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99)
2023(10769)
2022(8735)
2021(8236)
2020(6568)
2019(15311)
2018(14740)
2017(27213)
2016(14254)
2015(16092)
2014(15617)
2013(15485)
2012(14481)
2011(13478)
2010(13665)
2009(13093)
2008(12237)
2007(10441)
2006(9760)
2005(8989)
作者
(39291)
(33174)
(32852)
(31474)
(21279)
(15612)
(14843)
(12970)
(12538)
(11641)
(11585)
(11233)
(10615)
(10532)
(10488)
(10432)
(9702)
(9548)
(9445)
(9028)
(8466)
(7905)
(7786)
(7684)
(7509)
(7426)
(7235)
(6843)
(6736)
(6615)
学科
(65593)
经济(65517)
(33980)
管理(33615)
中国(30788)
(26747)
金融(26745)
(25259)
企业(25259)
(24255)
银行(24235)
(23618)
方法(23091)
数学(20953)
数学方法(20800)
(20669)
(17194)
(17079)
地方(16351)
业经(15413)
农业(14513)
(13517)
贸易(13503)
(13224)
(11486)
中国金融(11335)
(10991)
(10896)
体制(9657)
环境(9066)
机构
大学(206639)
学院(202698)
(96089)
经济(94271)
研究(80494)
管理(71464)
中国(67605)
理学(60583)
理学院(59770)
管理学(58919)
管理学院(58525)
(45080)
(45032)
科学(44195)
(39589)
中心(36606)
研究所(35977)
财经(35180)
经济学(33244)
(32308)
(31275)
经济学院(29983)
北京(29217)
(29012)
(28759)
(28513)
师范(28296)
财经大学(26441)
业大(24783)
农业(23941)
基金
项目(132830)
科学(106441)
基金(100176)
研究(99888)
(87405)
国家(86714)
科学基金(73670)
社会(68077)
社会科(64730)
社会科学(64715)
基金项目(52068)
(47133)
教育(44486)
自然(43688)
自然科(42746)
自然科学(42734)
自然科学基金(42000)
(41244)
资助(40183)
编号(38028)
成果(32626)
(31157)
重点(30614)
国家社会(30521)
(30207)
中国(28241)
(27725)
教育部(27349)
课题(27135)
创新(26131)
期刊
(106267)
经济(106267)
研究(72345)
中国(44592)
(35727)
金融(35727)
(32445)
(31128)
科学(29443)
学报(28805)
管理(25966)
大学(23001)
学学(21512)
教育(21483)
农业(20450)
财经(18435)
经济研究(18350)
(16065)
问题(15672)
业经(14774)
技术(14112)
(13481)
国际(12824)
世界(12806)
(10329)
(9551)
现代(9503)
理论(9245)
(9188)
技术经济(8839)
共检索到3246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郎晓波  
改革开放以来以农民工流动为主的中国"乡—城"迁移一直持续至今,与之相对的是国内外学者对中国乡城移民及其城市融入问题的追踪研究。在社会空间和归属感两级框架主导下,学界就中国"乡—城"迁移模式及代际差异演变基本达成共识,即,模式上从"单枪匹马"转变为"链式迁移"、代际上从"返乡务农"进入到"留城发展"的新阶段。受制于迁移前群体特质和流入地城市特征的双重影响,学界集中从二元分割的宏观制度及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中观路径这两大方向提出完善策略。国内外相关成果为理解和化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乡—城"迁移及其城市融入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桂新  徐丽  
文章引入人口迁移重心的概念,并以此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区域模式及其变化。作者通过考察人口迁移重心与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位移的联动变化,发现相对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更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的省际人口迁移,对中国实现人口与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作者认为,促进西部地区人口向东部地区迁移,仍然是未来中国实现人口与经济均衡、协调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徐唯燊  
本文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阶段、区域、来源特征,提出在新发展阶段下,需要将新型城镇化作为缩小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距的抓手,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作为缩小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突破口,将产业统筹和权责统一作为稳固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的途径,将城乡间融合共生作为缩小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的方向。据此,本文给出相应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胜  
<正>海南自贸港在深化关键领域改革、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积极探索和生动实践,正在推动自贸港更深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海南正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
关键词: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正河  谭向勇  
本文力图研制出一个普遍适用的框架,以涵盖中国的乡城人口迁移;从公理出发,演绎出一些关于迁移决定、迁移规模、迁移流向及迁移者特点的一些理论观点;着墨研究了乡城人口的准城市化状态以及这种状态对城乡建设的双刃剑效应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干春晖  王强  
通过回顾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三次产业产出结构、内部结构以及就业结构变迁的历程和特点,可以发现,中国产业结构变迁趋势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并且已经具备了后工业化时期的特点。然而随着经济发展,中国产业结构依然暴露出不少问题,如区域间发展失衡、产业内部结构存在问题、产业间要素配置存在扭曲等。未来中国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向合理化方向发展。中国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促进产业价值链升级,增加研发投入,提升企业家素质,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易伍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在财富心态上经历了一个"怀疑——认可——兴奋——焦虑"的过程。政策推动、媒体建构及传统文化价值祛魅是财富心态变迁的主要动力;成熟理性、宽容分享是财富心态建构的最终归宿;继续对传统文化进行梳理,从传统文化传承中寻找财富理性化基因是最佳路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书芝  刘桂生  
住房获得对乡城移民而言不仅具有居住生活等使用价值,住房获得途径、结果的差异也具有阶层分化、身份认同等象征价值,是乡城移民家庭立足城市、实现城市融入的关键;乡城移民的家庭式迁移对城市住房问题提出了现实要求,城市住房政策需要随着乡城移民家庭城市融入的推进而不断变迁,二者相互调整和适应,才能真正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徐超  魏天保  杨政宇  
在人口城市化大步迈进的时代背景下,乡城移民的城市融入问题备受关注。文章使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实证考察了教育程度与乡城移民城市融入之间的因果关系。为克服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文章借助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这一准自然实验构建工具变量,采用2SLS方法进行了稳健回归。实证结果显示,教育程度能够显著提高乡城移民的城市身份认同感。在基本结论的基础上,文章进行了相应的渠道分析,结果发现,教育在乡城移民获取城市户籍、城市住房以及嫁娶城市原著居民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并由此促进了乡城移民的城市融入。根据研究结论可知,不断推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努力提高乡城移民的受教育水平是加快实现乡城移民城市融入的可取之道。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陈德铭  
一、全球价值链研究对经济发展之影响全球价值链已经逐渐成为国际多边经济组织和区域合作体频繁引用的一个热词,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将此作为经济起飞的抓手。2014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领导人北京会议承诺,由中美共同牵头,拟于2018年底建成21个经济体的贸易增加值核算数据库,通过贸易增加值核算,更真实地反映亚太地区价值链贸易利益交融的特点。然而,真正把握全球价值链的真谛,准确运用其核算与分析,却并非易事。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俞燕山  
通过城市化格局的国际比较 ,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格局的变动态势 ,以及形成这一格局的制度成因。指出 1978年以来以分散化为特征的城市化格局并不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而是在一系列制度和政策作用下形成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邢海峰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城市化发展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我国城乡用地规划管理制度经历了不断创新、完善的改革过程。以我国城市化发展为背景,以用地规划法律制度建设的历史轨迹为主线,对我国用地规划管理制度的变迁过程和特点进行总结与分析,并以问题为指向,概括了当前我国用地规划管理制度改革面临的挑战,展望了进一步改革发展的趋势。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尹虹潘  刘渝琳  
本文将城乡二元制度元素引入城市化普遍规律建立了一个数理模型,分别从城乡差距、乡城转移就业等动力来源和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演变等发展绩效入手,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式"城市化演进机制和路径,基于理论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与统计数据在改革开放至今的演进趋势和主要特征上相吻合。而未来情景模拟预示了多种可能的演进路径和均衡状态,在农民、农民工与市民三者的工资中,如果前两者趋同快于后两者收敛,将可能在未达到城乡均衡前落入城市化停滞陷阱,反之则可以最终实现城乡均衡。研究认为城市化仍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政策选择上应根据相关规律把握侧重点。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娜娜  许佳君  
易地搬迁作为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内容,对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生态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陕南西乡县易地搬迁工程的考察,运用空间社会学理论视角,从国家顶层空间规划设计、移民上楼到移民空间适应三个层面分析移民社会空间的生产机制,从居住空间的压缩与集聚、经济空间的萎缩与繁育、心理文化空间的消解与重塑三个维度考察"移民上楼"后的空间再造样态。研究发现,从散居到聚居的居住方式带来了家庭结构、代际关系、社会网络和社区治理等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变迁,使移民在搬迁初期生计空间断裂,难以实现社区融合。易地搬迁工程不仅仅是自然居住空间的改善,更是经济空间、政治空间、文化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的消解与再造过程。按照精准扶贫的目标识别移民在社区空间再造过程中的区隔,以空间正义为价值诉求,通过多维空间的形塑与协调,构建移民社区共同体,才能使移民真正融入新社区,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乡村秩序的协调发展和美丽乡村的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