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75)
- 2023(12364)
- 2022(10710)
- 2021(10425)
- 2020(8648)
- 2019(20458)
- 2018(20431)
- 2017(39043)
- 2016(21097)
- 2015(23800)
- 2014(23719)
- 2013(23388)
- 2012(21316)
- 2011(19321)
- 2010(19026)
- 2009(17396)
- 2008(16933)
- 2007(14363)
- 2006(12651)
- 2005(11261)
- 学科
- 济(85063)
- 经济(84957)
- 管理(55995)
- 业(52926)
- 企(42814)
- 企业(42814)
- 方法(38918)
- 数学(34245)
- 数学方法(33929)
- 中国(26436)
- 农(22604)
- 财(19775)
- 业经(18106)
- 制(17459)
- 贸(17098)
- 贸易(17090)
- 学(16951)
- 易(16694)
- 地方(15493)
- 农业(15154)
- 银(13473)
- 银行(13441)
- 理论(13298)
- 和(13275)
- 融(13045)
- 金融(13044)
- 行(12937)
- 环境(12559)
- 体(12494)
- 技术(12189)
- 机构
- 大学(296434)
- 学院(290667)
- 济(124398)
- 经济(122028)
- 管理(116461)
- 研究(104075)
- 理学(100955)
- 理学院(99840)
- 管理学(98351)
- 管理学院(97813)
- 中国(77837)
- 京(64337)
- 科学(61772)
- 财(55055)
- 所(51631)
- 研究所(47268)
- 中心(45202)
- 财经(44243)
- 农(43101)
- 北京(41714)
- 业大(40812)
- 经(40623)
- 江(39737)
- 范(39420)
- 师范(39123)
- 经济学(38280)
- 院(37721)
- 经济学院(34435)
- 农业(33513)
- 财经大学(33188)
- 基金
- 项目(200675)
- 科学(158506)
- 研究(149685)
- 基金(147395)
- 家(128225)
- 国家(127189)
- 科学基金(108964)
- 社会(95237)
- 社会科(90242)
- 社会科学(90219)
- 基金项目(77992)
- 省(74046)
- 自然(69343)
- 教育(68318)
- 自然科(67746)
- 自然科学(67731)
- 自然科学基金(66525)
- 划(63850)
- 资助(60990)
- 编号(60226)
- 成果(49895)
- 部(45847)
- 重点(44538)
- 发(42564)
- 课题(41436)
- 创(41356)
- 国家社会(39963)
- 教育部(39814)
- 创新(38616)
- 大学(38330)
- 期刊
- 济(132814)
- 经济(132814)
- 研究(92338)
- 中国(57976)
- 学报(43673)
- 管理(42616)
- 科学(41962)
- 财(39294)
- 农(39182)
- 教育(35542)
- 大学(33596)
- 学学(31148)
- 农业(27642)
- 融(25096)
- 金融(25096)
- 技术(24277)
- 经济研究(22134)
- 财经(21711)
- 业经(19418)
- 经(18611)
- 问题(17488)
- 图书(15801)
- 理论(14707)
- 贸(14697)
- 业(14667)
- 世界(14083)
- 技术经济(13791)
- 科技(13494)
- 实践(13187)
- 践(13187)
共检索到4300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呼倩 黄桂田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影响中国劳动力流动的主导因素经历了制度障碍阻隔、收入差距驱动、公共服务引领、机会不平等影响等演变过程。四十年当中,中国经历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国内劳动力流动,为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并逐步形成了区域间劳动力市场。新时代,流动劳动力本身呈现出新老代际交替、产业就业替代等特征,除了在推动减贫、促进产业升级方面继续发挥积极影响外,囿限于与经济发展的互为强化,劳动力流动视角下的区域发展极化问题逐渐突显。实践当中,为促进劳动力更广泛、自由和有效率流动,本文提出应推进全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创建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重视以中等和职业技术教育为核心的人力资本政策,构建有竞争力的城市人才制度体系等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晋利珍
本文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形式及成因进行了历史考察。研究发现,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在城乡分割、部门分割、体制分割弱化的同时,在当前以及未来对中国劳动就业与经济增长影响最为深刻的将是垄断——竞争格局演变中的劳动力市蝎行业分割以及在其框架之下的主要市场与次要市场的二元制分割,即劳动力市场的双重二元分割。这一研究对认识中国现实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制度变迁过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魏清泉,黄握瑜,史明军
本文通过劳动力分配多样化指数、行业流动率、劳动力就业重心转移等分析。揭示了广东省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行业结构变化的特点、划分了劳动力行业结构类型区、探讨了未来劳动力行业结构的发展趋势.从优化劳动力行业结构出发、提出了加速农业发展.加快发展后进地区的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纪韶 李小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历史性转变,快速成长为居于世界前列的制造业大国、国际贸易大国和经济总量大国。在经济转型和社会变革时期,中国人民勇于创新制度,在深化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探索中国特色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道路。回首这举世瞩目、影响深远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伟大进程,最宝贵的经验就是制度创新和对人的尊重。本文基于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以及国家各部委颁发的主要文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的权威报告、理论界和学术界在劳动力流动方面的标志性研究成果,梳理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制度和政策的演进历程及发展趋势,秉承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努力还原并展现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张树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规模的农村劳动人口向城市转移,劳动力转移对于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和城乡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1978-2007年中国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影响因素的时间序列数据,在对所研究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向量自回归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因素及系数,研究结果表明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最大。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劳动力转移 时间序列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彭连清 周文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间劳动力转移逐步趋强并渐显高度活跃态势,劳动力转移的区域流向主要表现为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表现出三个主要特征:在劳动力异地转移过程中,流动的劳动力同时实现了乡城迁移和产业转移;农村人口的非户籍迁移是主流,形成"候鸟式"劳动力迁移模式;东部对中西部地区总体上尚未形成明显的选择性移民倾向。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地域流向 主要特征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叶敬忠 王维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年的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规模庞大的乡城流动人口和农村留守人口群体。本文将"流动"和"留守"置于全球新自由主义发展和农村商品化进程的背景之下,追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这两大农村人口群体的历史变迁与发展现状,并探讨其形成的原因、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展望。本文认为,"流动"和"留守"两大人口群体的出现是社会整体以经济增长为主导目标、城市偏向的发展模式的必然结果。农村"流动"和"留守"群体共同为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为此付出了代价。流动和留守人口问题的根本性化解,有赖于一个城乡协同、权利平等、和谐交融,且以"人"的福祉为终极关怀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留守人口 发展模式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广胜 田洲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从限制流动到自由流动,打破了土地对劳动力的桎梏,释放了亿万农村劳动力潜在的经济效能。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带来了多重红利,国家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产业结构持续升级和优化,劳动力个人收入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这一过程将伴随中国经济社会崛起的整个进程。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历程、特征和市民化进程;对其流动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为国家经济做出的贡献进行了估计;针对在农村劳动力流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政策展望。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流动 城镇化 市民化 变迁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黄小勇 唐斌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江西劳动力就业总体情况的分析,结合江西工业化对劳动力就业所产生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江西劳动力产业就业结构不断得到改善,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各阶段各产业劳动力就业不断地趋向合理,但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不强。二是江西工业化就业弹性还较低,工业化水平就业弹性平均为0.1,工业化产值就业弹性平均为0.4。
关键词:
工业化 劳动力就业 相关性分析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张秀丽 张志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力的跨国流动越来越频繁,近些年中国劳动力资源日益紧缺,且国内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为验证二者之间的关系,以1987年~2016年的年度数据为样本,运用协整理论方法,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并进一步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对劳动力价格与劳动力跨国流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证明:劳动力价格与劳动力跨国流动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当二者关系因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状态时,可以通过反向作用机制调整至均衡;格兰杰因果检验证明了劳动力价格是劳动力跨国流动的格兰杰原因;脉冲响应分析表明,劳动力跨国流动对国内劳动力价格的响应程度很大。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劳动力价格 跨国流动 长期均衡 误差修正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胡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关系矛盾定位为人民内部矛盾,探索形成了既兴市场化之利又除市场化之弊,既有激励又有约束,既体现效率又促进公平的劳资利益协调与平衡体系。中国特色劳动关系调整的实践路径与内在逻辑是:以市场化为基,释放劳动和资本等要素的活力;以法治化为本,平衡劳动关系灵活性与安全公平性;深化工会改革,推动工资集体协商和企业民主管理;优化行政治理,督查激励地方政府与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升社会参与,推进劳动关系网络化、精细化、专业化治理。其中,政府发挥了"劳动关系的改革者""劳动契约的规范者""劳资集体自治的推动者""和谐劳动关系的引导者""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的促进者"的重要作用。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解书森
一 当代经典经济理论成就提醒人们,发展就是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变。库兹涅兹(1966)进一步指出,资源由农业向工业的转移,构成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用这个为当代各国普遍接受的定义去衡量,中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真正转变,应该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所有生产要素都进入农业向工业的转移时期。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欧阳慧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刘艺
文章基于学者们对流动人口管理与治理研究的基础,厘清并梳理其中的研究脉络,对改革开放以来流动人口的政策、管理模式、社区治理变迁作了一个简要的研究回溯,分析在管理与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发现社会权利逐渐成为考察流动人口管理的重要视角。以上,为转型期治理现代化研究的推进提供一定的线索和理论基础。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社区治理 管理模式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赵伟 李芬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和广东经济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两省省际劳动力流动却显现出不同态势,主要表现在省际劳动力的流向、文化素质构成以及职业分布等方面。本文从两省经济开放路径的差异性入手,通过比较两省投资主体的差异、工业化模式的差异以及专业化分工的不同,分析促使劳动力流动的深层次因素,为两省劳动力流动的不同态势作合理地解释。
关键词:
区际开放 劳动力流动 比较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