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36)
- 2023(13084)
- 2022(11400)
- 2021(11021)
- 2020(9036)
- 2019(21382)
- 2018(21301)
- 2017(40462)
- 2016(21964)
- 2015(24872)
- 2014(24643)
- 2013(24349)
- 2012(22334)
- 2011(20434)
- 2010(20112)
- 2009(18268)
- 2008(17773)
- 2007(14933)
- 2006(13300)
- 2005(11834)
- 学科
- 济(89286)
- 经济(89185)
- 管理(58982)
- 业(54701)
- 企(43847)
- 企业(43847)
- 方法(40481)
- 数学(35702)
- 数学方法(35372)
- 中国(25620)
- 农(24465)
- 财(20214)
- 业经(19149)
- 学(18829)
- 贸(17838)
- 贸易(17830)
- 制(17731)
- 易(17413)
- 地方(16396)
- 农业(15959)
- 和(13857)
- 环境(13731)
- 银(13634)
- 银行(13600)
- 理论(13340)
- 融(13237)
- 金融(13236)
- 行(13095)
- 体(12851)
- 技术(12725)
- 机构
- 大学(311199)
- 学院(305948)
- 济(129755)
- 经济(127265)
- 管理(121570)
- 研究(111941)
- 理学(105242)
- 理学院(104049)
- 管理学(102450)
- 管理学院(101900)
- 中国(84202)
- 京(68241)
- 科学(68178)
- 所(56498)
- 财(56428)
- 农(51996)
- 研究所(51924)
- 中心(48902)
- 业大(46366)
- 财经(45298)
- 北京(43940)
- 江(42378)
- 经(41604)
- 范(41203)
- 农业(40874)
- 师范(40858)
- 院(40373)
- 经济学(39270)
- 经济学院(35335)
- 州(34047)
- 基金
- 项目(212774)
- 科学(167426)
- 研究(156128)
- 基金(156090)
- 家(137444)
- 国家(136377)
- 科学基金(115894)
- 社会(98807)
- 社会科(93696)
- 社会科学(93670)
- 基金项目(82604)
- 省(78861)
- 自然(74903)
- 自然科(73140)
- 自然科学(73125)
- 自然科学基金(71814)
- 教育(70645)
- 划(68204)
- 资助(64284)
- 编号(62721)
- 成果(51092)
- 部(48310)
- 重点(47811)
- 发(45435)
- 创(43667)
- 课题(43020)
- 国家社会(41686)
- 教育部(41230)
- 创新(40884)
- 科研(40395)
- 期刊
- 济(139080)
- 经济(139080)
- 研究(95027)
- 中国(60784)
- 学报(48617)
- 农(46698)
- 科学(46143)
- 管理(44326)
- 财(39909)
- 大学(36576)
- 教育(35415)
- 学学(34042)
- 农业(33460)
- 技术(25687)
- 融(25352)
- 金融(25352)
- 经济研究(22902)
- 财经(21828)
- 业经(20715)
- 经(18742)
- 业(18557)
- 问题(18432)
- 图书(16761)
- 理论(15539)
- 贸(15463)
- 世界(15460)
- 资源(15130)
- 技术经济(14799)
- 科技(14436)
- 实践(14004)
共检索到4529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邹健 龙花楼
利用农业统计数据,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时空动态格局,构建"粮耕弹性系数"来反映耕地资源变化与粮食生产的互动关系。揭示出:①耕地投入的增加和质量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资源严重流失给粮食生产安全带来的压力;②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由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普遍性提升局面,并随着经济发展程度及其增长速率由东南沿海向内陆递减,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升速率也呈现由东南沿海向内陆梯级递减态势,同时这种提升态势将随着时间和经济发展而出现由沿海地区向内地的推移;③耕地集约利用程度的不断提升,并不一定会带来粮食产量的持续稳定增长。耕地集约利用增长的边际效用递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秋梦 杨方社 李飞
粮食生产空间重构不仅事关我国粮食安全,而且深刻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从数量、生产潜力和空间格局三个维度出发,采用GAEZ模型、景观格局指数与重心迁移模型探讨了1980—2018年中国粮食生产空间重构。研究表明:(1)就数量来看,南减北增,总量基本持衡,但其内部转换频繁。粮食生产空间转出面积约达6458万hm~2,其中退耕还林还草与建设用地扩张占到90%左右;粮食生产空间转入面积为6680万hm~2,毁林垦草占到75%。(2)从生产潜力上看,其总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同时表现出由东向西降低的梯度差异。生产潜力总量减少主要是由退耕还林还草与城市扩张所导致,使得中低潜力、中潜力与中高潜力等级的粮食生产空间减少。而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毁林垦草,使得中潜力与中高潜力等级的粮食生产空间大量增加。(3)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空间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粮食生产空间的规模逐渐变小,形状趋于复杂,相隔距离逐渐变远。同时,粮食生产空间的数量重心整体向南运动,但迁移距离不大。而生产潜力重心不断向东北移动,迁移幅度相对较大。研究结果丰富了土地系统研究体系,为保障粮食安全及实现粮食生产空间的可持续集约化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
粮食生产空间 生产潜力 空间格局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金涛
基于粮食产量计量模型,运用LMDI方法,分解中国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的耕地利用四因素(规模、结构、强度、程度),结果表明:1978—2012年,耕地利用变化对粮食生产的累积效果表现为强度效应最大,结构效应和程度效应其次,规模效应最小。其间,造成粮食增量的强度效应逐步减弱,程度效应由负转正并渐强;造成粮食减量的结构效应逐步加大,规模效应后期显著放大。1996—2008年,粮食生产出现从东南沿海地区向北部和西部内陆地区的空间转移,主要是因为沿海地区城镇密集,耕地利用结构变化与规模变化对粮食的减量效应更为明显,甚至有复种下调出现程度负效应,而耕地利用强度变化对粮食的增量效应相对较小,内陆农区耕地利用效应...
关键词:
粮食生产 耕地利用效应 LMDI方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戈大专 龙花楼 乔伟峰
粮食生产转型是乡村生产体系演变的核心内容,以粮食生产转型研究为突破口能够清晰反映区域乡村人地关系的演化过程,为深化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转型发展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本文聚焦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粮食生产转型历程,并尝试构建我国粮食生产转型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转型呈现出"以粮为纲—农业结构调整—综合转型—城乡互动"四个差异化阶段特征。利用GL-RL模型,构建了我国粮食生产转型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由Green Loop阶段演化到Red Loop阶段,粮食生产逐渐由本地生产融入到城乡生产网络,驱动粮食生产转型的扰动因素具有多时空尺度特征和跨尺度效应。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乡村人地关系协调和全球化等因素将会对未来粮食生产转型产生重要影响。此外,优化粮食生产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的关系,将为保障粮食生产有序转型,完善乡村生产体系创造条件。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祝美群 白人朴
运用定性、定量方法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波动的总体态势、区域态势、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提出了平抑波动的有关建议和具体对策。
关键词:
粮食生产 波动 对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若梅
以界定耕地利用可持续性内涵为起点,采用耕地粮食生产率可比系数和标准化分值方法衡量耕地的生产可持续性,以单位耕地化肥使用过量程度作为生态因子对可比系数和标准化分值进行调整衡量耕地的生态可持续性。利用统计数据、以基期与报告期的时间尺度和分省份的空间尺度实现可持续性的测度。研究发现:(1)以耕地粮食生产率测量的全国耕地生产可持续性呈现出递增趋势,但以化肥使用过量程度作为生态因子调整后的耕地生态可持续性明显低于生产可持续性;(2)耕地生产可持续性与生态可持续性的区域差异明显,粮食主产区耕地资源利用可持续的稳定性和递增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即意味着差异性的耕地保护政策会更有助于稳定和提升耕地利用的可持续程...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瑶 张凤荣 谢臻 张天柱
为综合考虑耕地数量及各项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基于对数平均迪式分解方法(LMDI)将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分解为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种植结构和粮食单产四大因素,研究1996—2016年其对全国粮食产量变化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我国耕地数量持续减少,空间上呈现南部地区减少、北部地区增加的趋势,导致全国粮食产能重心北移。2)粮食单产、复种指数这些技术因素均是促进因素,其中单产提高对总产量提升贡献最大;期间耕地面积下降与种植结构调整则是粮食产量的抑制因素。研究认为,城市化过程中耕地面积减少不可避免,保证粮食安全不但需要严格保护耕地,而且必须强化"藏粮于技"战略实施,不断提高粮食单产与复种指数,以稳定与优化粮食生产。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邓大才
谁来养活中国、怎样养活中国是当前国内外学界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本文以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粮食安全、粮食供给和粮食增产的因素分析,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粮食安全和粮食增产途径并不源于耕地、粮食播种面积及国际贸易,而是源于技术和生产条件。前者主要是复种指数提高和良种的推广,后者主要是化肥的施用。粮食安全则主要依赖于种子技术改革和中低产田的改造,其次是提高复种指数和化肥施用水平。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金涛 陶凯俐
基于粮食产量计量模型,运用LMDI方法,分析江苏省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78年-2009年,粮食单产、耕地数量、种植结构、复种指数等4因素的变化对粮食产出的累积效果依次减小;其间江苏省粮食生产经历了快速增长、稳中有升和调整回复3个阶段,粮食单产促总产的效应分阶段逐步减弱,耕地减少和种植结构调整对粮食的减产效应逐步增强,复种指数变化的效应经历了正负反复的过程。现阶段单产和复种指数的变化对粮食的增产贡献南低北高,而耕地减少和结构调整对粮食的减产效应则南高北低,由此导致江苏省粮食生产南退北进的空间分化格局。由于构成粮食产量的4个因素可以代表耕地利用的不同方向,本研究一定程度上可以...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贤 王浩阳 牛文浩 韩笑 邢培学 柴朝卿 张蚌蚌 靳亚亚
为探明耕地利用转型趋势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采用熵权法、全局空间自相关、空间滞后模型等方法,以黄河流域9省区115个地级市为基本研究单元,构建耕地利用转型指标体系,计算耕地利用转型指数分析2000—2018年耕地利用转型时空格局演变情况,并测度耕地利用转型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耕地利用显性转型指数的空间分布呈现平原高山区低的格局,隐性转型指数的空间分布则更多与当地经济状况相关,显性转型、隐性转型和综合转型指数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2000—2018年黄河流域3种转型指数均表现出明显的空间聚集,且空间聚集性逐渐减弱。3)耕地利用显性转型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粮食产量,隐性转型和综合转型能够显著促进粮食产量的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善、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是主要原因。本研究从市域尺度出发研究了黄河流域9省区耕地利用转型过程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区域耕地利用转型研究及保障粮食生产方面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胜贤 曹敏建
掌握发展规律可以把握现在预测未来,文章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粮食生产相关的数据,根据Spearman秩相关系数理论采用非参数Daniel检验法,将辽宁省粮食生产总量分为3个阶段,快速增长期、徘徊波动期和缓慢增长期,并详细分析了各阶段辽宁省粮食单产发展趋势,主要栽培作物玉米、水稻的单产发展规律,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保证辽宁省粮食健康快速生产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改革开放 辽宁省 粮食生产 总产和单产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陶泽良 陈卫洪
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最基本物质投入,耕地面积的多少直接关系粮食产量。粮食生产安全是关系到国家发展和民心稳定的战略产业,因此,耕地是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因素。本文从耕地保护利用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出发,通过探讨耕地资源在利用过程中出现的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耕地土壤污染严重、耕地保护利用规划执行不到位等影响粮食生产安全的因素或问题,提出了粮食生产安全视域下的耕地资源保护、利用的相关发展对策。
关键词:
粮食安全 耕地资源 保护利用 发展对策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晋科 张凤荣 张琳 张迪 吴初国 孔祥斌
【目的】通过耕地粮食生产能力与粮食现实产量的对比,分析耕地的粮食增产潜力及其省际差异。【方法】以105个农业生态小区为研究单元,在确定能够充分发挥当地气候资源潜力的种植制度的基础上,根据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计算了各区域各个耕地亚类的粮食单产能力;再分别乘以各县2004年相应耕地亚类的面积,得到2004年各县的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进而汇总出各省以及全国的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结合近3年(2002~2004年)的粮食现实产量,分析耕地的粮食增产潜力、粮食生产能力开发程度及其省际差异。【结果】2004年全国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为9.20亿t,远高于全国近3年4.52亿t的粮食平均产量,目前粮...
关键词:
粮食生产能力 粮食产量 耕地 中国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茂 张洪业
我国耕地面积自 1 95 7年以来持续减少。为了供养更多的人口、基本保证粮食自给 ,必须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并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根据 5 0a来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粮食产量等统计资料 ,分析我国省际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力变化的差异 ,提出耕地粮食生产力相对指数的概念 ,定量分析各省耕地在全国粮食生产中的相对重要性 ,为耕地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建国以来我国的耕地和粮食产量变化具明显的省际差异 ,耕地变化的区域差异显示生产力较高的耕地在减少 ,生产力较低的耕地在增加。从东南向西北我国耕地粮食生产力逐渐下降 ,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粮食生产力最高 ,这些省市耕地减少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更大 ,东南部耕地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潘佩佩 杨桂山 苏伟忠 张健 姚士谋
太湖流域经济与城市化过程持续加速而耕地流失及粮食供需形势日趋严峻。基于最小人均耕地面积(Smin)和耕地压力指数(K)模型及其分析与预测,定量研究流域耕地变化和粮食生产特征及趋势。结果表明:1985年以来,流域人口不断增长,耕地面积随人均GDP增长呈显著的对数型减少,粮食总产波动降低;Smin和K值经过1985~1997年的平缓波动后持续上升,2003年之后又有所降低。区域分析结果揭示了整个流域耕地压力凸显的现实;未来10a耕地生产力提高促使Smin逐年减小,但Sa递减速度较快,K值上升明显;两种预测情景表明降低粮食自给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区域耕地压力,但口粮供给还有缺口,由此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