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59)
2023(8230)
2022(6953)
2021(6577)
2020(5806)
2019(13807)
2018(14014)
2017(27915)
2016(15395)
2015(17604)
2014(18014)
2013(17859)
2012(16882)
2011(15470)
2010(15639)
2009(15015)
2008(15324)
2007(13739)
2006(12332)
2005(11374)
作者
(45236)
(37889)
(37859)
(36470)
(23970)
(18041)
(17573)
(14682)
(14051)
(13446)
(12817)
(12542)
(12132)
(12062)
(11918)
(11897)
(11701)
(11173)
(10992)
(10917)
(9566)
(9426)
(9256)
(8730)
(8641)
(8582)
(8477)
(8421)
(7669)
(7567)
学科
(66928)
经济(66858)
管理(40591)
(39756)
方法(30260)
(29976)
企业(29976)
数学(27323)
数学方法(27124)
(20154)
中国(19627)
(17216)
(17212)
业经(14372)
(13763)
贸易(13759)
(13409)
(12825)
银行(12802)
农业(12565)
(12286)
(12275)
地方(12034)
(11482)
(11361)
金融(11359)
(9602)
体制(9355)
(8949)
(8927)
机构
大学(228068)
学院(226465)
(99993)
经济(97986)
管理(84159)
研究(81251)
理学(71251)
理学院(70455)
管理学(69447)
管理学院(69004)
中国(63505)
(49126)
(48508)
科学(47584)
(42567)
(41567)
研究所(38268)
财经(37400)
中心(36413)
(35128)
(33789)
业大(33118)
农业(32813)
北京(31731)
经济学(31351)
(29744)
师范(29466)
(28462)
经济学院(28458)
(27496)
基金
项目(138742)
科学(107600)
研究(103707)
基金(98986)
(86201)
国家(85466)
科学基金(71074)
社会(64915)
社会科(61433)
社会科学(61412)
(53386)
基金项目(51898)
教育(48004)
(45504)
自然(43942)
编号(43657)
自然科(42786)
自然科学(42770)
自然科学基金(42023)
资助(40908)
成果(36678)
(32093)
重点(31757)
(31051)
课题(29900)
(28656)
教育部(27294)
创新(26901)
国家社会(26842)
(26834)
期刊
(113183)
经济(113183)
研究(72571)
中国(45572)
(37548)
(36936)
学报(33840)
科学(30882)
管理(30248)
教育(25890)
大学(25408)
农业(25114)
(24861)
金融(24861)
学学(23602)
技术(19544)
财经(18795)
经济研究(18738)
业经(18633)
(16251)
问题(16094)
(13832)
(13625)
理论(12359)
技术经济(12060)
商业(11534)
国际(11413)
统计(11069)
实践(11061)
(11061)
共检索到3500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戈大专  龙花楼  乔伟峰  
粮食生产转型是乡村生产体系演变的核心内容,以粮食生产转型研究为突破口能够清晰反映区域乡村人地关系的演化过程,为深化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转型发展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本文聚焦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粮食生产转型历程,并尝试构建我国粮食生产转型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转型呈现出"以粮为纲—农业结构调整—综合转型—城乡互动"四个差异化阶段特征。利用GL-RL模型,构建了我国粮食生产转型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由Green Loop阶段演化到Red Loop阶段,粮食生产逐渐由本地生产融入到城乡生产网络,驱动粮食生产转型的扰动因素具有多时空尺度特征和跨尺度效应。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乡村人地关系协调和全球化等因素将会对未来粮食生产转型产生重要影响。此外,优化粮食生产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的关系,将为保障粮食生产有序转型,完善乡村生产体系创造条件。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祝美群  白人朴  
运用定性、定量方法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波动的总体态势、区域态势、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提出了平抑波动的有关建议和具体对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秋梦  杨方社  李飞  
粮食生产空间重构不仅事关我国粮食安全,而且深刻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从数量、生产潜力和空间格局三个维度出发,采用GAEZ模型、景观格局指数与重心迁移模型探讨了1980—2018年中国粮食生产空间重构。研究表明:(1)就数量来看,南减北增,总量基本持衡,但其内部转换频繁。粮食生产空间转出面积约达6458万hm~2,其中退耕还林还草与建设用地扩张占到90%左右;粮食生产空间转入面积为6680万hm~2,毁林垦草占到75%。(2)从生产潜力上看,其总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同时表现出由东向西降低的梯度差异。生产潜力总量减少主要是由退耕还林还草与城市扩张所导致,使得中低潜力、中潜力与中高潜力等级的粮食生产空间减少。而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毁林垦草,使得中潜力与中高潜力等级的粮食生产空间大量增加。(3)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空间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粮食生产空间的规模逐渐变小,形状趋于复杂,相隔距离逐渐变远。同时,粮食生产空间的数量重心整体向南运动,但迁移距离不大。而生产潜力重心不断向东北移动,迁移幅度相对较大。研究结果丰富了土地系统研究体系,为保障粮食安全及实现粮食生产空间的可持续集约化发展提供依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邹健  龙花楼  
利用农业统计数据,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时空动态格局,构建"粮耕弹性系数"来反映耕地资源变化与粮食生产的互动关系。揭示出:①耕地投入的增加和质量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资源严重流失给粮食生产安全带来的压力;②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由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普遍性提升局面,并随着经济发展程度及其增长速率由东南沿海向内陆递减,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升速率也呈现由东南沿海向内陆梯级递减态势,同时这种提升态势将随着时间和经济发展而出现由沿海地区向内地的推移;③耕地集约利用程度的不断提升,并不一定会带来粮食产量的持续稳定增长。耕地集约利用增长的边际效用递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胜贤  曹敏建  
掌握发展规律可以把握现在预测未来,文章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粮食生产相关的数据,根据Spearman秩相关系数理论采用非参数Daniel检验法,将辽宁省粮食生产总量分为3个阶段,快速增长期、徘徊波动期和缓慢增长期,并详细分析了各阶段辽宁省粮食单产发展趋势,主要栽培作物玉米、水稻的单产发展规律,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保证辽宁省粮食健康快速生产发展的建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钟钰  秦富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需求状况,从总量、品种和区域角度归纳出我国粮食供需的特征、趋势及成因,提出了粮食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建议。当前,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着耕地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水资源短缺和农民种粮效益低的挑战。为此,需要健全耕地保护制度,建立水资源政策保护体系,协调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细分四大粮食品种。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姜长云  
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历次重大粮食供求失衡状况的回顾,得出若干重要启示。即20世纪90年代以来,结构问题已经超越总量问题,成为影响我国粮食供求平衡的主要问题;稻谷、粮食主销区和口粮分别是导致我国粮食供求失衡的先导性和敏感性品种、敏感性地区、敏感性用途;品质结构对于粮食供求平衡的影响不断加深,历次粮食供求失衡都与宏观经济环境和经济周期波动有密切关系;农业政策的调整对于粮食供求失衡现象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重要影响;促进粮食及其主要品种供求平衡的政策调整,不仅要重视粮食市场供给与需求在数量和结构方面的协调、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消费需求能力的协调,更要重视粮食综合供给能力与消费需求能力的协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光泗  钟钰  
文章结合我国粮食生产与消费状况,对2013~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与消费进行预测分析。研究发现:2020年之前,我国粮食供求依然处于相对紧张状态,尤其是粮食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可能会进一步凸现;粮食消费需求持续增长,稻谷、玉米的消费需求增长较快,而小麦消费需求增长相对缓慢;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能够保持持续的增长,其中稻谷与玉米的产量增长幅度较大,但这取决于单产的增长与生产面积的稳定。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伍山林  
中国各省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的比例的动态计算和统计分析表明 ,市场化改革以来 ,中国粮食生产具有稳定的区域变化特征。计量检验显示 ,农村人均耕地资源与非农产业就业拉力是中国粮食生产区域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提示 ,中国粮食生产区域特征具有持久性 ,它对区域粮食政策和省区际粮食贸易将产生深远影响。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利国  
粮食主产区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和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从长远来看,稳住了粮食主产区的生产能力就稳住了全国粮食安全的大局。本文从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3个方面剖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演变情况,并提出了促进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济民  张灵静  欧阳儒彬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连上4亿吨、5亿吨和6亿吨三大台阶,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但仍然存在结构性矛盾突出、环境压力增大和国际竞争力严重不足等问题。新时代"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必须走差别化竞争发展道路,着力推动粮食土地股份合作规模经营,加大粮食支持力度,大力推行种养结合发展模式,加快构建粮食安全监测预警体系。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张玉周  
粮食补贴对我国粮食生产影响的实证分析表明,粮食补贴对粮食生产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但现阶段我国粮食补贴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收入性补贴促进粮食生产的效应大于生产性补贴,应通过建立粮食补贴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完善补贴模式以及加大收入性补贴力度等途径,进一步完善粮食补贴政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青华  陈棣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旭  王秀东  陈孝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但是我国的可耕地面积却不断下降。因此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之中提高粮食单产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我国农业生产中不同年份不同小麦品种推广种植面积入手,合理划分小麦生产阶段;在此基础上构建我国农业生产中种质资源价值评估模型;计算出种质资源的价值,进而探索我国种质资源利用的规律,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利国  王慧芳  
主产区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稳住了粮食主产区的生产能力就稳住了全国粮食安全的大局。文章从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和粮食单产三个方面详细剖析了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情况,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