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99)
2023(15869)
2022(12919)
2021(12169)
2020(9989)
2019(22808)
2018(22943)
2017(43589)
2016(24080)
2015(27139)
2014(27024)
2013(25841)
2012(23917)
2011(21448)
2010(21954)
2009(19864)
2008(19408)
2007(17002)
2006(15505)
2005(13849)
作者
(66110)
(54801)
(54785)
(52580)
(34806)
(26243)
(25023)
(21345)
(21320)
(19682)
(18712)
(18526)
(17689)
(17482)
(17121)
(17094)
(16260)
(16221)
(16025)
(15951)
(14029)
(13521)
(13400)
(12866)
(12575)
(12431)
(12299)
(12242)
(11248)
(10996)
学科
(93465)
经济(93344)
管理(63146)
(62141)
(47291)
企业(47291)
方法(38101)
(36716)
数学(33783)
数学方法(33333)
中国(32520)
(25322)
(24646)
业经(24218)
农业(24077)
地方(19740)
(17649)
银行(17613)
(17272)
(16944)
(16917)
(15947)
贸易(15931)
(15883)
金融(15882)
(15535)
理论(15238)
(14216)
(13542)
财务(13485)
机构
学院(327402)
大学(326182)
(133083)
经济(130128)
管理(121443)
研究(112023)
理学(103366)
理学院(102279)
管理学(100389)
管理学院(99774)
中国(86279)
(68902)
(66132)
科学(65221)
(56597)
(55334)
中心(52609)
(52146)
财经(50757)
研究所(49635)
业大(46740)
(46078)
(45621)
师范(45127)
北京(43504)
农业(43188)
经济学(41252)
(40958)
(40814)
财经大学(37485)
基金
项目(213453)
科学(168094)
研究(162104)
基金(153146)
(133072)
国家(131864)
科学基金(112284)
社会(102207)
社会科(96430)
社会科学(96405)
(84071)
基金项目(79735)
教育(78084)
(71223)
自然(69849)
自然科(68176)
自然科学(68153)
编号(68032)
自然科学基金(66911)
资助(61877)
成果(56345)
重点(48966)
(48455)
课题(48399)
(47298)
(44434)
国家社会(42355)
教育部(42091)
创新(41540)
(40863)
期刊
(153694)
经济(153694)
研究(101599)
中国(74212)
(56163)
(50966)
学报(49386)
教育(49225)
管理(46724)
科学(45743)
大学(39343)
农业(36852)
学学(36495)
(36420)
金融(36420)
技术(33535)
业经(27369)
财经(25519)
经济研究(23554)
(22053)
问题(21219)
职业(17424)
(17224)
图书(16718)
(16304)
(15964)
理论(15841)
(14852)
论坛(14852)
技术经济(14410)
共检索到5102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向阳  
基层组织形态及其干部角色,是巨型国家有效治理的基础性配置。沿着经验研究进路,从历史视角和区域差异视角,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梳理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东中西部村庄治理实践,以揭示非正式干部正式化的路径、类型及其限度。研究表明:东部村庄,一般集体经济发达,治理资源丰富,治理事务密集且频发,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率先实现了村干部职业化;而后随着治理任务下沉、财权上收和精细化考核,村干部由职业化进一步走向了行政化;其治理事务密集频发且内生性强,形塑了其村庄内生型非正式干部正式化的实践道路。中西部村庄,集体经济弱势,治理资源极其有限,治理事务稀疏且偶发,村干部兼业状态突出;随着治理任务密集下沉,行政面向突出,依托地方政府财源供给,部分中西部村庄实现了村干部职业化、行政化转型,走向外生性行政建构型道路。同时,治理事务与村庄需求匹配度和治理资源与组织成本契合度差异,共同形塑了东中西部乡村不同的治理绩效。非正式干部正式化,事关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中国道路选择问题,要求各界必须审慎对待这一基层治理实践。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马红  
实行免征农业税和种粮直接补贴,作为惠及9亿农民的一件大事,在使农民得到实惠,提高种田积极性的同时,也断了村干部的收入来源,而全国几百万村干部又被政府排除在财政供给体制之外,这种“村民自治”与推行“农业税及附加取消”相互脱节、缺乏衔接点的改革,使我国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呈现出“两张皮”的态势,不可避免地会给农村工作带来新的情况和影响。如何根据新形势需要,合理解决村干部报酬的资金来源问题,转变村干部的工作职能,亟待摆上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惠林  杨华  
沿海发达地区村干部呈职业化发展趋势。职业化村干部表现为层级制的职能分工、理性的选拔机制、稳定的职业预期及流动性任职。基层行政变迁是村干部职业化的充分必要条件。密集的输入性资源既是村干部职业化的经济基础,又加速村级组织行政化的形成。村干部职业化是在村庄自主性力量不足以支撑起村民自治运转的情况下,国家行政权力下沉到村一级,向基层输入资源及公共规则的过程。它重塑了正式激励系统,再造了公共性的治理主体。然而,它也造成村庄内部动员体系解体、村务与政务的选择性执行以及自下而上信息传达渠道阻塞等问题,导致国家与乡村社会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万芹  
不少学术观点认为村干部职业化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然而,笔者在一些农村地区调研发现,村干部职业化并非只有利,而是利弊共存。村干部职业化虽然能够有效激励村干部积极行政,并促进村级组织的规范化管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村干部职业化并没有解决村干部作为"当家人"为民服务的动力问题;伴随村干部职业化的是村级组织的行政化和村民参与的缺失。为解决这些问题,南京市政府通过一些制度化的监控手段,改进村干部职业化,使村干部有效地为民服务。南京市村干部职业化发展的经验和模式,及其为克服弊端进行的制度创新,回应了当下村干部职业化的争议,为村干部职业化提供了借鉴和反思。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熊万胜  郑楷  
如果以村干部的职务报酬水平作为衡量是否实现了职业化的关键指标,那么,全国大部分的村干部都只能说是处于半职业化的状态中,且难以进一步实现完全的职业化。对于这种普遍且稳定的半职业化现象,并不能将其简单地视为朝向完全职业化的过渡状态,本文尝试在乡村治理体系演变的大趋势中理解这一现象。在民主集中制的框架中,当前的乡村治理体系及其运行模式在突破“双轨政治”之后已经走向了“并轨政治”。这种新的结构对国家政权建设以及乡村治理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而半职业化则是保证这一新结构有效稳定运作的重要机制。面对呼声越来越高的村干部职业化,各地政府还需谨慎待之。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费伟  杜芳  
数字乡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是建设数字中国的关键内容。立足国家大力建设数字乡村的时代背景,从治理现代化视角出发,深入剖析数字乡村治理的有限性。研究发现,数字乡村治理现代化体现为底层维护、技术赋能、服务共享和伦理保障的运作逻辑,推动乡村治理达到全局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现代化样态。但由于数字技术运用边界的模糊,难以平衡简约治理与复杂治理的矛盾、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张力、技术安排与制度安排的困境、权力意志与民本意志的冲突,致使数字乡村治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有效发挥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优势价值,未来需要契合乡村空间场域、合理划分技术类型、重塑组织制度结构以及回应村民切实需求,从而更好地保障数字乡村的治理适应性、匹配度、有效性以及价值性,最终实现数字乡村的治理现代化目标。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费伟  杜芳  
数字乡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是建设数字中国的关键内容。立足国家大力建设数字乡村的时代背景,从治理现代化视角出发,深入剖析数字乡村治理的有限性。研究发现,数字乡村治理现代化体现为底层维护、技术赋能、服务共享和伦理保障的运作逻辑,推动乡村治理达到全局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现代化样态。但由于数字技术运用边界的模糊,难以平衡简约治理与复杂治理的矛盾、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张力、技术安排与制度安排的困境、权力意志与民本意志的冲突,致使数字乡村治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有效发挥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优势价值,未来需要契合乡村空间场域、合理划分技术类型、重塑组织制度结构以及回应村民切实需求,从而更好地保障数字乡村的治理适应性、匹配度、有效性以及价值性,最终实现数字乡村的治理现代化目标。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程丽云  杨淑玉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在诸多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我国生态环境尤其是乡村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存在着乡村生态环境污染、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针对在农业、农村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相关部门非常重视。相继出台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政策和战略,涌现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典范,并加大宣传力度,努力为农民创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卫卫   刘畅  
我国基层综合治理历经了从关注“社会治安”到关注“社会治理”的范式转型。作为农村基层维稳和秩序建构的现代化产物,网格化治理在推进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的同时也在不断深化“中国之治”理论体系的建构。数字技术的嵌入改变了乡村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乡村网格化治理创新开辟新的视野。本文将网格化治理研究置于数字化转型的宏大场域,以F省的“数字坂里”平台建设为研究对象,系统剖析“网格化+数字化”乡村综合治理的运作机制和实践机理。技术赋能背景下,“网格化+数字化”乡村综合治理呈现治理过程的可视性、条块联动的有效性、公众参与的实质性和治理导向的服务性等基本特征。“网格化+数字化”乡村综合治理的有效运行在于接诉即办促进流程简化、权限放开推动广泛参与、自动提醒助力有效落实、在线督查倒逼质效提升、全程留痕赋能考核细化。此外,“网格化+数字化”乡村综合治理的有效实现需要刚性与柔性的有机结合、技治与人治的互促共进、考核对行为的有效激励、行政与自治的互嵌共生以及维稳转向服务的导向革新。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卫卫   刘畅  
我国基层综合治理历经了从关注“社会治安”到关注“社会治理”的范式转型。作为农村基层维稳和秩序建构的现代化产物,网格化治理在推进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的同时也在不断深化“中国之治”理论体系的建构。数字技术的嵌入改变了乡村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乡村网格化治理创新开辟新的视野。本文将网格化治理研究置于数字化转型的宏大场域,以F省的“数字坂里”平台建设为研究对象,系统剖析“网格化+数字化”乡村综合治理的运作机制和实践机理。技术赋能背景下,“网格化+数字化”乡村综合治理呈现治理过程的可视性、条块联动的有效性、公众参与的实质性和治理导向的服务性等基本特征。“网格化+数字化”乡村综合治理的有效运行在于接诉即办促进流程简化、权限放开推动广泛参与、自动提醒助力有效落实、在线督查倒逼质效提升、全程留痕赋能考核细化。此外,“网格化+数字化”乡村综合治理的有效实现需要刚性与柔性的有机结合、技治与人治的互促共进、考核对行为的有效激励、行政与自治的互嵌共生以及维稳转向服务的导向革新。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春茹   黄君录  
乡村数字治理是新发展阶段技术赋能下乡村数字化转型的产物,是推进乡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苏南L村田野调查的一项微观研究表明,数字治理对乡村共同体建设进行赋能提质主要体现在多元主体赋能、利益表达赋能、交流空间赋能、交往机制赋能、集体认同赋能等五个方面。深入剖析数字赋能条件下的信息平权、共生共赢、民主参与、开放透明以及公平分配等价值指向对乡村共同体的形塑,探讨乡村治权分享共同体、利益共同体、集体自决共同体、信任共同体、情感共同体的建构实践,以期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战略落地见效。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春茹   黄君录  
乡村数字治理是新发展阶段技术赋能下乡村数字化转型的产物,是推进乡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苏南L村田野调查的一项微观研究表明,数字治理对乡村共同体建设进行赋能提质主要体现在多元主体赋能、利益表达赋能、交流空间赋能、交往机制赋能、集体认同赋能等五个方面。深入剖析数字赋能条件下的信息平权、共生共赢、民主参与、开放透明以及公平分配等价值指向对乡村共同体的形塑,探讨乡村治权分享共同体、利益共同体、集体自决共同体、信任共同体、情感共同体的建构实践,以期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战略落地见效。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博文  吕悦  余劲  
村干部作为乡村振兴的“实践者”与“领路人”,在基层村庄治理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运用社会角色理论,以秦、甘、滇三个典型村的实际案例为对象,将村干部角色凝练为应然理想角色、资源汲取角色与宗族势力角色三种类型,并分析村干部角色对村政双向联动、政府资源驱使与宗族权威依赖三种乡村治理模式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当村干部扮演应然理想角色时,村庄治理呈现村政双向联动的结构模式,并显著促使其治理高效;当村干部扮演资源汲取角色时,村庄治理呈现政府资源驱使的结构模式,并显著促使其治理低效;当村干部扮演宗族势力角色时,村庄治理呈现宗族权威依赖的结构模式,并显著促使其治理无效。提高乡村治理有效性应充分发挥村干部应然理想角色功能,在利用好村庄内生性社会资源的同时重塑干群关系,建立和完善对村干部小微权力的监察机制,在推进村政双向联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最终目标。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陈慧荣  
在土地流转中,为什么有的村干部成为企业家,有的充当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户之间的中间人,而有的则为旁观者?本文基于对山东省N县土地流转的实地考察。笔者认为,在农地工业化价值不高的情况下,县镇政府具备发展型政府的特征,相比于村民选举的压力和村社团体的道德约束,地方政府的作用对村干部行为最有解释力。镇政府通过三种机制影响村干部行为:负责制、扶持措施和自由度。三种机制的不同组合塑造了村干部不同的行为模式。县镇政府既让村干部负责,又出台扶持措施,给予村干部充分的自由,才能更好地培育村干部的企业家精神,让农民从土地流转中获益更多。本文对于界定地方政府性质以及探究村干部行为逻辑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凤萍  
随着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呈现出年轻化、知识化趋势。基于中部地区农业型村庄青年村干部治理实践的田野调查发现,村干部队伍中存在一部分中坚青年干部,他们不仅改变了村治主体结构,同时也影响了村庄内部治理生态。制度性吸纳、在地化培养与多重性激励共同构成中坚青年干部治村的现实基础。中坚青年干部群体能够更好地适配治理事务的政务化与服务化、治理过程的规范化与文牍化等基层治理转型带来的新变化,并且在推动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建设与推进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与助力村民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正向的治理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助推乡村治理绩效的提升。在实践中,要充分发挥中坚青年干部的引擎功能与示范效应,创新培养方式,不断优化个体治理能力结构,建立更加有效的差异化激励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