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63)
- 2023(14949)
- 2022(13101)
- 2021(12618)
- 2020(10531)
- 2019(24445)
- 2018(24636)
- 2017(47798)
- 2016(26076)
- 2015(29459)
- 2014(29787)
- 2013(29366)
- 2012(27019)
- 2011(24429)
- 2010(24858)
- 2009(23119)
- 2008(23016)
- 2007(20236)
- 2006(18386)
- 2005(16349)
- 学科
- 济(104527)
- 经济(104402)
- 业(79424)
- 管理(75768)
- 企(57388)
- 企业(57388)
- 农(49238)
- 方法(43504)
- 数学(38269)
- 数学方法(37840)
- 财(36256)
- 农业(32465)
- 中国(31010)
- 制(26604)
- 业经(26345)
- 地方(22358)
- 学(19659)
- 银(19015)
- 银行(18980)
- 贸(18959)
- 贸易(18951)
- 务(18754)
- 财务(18690)
- 财务管理(18635)
- 易(18485)
- 体(18458)
- 行(18111)
- 企业财务(17683)
- 策(17515)
- 融(16451)
- 机构
- 学院(368817)
- 大学(367268)
- 济(153374)
- 经济(150056)
- 管理(147341)
- 理学(126670)
- 理学院(125386)
- 研究(124354)
- 管理学(123547)
- 管理学院(122876)
- 中国(96899)
- 财(78092)
- 京(78056)
- 科学(73913)
- 农(69934)
- 所(62442)
- 财经(58180)
- 中心(56918)
- 业大(56044)
- 研究所(55867)
- 江(55680)
- 农业(53358)
- 经(52808)
- 北京(49770)
- 范(48595)
- 师范(48269)
- 经济学(44514)
- 州(44317)
- 院(44209)
- 财经大学(42563)
- 基金
- 项目(240338)
- 科学(188639)
- 研究(182796)
- 基金(172936)
- 家(148343)
- 国家(147009)
- 科学基金(126303)
- 社会(114282)
- 社会科(107986)
- 社会科学(107955)
- 省(93726)
- 基金项目(91895)
- 教育(83119)
- 自然(79681)
- 划(77771)
- 自然科(77727)
- 自然科学(77711)
- 编号(77604)
- 自然科学基金(76305)
- 资助(70872)
- 成果(64358)
- 部(54231)
- 重点(53010)
- 课题(52429)
- 发(51854)
- 创(49472)
- 教育部(46510)
- 国家社会(46165)
- 创新(46059)
- 项目编号(45994)
- 期刊
- 济(177033)
- 经济(177033)
- 研究(117397)
- 中国(75184)
- 农(69732)
- 财(60588)
- 学报(53212)
- 管理(51459)
- 科学(50057)
- 农业(47091)
- 教育(43555)
- 大学(41700)
- 融(39922)
- 金融(39922)
- 学学(39077)
- 业经(32618)
- 技术(31260)
- 财经(28180)
- 经济研究(26455)
- 问题(24266)
- 经(23918)
- 业(22029)
- 理论(18960)
- 技术经济(18056)
- 图书(17874)
- 版(17553)
- 实践(17319)
- 践(17319)
- 现代(17244)
- 贸(16921)
共检索到5638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树培 魏下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演变和财政支农支出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我国财政支农投入带有明显的"人治"特征,缺乏有效的体制与制度保障。虽然财政支农总体支出对农民收入增长有促进作用,但由于支出结构不合理,各分类支出间效率差异较大,使得总体效率较低。之所以在国家不断调整财政支农政策和扩大支农支出规模的情况下,城乡差距与"三农问题"却日益严峻,一方面是由于财政支农缺乏有效的体制保障,另一方面可归因于支农支出结构安排不合理。
关键词:
财政支农 城乡差距 三农问题 农民增收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邓菊秋 王祯敏 尹志飞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在"多取少予"、"多予少取"、"只予不取"理念下不断调整和改革,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政策体系。这些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减少了农村贫困人口。然而,现行财政支农政策存在缺乏长远规划、目标不清晰、投入力度不够、支出结构不合理、资金使用绩效差等问题。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目标,财政支农政策应当有长远规划和明确的目标,确保财政资金投入的数量,调整财政资金使用方向,加大绩效评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完善和创新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机制。
关键词:
改革开放 财政支农政策 成效 展望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彭克强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支农效率低下已是不争的事实,财政支农结构效率低下与金融支农积极性不高互为表里。必须整合财政和金融两股支农力量,使二者发挥各自支农比较优势,在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基础上扩大支农资金规模,从而大幅提升财政支农资金的整体效率。
关键词:
财政支农 结构效率 金融支农 整合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朱珍
改革开放40年来,财政支农政策在税收、财政补贴、政府投资、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不断嬗变,彰显出劳动二重性、商品二因素、公平正义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协调发展等政治经济学规律。然而,通过梳理历史发现,财政支农政策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不利于倍乘劳动的有效发挥,财政支农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异化现象,并且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与五大发展理念不符。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指导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完善,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的来源结构和支出结构,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绩效评价和监督管理,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向马克思公平正义的理想目标迈进。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龙 贾明德
通过构建财政政策效应模型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财政政策的总效果即对GDP的增长率贡献约为12.23%。其中,主动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大;而主动效果中,政府购买支出效果远大于税收的效果,说明了政府财政支出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自动效果中,税收的效果大于政府购买支出的效果,说明我国的税收对经济的稳定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关键词:
财政政策总效果 主动效果 自动效果
[期刊] 改革
[作者]
姚林香 张维刚
财政支农支出通过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科技服务、优惠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对农业供给结构变动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因此,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推动数字农业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以及完善农业制度体系方面的财政支持力度,在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前提下,减少对粮食种植的诱导性政策和价格干预性补贴,有效缩短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供给结构调整的滞后效应。
[期刊] 改革
[作者]
姚林香 张维刚
财政支农支出通过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科技服务、优惠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对农业供给结构变动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因此,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推动数字农业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以及完善农业制度体系方面的财政支持力度,在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前提下,减少对粮食种植的诱导性政策和价格干预性补贴,有效缩短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供给结构调整的滞后效应。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李霞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各级财政不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总体上延续了好的势头。随着新形势的发展,财政支农工作又面临着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谋划好"十二五"时期的财政支农政策,更好地支持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是财政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厅课题组 谢煊 朱美玲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民心工程,也是一项需要巨大财力投入且十分艰巨的长期任务。新疆作为一个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面对经济基础薄弱、农村建设落后、地方财政困难的现状,如何运用财政投入政策调动广大社会资源,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赵金龙 王丽萍
改革开放以来,最初的农地产权政策调整源于激励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需要,做法是不断缩小土地耕作的责任主体,直至农户家庭。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开始赋予农户稳定的土地经营权,通过"两权分置"使农户成为市场经营主体。随着农民的非农化就业趋势,中央开始推进"三权分置",即在所有权不变、承包经营权稳定的基础上,放活经营权,利用经营权的市场化配置实现耕地的有效利用。农地产权演变的特征体现为:农地产权政策演变顺应宏观环境的变化;产权主体的重心不断下移直至承包户;承包经营权身份属性弱化而财产属性增强。未来农地产权将不断细化,经营权可能得到强化,所有权主体面临重构,但改革难度也将不断加大。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农地产权 两权分置 三权分置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李国祥
选择合适的国内支持措施,对于应对入世后的挑战至关重要。中国成为世贸正式成员后,农业生产将受到重大影响,尤其是大宗田间作物的生产,明显处于劣势。粮棉油等农产品直接关系到食品安全和典型农区的农民收入,关系到我国农村的全面发展和整个国家现代化的实现。国内支持,与市场准入、出口补贴一起、构成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中的三大核心内容。我们在市场准入方面的承诺,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外生性,难以调整和改变。出口竞争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我国农业的竞争力,外在的出口补贴会受到越来越严格的限制。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胡斌
长期以来,在我国,财政支农政策一直被作为政府干预农业的最重要的政策手段加以实施,对于整个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着重研究改革以来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功能特征、内在结构及其与外部环境的依存关系等问题,并以此探讨提高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实效的具体途径。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许锡龙
从新中国成立起,财政支农政策随着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农资金规模不断扩大,财政支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强,在解决好"三农"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三农"服务是农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在财政支农资金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如何与财政资金积极配合,发挥财政金融支农的合力,更好地为"三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晶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近年来更是全面加强了财政支农力度,有效地发挥了财政对"三农"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性功能。作为政府主导下的重要制度安排,财政支农在确保整个农业稳定高效发展和实现农民持续增收过程中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当前实际来看,尽管我国财政支农政策日益健全完善、发挥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与金融对接也日益紧密,但是依然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挑战。文章正是以此为背景,从全面提升公共财政支出使用效益和存在问题的角度,对新常态下财政支农政策及金融对接的实现路径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 财政支农政策 金融对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