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500)
2023(15012)
2022(13004)
2021(11968)
2020(10005)
2019(22791)
2018(22869)
2017(43077)
2016(23795)
2015(26321)
2014(26168)
2013(25786)
2012(23343)
2011(21165)
2010(20861)
2009(18710)
2008(18069)
2007(15289)
2006(13428)
2005(11559)
作者
(70345)
(58609)
(58191)
(55391)
(36910)
(28146)
(26308)
(23097)
(22292)
(20457)
(19939)
(19800)
(18583)
(18403)
(18065)
(17898)
(17873)
(17514)
(16777)
(16546)
(14883)
(14202)
(14161)
(13309)
(13171)
(12989)
(12819)
(12739)
(11687)
(11636)
学科
(89709)
经济(89602)
管理(65735)
(59932)
(49386)
企业(49386)
方法(41531)
数学(36315)
数学方法(35945)
(24416)
中国(23147)
(22763)
(22451)
业经(20523)
(17796)
环境(17748)
地方(17580)
(16721)
贸易(16716)
农业(16347)
(16192)
(14920)
理论(14634)
技术(14018)
(13776)
银行(13703)
(13320)
(13213)
金融(13212)
(13101)
机构
大学(332537)
学院(329853)
管理(128996)
(128414)
经济(125750)
研究(115291)
理学(112799)
理学院(111504)
管理学(109460)
管理学院(108888)
中国(82849)
科学(75759)
(70496)
(62376)
(59239)
(57228)
业大(55950)
研究所(54876)
中心(51118)
农业(49218)
(46778)
财经(46166)
北京(44192)
(44026)
师范(43467)
(42098)
(41982)
经济学(37875)
(37525)
师范大学(35593)
基金
项目(237082)
科学(184688)
基金(171486)
研究(166625)
(153188)
国家(151941)
科学基金(128622)
社会(103728)
社会科(98256)
社会科学(98230)
(92898)
基金项目(92099)
自然(86536)
自然科(84477)
自然科学(84452)
自然科学基金(82911)
(79345)
教育(76120)
资助(69348)
编号(66715)
重点(53895)
成果(52533)
(51105)
(50580)
(49320)
科研(46303)
创新(46061)
课题(46004)
计划(45468)
大学(43277)
期刊
(135355)
经济(135355)
研究(94761)
学报(61750)
中国(60679)
(54924)
科学(54036)
大学(45383)
管理(44864)
学学(42922)
(40637)
农业(37616)
教育(37130)
技术(26015)
(25143)
金融(25143)
业经(22724)
经济研究(22426)
财经(21385)
(19481)
(18235)
科技(17770)
问题(17333)
业大(16659)
(16610)
图书(16340)
理论(15481)
资源(15444)
商业(14935)
技术经济(14869)
共检索到4688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馨  
对陕西能源消费及碳排放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基于Kaya恒等式,采用LMDI建立陕西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解析陕西1978—2018年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定量分析了不同阶段经济发展因素、能源强度因素和能源结构因素对人均碳排放的贡献作用。结果表明,导致陕西人均碳排放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能源强度因素和能源结构因素则起到了抑制作用,但贡献作用相对较小。根据人均碳排放呈现先缓慢增长再略微下降最后快速增长的演进特征,划分为三个阶段探讨各因素对人均碳排放的作用程度。最后提出二氧化碳减排的对策建议,推进实现陕西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馨  
对陕西能源消费及碳排放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基于Kaya恒等式,采用LMDI建立陕西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解析陕西1978—2018年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定量分析了不同阶段经济发展因素、能源强度因素和能源结构因素对人均碳排放的贡献作用。结果表明,导致陕西人均碳排放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能源强度因素和能源结构因素则起到了抑制作用,但贡献作用相对较小。根据人均碳排放呈现先缓慢增长再略微下降最后快速增长的演进特征,划分为三个阶段探讨各因素对人均碳排放的作用程度。最后提出二氧化碳减排的对策建议,推进实现陕西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范玲  汪东  
采用IPCC推荐的碳排放计算公式,测算了2000年到2011年浙江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分析了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动态特征,并利用LMDI分析其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期间,浙江省人均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不断上升,碳排放强度呈现下降的趋势,浙江省碳排放处于碳排放强度倒U型曲线高峰到人均碳排放量倒U型曲线高峰阶段的过渡期。经济发展对人均碳排放量增长起到拉动作用,产业结构、能耗强度、能源结构、碳排放系数变化起到抑制作用。产业结构、能耗强度和单位能源消耗碳排放强度变化均对碳排放强度下降产生正向驱动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玉珂  金声甜  
采用2005—2016年中部六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面板数据,对其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及其收敛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LMDI分解方法,探索产出规模、能源强度、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及能源结构等因素对中部六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并分析各影响因素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均存在收敛,且收敛于各自的稳态水平,各省之间的差异短时间内不会消失;(2)除能源结构变化对中部六省碳排放表现为负效应之外,其余五个因素对其碳排放均表现为正效应,各效应按累积贡献率绝对值大小依次是:产出规模效应、能源强度效应、产业结构效应、人口规模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3)各因素对中部六省能源碳排放影响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其中产出规模扩大对湖南能源碳排放拉动作用最大,能源强度下降对湖南能源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最大,产业结构变化仅对山西能源碳排放起到抑制作用,人口规模变化仅对安徽省能源碳排放起到抑制作用,能源结构变动对安徽、河南以及湖北能源碳排放表现为正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梁龙武  先乐  陈明星  
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此,文章采用1978─2018年中国省域人口和GDP数据,探究四大区域人口与经济重心演进态势及其影响机制。结果显示:(1)四大区域人口与经济重心演进态势差异显著。整体上,人口重心东部向西南移动,中部向东北移动,西部向西北移动,东北向西南移动;经济重心东部向西南移动,中部移动方向持续变化,西部和东北均向西南和东北往复移动。(2)社会经济要素对区域人口密度的影响系数整体较小,工业化水平、交通便利度对人口密度影响相对较大。(3)工业化水平、市场繁荣度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相对较大,城镇化与交通便利度对经济增长影响相对较小,经济增长应遵循多要素累积效应的阶段性规律。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邬亮  赵小凡  齐晔  
完善能源治理模式,是推动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关键之处,也是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能源问题而言,治理模式的不同,本质上是科层、市场、社区三种机制对能源供给和需求的影响力不同。本文旨在总结改革开放时期中国能源治理模式的特征,以及中国完善能源治理模式的方向。研究发现,改革开放时期,中国能源的特征是以粗放的供给满足过快增长的需求,其背后的治理模式的特点是市场机制主导,科层和社区机制的作用甚微。这种模式必然是无法延续的,中国能源革命的目标应该是以科学的供给满足合理的需求,这要求结束原有的过分依赖市场机制的治理模式,充分发挥科层机制和社区机制的作用。具体而言,应将控制能源需求总量列为国家战...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孙秀梅  周敏  綦振法  
根据山东省1998—2009年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数据,分析了山东省碳排放的演进特征,基于Kaya公式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利用SPSS13.0对山东省人均GDP、能源强度、碳强度、三次产业与碳排放量间的动态影响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表明,山东省作为全国的经济大省和能耗大省,近十二年碳排放量呈持续增长态势,存在着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线性高度相关关系,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与碳强度均对碳排放有着重要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保障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山东省应建立低碳工业化战略,构建低碳产业体系,优化能源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罗能生  罗富政  
本文利用改革开放以来相关的数据对我国实体经济的时空演变、构成及效益进行综合考察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实体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迅速壮大、结构改善、效益提升的过程。实体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仍然稳固,但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虚拟经济则趁市场化改革之机迅速发展。推动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改革开放政策所牵引的制度变迁、科技创新所带来的技术进步、教育优化拉动的人力资源改善和金融制度进步带动的资本活跃等。我国虚拟经济在对实体经济起着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与实体经济背离的倾向。我国必须坚持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基础,优先发展实体经济,协调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以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郭凯明  杭静  颜色  
解释产业结构转型的经济理论聚焦于产品相对价格波动和收入增长等因素,但除此之外,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还伴随着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投资率显著波动和劳动力市场存在摩擦等特征,现有文献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同时评估所有这些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为此,本文建立了一个两国多部门的新古典增长模型,来研究中国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因素。通过引入多部门的Eaton&Kortum(2002)国际贸易模型、完整的投入产出结构、非位似偏好和劳动力市场摩擦等重要特征,我们将劳动力在三个产业部门的比重分解为鲍莫尔效应、恩格尔效应、投资效应、国际贸易效应、要素密集度效应和转移成本效应。通过使用1978—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数据,通过分解核算和反事实模拟定量评估了这六种效应的影响。我们发现恩格尔效应、投资效应和转移成本效应分别是影响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变化的最主要因素,需求收入弹性低、劳动密集度高和存在转移成本是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高的原因。我们还详细讨论了不同时期六种效应的变化情况。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郭凯明  杭静  颜色  
解释产业结构转型的经济理论聚焦于产品相对价格波动和收入增长等因素,但除此之外,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还伴随着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投资率显著波动和劳动力市场存在摩擦等特征,现有文献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同时评估所有这些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为此,本文建立了一个两国多部门的新古典增长模型,来研究中国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因素。通过引入多部门的Eaton&Kortum(2002)国际贸易模型、完整的投入产出结构、非位似偏好和劳动力市场摩擦等重要特征,我们将劳动力在三个产业部门的比重分解为鲍莫尔效应、恩格尔效应、投资效应、国际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宁军明  
2008年11月21-23日,由湖南商学院承办的全国第12次消费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星城长沙成功举行。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新闻出版界的专家学者100余人参加了会议,并围绕"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消费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这个主题进行了充分而热烈的讨论。现选择发表其中部分发言和论文,以飨读者。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玉华  张涛  
本文从理论分析出发,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创新、城镇化与碳排放三者之间的影响机理,并基于2005—2015年省际数据构建了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科技创新环境下城镇化水平对碳排放效应的阶段性差异。研究表明,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具有双重门槛效应,当城镇化水平较低时,提高城镇化水平有利于实现低碳发展,而科技创新的发展也有利于抑制碳排放效应;但当城镇化水平越过第二个门槛值对应的水平时,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将促进碳排放效应。以上研究为中国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俞晔  王方华  杨剑侠  
我国经济结构由二元向三元的转变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村与城市发展显著失衡,使得许多社会问题凸现。本文正是在这样的环境和背景下,运用计量的方法,对1990~2006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探讨,并分析了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比重、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比重对我国GDP增长的影响,据此为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方向提出相关建议。希望通过在这样特殊的时期,探讨我国工农业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对经济增长是否健康、是否合理进行审视,进而为政府的进一步经济改革提供可以借鉴的政策和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赵选民  卞腾锐  
近十年间陕西省取得了跨越式的经济大发展,特别是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头堡"其经济发展已驶入了快车道。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必然带来碳排放总量的增加,测算了陕西省2002~2012年7种主要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使用LMDI法(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把陕西省能源碳排放增量分解成人口、人均GDP、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消费强度这五方面因素。研究得出,2002~2012年间除能源消费强度这一因素的累积效应为负外,其余四种因素的累积效应皆为正。使用逐年效应角度观察,人均GDP是碳排放增加的最大拉动因素,能源消费强度对碳排放具有较大的抑制作用。针对以上问题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青  傅莉媛  孙海添  
【目的】工业生产碳排放是中国生产活动产生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本文旨在测度工业生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并对其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为碳减排提供相应政策建议,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方法】利用碳排放分类、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和空间计量模型对2005—2019年全国及区域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2005—2019年工业生产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呈现增长趋势,由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演变为东部>西部>中部地区;碳排放强度呈现下降趋势,始终为西部>中部>东部地区。(2)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全国总体差异较大且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碳排放量总体基尼系数由2005年的0.3793上升到2019年的0.3861,碳排放强度总体基尼系数由2005年的0.3160上升到2019年的0.3990。东部地区碳排放量区域内差异最大,区域内基尼系数均值为0.4119;西部地区碳排放强度区域内差异最大,区域内基尼系数均值为0.3175。(3)工业生产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主要受到产业结构和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的影响,碳排放强度主要受到外商直接投资和科技创新等因素的影响。此外,城镇化率在东部地区会显著增大碳排放,在西部地区会显著减少碳排放,表现出区域差异性。【结论】工业生产能源消费碳排放区域差异较大,区域碳排放的动态演进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使用空间计量模型能够较好地识别全国及三大地区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效应,对于因地制宜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降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