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05)
2023(13472)
2022(11443)
2021(10613)
2020(9048)
2019(21026)
2018(21063)
2017(40035)
2016(21857)
2015(25000)
2014(25230)
2013(25167)
2012(23904)
2011(22006)
2010(22218)
2009(21038)
2008(21075)
2007(18906)
2006(16970)
2005(15905)
作者
(63675)
(53498)
(53431)
(51291)
(34358)
(25606)
(24428)
(20710)
(20313)
(19019)
(18632)
(17896)
(17393)
(17336)
(17143)
(16758)
(15855)
(15751)
(15499)
(15480)
(13768)
(13175)
(12894)
(12250)
(12167)
(12092)
(11905)
(11695)
(10809)
(10577)
学科
(110507)
经济(110382)
管理(62769)
(56488)
(46110)
企业(46110)
方法(42631)
数学(37765)
数学方法(37487)
中国(29097)
(26772)
(25372)
(24428)
地方(22694)
业经(21352)
(20522)
(19633)
贸易(19624)
(19066)
(17599)
银行(17568)
(17541)
金融(17537)
(17410)
(16875)
农业(16068)
环境(15186)
(14710)
(14687)
财务(14648)
机构
大学(328682)
学院(323873)
(151104)
经济(148295)
研究(119934)
管理(118678)
理学(100685)
理学院(99473)
管理学(98037)
管理学院(97381)
中国(92805)
(71546)
(69915)
科学(67963)
(61681)
财经(55454)
研究所(55316)
中心(53041)
(52170)
(50223)
(49738)
经济学(49013)
北京(45275)
经济学院(43893)
业大(43547)
(42151)
(42075)
师范(41691)
财经大学(40887)
农业(40722)
基金
项目(202805)
科学(159871)
研究(150249)
基金(149007)
(129251)
国家(128223)
科学基金(108559)
社会(98414)
社会科(93397)
社会科学(93372)
基金项目(77429)
(75881)
教育(69104)
自然(66597)
自然科(65015)
自然科学(64993)
(64683)
自然科学基金(63889)
资助(62052)
编号(58948)
成果(50429)
(47570)
重点(46297)
(44713)
国家社会(42064)
课题(41963)
(41428)
教育部(41222)
(41081)
(39327)
期刊
(174747)
经济(174747)
研究(107304)
中国(68647)
(56794)
学报(48147)
(47844)
管理(45469)
科学(45005)
大学(37095)
(34721)
金融(34721)
学学(34716)
教育(33550)
农业(31539)
财经(29349)
经济研究(29201)
技术(27511)
(25381)
业经(23954)
问题(23115)
(20611)
国际(18538)
世界(18521)
技术经济(17549)
(17440)
统计(16498)
理论(15385)
(14516)
经济问题(14314)
共检索到5111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樊明太  
随着“双轨过渡”渐进改革模式的逐步推进,改革开放16年来,我国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进入转轨时期,经济发展模式开始转换,宏观调控机制开始向国际惯例靠拢,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我国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发展模式、宏观调控机制发生的变革,对我国经济增长波动的发生机理和发生过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我国经济的增长波动呈现了一些新特征。本文旨在通过动态比较,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波动特征的新变化,探究这些变化的发生机理,以便把握我国经济增长波动的运行节律,改善宏观调控,积极驾驭经济波动,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高效发展。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魏杰  董进  
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后的历次宏观经济波动,通过对每一次波动背后原因进行探索,试图从中分析政府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本文认为,政府部门的影响是历次宏观经济波动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虽然政府部门的职能正在不断转型,但是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并未消退,政绩考核的数字指标、投资手段的方便获取、地方主义思想的影响以及寻租激励的存在,都导致了政府部门时常介入具体的经营活动,起着类似于一个微观经济主体的作用,从而影响到市场的正常运行。因此,政府部门退出具体的经营环节,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完善市场的培育者和监管者之上。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树成  樊明太  
作者认为 ,中国 1991年开始的第 9轮经济波动 ,到 1999年底 ,已进行 9年 ,呈现“高起缓落”态势。期间 ,经济增长率连续 7年回落。“十五”时期 ,中国经济有可能进入一个稳定的快速增长时期 ,经济波动有可能在一个相对较高的平均位势上出现一种微波化的新态势 ,并表现为“长起短落”格局。这一时期 ,关于经济较稳定地快速增长的需求基础问题、产出基础问题、区域基础问题、政策基础问题和外在冲击问题 ,值得重视。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树成  樊明太  
本文认为 ,1999年我国经济增长与波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 1)经济增长实现了预期的宏观调控目标 ;( 2 )经济增长率延续了自 1993年开始的下滑趋势 ,但下滑幅度有所减缓 ;( 3 )各需求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变化 ;( 4)在投资需求中 ,投资的增长明显乏力 ;( 5)价格仍处于通货紧缩趋势中 ,但下降幅度亦有所减缓。作者指出 ,经济波动是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不断打破旧平衡与寻求新平衡的结果。一般地讲 ,经济增长率的持续下滑 ,是由于受到总需求不足的冲击 ,或 (和 )总供给调整的冲击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王亮  黄斌全  吴浜源  
本文首先通过一个小型开放经济模型从理论上探究了固定汇率制度还是浮动汇率制度更有利于减小贸易条件冲击引起的宏观经济波动。然后以2005年7月为界,对中国汇率制度改革前后贸易条件对宏观经济波动影响的差异性进行实证检验。建立在VAR模型基础之上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结果表明,汇改后贸易条件冲击引起的宏观经济波动比汇改前固定汇率下的更为剧烈。因此,中国在选择汇率制度调整的力度和速度上应充分考虑经济的可承受度和成本,与此同时积极寻求相关对策避免贸易条件的过度恶化。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刘金全  丁娅楠  毕振豫  
我国实际产出与通货膨胀主要受到供给因素的影响,其中实际产出主要受到技术冲击的影响,而通货膨胀则主要受到价格加成冲击的影响。因此,为了保持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政府在适度刺激总需求的同时,要对总供给管理政策给予充分的重视,配合使用稳健性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调控,有效管理经济运行风险因素与通货膨胀的形成,保持"十三五"时期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双重稳定。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陈蔚  马骏驰  
笔者利用带资产泡沫的BGG模型研究了我国资产泡沫与经济波动的关系。首先介绍了带资产泡沫的BGG模型,形成了以企业净值、投资规模、资产泡沫为核心变量的系统;其次综合运用统计数据、计量工具和参考文献三种途径估计了模型的22个参数值;最后基于以上模型,分析了次贷危机前后我国经济的实际波动与模型数值模拟结果。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存在泡沫的经济体比不存在泡沫的经济体波动更大;我国经济在次贷危机前后的波动特征符合超跌破裂方式的形态,即泡沫破裂时资产价格小于价值;盯住资产泡沫的货币政策可以防止经济大幅波动,但是其应对危机时期的负向产出波动比应对泡沫时期的正向产出波动的能力要弱;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降低不利冲击的影响幅度,但是过度的投资刺激会加大经济的波动。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陈蔚  马骏驰  
笔者利用带资产泡沫的BGG模型研究了我国资产泡沫与经济波动的关系。首先介绍了带资产泡沫的BGG模型,形成了以企业净值、投资规模、资产泡沫为核心变量的系统;其次综合运用统计数据、计量工具和参考文献三种途径估计了模型的22个参数值;最后基于以上模型,分析了次贷危机前后我国经济的实际波动与模型数值模拟结果。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存在泡沫的经济体比不存在泡沫的经济体波动更大;我国经济在次贷危机前后的波动特征符合超跌破裂方式的形态,即泡沫破裂时资产价格小于价值;盯住资产泡沫的货币政策可以防止经济大幅波动,但是其应对危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朱百毅  
本文在回顾改革开放20年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将经济发展分为5个周期,并且就每个周期特点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同时深入分析了导致经济波动的原因。最后指出,中国这样一个转型社会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存在着自我膨胀的特点,宏观调控实际上是对经济发展速度的控制,中国经济波动是投资和消费需求与国家宏观调控相互作用的结果。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庄子罐  舒鹏  傅志明  
金融中介活动旨在提高实体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效率,因此对宏观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结合我国影子银行体系迅速发展的背景,本文利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对比分析影子银行体系对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影子银行的出现会增加我国信贷市场的不稳定性,并会引起经济中产出与投资波动幅度的扩大。影子银行体系内部存在的委托代理问题以及影子银行管理者调整对借款企业风险偏好的不正当激励,是影子银行能够在短期内扩大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樊明太  
一、经济波动的内在传导机制与外在冲击机制认识中国经济波动的形成机制,必须区分内在传导机制和外在冲击机制,因为经济波动究竟主要源于外在冲击还是内在传导,不仅具有分析价值,而且还关系到经济政策的制订。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锐  
作者认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周期波动,是由经济内在的传导机制和外在冲击机制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本文在分析我国经济波动内在传导机制和外在冲击机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经济波动形成机制的理论模型,进而指出我国经济的强幅波动主要是由于外在冲击机制的不稳健性,尤其是财政、货币、投资政策的不规则运行。对此应当采取一系列长效性的矫正举措。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陈彦斌  韩旭  
使用一阶自回归随机过程来描述中国的消费波动,并重新估算经济波动福利成本和经济增长福利成本,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波动的福利成本和消费波动的可预测性是正相关的,并且在一阶自回归假设条件下计算出的福利成本略低于独立同分布情形。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胡国良  龙少波  唐盛涛  
通过构建SV-TVP-VAR模型从贸易开放、技术引进和短期国际资本流动三个方面研究开放与中国经济波动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结果显示,三个因素对经济波动的影响都具有明显的时变特征,具体而言:在贸易开放度较低时,贸易开放能够降低经济波动,但在贸易开放度较高的时期,贸易开放反而加剧了经济波动;在技术引进的前期,技术引进能够有效平抑经济波动,但到了后期,技术引进降低经济波动的作用开始减弱,甚至有可能成为波动的冲击来源;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在大多数时期都会加剧经济波动,是经济波动的主要来源之一。另外,研究还发现在国际金融危机时期这三个因素都成为了中国经济波动的冲击来源。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小明  
本文借鉴Lucas(1987)、Alvarez和Jermann(2004)的研究模型,将非平稳的消费序列分解为周期波动成分和增长趋势成分,估算中国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的总福利成本和边际福利成本,得出以下结论:无论是经济波动还是经济增长,边际福利成本均为总福利成本的两倍左右;中国经济波动与增长的福利成本在1952~2010年呈现显著的阶段性特征,1952~1990年经济波动的福利成本显著大于1991~2010年,而后一阶段经济增长的福利成本则远远大于前一阶段。宏观调控应增强中国经济的稳定性,着重防范内外部因素对经济增长趋势的不确定冲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