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27)
2023(15403)
2022(13012)
2021(12561)
2020(10434)
2019(23974)
2018(23972)
2017(46317)
2016(24943)
2015(28141)
2014(28069)
2013(26811)
2012(24492)
2011(22048)
2010(22270)
2009(20690)
2008(20249)
2007(17695)
2006(15804)
2005(14152)
作者
(65899)
(54894)
(54648)
(52391)
(34982)
(25922)
(25010)
(21159)
(20951)
(19552)
(18554)
(18426)
(17623)
(17199)
(16984)
(16980)
(16320)
(16227)
(15909)
(15803)
(13812)
(13267)
(13223)
(12633)
(12404)
(12377)
(12106)
(12027)
(10963)
(10655)
学科
(92411)
经济(92279)
管理(75005)
(71127)
(59506)
企业(59506)
方法(40322)
数学(35809)
数学方法(35243)
(29913)
中国(29169)
(27519)
(25650)
业经(21602)
(18434)
贸易(18423)
(18357)
银行(18338)
(18027)
(17574)
(17407)
(17356)
财务(17351)
财务管理(17309)
农业(17280)
理论(16467)
(16443)
金融(16440)
企业财务(16439)
地方(16155)
机构
学院(342651)
大学(341935)
(144109)
经济(141058)
管理(132003)
理学(113060)
理学院(111897)
研究(111262)
管理学(110092)
管理学院(109420)
中国(85807)
(73476)
(70482)
科学(61620)
财经(56670)
(52934)
(52147)
中心(52009)
(51458)
研究所(47136)
(46959)
师范(46590)
(46358)
经济学(45038)
北京(44648)
业大(43631)
财经大学(42053)
(40952)
(40772)
经济学院(40450)
基金
项目(222025)
科学(176857)
研究(172385)
基金(160612)
(136671)
国家(135456)
科学基金(117810)
社会(109851)
社会科(104064)
社会科学(104041)
(86345)
基金项目(83781)
教育(82981)
(72843)
自然(72475)
编号(71984)
自然科(70809)
自然科学(70791)
自然科学基金(69493)
资助(65059)
成果(60683)
(51317)
课题(50566)
重点(50100)
(47906)
(47232)
(46941)
教育部(45481)
国家社会(45206)
(44332)
期刊
(160414)
经济(160414)
研究(110036)
中国(71506)
(57752)
教育(51958)
管理(51343)
学报(43480)
科学(42390)
(42327)
(37312)
金融(37312)
大学(35896)
学学(33215)
技术(32645)
财经(28697)
农业(28279)
业经(26450)
经济研究(26097)
(24746)
问题(21269)
(17986)
理论(16803)
技术经济(15599)
现代(15301)
职业(15268)
国际(15112)
实践(15036)
(15036)
商业(14997)
共检索到5221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彭昊  杨婕  唐智松  
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关乎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对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的变迁逻辑进行梳理与分析显得意义非常。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历经了恢复式、渐进式与内涵式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框架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的变迁历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权力管理模式的转变以及文化心理结构的改变是其变迁背后的深层结构;政策制定主体的自我强化和教师教育院校的利益依附是其产生路径依赖的重要原因;供需矛盾导致的内生性驱动与示范效应催生的外源性驱动则是推动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变迁的重要动力。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蒋建华   冯力   晋家洪  
教师培训是教师发展的重要依靠,探究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的变迁逻辑有助于总结政策演进历程中的影响机制,从而找到教师培训政策调整的方向。运用支持联盟框架对41份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文本进行编码分析,发现核心信仰呈现出外延逐步扩大、适应教育变革、整体素质与专业发展并重等特征,次要信仰呈现出培训模式多元化、培训理念人本化、培训技术不断进步、培训工作规范化与精细化等特征。结合政策取向学习、外部因素与内部震荡等变迁因素,发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呈现出伴随着信仰体系的变化而变化、内部震荡引起核心信仰变化、政策取向学习引起次要信仰变化、外部因素是政策变迁的重要推动力量的变迁逻辑。为进一步明确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的调整向度,需要升华教师培训的信仰体系、优化教师培训的具体措施、加强教师培训的主体交流、推进教师培训的数字化转型。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王棒  
退役军人职业培训政策事关退役军人的"二次专业化"和我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是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命题。进入21世纪,我国退役军人职业培训政策历经初步探索期(2010年以前)、正式确立期(2010-2017年)以及深化改革期(2018年至今)三个阶段。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发现,退役军人职业培训政策的变迁深受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兵役人口与大学人口重叠以及社会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等深层结构的影响。政策变迁的动力主要源于政府职能转变、企业用工权确立以及职业院校的生源挑战等。为此,未来我国退役军人职业培训的政策目标应由"机会拓展"走向"质量提升",政策制定上校企等利益相关者应由"被动参与"走向"主动参与",应破解已有的路径依赖现象,实现新的制度均衡。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新翠  
中小学教师配置标准政策对师资配置科学与否具有关键性作用。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对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政策变迁历程分析发现,在城乡二元发展到城乡一体化发展宏观背景下,教师配置编制标准也由城乡差别走向城乡统一,越来越突出公平取向。师资配置标准政策变迁表现出较强的路径依赖,历经渐进式和决裂式。师资配置标准政策创新需突破政府编制管理在主观博弈格局下的单纯数量规划,实现从基于服务对象数量的制度到基于服务工作量的制度的决裂式制度变迁,突出质量逻辑和专业价值。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潘姿曲  祁占勇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职业培训政策的演进历经了强调职业中学教师和校长岗位培训工作阶段(1978年至1998年)、以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为主要目标阶段(1998年至2010年)、职业培训体系初步建立阶段(2010年至今)三个阶段。基于政策分析的视角,我国职业培训政策演进的基本逻辑渗透了以注重效率为取向的职业培训政策价值导向,形成了以师资投入和资金投入为抓手的政策实施保障,反映了以经济学话语为主导的政策话语规则。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制度的不断变革,我国职业培训政策应不断调整,其价值取向应向"多元取向"转变,过程保障应向强化监督与保障转变,话语的文化规则应向尊重和引导民意转变。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吴东姣  包艳华  马永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历经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分析此变迁过程可以发现,影响我国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变迁的深层结构包括政府决策、市场需求和高校自身运行机制。其中,政府决策主要体现为政府在不同阶段对招生管理所采用政策工具的差异;市场需求主要体现为产业结构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内在要求;高校自身运行机制主要体现为高校的自主性。影响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因素包括制度高昂的设置成本、学习效应、协作效应及适应性效应等。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变迁的动力来源于政府、高校、市场三者的权力博弈。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米高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高职衔接培养经历初步探索、试点推动、调整推进、多样发展等多个阶段。基于历史制度主义分析框架,中高职衔接培养政策在结构逻辑上受社会经济体制发展、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行为主体理性选择等多元结构因素影响,在历史逻辑上呈现出路径依赖现象,同时经济体制与教育理念转变的关键节点直接影响政策变迁。进入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新阶段,要求中高职衔接培养完善顶层设计,制定动态协调多元结构要素的衔接培养政策,消解因路径依赖而造成的中高职衔接乱象,提升政策从制订到执行的效能,为高层次长学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赵丽  钟祖荣  
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发展历程与特点进行研究,可以具体再现教师培训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促进作用,总结教师培训政策发展的规律性,对完善教师培训政策、提高教师培训质效、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通过对74个教师培训政策文本进行分析,将教师培训政策的历史分为文化水平提高与合格教学培训(1949—1976年)、学历达标与教学胜任培训(1977—1990年)、继续教育转轨与新课程培训(1991-2009年)、骨干教师培训与中西部农村教师培训并重及国家级培训(2010—2022年)四个时期。相关政策发展有七个特点:一是根据教育事业发展背景与目标、教师队伍现状与建设目标的变化调整培训的目标定位;二是分层分类分岗培训日趋细化周全,持续关注边远农村地区教师培训;三是培训内容结构多维且突出业务,日益注重时代性、针对性、实践性和规范性;四是随着技术进步培训越来越注重新的技术手段的运用;五是根据需要与条件建立和调整培训机构并加强培训基础建设;六是政策类型越来越精细化和专业化;七是政策工具侧重权威工具并不断丰富,日益重视能力和系统变革工具。基于此并结合未来教育发展需要,本文对教师培训政策的发展完善提出了五点策略建议。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蒋雅俊  
制度、观念与利益及其三者间的相互作用是学前教育政策变迁的关键因素。促进学前教育政策的发展和完善,必须重视观念层面的研究,重视新观念的推广与传播。在当前相对和平的局势下,在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上,学前教育政策宜采取渐进性的变迁模式,应注意学前教育政策内外矛盾的"阈值效应",避免制度产生破坏性断裂;研究制定学前教育政策时,应全面考虑学前教育政策作为自变量和因变量可能引起的种种变化。历史制度主义的研究方法和分析范式有助于理解学前教育政策的历史变迁,调整和制订学前教育政策,把握学前教育政策的未来走向。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杜明峰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国家主导"的框架下,我国逐步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教师制度体系.本文主要通过历史研究,从教师培养、教师人事和教师培训三个维度对教师制度的建构过程进行了梳理和描述.研究发现,四十年发展中,我国教师培养制度实现了从"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型;教师资格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层次较低的要求到更高层次、更专业化要求的转变,教师职务制度从侧重于"任命制"转变为规范化的"聘任制",教师编制制度从"城乡差异"的编制制度转变为"城乡一体"的制度,教师薪酬制度从结构工资制到职务等级制再到绩效工资制;教师培训制度也经历了从最初的"补偿式"培训,到强调教师达到基本胜任力的"普及提高式"培训,再到教师培养培训的一体化的过程.在这些制度转变的背后,显示出教师制度建构的基本逻辑:即它是一种渐进式改革;同时,总是受外部更大的体制改革的推动与限制;教师制度最为根本的是建构和保障教师"专业者"的身份.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叶菊艳  
本文运用叙述分析方法对24位教师的从教生涯自述予以分析,试图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身份认同的建构及所呈现出的身份类型。研究发现,中国教师的身份认同在改革开放以来因其入职年份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类型,这些身份类型的出现是教师个人与其所处的人际和制度脉络互动的结果。不同身份认同的教师共同存在于学校场域,形成教师群体的区隔。鉴于教师群体性的归属感对其工作生活的重要性及当前我国追求教育公平与质量的脉络,国家有必要自上而下形塑教师群体发展出"专业人"身份认同。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朱家德  胡海青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是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建国60年来,我国的毕业生就业政策变迁经历了"统包统配"为主要特征的计划调控阶段和以"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为特征的市场调控阶段。在历史制度主义分析框架中,影响毕业生就业政策变迁的深层结构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集权政治体制以及教育哲学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的转变;制度呈现强劲的路径依赖主要是政府对毕业生资源的理性选择;政策变迁的动力是政府的立法行为以及毕业生自主择业能力的提升。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牛风蕊  沈红  
建国以来我国高校教师发展制度经历了从"以苏为师"到机构化的变迁,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看,教师发展制度的变迁与社会宏观制度环境存在着紧密的耦合关系。政治经济体制的转型、多元行动主体的形成,促使高校教师发展制度实现了从集权管理到分权、从强制性变迁到诱致性变迁的转变。与此同时,受旧制度的自我强化和权力失衡的影响,高校教师发展制度在变迁中出现了路径依赖现象。为此,必须推进分权,改革评价制度,树立多元的学术观,促进高校教师发展的市场化和均衡化,实现制度创新,提升制度绩效。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刘继安  康宁  高众  苏慧斌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校内部管理机构设置的总体数量和结构类型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基于124所样本高校在1980年、1992年、2001年和2016年四个改革节点的数据,梳理并分析了不同阶段机构设置情况和变化趋势,以历史制度主义理论为分析框架,探究高校内部管理机构设置变迁的趋势和制度逻辑。本文发现:(1)改革开放以来样本高校的内部管理机构总数增长了四倍多,其中行政机构和附属机构所占比例持续上升、党务机构和群众机构的比重相对下降,机构设置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尤其是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多样化需求的机构类属不断增加;(2)高校内部管理机构设置受宏观社会结构影响,通过社会制度结构中的各政治或利益集团与行为者之间的互动博弈实现变迁;(3)高校内部管理机构设置变迁存在路径依赖现象,呈现"行政主义"倾向。基于研究发现,本文对高校内部管理机构设置进行反思并提出建议。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巫云仙  
新中国70年金融业经历了曲折发展过程,从50至70年代计划体制下封闭的金融体系,到70年代末以来,改革开放背景下金融业的企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改革发展定位,最终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迈向现代,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融入金融全球化进程,体现了70年来中国制度变迁的强制性和诱致性,以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发展特点。企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既是金融业改革发展和历史演进的结果,同时也是70年后金融业再出发的起点。围绕这些方面的深化改革和软硬制度建设,是金融业从大到强,从规模和数量扩张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金融业的制度变迁,具有方法论和战略意义,不仅是历史问题,更是现实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