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627)
2023(15094)
2022(12992)
2021(12410)
2020(10286)
2019(24297)
2018(23951)
2017(45717)
2016(24690)
2015(27874)
2014(27832)
2013(27599)
2012(25414)
2011(23038)
2010(22830)
2009(20919)
2008(20423)
2007(17395)
2006(15417)
2005(13997)
作者
(69957)
(58420)
(57792)
(55466)
(37115)
(27835)
(26474)
(22795)
(22154)
(20601)
(19935)
(19821)
(18705)
(18493)
(18245)
(18036)
(17309)
(16816)
(16695)
(16409)
(14580)
(14264)
(14090)
(13180)
(13058)
(13023)
(12917)
(12646)
(11793)
(11456)
学科
(108214)
经济(108104)
管理(65660)
(63897)
(51793)
企业(51793)
方法(47847)
数学(42107)
数学方法(41737)
中国(30479)
(27988)
(24931)
业经(23490)
地方(21683)
(21676)
(20893)
(20182)
贸易(20173)
(19644)
农业(18502)
(16098)
(16065)
金融(16064)
银行(16052)
(15626)
(15493)
(15438)
技术(15399)
理论(15380)
环境(14946)
机构
大学(351064)
学院(345975)
(151458)
经济(148718)
管理(136270)
研究(126221)
理学(117852)
理学院(116538)
管理学(114737)
管理学院(114109)
中国(94331)
(76071)
科学(75043)
(67134)
(63288)
研究所(57746)
中心(55377)
(55288)
财经(53440)
业大(49794)
北京(48981)
(48895)
(48607)
经济学(47002)
(45734)
(45693)
师范(45319)
农业(43109)
经济学院(42352)
财经大学(39919)
基金
项目(237316)
科学(187257)
研究(174366)
基金(174169)
(152456)
国家(151276)
科学基金(129236)
社会(111879)
社会科(106221)
社会科学(106196)
基金项目(91580)
(89051)
自然(82328)
自然科(80421)
自然科学(80404)
自然科学基金(79014)
教育(78915)
(75957)
资助(72485)
编号(69165)
成果(56524)
(53800)
重点(53410)
(51623)
(49042)
课题(47914)
国家社会(47364)
教育部(46307)
创新(45887)
科研(44931)
期刊
(162887)
经济(162887)
研究(110175)
中国(68012)
学报(54289)
科学(51031)
管理(50921)
(49700)
(48999)
大学(41542)
教育(38780)
学学(38624)
农业(34957)
(30149)
金融(30149)
技术(29531)
经济研究(27935)
财经(26374)
业经(24439)
(22840)
问题(21385)
(19086)
(18332)
图书(18218)
技术经济(17566)
理论(17289)
世界(17209)
国际(16222)
科技(16213)
统计(15435)
共检索到5202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干春晖  郑若谷  
要素转移推动着产业结构演进,进而影响生产率的增长。本文在估计三次产业资本存量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1978—1992年、1992—2001年及2001—2007年三个阶段生产要素构成的变化和产业结构演进以及要素生产率水平和增长率的差异,并利用偏离一份额法分析了产业结构的生产率增长效应。本文发现劳动力和资本的结构变动度在加快,而产业结构的变化则较为平滑;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自于产业内部,尤其是第二产业内部;劳动力要素的产业间流动具有"结构红利"现象,资本的产业间转移却并不满足结构红利假说。反而存在"结构负利"。劳动力和资本两种要素的所有这些特点都呈现出阶段性特征。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胡亚茹  陈丹丹  
传统索洛余值法关于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测算未剥离R&D资本体现型技术进步。为了克服由此产生的高估"真实"TFP增长率和低估要素配置结构效应问题,本文以SNA2008和CSNA2016中R&D资本化核算改革为契机,基于资本服务理论和引入R&D资本的扩展CD生产函数,测算R&D资本并解决重复计算问题,重构基于增加值生产可能性前沿函数的TFP增长率分解框架,据以探究中国高技术产业的TFP增长内在动力,并对要素配置的"结构红利假说"进行再检验。研究发现:总体上,技术效应是高技术产业TFP增长的主导来源,但要素配置的"结构红利"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趋势上,高技术产业TFP增长的技术效应呈上升趋势,而要素配置结构效应呈下降趋势,尤其是2012年以后的经济新常态阶段结构效应表现为"结构负利";从要素角度看,R&D资本配置的结构红利在逐期上升但份量较小,劳动配置结构效应起主导作用;从行业角度看,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是技术效应的主要影响行业,而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是要素配置结构效应的主要影响行业。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推进中国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选择提供了有价值的政策参考。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小平  陈勇  
要素流动是影响生产率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两者的关系反映在“结构红利假说”中:当投入要素从低生产率或者低生产率增长的部门向高生产率或高生产率增长部门流动时,会促进总生产率增长。本文使用常用的和扩展的shift-share方法实证检验了1998—2004年期间中国省际工业间的劳动力流动和资本转移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发现劳动力流动对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资本转移对生产率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考虑Verdoorn效应后,劳动力和资本转移对中国工业TFP增长的总贡献较小,即结构红利假说并不显著;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的绝大部分原因还是内部增长效应。因此,更合理的配置省际工业间的生产要素显得很有必要。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吴寿平  
要素流动推动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并且影响着技术进步水平的增长。在估计37个行业的技术进步与资本存量的基础上,本文利用偏离-份额法分析了工业结构变化的技术进步率增长效应。研究发现我国各行业之间的技术进步率在不断改善,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较明显倾向于第二、三类产业;资本要素对技术进步率增长的贡献主要来源于内部增长效应;劳动力变化对技术进步的影响较大,但是主要依靠内部增长效应来促进技术进步率的增长,其中劳动力的流动对第三类产业具有显著的"结构红利"。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杨凌  李国平  于远光  
运用调整后的偏离-份额法,将我国31个地区1978-2008年的劳动生产率分解为内部增长效应和反映结构变迁的转移效应。结果发现,结构变迁促进了各地区生产率的增长,而且随着时间推移,结构红利日趋明显,即劳动力自由流动限制的减少促进了结构效应。此外,结构效应对各地区的贡献强弱不尽相同。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小平  
采用shift-share方法,将中国制造业1985-2005年间的劳动生产率分解为内部增长效应、静态转移效应和动态转移效应,结果发现,结构变动并没有显著促进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即"结构红利假说"现象并不显著存在。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内部增长效应,电子通讯、交通运输、化学原料和电气机械等重工业行业对其增长贡献最大。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冯等田  
产业结构和产业绩效相互影响。虽然西部地区劳动生产率与东部地区的绝对差距在拉大,但西部地区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相对较快,因而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距在缩小。通过分析我国西部地区1996—1998、1998—2002、2002—2008、2008—2009年四个时段就业构成变化和产业结构演进以及劳动生产率水平和增长率差异,发现劳动力的结构变动度在加快;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自于产业内部,尤其是第二产业内部;劳动力在产业间流动的结构效应虽然不如产业内部增长效应大,但仍然是促进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因素,这表明劳动力产业结构的变化具有明显的"结构红利"特征。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明  李善同  
一、引言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以下简称TFP)又称综合要素生产率,是经济增长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反映资本、劳动力等所有投入要素的综合产出效率。TFP是衡量经济效率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经济增长潜力的重要指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建红  徐建军  
利用非参数Mamquist指数方法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乡镇企业TFP的年均增长率为4.8%,并且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变化和地区差异特征。从时间上来看,除了整顿提高阶段和调整创新阶段TFP的增长率为负以外,其他阶段TFP均实现了增长,并且表现为要素投入驱动和生产率提升双重驱动的特点,其中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占主体;从三大地带来看,乡镇企业TFP从东向西渐次降低;从八大综合经济区来看,北部和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的乡镇企业TFP增长率最高,东北和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次之,其他四个综合经济地区相对较低。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简新华  叶林  
通过对产业结构演变实际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由"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农业太落后、服务业太少"的不合理的畸形产业结构,演进成为轻工业和农业得到较大优先发展、轻重工业结构趋向合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都有一定程度提高的产业结构。但相当部分制造业能力过剩,还停留在世界产业价值链的低端,需要进一步优化。中国的产业结构将继续朝着服务业比重大幅度增加,轻重工业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得到较大发展,产业科技含量、加工度、附加值都有所提高,农业趋向产业化、机械化和现代化的方向优化。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潘明清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其过去传统以农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根据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将西藏产业结构变迁过程分为4个阶段,并对各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增长贡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西藏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毅  张建梅  程慧  
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是经济研究中长期关注的问题。本文就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的经验数据,通过对人口变动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以及利用生产函数模型对人口增长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进行计量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人口规模及增速与经济增长呈弱性相关,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呈高度相关;人口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人口增长率下降对经济发展起到较明显的促进作用。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沛罡  毛培  赵金龙  
描述了中国高技术产业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结构、要素生产率及其演进情况,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解构要素生产率增长,分别检验了生产要素跨行业、跨省区和跨所有制流动对生产率增长带来的结构性贡献。研究发现,劳动力和资本跨行业流动均产生了“结构红利”;劳动力和资本跨省区流动均产生了“结构负利”;劳动力跨所有制流动产生了微弱的“结构红利”,资本跨所有制流动产生了“结构负利”。“结构负利”的产生具有如下启示:合理减少行政干预,释放高技术产业生产要素的流动活力,破除高技术产业融资的地域与所有制歧视,逐步建立统一的高技术产业劳动力市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段利民  杜跃平  
现有的研究已经发现和证实了产业结构高度化与经济增长相伴而生的现象。但是对于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即产业结构变动促进了经济增长,还是经济增长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变动,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文章应用计量经济学中能够检验变量之间相互因果关系Granger检验方法,对我国1985~2007年的相关数据进行检验,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回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丁焕峰  宁颖斌  
在采用"永续盘存法"估计广东省三次产业和各市资本存量的基础上,利用"偏离—份额法"分解了广东省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生产率增长效应,并发现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源于劳动力的结构效应,尤其是静态转移效应;而内部增长效应在多数阶段都产生了较大的抑制作用。劳动力要素的流动所带来的不管是产业结构还是空间结构的改变都表现出了"结构红利"现象,而资本表现出的"结构红利"不明显,甚至还产生了"结构负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