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12)
- 2023(6320)
- 2022(5167)
- 2021(5092)
- 2020(4105)
- 2019(9760)
- 2018(9510)
- 2017(17401)
- 2016(9205)
- 2015(10427)
- 2014(9905)
- 2013(9724)
- 2012(8996)
- 2011(8493)
- 2010(8153)
- 2009(7529)
- 2008(7432)
- 2007(6084)
- 2006(5702)
- 2005(5321)
- 学科
- 济(42715)
- 经济(42671)
- 管理(20178)
- 业(18163)
- 方法(17117)
- 数学(16051)
- 数学方法(15971)
- 中国(15284)
- 企(12220)
- 企业(12220)
- 农(11789)
- 贸(10204)
- 贸易(10199)
- 制(10083)
- 易(10011)
- 业经(8124)
- 财(8014)
- 体(7775)
- 银(7249)
- 银行(7248)
- 农业(7206)
- 融(7150)
- 金融(7148)
- 行(7142)
- 地方(6769)
- 体制(6597)
- 发(6589)
- 学(6446)
- 关系(6358)
- 环境(6163)
- 机构
- 大学(131351)
- 学院(127035)
- 济(67344)
- 经济(66473)
- 研究(55780)
- 管理(44920)
- 中国(43625)
- 理学(38294)
- 理学院(37773)
- 管理学(37380)
- 管理学院(37124)
- 科学(29931)
- 京(29595)
- 财(28798)
- 所(27700)
- 研究所(25257)
- 中心(23238)
- 经济学(23016)
- 财经(22570)
- 农(21795)
- 经(21038)
- 经济学院(20669)
- 院(19994)
- 北京(19455)
- 范(17725)
- 师范(17592)
- 科学院(17464)
- 江(17314)
- 财经大学(17037)
- 农业(16967)
- 基金
- 项目(85021)
- 科学(68857)
- 基金(65895)
- 研究(63340)
- 家(58970)
- 国家(58603)
- 科学基金(49247)
- 社会(44210)
- 社会科(42211)
- 社会科学(42206)
- 基金项目(33908)
- 自然(29370)
- 自然科(28723)
- 自然科学(28716)
- 教育(28287)
- 自然科学基金(28237)
- 省(27781)
- 资助(26692)
- 划(25338)
- 编号(22875)
- 中国(21365)
- 部(21143)
- 国家社会(21014)
- 重点(19762)
- 发(19046)
- 成果(18975)
- 教育部(18429)
- 创(17511)
- 人文(16770)
- 制(16769)
共检索到2036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秋梦 杨方社 李飞
粮食生产空间重构不仅事关我国粮食安全,而且深刻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从数量、生产潜力和空间格局三个维度出发,采用GAEZ模型、景观格局指数与重心迁移模型探讨了1980—2018年中国粮食生产空间重构。研究表明:(1)就数量来看,南减北增,总量基本持衡,但其内部转换频繁。粮食生产空间转出面积约达6458万hm~2,其中退耕还林还草与建设用地扩张占到90%左右;粮食生产空间转入面积为6680万hm~2,毁林垦草占到75%。(2)从生产潜力上看,其总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同时表现出由东向西降低的梯度差异。生产潜力总量减少主要是由退耕还林还草与城市扩张所导致,使得中低潜力、中潜力与中高潜力等级的粮食生产空间减少。而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毁林垦草,使得中潜力与中高潜力等级的粮食生产空间大量增加。(3)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空间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粮食生产空间的规模逐渐变小,形状趋于复杂,相隔距离逐渐变远。同时,粮食生产空间的数量重心整体向南运动,但迁移距离不大。而生产潜力重心不断向东北移动,迁移幅度相对较大。研究结果丰富了土地系统研究体系,为保障粮食安全及实现粮食生产空间的可持续集约化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
粮食生产空间 生产潜力 空间格局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戈大专 龙花楼 乔伟峰
粮食生产转型是乡村生产体系演变的核心内容,以粮食生产转型研究为突破口能够清晰反映区域乡村人地关系的演化过程,为深化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转型发展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本文聚焦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粮食生产转型历程,并尝试构建我国粮食生产转型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转型呈现出"以粮为纲—农业结构调整—综合转型—城乡互动"四个差异化阶段特征。利用GL-RL模型,构建了我国粮食生产转型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由Green Loop阶段演化到Red Loop阶段,粮食生产逐渐由本地生产融入到城乡生产网络,驱动粮食生产转型的扰动因素具有多时空尺度特征和跨尺度效应。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乡村人地关系协调和全球化等因素将会对未来粮食生产转型产生重要影响。此外,优化粮食生产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的关系,将为保障粮食生产有序转型,完善乡村生产体系创造条件。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祝美群 白人朴
运用定性、定量方法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波动的总体态势、区域态势、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提出了平抑波动的有关建议和具体对策。
关键词:
粮食生产 波动 对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邹健 龙花楼
利用农业统计数据,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时空动态格局,构建"粮耕弹性系数"来反映耕地资源变化与粮食生产的互动关系。揭示出:①耕地投入的增加和质量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资源严重流失给粮食生产安全带来的压力;②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由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普遍性提升局面,并随着经济发展程度及其增长速率由东南沿海向内陆递减,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升速率也呈现由东南沿海向内陆梯级递减态势,同时这种提升态势将随着时间和经济发展而出现由沿海地区向内地的推移;③耕地集约利用程度的不断提升,并不一定会带来粮食产量的持续稳定增长。耕地集约利用增长的边际效用递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胜贤 曹敏建
掌握发展规律可以把握现在预测未来,文章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粮食生产相关的数据,根据Spearman秩相关系数理论采用非参数Daniel检验法,将辽宁省粮食生产总量分为3个阶段,快速增长期、徘徊波动期和缓慢增长期,并详细分析了各阶段辽宁省粮食单产发展趋势,主要栽培作物玉米、水稻的单产发展规律,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保证辽宁省粮食健康快速生产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改革开放 辽宁省 粮食生产 总产和单产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钟钰 秦富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需求状况,从总量、品种和区域角度归纳出我国粮食供需的特征、趋势及成因,提出了粮食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建议。当前,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着耕地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水资源短缺和农民种粮效益低的挑战。为此,需要健全耕地保护制度,建立水资源政策保护体系,协调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细分四大粮食品种。
关键词:
粮食生产 需求 波动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吴建寨 张建华 孔繁涛
近年来,中国粮食供求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粮食供需区域性问题日益显现。本文基于重心模型,分析了中国粮食生产重心与消费重心移动方向、速度、距离等演变特征,阐述了两者的空间耦合关系,并探讨了应对政策选择。结果表明,1995—2012年,中国粮食生产、消费重心皆位于地理重心偏东方向,粮食供需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空间差异性;粮食生产重心移动距离明显大于消费重心,生产空间格局相对更加不稳定;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重心距离以2000年为界表现为先降后升,供需空间匹配性总体下降;无论是移动距离还是移动方向,两者变化与阶段性的国家经济发展、粮食生产促进、食物消费引导等管理政策基本吻合。
关键词:
粮食 生产 消费 空间格局 中国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伍山林
中国各省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的比例的动态计算和统计分析表明 ,市场化改革以来 ,中国粮食生产具有稳定的区域变化特征。计量检验显示 ,农村人均耕地资源与非农产业就业拉力是中国粮食生产区域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提示 ,中国粮食生产区域特征具有持久性 ,它对区域粮食政策和省区际粮食贸易将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
粮食生产 区域特征 影响因素 政策含义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姜长云
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历次重大粮食供求失衡状况的回顾,得出若干重要启示。即20世纪90年代以来,结构问题已经超越总量问题,成为影响我国粮食供求平衡的主要问题;稻谷、粮食主销区和口粮分别是导致我国粮食供求失衡的先导性和敏感性品种、敏感性地区、敏感性用途;品质结构对于粮食供求平衡的影响不断加深,历次粮食供求失衡都与宏观经济环境和经济周期波动有密切关系;农业政策的调整对于粮食供求失衡现象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重要影响;促进粮食及其主要品种供求平衡的政策调整,不仅要重视粮食市场供给与需求在数量和结构方面的协调、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消费需求能力的协调,更要重视粮食综合供给能力与消费需求能力的协调。
关键词:
粮食 供求 失衡 先导性 敏感性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利国
粮食主产区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和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从长远来看,稳住了粮食主产区的生产能力就稳住了全国粮食安全的大局。本文从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3个方面剖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演变情况,并提出了促进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粮食主产区 粮食生产 演变 粮食安全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秦长海 王明 赵勇 何国华 曲军霖 游梦园
粮食安全事关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该文基于1949—2020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数据,采用Cobb-Douglas函数,按照不同的地域范围划分方式构建了区域粮食生产模型,量化解析了不同时段内的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机械动力强度、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折纯量、受灾面积和复种指数对粮食产量的作用。结果表明,有效灌溉面积和化肥折纯量对中国粮食生产的贡献度不断提升,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和复种指数的贡献度显著下降,机械动力强度的贡献度先提升再下降,受灾面积对粮食的减产效用先增强再减弱;各要素对粮食生产的驱动作用趋于均衡化,未来粮食安全需依靠以有效灌溉面积为基础的多要素协同保障;有效灌溉面积的北移和人口重心的南移共同驱动了中国粮食调运格局的转变,这种“北粮南运”的格局仍将持续并可能呈现扩大态势。保障中国粮食安全需充分发挥国家水网的水资源调配功能,通过增加有效灌溉面积驱动多要素协同促进粮食增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仲俊涛 米文宝 候景伟 马振宁 吴昕燕
运用重心概念及相关公式,采用各县区的人口、GDP及粮食作物产量数据计算改革开放以来宁夏人口重心、经济重心和粮食重心,并对三者的动态演化、驱动因子及耦合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①宁夏经济重心明显偏北,移动幅度较小;②人口重心由几何重心南侧快速移动到北侧,且继续北移,移动幅度较大;③粮食重心主要位于几何重心北侧,重心的跳动幅度最大,且最不稳定,规律性不明显;④宁夏经济重心与粮食重心的空间耦合性不高,人口重心与粮食重心具有空间耦合性,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具有显著的空间耦合性。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何蒲明 黎东升 王雅鹏
该文通过比较市场化改革前后中国粮食生产和价格波动的差异后发现,改革后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得到提高,但粮食价格波动更加剧烈,产量对价格变化的反应和价格对产量变化的反应都更加敏感。原因在于:市场化改革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日益得到加强,粮食流通对其生产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但价格因素在市场中被放大了。所以,应进一步深化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建立以期货市场为先导的粮食市场体系和现期货市场相结合的宏观调控机制。
关键词:
市场化改革 粮食生产 价格波动 比较研究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叶兴庆 周旭英
中国目前仍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政府如何对经济活动实施有效管理,还有待探索。鉴于粮食对中国经济的特殊重要性,政府对粮食生产应确立何种管理体制,就更值得研究。本文所称的粮食生产管理体制,是指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以及农村社区对粮食生产实施的管理的总和。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华奕州 黄季焜
学术界对粮食收购双轨制的影响存在不少争议,尽管该政策已退出历史舞台,但探讨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仍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借鉴价值。本文以小麦为例,基于1985—1996年的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粮食收购双轨制下定购和议购政策变动对小麦主产省小麦种植的影响。研究表明,以降低国家定购量、提高国家议购量和农民自留量以及提高议购价为主要措施的双轨制改革,促进了小麦生产;同时,双轨制期间农民没有对低于边际价格的定购价格做出反应,这同理论预期一致。这些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市场改革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作用有其历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