仅受到物质生产层面客观规律的决定性作用,而且是对中国共产党经济发展质量思想持续探索的继承与突破,更受到新时代人民利益目标导向以及意识形态自觉变革的关键推动作用,这些均构成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特殊内涵。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杨宇立 黄晓野
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经历了从理论创新到实践创新的曲折过程。值此《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和中国改革开发40周年之际,总结提炼马克思对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理论贡献和中国改革开放对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实践探索,能够牢固树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该文简略回顾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以及国际共运史的主要实践,着重研究了史无前例的中国经济转型的开局——农村改革的宏大实践及其对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刘元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伟大论断为中国经济改革在新时期的全面深化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战略举措。自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改革所面临的环境和改革的内在机理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国经济改革所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以及新任务决定了改革已经步入新时代,决定了今后一段时期内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胡安全
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实践的进程中提出了改革思想。这一思想的产生,缘于对在新科技革命条件下如何激发企业活力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新思考。改革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存在着较为清晰的历史轨迹和内在逻辑,即由企业体制的一步步改革不断地引发对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新认识。这表明,中共的改革思想始终是围绕着如何不断地激发企业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中心课题而演进的。改革思想演进的内在逻辑充分显示出中国改革和中国道路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改革思想 历史 逻辑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徐国斌 代玉启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在中国共产党接续推进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不断呈现出多层次、多维度的特质:在持续性与动态性的统一中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议题,在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中遵循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原则,在聚焦性与系统性的统一中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治理模式,在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中彰显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意蕴。这些特质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深化改革进程中的政治智慧和实践能力,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支撑。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董志勇 沈博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命题,原本在传统政治经济学和西方主流经济学中并不成立。然而,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年来,经过不同阶段层次递进地探索,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由此完成了对传统理论的突破。中国共产党这一探索历程的内在逻辑,为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思想起点 百年探索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白永秀 苏小庆 王颂吉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强国富民的经济奇迹,创造这一奇迹的根本原因在于党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党探索经济发展道路的百年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武装革命为强国富民建立政权基础(1921年7月至1949年9月);第二阶段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仿照苏联模式开展建设,为强国富民构建制度基础和生产力条件(1949年10月至1978年11月);第三阶段是从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改革开放推进强国富民(1978年12月至2012年10月);第四阶段是新时代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实现强国富民(2012年11月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核心内涵是在党的领导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强国富民,其理论创新体现在五个方面:在发展的政治保障上,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在发展主题上,持之以恒推动实现经济现代化;在发展的内部动力上,从国情出发通过改革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的外部条件上,通过对外开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发展的根本目的上,以人民为中心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立
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命题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两个派生观点即知识分子——人才观和体制改革论。本文从逻辑和历史两个方面论证,邓小平科技思想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邓小平科技思想 科技政策 科技体制改革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朱巧玲 杨剑刚 侯晓东
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忧患意识始终贯穿党的奋斗历程之中,据此推动并形成了党的经济安全思想。党的经济安全思想经历了启蒙时期、探索时期、发展时期和成熟时期四个阶段。对党的经济安全思想的总结既是对建党百年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深刻认识,也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把握。通过梳理建党以来经济安全思想的演变历程,总结历史经验,为了应对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挑战,确保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顺利完成,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张维达 毕世杰
评《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史论》张维达,毕世杰当代中国以其世界东方巨人的雄姿,成功地进行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已引起举世瞩目并正在发生着深远的影响。列宁说过:马克思所提供的只是一般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陈勇勤
80年来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主线表明 :解决土地问题、解决温饱问题是为了让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 ;始终主张合作经济、扶助集体经济是重视人民群众的合力效应 ;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走历史必由之路 ;实现工业化、实现现代化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富强的国家。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经济思想 主线 指导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