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07)
- 2023(7737)
- 2022(6311)
- 2021(5856)
- 2020(4782)
- 2019(11151)
- 2018(11136)
- 2017(20962)
- 2016(10922)
- 2015(12324)
- 2014(12213)
- 2013(12213)
- 2012(11647)
- 2011(10913)
- 2010(10976)
- 2009(10501)
- 2008(10088)
- 2007(8725)
- 2006(8397)
- 2005(7989)
- 学科
- 济(73550)
- 经济(73491)
- 管理(25906)
- 业(23379)
- 方法(23115)
- 数学(21272)
- 数学方法(21196)
- 中国(20286)
- 地方(16986)
- 企(15920)
- 企业(15920)
- 农(15235)
- 制(12768)
- 地方经济(12544)
- 业经(12331)
- 贸(12014)
- 贸易(12006)
- 易(11691)
- 财(11480)
- 学(11031)
- 农业(10735)
- 体(10467)
- 融(10049)
- 金融(10049)
- 银(9564)
- 银行(9559)
- 行(9372)
- 环境(9071)
- 发(8944)
- 关系(7930)
- 机构
- 大学(165726)
- 学院(162547)
- 济(92110)
- 经济(90895)
- 研究(68686)
- 管理(57251)
- 中国(53529)
- 理学(48046)
- 理学院(47468)
- 管理学(47005)
- 管理学院(46663)
- 财(40312)
- 京(35648)
- 科学(34829)
- 所(34326)
- 经济学(31975)
- 财经(31192)
- 研究所(30755)
- 经(28599)
- 经济学院(28506)
- 中心(28310)
- 院(24035)
- 北京(23857)
- 江(23330)
- 财经大学(23071)
- 农(22312)
- 范(21146)
- 师范(21016)
- 科学院(20923)
- 社会(20062)
- 基金
- 项目(98925)
- 科学(79496)
- 基金(75415)
- 研究(75245)
- 家(65350)
- 国家(64888)
- 科学基金(54954)
- 社会(53487)
- 社会科(50952)
- 社会科学(50943)
- 基金项目(38104)
- 省(33600)
- 教育(33518)
- 资助(31522)
- 自然(30825)
- 自然科(30101)
- 自然科学(30093)
- 自然科学基金(29613)
- 划(29023)
- 编号(27164)
- 国家社会(24664)
- 部(24438)
- 中国(23882)
- 发(23528)
- 成果(23398)
- 重点(22770)
- 教育部(21729)
- 济(20502)
- 发展(20427)
- 经济(20335)
共检索到2713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武鹏
本文基于中国1978—201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综合利用SFA和DEA方法计算了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研究结果表明:资本投入是中国经济增长持续稳定的最主要来源,中国经济增长的投资拉动特征非常明显;TFP改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降低,2002年以后持续呈现负值;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由改革最初的资本、劳动和TFP三驾马车式的平衡拉动,转换成现阶段的资本投入与TFP反向角力态势。中国要想在未来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迫切需要加快实现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由投资拉动向效率驱动的转换,对此,我们在探讨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动力转换 投资拉动 TFP改进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余泳泽
基于中国1978~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检验后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利用两套资本存量核算方法,对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来源及其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4万亿元投资政策进行了效率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属于典型的投资主导型经济,资本投入是中国经济增长持续稳定的最主要来源,TFP贡献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由改革开放初期的资本、劳动力和TFP三驾马车平衡拉动,形成了现阶段的资本投入与TPP反向角力态势;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源于资本投入与TFP双重差异,但TFP差异是最重要因素;4万亿元经济刺激政策下中国经济复苏属于典型的"投资主导型复苏",是以牺牲中国生...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增长动力 TFP 时空特征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GDP高增长率的背后却蕴藏着一些发展问题。本文提出了有效经济增长的范畴,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经济增长的历程。通过构建有效经济增长动态模型及相关变量的测定方法,实证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效经济增长的趋势特征,指出提高消费比例中超额人均消费的比重,是当前我国改善有效需求不足现状的关键所在。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陈琳
笔者运用标准的计量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特征事实,测算了中国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贡献和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结果显示,中国的经济增长是要素投入和包括人力资本、制度变迁、技术进步等全要素生产率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做出了大约三分之一的贡献。因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并不完全是投入驱动型的,而是真实可靠的增长。
关键词:
因素贡献 经济增长 协整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长庚 张磊
经济增长动力分为需求拉动力和供给推动力两大系统。在需求动力方面,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存在一定的阶段性交替,未来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供给动力主要包括要素供给、结构供给和制度供给等推动力。新常态经济增长仍要从需求和供给双侧发力,既要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又要抓住结构调整的重要契机,加速要素升级,推动创新发展,以制度改革增强长期经济增长动力。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朱子云
研究目标:探究经济增长动因结构及转换趋势。研究方法:基于中国19802014年三次产业的时间序列数据,构造结构指数生产函数,采取指数分析与对数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2008年以来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缩减是经济增长大幅减速的最主要因素;要素规模增长率下降与产出弹性缩减的双重挤压导致资本和劳动力规模贡献下滑;资本和劳动生产率增长双减速是造成全要素生产率大幅下降的主导因素;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动力从以产业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为主转向以产业之间要素配置结构的优化为主。研究创新:从三次产业的要素规模和效率进行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朱子云
研究目标:探究经济增长动因结构及转换趋势。研究方法:基于中国1980~2014年三次产业的时间序列数据,构造结构指数生产函数,采取指数分析与对数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2008年以来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缩减是经济增长大幅减速的最主要因素;要素规模增长率下降与产出弹性缩减的双重挤压导致资本和劳动力规模贡献下滑;资本和劳动生产率增长双减速是造成全要素生产率大幅下降的主导因素;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动力从以产业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为主转向以产业之间要素配置结构的优化为主。研究创新:从三次产业的要素规模和效率进行考察,三个层次层层推进,为经济增长动力及其变迁轨迹分析创造更加广阔的拓展空间。研究价值:揭示了中国经济增长变迁的动因结构以及最新转换趋势,为旨在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政策设计提供了新的科学决策参考。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康珂
进入新常态后,原有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要素禀赋发生变化,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必须加快增长动力转换。金融系统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必须加快金融业转型,通过构建高效率、广覆盖的金融服务系统,把资金配置给高效率企业,促进大众创业和居民消费,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和支持。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 增长动力 经济转型 金融支持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马梅若
根据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5年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296 8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速达7%。应当说,这一增速超出多家机构预期。尽管难以与此前十余年高达9%~10%的增速相媲美,但在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升级的大背景下,7%的半年度经济增速不仅意味着中国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也为完成全年7%左右的经济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长庚 张磊
经济增长动力分为需求拉动力和供给推动力两大系统。在需求动力方面,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存在一定的阶段性交替,未来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供给动力主要包括要素供给、结构供给和制度供给等推动力。新常态经济增长仍要从需求和供给双侧发力,既要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又要抓住结构调整的重要契机,加速要素升级,推动创新发展,以制度改革增强长期经济增长动力。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杨宇 邓翔
本文利用扩展的索洛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其中重点研究了不同生产要素的贡献,特别是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的影响。笔者认为,中国的持续增长主要动力仍来自于要素的投入,特别是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其技术进步的贡献仍相对较小,这进一步说明中国未来的发展重点仍在于创造一种更为市场化和公平的制度环境,以使得创新,包括制度和金融创新有更好的发展环境。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弥
本文通过对自1978年至今经济增长波动周期的分析,发现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从上行滑向下行以及从下行再翻转为上行,都有一些规律性的衰退原因和发力经验,这些经验和规律表明,只有大力度和突破性的改革,才能使资金、劳动力、技术和经营管理等要素向各经济领域大规模涌入,形成投资需求和新的生产能力,创造更多的国民财富,实现收入支配的需求与扩大供给的财富相平衡。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弥
本文通过对自1978年至今经济增长波动周期的分析,发现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从上行滑向下行以及从下行再翻转为上行,都有一些规律性的衰退原因和发力经验,这些经验和规律表明,只有大力度和突破性的改革,才能使资金、劳动力、技术和经营管理等要素向各经济领域大规模涌入,形成投资需求和新的生产能力,创造更多的国民财富,实现收入支配的需求与扩大供给的财富相平衡。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毓峰 胡雯
经济增长是一个具有时间指向和空间特征的非线性复杂过程。现有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解释可概括为结构-增长分析和制度-增长分析两类模式,但都忽略了空间因素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从而难以全面解释和预测中国经济增长。本文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有其特有的空间组织基础,现有的行政区空间组织基础是中国二十多年来体制改革的逻辑结果,已经难再满足中国经济进一步持续增长的需要。这就要求空间组织模式从行政区经济转换到区域经济,这一转换既为缓解经济结构性矛盾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和重要切入点,但也对深入推进制度变革尤其是构建区域综合治理结构提出了新要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