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54)
- 2023(11662)
- 2022(9899)
- 2021(9680)
- 2020(8212)
- 2019(18823)
- 2018(18794)
- 2017(35262)
- 2016(19007)
- 2015(21285)
- 2014(21053)
- 2013(20014)
- 2012(18237)
- 2011(16258)
- 2010(16197)
- 2009(14758)
- 2008(14355)
- 2007(12234)
- 2006(10918)
- 2005(9437)
- 学科
- 济(71606)
- 经济(71428)
- 管理(52011)
- 业(50534)
- 企(44556)
- 企业(44556)
- 方法(33432)
- 数学(28018)
- 数学方法(27481)
- 财(20470)
- 中国(20060)
- 农(19216)
- 学(17695)
- 业经(17079)
- 制(16546)
- 理论(14881)
- 地方(12899)
- 和(12749)
- 农业(12250)
- 务(12115)
- 财务(12073)
- 财务管理(12045)
- 银(11827)
- 银行(11805)
- 体(11757)
- 企业财务(11475)
- 贸(11348)
- 贸易(11339)
- 行(11290)
- 融(11184)
- 机构
- 大学(258747)
- 学院(254007)
- 济(101337)
- 经济(99267)
- 管理(98528)
- 理学(85063)
- 研究(84372)
- 理学院(84085)
- 管理学(82502)
- 管理学院(81972)
- 中国(62388)
- 京(53290)
- 科学(50222)
- 财(49804)
- 中心(40320)
- 所(40249)
- 江(39425)
- 财经(39203)
- 范(39107)
- 师范(38779)
- 农(36827)
- 研究所(36552)
- 经(35713)
- 业大(34280)
- 北京(33079)
- 经济学(31758)
- 师范大学(31662)
- 州(30538)
- 院(30422)
- 财经大学(29344)
- 基金
- 项目(173848)
- 科学(139318)
- 研究(131457)
- 基金(127689)
- 家(110206)
- 国家(109237)
- 科学基金(95033)
- 社会(85244)
- 社会科(79828)
- 社会科学(79802)
- 基金项目(67168)
- 省(67009)
- 教育(63943)
- 自然(60337)
- 自然科(59011)
- 自然科学(58993)
- 自然科学基金(57952)
- 划(57467)
- 编号(53783)
- 资助(50946)
- 成果(45565)
- 部(40030)
- 重点(39737)
- 课题(37322)
- 发(36774)
- 创(36719)
- 教育部(35443)
- 国家社会(35238)
- 创新(34235)
- 人文(33937)
共检索到3801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叶菊艳
本文运用叙述分析方法对24位教师的从教生涯自述予以分析,试图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身份认同的建构及所呈现出的身份类型。研究发现,中国教师的身份认同在改革开放以来因其入职年份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类型,这些身份类型的出现是教师个人与其所处的人际和制度脉络互动的结果。不同身份认同的教师共同存在于学校场域,形成教师群体的区隔。鉴于教师群体性的归属感对其工作生活的重要性及当前我国追求教育公平与质量的脉络,国家有必要自上而下形塑教师群体发展出"专业人"身份认同。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彭昊 杨婕 唐智松
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关乎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对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的变迁逻辑进行梳理与分析显得意义非常。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历经了恢复式、渐进式与内涵式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框架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的变迁历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权力管理模式的转变以及文化心理结构的改变是其变迁背后的深层结构;政策制定主体的自我强化和教师教育院校的利益依附是其产生路径依赖的重要原因;供需矛盾导致的内生性驱动与示范效应催生的外源性驱动则是推动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变迁的重要动力。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培训 历史制度主义 政策变迁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徐龙 唐一山
本文运用质性方法探析了20名离职教师如何在其职业生涯过程中萌生出离职意愿进而选择离开教师职业的生命历程及感受,并透析了教师的困苦感受与其离职行为的不解之缘。研究发现,离职教师依据离职原因的个体和外部环境两大维度可区辨为外力型("寒士")、内力型("旅居者")、外主内辅型("漂泊者")、内主外辅型("朝圣者")四种类型。外力型指起因于或主要起因于外部环境的因素而选择离职的教师,内力型指起因于或主要起因于个体的因素而选择离职的教师,外主内辅型指植根于外部环境本应该满足事实上却没有满足个体的发展需求而选择离职的教师,内主外辅型指外部环境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满足个体发展需求而选择离职的教师。依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四类离职教师按照困苦层次由低到高的顺序分为以下层次:无困苦(内力型)→生存层面之穷困(外力型)→归属与爱层面之孤苦+自尊层面之不得志(外主内辅型)→自我实现层面之乏味(内主外辅型)。有鉴于此,可采取以下措施来应对教师离职问题:针对外力型离职教师的现象,要着力提升教师的待遇;针对外主内辅型离职教师的现象,要注重成全教师归属与发展的欲求;针对内主外辅型和内力型离职教师的现象,要做好教师职业"入口"和"出口"两方面的改革。
关键词:
教师 离职教师 质性研究 类型 层次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文智
本文以《人民日报》上的"学生负担"相关文本为切入点,概述了改革开放后"学生负担"话语模式的演变历程,揭示了教师在其中的身份是话语的、历史的建构物,从话语模式的变化中透视社会变迁对教师身份构造的影响。话语对身份的构建与对现实其他方面的构建是不可分割的,改变教师乃至全体教育工作者在"学生负担"话语当中的不利处境,只能依靠话语模式的整体转变。
关键词:
学生负担 话语模式 教师身份 教师形象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琦艳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蒋建华 冯力 晋家洪
教师培训是教师发展的重要依靠,探究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的变迁逻辑有助于总结政策演进历程中的影响机制,从而找到教师培训政策调整的方向。运用支持联盟框架对41份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文本进行编码分析,发现核心信仰呈现出外延逐步扩大、适应教育变革、整体素质与专业发展并重等特征,次要信仰呈现出培训模式多元化、培训理念人本化、培训技术不断进步、培训工作规范化与精细化等特征。结合政策取向学习、外部因素与内部震荡等变迁因素,发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呈现出伴随着信仰体系的变化而变化、内部震荡引起核心信仰变化、政策取向学习引起次要信仰变化、外部因素是政策变迁的重要推动力量的变迁逻辑。为进一步明确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的调整向度,需要升华教师培训的信仰体系、优化教师培训的具体措施、加强教师培训的主体交流、推进教师培训的数字化转型。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恺 罗丹
本文基于工作价值观、职业认同与流动倾向间的关系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具有不同的工作价值观、职业认同和流动倾向;工作价值观是职业认同的前因变量,职业认同是流动倾向的前因变量,职业认同是工作价值观与流动倾向之间的中介变量;工作价值观对职业认同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职业认同对流动倾向具有负向预测作用;收入水平对工作价值观与职业认同、职业认同与流动倾向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因此,要规避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流动风险,不仅需要政府人事、财政等政策层面的干预,还需要农村教师个体和农村学校自觉做出相应的调整。
关键词:
农村教师 工作价值观 职业认同 流动倾向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薛欣晨
教育学从原初时期到杜威时代都以寻求实践价值为目的,是作为"实践学科"的面目出现的。然而,至查尔斯·贾德主导芝加哥大学教育学院以后,教育学的理论方式发生了从"育儿艺术"到"纯粹科学"的转向。与其它经典学科一样,教育学术不再以实践功能为主要宗旨,而是以追求知识本身的生产为目的。这是现代教育学及其理论方式改变的重要标志。伴随着教育理论方式的改变,教育理论逐渐淡化甚至抛弃教育的实践责任,将追求一流学术与成果视为学科的最高价值。这一转向给基础教育的实践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教育理论不再像过去那样主动关注并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越来越得不到教育理论的保护而处于孤立无援之中。这一趋势的进一步发展,有可能动摇基础教育的理论根基,甚至损害基础教育数十年改革的发展成果。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理论方式转变 理论自觉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杜亮 刘奇
通过对部分新疆中小学教师进行一系列深入的焦点组访谈,本研究力图揭示民族地区部分教师工作与生活相互"捆绑"的职业状态,并进一步理解面临职业压力的教师们如何解释现实并选择相应的实践策略。研究发现,参与研究的教师面临着日常教学与社会责任的双重任务交织以及工作与生活"捆绑"式的职业压力,并据此发展出了离开、互助和调整家庭与工作权重等应对策略。这些职业压力和应对策略一定程度上与经济的深入市场化及其带来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密切相关。本研究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个体化进程在中小学教师群体中的反映,一定程度上呼应了现有文献的研究发现,同时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新时期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为相关的政策制定与学校管理决策提供思路。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付卫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大提升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应当加以很好地总结和推广,使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永葆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农村中小学 教师队伍建设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于文浩
本文站在历史的角度从国家整体的视角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发展战略的变迁由来;基于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发展观的综合影响,论述了中国政府随着国内外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对区域发展战略的选择;明确了区域发展战略不同阶段的起点和定位划分:非均衡发展阶段(1979—1990年)、非均衡协调发展阶段(1991—2006年)和统筹协调互动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本文在对不同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的中国区域经济空间布局进行分析的同时,总结了区域发展战略的效应和特点。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刘俊民 徐冰
历史教科书是年青一代认识其他国家的主要渠道和载体之一。考察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变化,既能显现一国国民历史观的变化,也能管窥到人们的历史观的变迁对教科书编写的深刻影响。笔者详尽考察了新中国各时期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对日本的明治维新陈述后认为:教科书对明治维新记述的嬗变,与思想解放同步,表现出中国人在不断修正自身对日的认识,使之科学化、符合历史事实;中国人在教科书中修正对日认识和历史记述的过程,可以为日本人思考教科书问题提供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
历史观的变迁 日本观 历史教科书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陈健美 沈保琪 刘胜男 陈霜叶 史加祥
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标准的颁布拉开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序幕。新课标的有序有效落实需要深入了解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设计新课程培训提供精准建议。本研究对上海某区284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以场动力理论为分析框架,通过分层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教师的建构主义信念、教师工作效能感、教师课改情绪、认识和意愿准备等教师个体因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方差分析,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学段、性别、教龄等因素在参与课程改革中产生的群体性差异,为后续区域开展精准有效的新课程标准学习与培训提供了实证依据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晓伟 周宗奎 谢和平 褚晓伟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要价值导向。了解公众对中小学教师师德品质的期望与现状评价并将其作为师德培训指标构建的依据,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积极意义。访谈分析发现,社会大众对合格教师师德品质的认知可凝炼为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严谨治学和为人师表四大核心要素。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公众对中小学教师师德品质有全方位的较高期望,尤其强调严谨治学和关爱学生两个方面;公众对中小学教师师德现状的评价总体较积极,但在关爱学生的品质上对教师的评价相对较低,且现状评价与期望差距较大;中小学教师自身对师德现状各方面的评价都比公众更积极,且在最关切和不满的师德品质上与公众存在一定差异。向教师准确传达公众对师德的期待和评价,引导教师理性看待公众和自身观点的差异,对师德培训指导标准的制定和师德培训的实施具有积极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