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25)
- 2023(15362)
- 2022(13258)
- 2021(12743)
- 2020(10644)
- 2019(24785)
- 2018(24498)
- 2017(47152)
- 2016(25540)
- 2015(28966)
- 2014(28849)
- 2013(28756)
- 2012(26348)
- 2011(23711)
- 2010(23848)
- 2009(21918)
- 2008(21640)
- 2007(18646)
- 2006(16527)
- 2005(14633)
- 学科
- 济(107100)
- 经济(106972)
- 业(75886)
- 管理(71133)
- 企(54239)
- 企业(54239)
- 农(48799)
- 方法(47488)
- 数学(42220)
- 数学方法(41858)
- 财(34901)
- 农业(32227)
- 中国(31358)
- 业经(25953)
- 制(24058)
- 地方(21310)
- 贸(20043)
- 贸易(20034)
- 易(19533)
- 学(19526)
- 务(17903)
- 财务(17838)
- 财务管理(17781)
- 体(17652)
- 企业财务(16952)
- 银(16889)
- 银行(16855)
- 行(16056)
- 技术(15781)
- 融(15773)
- 机构
- 大学(358054)
- 学院(357283)
- 济(153698)
- 经济(150795)
- 管理(142447)
- 理学(123697)
- 研究(123208)
- 理学院(122440)
- 管理学(120680)
- 管理学院(120040)
- 中国(95255)
- 京(76026)
- 财(74735)
- 科学(72819)
- 农(68837)
- 所(61472)
- 财经(56630)
- 中心(55517)
- 研究所(55495)
- 业大(54799)
- 农业(52624)
- 经(51876)
- 江(51323)
- 北京(48529)
- 范(46513)
- 经济学(46495)
- 师范(46161)
- 院(43544)
- 经济学院(42026)
- 财经大学(41846)
- 基金
- 项目(241568)
- 科学(190678)
- 研究(181639)
- 基金(176695)
- 家(152740)
- 国家(151420)
- 科学基金(130235)
- 社会(116333)
- 社会科(110032)
- 社会科学(110003)
- 基金项目(93623)
- 省(91959)
- 教育(82425)
- 自然(81823)
- 自然科(79903)
- 自然科学(79887)
- 自然科学基金(78481)
- 划(76870)
- 编号(74499)
- 资助(72444)
- 成果(61217)
- 部(55356)
- 重点(53430)
- 发(51674)
- 课题(50538)
- 创(49962)
- 国家社会(48654)
- 教育部(47822)
- 创新(46588)
- 人文(46445)
- 期刊
- 济(170242)
- 经济(170242)
- 研究(112144)
- 中国(72572)
- 农(68877)
- 财(58055)
- 学报(53837)
- 科学(50572)
- 管理(48486)
- 农业(46902)
- 大学(42301)
- 教育(39971)
- 学学(39742)
- 融(34921)
- 金融(34921)
- 业经(30306)
- 技术(29509)
- 财经(27898)
- 经济研究(26655)
- 经(23762)
- 问题(23151)
- 业(22599)
- 世界(18279)
- 技术经济(17448)
- 版(17412)
- 理论(17164)
- 贸(16969)
- 图书(16232)
- 科技(16176)
- 现代(15730)
共检索到5362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彭克强 陈池波
本文基于统计数据,从规模与效率两方面对改革以来中国财政支农能力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改革以来,政府在财政支农投入上是不遗余力的,财政支农能力低下的主因不在规模而在效率。因此,仅仅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是不够的,必须整合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使二者扬长避短,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从而既提高财政支农效率又放大支农资金规模。
关键词:
财政支农 能力 规模 效率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彭克强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支农效率低下已是不争的事实,财政支农结构效率低下与金融支农积极性不高互为表里。必须整合财政和金融两股支农力量,使二者发挥各自支农比较优势,在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基础上扩大支农资金规模,从而大幅提升财政支农资金的整体效率。
关键词:
财政支农 结构效率 金融支农 整合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树培 魏下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演变和财政支农支出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我国财政支农投入带有明显的"人治"特征,缺乏有效的体制与制度保障。虽然财政支农总体支出对农民收入增长有促进作用,但由于支出结构不合理,各分类支出间效率差异较大,使得总体效率较低。之所以在国家不断调整财政支农政策和扩大支农支出规模的情况下,城乡差距与"三农问题"却日益严峻,一方面是由于财政支农缺乏有效的体制保障,另一方面可归因于支农支出结构安排不合理。
关键词:
财政支农 城乡差距 三农问题 农民增收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龙 贾明德
通过构建财政政策效应模型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财政政策的总效果即对GDP的增长率贡献约为12.23%。其中,主动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大;而主动效果中,政府购买支出效果远大于税收的效果,说明了政府财政支出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自动效果中,税收的效果大于政府购买支出的效果,说明我国的税收对经济的稳定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关键词:
财政政策总效果 主动效果 自动效果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彭克强 鹿新华
本文基于新中国建国以来相关统计数据对财政支农投入与粮食生产能力之间关系展开协整分析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并检验了二者之间短期因果关系状况。结果表明,从长期看,财政支农投入有助于推动粮食生产发展,其中除支援农村生产及农林水利气象事业费对于粮食生产具有负效应之外,其余财政支农投入对于粮食生产均具有较显著的正向效应;从短期看,财政支农投入的应急性特点和工具化倾向造成其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的政策效果不佳,其中支援农村生产及农林水利气象事业费与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对于粮食生产发展具有较明显的滞后正向效应,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对粮食生产仅具有微弱的积极作用,农村救济费不是粮食增产的短期原因。基于此,提出了着力构建和健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何先平 陈硕
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中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文章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基础上采用回归分析对财政支农政策影响农民收入的实际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肖育才 姜晓萍
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农村发展以及农民收入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进一步会影响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本文通过对财政支农支出规模和结构分析,并就财政支农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财政支出存在严重的城市偏向性,同时财政支农支出存在结构不合理和区域差异性大的特点,分段实证检验发现其对城乡收入差距都具有扩大的作用,对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效率评估也表明效率低下,说明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农支出是不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本文认为不应该盲目扩大财政支农支出规模,在财政支农支出规模增加的同时根据区域特点优化结构,并同时加大对中西部落后地区和粮食主产区的财政支农支出规模,实现财政支农支出规模合理增长同时结构更加优化并体现地区差异性。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彭克强
改革以来中国财政支农效率低下,目前仍有待揭示其症结以改进财政支农工作。本文依据1987-2007年统计数据,着眼于财政支农的杠杆效应,对中国财政支农的效率状况展开实证分析,结果发现,由于财政与金融彼此割裂式单干支农格局致使财政支农未能有效发挥杠杆效应,效率十分低下,建议整合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提升财政支农的杠杆效应,在此基础上放大支农资金规模,大幅提升资金支农整体能力。
关键词:
财政支农 金融支农 杠杆效率 整合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孙文祥 蔡方
近年来,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和农民收入增速缓慢已经形成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潜在隐患。很难想象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可以建立在农业发展停滞和城乡居民差距日益扩大的基础上。因此,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不仅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更是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肖育才 姜晓萍
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农村发展以及农民收入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进一步会影响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本文通过对财政支农支出规模和结构分析,并就财政支农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财政支出存在严重的城市偏向性,同时财政支农支出存在结构不合理和区域差异性大的特点,分段实证检验发现其对城乡收入差距都具有扩大的作用,对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效率评估也表明效率低下,说明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农支出是不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本文认为不应该盲目扩大财政支农支出规模,在财政支农支出规模增加的同时根据区域特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胡振虎
由于"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政府不断增加财政支农支出是必然选择。但是,政府财政支农支出不能无限增加,必须确定其最优规模和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既要不断加大财政支农生产性支出,也要增加财政支农非生产性支出,提高基层财政公共服务能力,提供更多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农民身心健康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关键词:
财政支农支出 “三农”问题 农业资本存量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潘世磊
基于农民增收的视角,根据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从四个层面建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评价指标体系,尝试结合财政"输血式"支农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造血式"支农两个方面分析二者的增收效应。同时考虑变量间的空间效应,运用2007-2014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定量分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财政支农的增收效应。研究表明,财政支农政策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及溢出效应,农民收入在省份间存在显著的集中连片分布特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从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
关键词: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财政支农 农民增收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永友
文章通过借助传统IS-LM模型和比较静态分析方法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政策平滑经济波动的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1)财政政策对经济波动的整体平滑能力较低,平均只有6.35%,财政政策的平滑能力在经济波动的不同状态之间存在明显差异;(2)财政政策工具之间的平滑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财政购买性支出能平滑掉经济初始冲击的11.48%,而财政转移性支出和收入政策整体上反而使经济波动上升近3%;(3)内生性检验表明,中国只有相机性支出政策与经济波动之间存在显著的双向因果关系,不仅如此,相机性支出政策的内外时滞都较短。文章结论的政策含义是,提高中国财政政策稳定效果的关键在于提高政策工具的有效性与相互之...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秦建军 武拉平
基于对财政支农投入与农村贫困减少之间关系的考察,理论推导发现:在特定的经济环境和技术水平约束下,财政支农投入增长的农村减贫效应呈现边际递减规律。利用误差修正模型(ECM)的实证研究表明:改革开放30年间,总体上,财政支农投入对农村贫困缓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短期内,财政支农投入增长对农村减贫效果较为明显;而长期内,财政支农投入的农村减贫效果趋于平稳。短期有效长期平稳的减贫效果,要求政府的财政支农投入增长具有持续性。
关键词:
财政支农 农村贫困 减贫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陆文聪 吴连翠
运用1978—2005年的国家统计数据,对我国财政农业投入与农民增收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支出、农村基本建设对农民增收具有促进作用,其中长期内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支出对农民增收贡献最大,短期内农村救济支出、科技三项费用支出没有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结合我国财政农业投入的现状和特征,提出了促进和优化财政农业投入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财政支农 农民增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