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41)
- 2023(13945)
- 2022(11516)
- 2021(10571)
- 2020(8701)
- 2019(19626)
- 2018(19015)
- 2017(35040)
- 2016(19044)
- 2015(21081)
- 2014(20573)
- 2013(20397)
- 2012(19083)
- 2011(17882)
- 2010(17894)
- 2009(16583)
- 2008(16334)
- 2007(14389)
- 2006(13232)
- 2005(11981)
- 学科
- 济(100136)
- 经济(100031)
- 管理(48314)
- 业(43047)
- 方法(35629)
- 企(32982)
- 企业(32982)
- 数学(31671)
- 数学方法(31435)
- 中国(27590)
- 地方(22741)
- 农(22422)
- 学(20578)
- 业经(19329)
- 贸(18221)
- 贸易(18213)
- 财(18039)
- 制(17941)
- 易(17695)
- 农业(15217)
- 融(14995)
- 地方经济(14994)
- 金融(14993)
- 环境(14647)
- 银(14324)
- 银行(14271)
- 行(13870)
- 体(13640)
- 和(12419)
- 发(12313)
- 机构
- 大学(288519)
- 学院(282964)
- 济(132876)
- 经济(130746)
- 研究(113933)
- 管理(100758)
- 理学(86830)
- 理学院(85680)
- 中国(84386)
- 管理学(84280)
- 管理学院(83755)
- 科学(68289)
- 京(61925)
- 所(59633)
- 财(57003)
- 研究所(54639)
- 农(53720)
- 中心(48204)
- 财经(45501)
- 经济学(43596)
- 业大(43031)
- 农业(42399)
- 经(41642)
- 江(41447)
- 院(40160)
- 北京(39670)
- 经济学院(39106)
- 范(38304)
- 师范(37851)
- 科学院(35721)
- 基金
- 项目(189855)
- 科学(150092)
- 基金(141192)
- 研究(133552)
- 家(127110)
- 国家(126129)
- 科学基金(105326)
- 社会(90034)
- 社会科(85465)
- 社会科学(85444)
- 基金项目(73692)
- 省(70360)
- 自然(66604)
- 自然科(65069)
- 自然科学(65042)
- 自然科学基金(63938)
- 划(61536)
- 教育(60269)
- 资助(56785)
- 编号(49367)
- 重点(44477)
- 部(43178)
- 发(43025)
- 成果(40742)
- 国家社会(39808)
- 创(39295)
- 创新(37082)
- 中国(36685)
- 教育部(36639)
- 科研(36053)
- 期刊
- 济(149592)
- 经济(149592)
- 研究(92210)
- 中国(58354)
- 学报(50834)
- 农(48065)
- 科学(46783)
- 财(40605)
- 管理(38017)
- 大学(37741)
- 学学(35787)
- 农业(32524)
- 教育(27769)
- 融(26944)
- 金融(26944)
- 经济研究(26652)
- 财经(24146)
- 技术(21366)
- 经(21113)
- 业经(20436)
- 问题(19921)
- 贸(18345)
- 业(18073)
- 国际(17116)
- 世界(17023)
- 技术经济(14951)
- 统计(13810)
- 版(13674)
- 资源(13407)
- 科技(12533)
共检索到4366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梁龙武 先乐 陈明星
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此,文章采用1978─2018年中国省域人口和GDP数据,探究四大区域人口与经济重心演进态势及其影响机制。结果显示:(1)四大区域人口与经济重心演进态势差异显著。整体上,人口重心东部向西南移动,中部向东北移动,西部向西北移动,东北向西南移动;经济重心东部向西南移动,中部移动方向持续变化,西部和东北均向西南和东北往复移动。(2)社会经济要素对区域人口密度的影响系数整体较小,工业化水平、交通便利度对人口密度影响相对较大。(3)工业化水平、市场繁荣度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相对较大,城镇化与交通便利度对经济增长影响相对较小,经济增长应遵循多要素累积效应的阶段性规律。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罗能生 罗富政
本文利用改革开放以来相关的数据对我国实体经济的时空演变、构成及效益进行综合考察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实体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迅速壮大、结构改善、效益提升的过程。实体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仍然稳固,但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虚拟经济则趁市场化改革之机迅速发展。推动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改革开放政策所牵引的制度变迁、科技创新所带来的技术进步、教育优化拉动的人力资源改善和金融制度进步带动的资本活跃等。我国虚拟经济在对实体经济起着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与实体经济背离的倾向。我国必须坚持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基础,优先发展实体经济,协调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以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
实体经济 演变趋势 影响因素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樊杰 陶岸君 吕晨
区域发展差距一直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经济和人口的空间分布态势作为区域发展空间均衡过程的体现,与区域差距的形成有密切关联。通过计算1952年至2005年中国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的地理坐标以及重心间的空间重叠性与变动一致性,刻画了53年间我国经济和人口空间分布的耦合态势,证明了其与区域差距的大小高度相关。在构建经济、人口重心空间耦合过程的作用机制模型的基础上,用均衡点跃迁和势能差转化解释了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过程,揭示了内生和外部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提出了区域发展差距的"多阶段倒U形"的演变规律,并据此分析了1952年以来中国区域发展空间均衡过程周期性变化的动因,并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途径进行了讨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仲俊涛 米文宝 候景伟 马振宁 吴昕燕
运用重心概念及相关公式,采用各县区的人口、GDP及粮食作物产量数据计算改革开放以来宁夏人口重心、经济重心和粮食重心,并对三者的动态演化、驱动因子及耦合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①宁夏经济重心明显偏北,移动幅度较小;②人口重心由几何重心南侧快速移动到北侧,且继续北移,移动幅度较大;③粮食重心主要位于几何重心北侧,重心的跳动幅度最大,且最不稳定,规律性不明显;④宁夏经济重心与粮食重心的空间耦合性不高,人口重心与粮食重心具有空间耦合性,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具有显著的空间耦合性。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桂新 徐丽
文章引入人口迁移重心的概念,并以此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区域模式及其变化。作者通过考察人口迁移重心与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位移的联动变化,发现相对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更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的省际人口迁移,对中国实现人口与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作者认为,促进西部地区人口向东部地区迁移,仍然是未来中国实现人口与经济均衡、协调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勇 李宪
1978~2007年中国区域经济普遍保持了近2位数的高速增长态势,多数各省区与全国一样经历了3个增长周期,有的省区经历了3.5~5个增长周期,地区增长差距不断向趋缓方向发展。30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总体上呈"东西部快、中部慢"的态势,相应地经济总量的空间结构呈"东西部升、中部降"的态势,总量分布则始终保持"东部大、中西部小"格局。从省区看,广东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最大的亮点,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经济总量始终保持全国第1的位次;浙江则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明星,取得了30年年均增长全国第1的位置;福建是区域经济赶超的冠军,取得了30年赶超13个省区的业绩。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刘楷
区域工业的增长,受到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出口和消费的影响。改革开放30年来,上述要素对我国区域工业增长的影响,大致经历了从投资拉动到出口拉动又回复到投资拉动的循环,这一过程对我国当前实现"保增长"任务,具有重要的启示。首先,现阶段投资仍是促进地区工业发展的第一位因素;第二,投资和市场需求相结合,才能取得显著效果;第三,应客观认识出口对工业增长的拉动效应;第四,调整工业结构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工业增长 投资 出口 消费 保增长 启示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原新 高瑗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文章全面总结了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奇迹的积极作用。基本经验为:快速人口转变创造的规模巨大且持续增加的劳动力以及低抚养负担,叠加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积累的人力资本,形成了人口机会窗口;改革开放战略指导下的适合基本国情的经济社会政策,如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创建劳动密集型产业、改革就业创业制度、提高劳动参与率、促进男女平等参与、推行健康中国战略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是收获人口红利的政策保障;和平稳定和全球化的国际形势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总之,人口机会、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等一系列条件的有机组合和匹配使得我国成为成功收获人口红利并创造经济奇迹的典范国家。
关键词:
改革开放 人口红利 经济奇迹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郭凯明 杭静 颜色
解释产业结构转型的经济理论聚焦于产品相对价格波动和收入增长等因素,但除此之外,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还伴随着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投资率显著波动和劳动力市场存在摩擦等特征,现有文献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同时评估所有这些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为此,本文建立了一个两国多部门的新古典增长模型,来研究中国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因素。通过引入多部门的Eaton&Kortum(2002)国际贸易模型、完整的投入产出结构、非位似偏好和劳动力市场摩擦等重要特征,我们将劳动力在三个产业部门的比重分解为鲍莫尔效应、恩格尔效应、投资效应、国际贸易效应、要素密集度效应和转移成本效应。通过使用1978—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数据,通过分解核算和反事实模拟定量评估了这六种效应的影响。我们发现恩格尔效应、投资效应和转移成本效应分别是影响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变化的最主要因素,需求收入弹性低、劳动密集度高和存在转移成本是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高的原因。我们还详细讨论了不同时期六种效应的变化情况。
关键词:
结构转型 中国经济 多部门模型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郭凯明 杭静 颜色
解释产业结构转型的经济理论聚焦于产品相对价格波动和收入增长等因素,但除此之外,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还伴随着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投资率显著波动和劳动力市场存在摩擦等特征,现有文献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同时评估所有这些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为此,本文建立了一个两国多部门的新古典增长模型,来研究中国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因素。通过引入多部门的Eaton&Kortum(2002)国际贸易模型、完整的投入产出结构、非位似偏好和劳动力市场摩擦等重要特征,我们将劳动力在三个产业部门的比重分解为鲍莫尔效应、恩格尔效应、投资效应、国际
关键词:
结构转型 中国经济 多部门模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馨
对陕西能源消费及碳排放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基于Kaya恒等式,采用LMDI建立陕西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解析陕西1978—2018年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定量分析了不同阶段经济发展因素、能源强度因素和能源结构因素对人均碳排放的贡献作用。结果表明,导致陕西人均碳排放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能源强度因素和能源结构因素则起到了抑制作用,但贡献作用相对较小。根据人均碳排放呈现先缓慢增长再略微下降最后快速增长的演进特征,划分为三个阶段探讨各因素对人均碳排放的作用程度。最后提出二氧化碳减排的对策建议,推进实现陕西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能源消费 碳排放 LMDI分解技术 陕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馨
对陕西能源消费及碳排放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基于Kaya恒等式,采用LMDI建立陕西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解析陕西1978—2018年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定量分析了不同阶段经济发展因素、能源强度因素和能源结构因素对人均碳排放的贡献作用。结果表明,导致陕西人均碳排放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能源强度因素和能源结构因素则起到了抑制作用,但贡献作用相对较小。根据人均碳排放呈现先缓慢增长再略微下降最后快速增长的演进特征,划分为三个阶段探讨各因素对人均碳排放的作用程度。最后提出二氧化碳减排的对策建议,推进实现陕西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能源消费 碳排放 LMDI分解技术 陕西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贾怀勤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朱文晖 张玉斌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历了三次区域政策调整。第一次调整是在1980-1992年对广东和福建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令广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成为中国经济实力最强的省份;第二次调整始于1990年的浦东开发开放,上海重现国际大都市的雏形,长三角成为全球瞩目的热点;第三次调整始于1999年底中央决定推行西部大开发,但到目前成效不甚明显。在2003年,中国的区域发展重点有所调整,即第四次区域政策调整,东北和华南(包括香港在内)成为优先突破的区域。中国区域政策发生作用的逻辑如下:中央的政策提供区域发展的启动机会,地方政府的响应能力决定区域发展的速度,市场原动力的形成决定了策调整的成效,而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和军 谢思
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为数据源,利用CiteSpace v软件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规制经济学领域的发文数量、机构与作者进行文献计量分析;通过关键词知识图谱、时区视图、突现词序列表分析规制经济学研究热点与前沿,发现研究多集中于"金融监管""环境规制"与"食品安全"三个方面,各领域研究主题与方法不断深化。规制经济学研究阶段及其重点与政府机构改革等密不可分,呈现出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监管模式更加合理化,经济性监管不断创新、社会性监管日益突出的总体发展态势。但研究也存在理论创新缺乏、实证方法不规范、关键性领域实证分析缺乏、研究存在滞后性等问题。基于最新监管机构改革、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共享经济到来等新形势,提出规制经济学未来研究重点与方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