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202)
2023(18115)
2022(15459)
2021(14577)
2020(12303)
2019(28481)
2018(28358)
2017(53957)
2016(29419)
2015(33038)
2014(33014)
2013(32538)
2012(29819)
2011(27416)
2010(27607)
2009(25442)
2008(24873)
2007(21535)
2006(19250)
2005(17236)
作者
(87526)
(73020)
(72500)
(69151)
(46692)
(34936)
(32750)
(28598)
(27854)
(25922)
(25096)
(24602)
(23498)
(23231)
(22702)
(22434)
(21619)
(21460)
(21010)
(20740)
(18317)
(18237)
(17725)
(16710)
(16389)
(16209)
(16137)
(15727)
(14777)
(14325)
学科
(132627)
经济(132485)
管理(79978)
(73850)
(60770)
企业(60770)
方法(56230)
数学(49591)
数学方法(48850)
中国(33909)
(31306)
(28983)
(28025)
业经(27013)
地方(26510)
(23885)
(23536)
贸易(23524)
(22832)
农业(20819)
理论(19711)
(19005)
银行(18933)
(18872)
(18858)
金融(18856)
环境(18562)
(18180)
(17552)
技术(17113)
机构
大学(428256)
学院(423148)
(177416)
经济(173962)
管理(161691)
研究(152598)
理学(140106)
理学院(138450)
管理学(135693)
管理学院(134944)
中国(112863)
科学(95429)
(92221)
(78736)
(78398)
(74676)
研究所(72262)
中心(66314)
业大(65878)
财经(62724)
(60999)
北京(58940)
农业(58788)
(57130)
(56193)
师范(55562)
经济学(54538)
(54492)
经济学院(48846)
(48767)
基金
项目(287632)
科学(224746)
基金(209332)
研究(204042)
(185638)
国家(184176)
科学基金(155820)
社会(129341)
社会科(122609)
社会科学(122573)
(110140)
基金项目(109903)
自然(102689)
自然科(100321)
自然科学(100290)
自然科学基金(98488)
(94400)
教育(94069)
资助(87694)
编号(80630)
成果(65916)
重点(65276)
(63724)
(61442)
(59031)
课题(56679)
创新(55256)
科研(55188)
教育部(54182)
国家社会(53910)
期刊
(196020)
经济(196020)
研究(128450)
中国(81565)
学报(73827)
(67343)
科学(66348)
管理(60102)
(57484)
大学(54940)
学学(51850)
教育(46184)
农业(45993)
(36146)
金融(36146)
技术(35864)
经济研究(33204)
财经(31340)
业经(29381)
(26989)
问题(25263)
(24554)
技术经济(21434)
(20837)
统计(20663)
科技(20351)
(20330)
图书(19882)
世界(19748)
理论(19098)
共检索到6285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苏飞  
应用多指标多原因模型(MIMIC)测算1979—2009年中国地下经济规模,结果表明改革开放后中国地下经济规模占GDP比例增长幅度较大,1990达到了23.28%,1992年以后则处于相对较为稳定的状态,约为20%左右,但相对规模仍然偏大。税收负担、失业率和政府管制是影响中国地下经济活动的主要因素;地下经济规模比例与官方经济增长率互为因果关系,地下经济对官方经济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地下经济规模的扩大也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并加剧了现阶段中国居民收入的不平等。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俞立平  燕小青  熊德平  
首先将金融发展分为金融规模与金融调控两个部分,然后利用聚类分析、向量自回归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状态空间模型全面系统地研究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研究方法的结论可以互相补充、互相支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互为因果关系。中国的金融—经济系统在1993、1994年左右存在结构变化,在结构转变过程中,金融对经济的调控是平稳的。金融规模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金融调控手段在调节经济的同时,对经济增长也有微弱的促进作用。金融调控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无论是正向还是反向,都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赵晓雷  
经济理论研究包括纯理论研究和现实经济研究。前者是对经济理论体系的修正、改进和完善,对原有的命题或定理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得根据这一命题或定理建立起来的经济理论体系更为合理和完善。后者是对经济实际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作理论研究,对有关经济现象作出理论上的解...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梁龙武  先乐  陈明星  
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此,文章采用1978─2018年中国省域人口和GDP数据,探究四大区域人口与经济重心演进态势及其影响机制。结果显示:(1)四大区域人口与经济重心演进态势差异显著。整体上,人口重心东部向西南移动,中部向东北移动,西部向西北移动,东北向西南移动;经济重心东部向西南移动,中部移动方向持续变化,西部和东北均向西南和东北往复移动。(2)社会经济要素对区域人口密度的影响系数整体较小,工业化水平、交通便利度对人口密度影响相对较大。(3)工业化水平、市场繁荣度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相对较大,城镇化与交通便利度对经济增长影响相对较小,经济增长应遵循多要素累积效应的阶段性规律。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罗能生  罗富政  
本文利用改革开放以来相关的数据对我国实体经济的时空演变、构成及效益进行综合考察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实体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迅速壮大、结构改善、效益提升的过程。实体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仍然稳固,但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虚拟经济则趁市场化改革之机迅速发展。推动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改革开放政策所牵引的制度变迁、科技创新所带来的技术进步、教育优化拉动的人力资源改善和金融制度进步带动的资本活跃等。我国虚拟经济在对实体经济起着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与实体经济背离的倾向。我国必须坚持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基础,优先发展实体经济,协调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以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孙百才  徐敬建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对地区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甘肃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及与全国水平的比较结果表明:改革开放30年来,甘肃研究生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与社会经济发展对大量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并不完全相适应;甘肃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依然较低;甘肃研究生教育的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是科教兴甘的关键;甘肃研究生导师平均每人指导的研究生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刘光溪  
关于“后WTO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研究现已提上议事日程。所谓后WTO时期从时间概念上有两层涵义:一是指中国加入WTO过渡期最后几年;二是指全部过渡期结束后的一段时间。从后WTO时期的背景概念来讲,即随着中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对外开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陈斯琴  王林  
作为改革先行者,经济特区在深化体制改革中发挥了“试验田”作用,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了重要“窗口”作用。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出发,对1979—2020年深圳、珠海、厦门、海南和汕头5个经济特区的发展效率进行测算,通过比较中国早期经济特区发展效率,对各具特色及时代特征的5个经济特区40年来差异化发展以及资源利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历史经验并结合深化改革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下的新契机,对新时代经济特区发展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出意见及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陈斯琴  王林  
作为改革先行者,经济特区在深化体制改革中发挥了“试验田”作用,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了重要“窗口”作用。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出发,对1979—2020年深圳、珠海、厦门、海南和汕头5个经济特区的发展效率进行测算,通过比较中国早期经济特区发展效率,对各具特色及时代特征的5个经济特区40年来差异化发展以及资源利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历史经验并结合深化改革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下的新契机,对新时代经济特区发展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出意见及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胡绍雨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农民流动是我国当代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介绍改革开放后农民流动的发展历程、成因与特点,辩证地分析了农民流动的利弊影响,并提出了引导农民流动,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建议与对策。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郭文杰  
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产业结构转变的高级阶段是现代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城市化引致生产要素向城市集聚,城市数量增加和规模的提升、非农人口比重的提高极大地刺激了服务业的需求,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就业结构的转变最终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本文建立多变量的计量模型,使用Johan-son协整、ECM、VAR、IRF和方差分解等现代经济计量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中的服务业进行经验研究,从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变的角度考察了服务业的增长。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林基  杨来科  
文章基于VAR模型对1978-2011年间中国FDI、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做了实证分析。研究显示,FDI、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FDI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并且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不是FDI的原因,研究还发现,经济增长促进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但城市化水平并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城市化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有负效应,但在长期中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有积极作用。
[期刊] 改革  [作者] 靖学青  
改革开放后 ,我国在外贸战略上采取了“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竭尽全力为出口的做法 ,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这种发展模式在理论上并非尽善尽美 ,实践上成功者并不具有普遍性。作为人多地广的发展中大国 ,我国实施这种外贸战略不一定是最佳选择 ,因为庞大的国内市场始终是推动我国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林友慧  
缅甸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福建省中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林友慧一、政府着意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利于缅甸的经济发展缅甸联邦是盛产大米的亚热带国家。全国人口4千多万,共有130多个民族。1984年宣布独立,成立了缅甸联邦政府。此后的十多年里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得到...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李建军  
地下金融是指货币金融当局以及统计核算部门未观测到的金融活动及其相关的金融组织、市场等金融要素与运行机制。地下金融的隐蔽性决定了测度它的规模必须从多个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综合比较。地下金融对宏观经济影响主要是对经济均衡、增长速度和经济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