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25)
2023(9952)
2022(8346)
2021(7964)
2020(6532)
2019(15333)
2018(15120)
2017(27372)
2016(14967)
2015(17233)
2014(17322)
2013(16972)
2012(16473)
2011(15394)
2010(15547)
2009(14752)
2008(14616)
2007(12993)
2006(12115)
2005(11404)
作者
(43607)
(36640)
(36629)
(35269)
(23687)
(17784)
(16658)
(14424)
(14124)
(13025)
(12849)
(12396)
(12009)
(11901)
(11836)
(11353)
(10848)
(10593)
(10393)
(10221)
(9728)
(8903)
(8846)
(8419)
(8386)
(8205)
(8017)
(7832)
(7575)
(7269)
学科
(86659)
经济(86584)
管理(37375)
(30902)
方法(30076)
数学(26906)
数学方法(26607)
(24880)
企业(24880)
中国(23728)
地方(19583)
(16156)
(16151)
(15937)
业经(15003)
(14823)
(14410)
贸易(14402)
(13982)
地方经济(13383)
(12910)
金融(12910)
(12435)
(12192)
银行(12183)
(11883)
环境(11212)
(10835)
(10562)
农业(10389)
机构
大学(226373)
学院(219965)
(107936)
经济(106092)
研究(90474)
管理(77053)
中国(70320)
理学(64445)
理学院(63602)
管理学(62493)
管理学院(62074)
科学(50775)
(50390)
(48434)
(46463)
研究所(41763)
中心(38999)
财经(37169)
经济学(35700)
(33962)
北京(33473)
(33455)
(32914)
(32247)
经济学院(31746)
(31154)
师范(30923)
业大(27463)
财经大学(27406)
科学院(27117)
基金
项目(136498)
科学(107629)
研究(100746)
基金(100622)
(88158)
国家(87500)
科学基金(73302)
社会(67085)
社会科(63650)
社会科学(63630)
基金项目(51031)
(48727)
教育(45903)
自然(44011)
自然科(42963)
自然科学(42951)
资助(42735)
(42453)
自然科学基金(42181)
编号(37956)
成果(32840)
(32208)
重点(31578)
(30746)
国家社会(29595)
中国(29084)
课题(27956)
教育部(27826)
(26727)
大学(26143)
期刊
(128864)
经济(128864)
研究(79571)
中国(52352)
(36654)
学报(33101)
科学(31981)
管理(31440)
(30184)
教育(26647)
大学(25925)
学学(23897)
(23658)
金融(23658)
经济研究(22204)
农业(20652)
财经(20549)
技术(19750)
(18096)
问题(16918)
(16686)
国际(16047)
世界(15383)
业经(15243)
统计(13268)
技术经济(12880)
(12583)
(11182)
资源(10726)
决策(10385)
共检索到3691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靖学青  
改革开放前 30年 ,我国经济建设重点西移 ,进行了以追求分散和均衡为主要目标的内地重点建设。从多方面衡量 ,此次经济建设重点西移在客观上是必然的选择 ,具有较大程度的合理性。此次内地重点建设取得了多方面不小的成绩 ,主要的失误是经济效率低下。经济效率差的主要原因不在经济布局的宏观方面 ,即不是由于内地重点建设本身的缘故 ,而是在中微观方面 ,即企业和厂矿选址、定点问题出现了严重偏差。探讨改革开放前 30年内地重点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对目前进行的西部大开发具有借鉴、启示作用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靖学青  
旧中国近代经济偏集于东部沿海地带,全国解放后,直到1978年整整30年中,除了短短的3年恢复时期外,我国宏观生产力布局重点西移,生产建设重心一直放在内地,“三五”、“四五”时期甚至放在远离东部沿海的西部地区,进行了大三线建设,对这一时期的生产力布局作何评价?从到目前为止的报刊杂志上刊载的文章来看,是褒少贬多,大多数学者认为失误大于成绩,这或许不无根据,但仅仅停留在这样大概、抽象的水平,是不够的,无助于目前和今后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需要作客观的、深层次的、多角度的研究。一、布局重点西移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改革开放前30年内地的重点建设至少考虑到下述几方面也是合理的,具有必然性。 1.自从19...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晓平  
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中国工业生产能力和总量规模居世界前列,并已成为全球工业品消费市场的生产加工基地,但出口制成品所具有的国际竞争优势仍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国内居民消费升级、城市化进程推进、国际产业转移等因素推动中国工业结构调整,并于近年来呈现显著的重型化特点。过去30年间,中国工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呈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集中体现在沿海与内陆地区的差异。国际分工、技术进步、资源环境约束、政策体制等因素是影响中国工业发展与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其中中国坚持对外开放、适时调整区域经济政策的成效尤为显著。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黄赜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数次经济周期和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正确认识与把握中国经济周期的特点,对于改善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文章首先考察了1978-2007年间中国历次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与波动特征,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从所有制结构、社会总供求关系、经济结构、价格体制、调控手段和对外开放度等方面分析宏观调控对我国经济波动形成机制产生的影响;接着从国际经济周期的角度考察了中国、美国与世界经济周期的同步性特征,以及中国与世界其他15个不同市场类型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周期存在的特征事实;最后给出了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平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增长是一个不断被改写新纪录的奇迹。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历程都是在一个"次优的体制安排"下取得的,边增长边调整的体制安排,使中国经济从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了一个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进入了一个准现代化的经济增长结构中。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林芳  
本文从中国实际出发,将1978年改革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在传统研究投入要素的基础上,把制度因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进行分析。文章用定量研究的方法考察各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从实证研究可以看出:资本、劳动、制度各因素共同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该结果也证实了制度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显著的。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刘元春  刘晓光  闫衍  
2018年注定是中国宏观经济值得高度关注的一年。世界经济结构的裂变、市场情绪的巨变、微观基础的变异、经济政策的叠加错配以及结构性体制性问题进一步集中暴露,改变了中国宏观经济2016年以来"稳中向好"的运行趋势。宏观经济核心指标在"稳中有变"中呈现"持续回缓"的态势,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这说明中国宏观经济既没有"触底企稳",也没有步入稳定复苏的"新周期",反而在内部"攻坚战"与外部"贸易战"的叠加中全面步入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新阶段。2018年所面临的经济持续下滑的压力难以通过短期稳增长政策得到有效缓解,需要利用新一轮全方位改革开放和新一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进行化解和对冲。内外部压力和问题的暴露决定了中国大改革的窗口期已经在2018年全面出现,2019年中国必定将踏上改革开放的新征程。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刘恒  
经济周期波动是内部传导机制与外在冲击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周期形成机理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外在冲击对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程度有所下降,经济的周期波动越来越表现为自身运行规律的客观反映。全面把握中国经济周期形成机理变化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有利于减小经济波动造成的损失,从而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祁欣  
中国的经济特区与改革开放的起步与发展紧密相联,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政策试验场。从1979年7月正式批准成立"深圳"、"珠海"经济特区以来,经济特区的发展经历了近30个年头。目前
[期刊] China Economist  [作者] 张平  楠玉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刘钊宏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长时间的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发展整体水平明显提升、经济发展理念与质量更是获得肯定。从经济发展成就来看,中国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动机",来自中国的经济转型做法为全球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提供了经验借鉴,而且中国正在积极地参与到全球经济治理中来,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从未来发展来看,中美等国际政治因素、中国市场化地位问题、中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效果,都会影响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作用发挥。应更理性地看待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的影响,肯定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成就,未来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增长依然可期。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魏明孔  丰若非  
改革开放40年是我国经济史研究的黄金期,其研究成果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本文回顾和梳理了40年来我国经济史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对一些代表性成果进行了评论,对这一时期经济史研究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同时对于我国经济史研究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金华  
最优的产业生产效率是社会生产活动得以维系或持续的基础,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目标。在国民经济系统中,产业生产效率是经济效益的一种表现。产业生产效率好,经济增长质量就高;反之,经济增长质量就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波动较大,其值的变化受时间因素的影响;而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则是围绕均值在波动,受时间因素的影响不明显。中国第一、三产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增长有着一定的联动效应,而第二产业与经济增长并无显著的联动效应。中国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远高于农业劳动生产率,且增长速度也快于农业劳动生产率;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水平相对较低,且其提高的速度呈下降趋势。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左柏云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消费环境伴随着中国经济运行三次大的周期波动而发生积极变化,与之相应的消费模式逐渐演变升级。文章以中国经济三次大的周期波动为背景,对我国消费模式改善情况作了回顾,进而对进一步优化消费模式提出反思性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