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828)
2023(12908)
2022(10539)
2021(9651)
2020(7694)
2019(17577)
2018(17721)
2017(33155)
2016(18381)
2015(20706)
2014(21102)
2013(20418)
2012(19278)
2011(17543)
2010(18378)
2009(17400)
2008(17479)
2007(16072)
2006(15145)
2005(14453)
作者
(53803)
(44903)
(44627)
(42847)
(28863)
(21518)
(20301)
(17297)
(17278)
(16434)
(15528)
(15050)
(14671)
(14605)
(14333)
(13744)
(13465)
(13118)
(13050)
(12960)
(11717)
(11134)
(11002)
(10301)
(10283)
(10197)
(10096)
(10079)
(9383)
(8987)
学科
(79185)
经济(79074)
管理(50516)
(48496)
(37355)
企业(37355)
中国(29006)
(26622)
地方(23972)
方法(20990)
业经(20695)
(20048)
(19620)
农业(17430)
数学(17116)
数学方法(16708)
(16699)
银行(16679)
(16157)
(15819)
金融(15818)
(15373)
(14860)
贸易(14846)
(14791)
(14329)
(14113)
(13746)
理论(12546)
地方经济(12254)
机构
学院(262463)
大学(260279)
(109251)
经济(106406)
研究(100703)
管理(92218)
中国(79931)
理学(75383)
理学院(74443)
管理学(72987)
管理学院(72472)
科学(58944)
(58225)
(55607)
(52660)
研究所(46469)
中心(45415)
(45330)
(45182)
财经(40300)
(39142)
师范(38791)
北京(38571)
(36231)
(36207)
(36118)
业大(34659)
农业(34399)
(33802)
经济学(32621)
基金
项目(154915)
科学(120911)
研究(119843)
基金(107613)
(92818)
国家(91864)
科学基金(77340)
社会(74266)
社会科(70116)
社会科学(70101)
(61887)
教育(55050)
基金项目(54315)
(51653)
编号(50693)
自然(46408)
自然科(45283)
自然科学(45274)
成果(44960)
资助(44760)
自然科学基金(44427)
(39257)
课题(37539)
重点(35432)
(33524)
发展(32287)
(31745)
(31396)
(31391)
(30844)
期刊
(143696)
经济(143696)
研究(93284)
中国(68455)
(45218)
(42549)
教育(41535)
管理(39102)
学报(37520)
科学(35730)
(35610)
金融(35610)
农业(29978)
大学(29284)
学学(26759)
业经(24322)
技术(24320)
经济研究(22094)
财经(20572)
问题(18918)
(17932)
(16332)
国际(15325)
(15308)
图书(14569)
世界(13737)
(13194)
论坛(13194)
现代(12625)
(12539)
共检索到4524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富喜  王仲智  
改革开放以来,以农村工业化为主要源动力、以小城镇数量及城市市区的双重扩张为特征的粗放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在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同时,亦给山东全省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造成了诸多方面的影响。新世纪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方针应该是:进一步强化大城市建设;积极合理发展中等城市;重点发展小城市;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在此基础上,就推进全省城镇化有序、健康发展的相关对策进行了探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韦廷柒  韦怀远  
[期刊] 改革  [作者]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肖金成  
城镇化是以城市为主导进行生产要素空间再配置的历史进程。不同的国情使得城市化的模式多种多样。城镇化道路有其内涵和发展规律。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就是与中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基本国情相适应,提高各级城市和城镇的承载能力,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和城镇转移,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要引导城市和城镇集约发展,促进城市群健康发展,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化空间格局,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快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住房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传开  张凡  宁越敏  
基于山东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和社会经济数据,借助分形方法、引力模型、空间探索分析等技术研究了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的突出特征。研究发现:12010年山东省53.5%的城镇人口集聚于县和县级市,具有明显的县域城镇化特征,同时农民身份转换滞后于其产业转移,半城镇化现象显著;2城镇体系呈位序规模分布,中小规模城市发育较好,大城市发育不足;3山东半岛城市群内部联系不断加强,网络化趋势明显,但人口集聚能力相对薄弱;4城镇化空间差异明显,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形成了以济南、青岛、烟台和威海为核心的三大热点分布区及以鲁西、鲁南地区为主的冷点分布区。最后就山东省新型城镇化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路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富喜  孙海燕  
遵循全面性、主导性、可行性、科学性等原则,构建了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均方差权值法对山东省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并重点对基于17地市的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人居环境指数明显地表现为东优西劣;基础设施指数则表现出典型的"两高两低"特征,由东向西高低峰谷交错递减;而经济发展指数、社会发展指数、生活方式指数三者的空间分布格局较为吻合,且基本与城镇化发展指数成正相关,大体呈"┣"型分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朱洪祥  
本文首先区分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与城镇化质量的差别,提出城镇化质量的测度,是在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对其发展的科学性、可持续性等更深层次的考察。笔者以山东省为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全面分析了山东省城镇化发展质量。在宏观层面,运用判断城镇化质量的三个宏观判据,总体上判断了全省城镇化质量所处的基本阶段;在微观层面,通过建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出各市城镇化质量指数,据此分析了各市城镇化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晓庆  姜博  初楠臣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是当前土地管理学的核心问题。运用主成分分析与熵权的综合确权法,基于协调发展度、相对发展度模型探讨2011—2014年山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1)山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呈逐步优化趋势。(2)山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关系片状分区特征明显,鲁东地区协调发展水平最高,形成以济南、青岛、烟台、威海为核心的协调发展度"高峰区";鲁中地区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不高,但优化趋势显著;鲁西南地区协调发展水平较低,协调发展优化速度相对缓慢,属于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双低"区域。(3)山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往往并非同步变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程度总体上超前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晓庆  姜博  初楠臣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是当前土地管理学的核心问题。运用主成分分析与熵权的综合确权法,基于协调发展度、相对发展度模型探讨2011—2014年山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1)山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呈逐步优化趋势。(2)山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关系片状分区特征明显,鲁东地区协调发展水平最高,形成以济南、青岛、烟台、威海为核心的协调发展度"高峰区";鲁中地区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不高,但优化趋势显著;鲁西南地区协调发展水平较低,协调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樊文平  王鸿康  刘红平  单宝艳  
文章通过构建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大气污染监测数据,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和谐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及GIS等方法,研究山东省城镇化发展与大气环境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表明:2014-2017年,城镇化水平呈从东北往西南递减格局,鲁中和鲁东提升较快,鲁西北及鲁南提升较慢;城镇化与各类大气污染物的耦合协调性都有不同程度提高,呈从东往西递减趋势;城镇化与大气环境高度协调的地区为鲁东沿海三市,全省协调发展的城市达94.12%,仅鲁西南一市欠协调。据此提出山东省城镇化发展建议:对高度协调型城市,应借助其蓝色半岛经济区核心地位发挥对周边的带动作用;对基本协调型中的城镇化超前型城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需注重与大区域污染联防;对基本(欠)协调型中的城镇化滞后型城市,需严格执行环保政策并积极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及西部经济隆起带,实现城镇化快速发展。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李建民  周象民  刘仲川  赵慧  肖东平  梁洪波  
城镇化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城乡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的体现,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促进城镇化发展,既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也是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从财政视角出发,以山东省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完善财政政策职能,更好地发挥其对城镇化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进而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赵庆海  刘合林  
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终极目标,土地城镇化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途径,二者互促共进、有机结合。通过采用城镇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对山东省进行评估,结果表明:2006~2015年间,山东省土地城镇化显著快于人口城镇化,整体上处于失调状态;从区域角度来看,半岛地区、鲁西北、鲁西南土地城镇化超前于人口城镇化,鲁中地区土地城镇化则滞后于人口城镇化,二者失调的状态区域差异特征也非常显著。两者失调主要表现为土地城镇化超前而人口城镇化滞后,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城镇化融资的财税激励,城镇化扩张的土地财政依赖,城镇化投资的晋升激励,是土地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影响因素;而二元户籍制度的阻碍作用,福利支出责任的抵触情绪,农村家庭和农民个人因素的影响则是人口城镇化相对滞后的关键因素。确保进城农民迁徙自由化;推进农民土地财产物权化;健全市民化资金挂钓机制;提高公共服务化供给水平是促进山东省二者协调发展的对策选择。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玉华  张涛  
本文从理论分析出发,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创新、城镇化与碳排放三者之间的影响机理,并基于2005—2015年省际数据构建了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科技创新环境下城镇化水平对碳排放效应的阶段性差异。研究表明,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具有双重门槛效应,当城镇化水平较低时,提高城镇化水平有利于实现低碳发展,而科技创新的发展也有利于抑制碳排放效应;但当城镇化水平越过第二个门槛值对应的水平时,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将促进碳排放效应。以上研究为中国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焦红静  王彦  郜文晖  
城镇化的根本目的就是改善民生,提高人民尤其是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城镇化建设应坚持以下原则:彻底废除二元制的社会治理体系,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农村集体土地利益的继承制度,使进城农民的土地利益永久得到保护。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沈金箴  
目前80%的中国民航机场处于亏损,山东省机场就是一个缩影。文章分析了山东省机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布密度不足、民用数量太少、等级总体偏高、网络结构欠佳等,认为机场发展水平过度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是造成目前机场亏损的根本性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4条有针对性的对策。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家明  丁浩  郑皓  
城镇化是各种生产要素从农村向城市集聚的过程,加快城镇化有利于推动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同时符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分析山东省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迟滞于城镇化率导致承载能力欠佳,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后续动力不足,粗放式发展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因此,协调城镇化建设己成为山东省城镇化转型的当务之急。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及理论方法进行梳理,结合城镇化协调发展内涵进行解读,将城镇化协调发展定义为人口、经济、社会、空间、生态5个系统协调发展,运用相关鉴别力模型对指标进行筛选和指标体系构建,运用改进的耦合协调模型分别构建各系统城镇化协调发展测度模型。经测算得出:2007-2016年山东省各地市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均在波动中有所提升,但地市间差距并未缩小。目前,各地市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均处协调之列但整体水平偏低,且地市间在滞后类型与阻力因素上均有所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