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68)
- 2023(11745)
- 2022(9946)
- 2021(9133)
- 2020(7848)
- 2019(18395)
- 2018(18267)
- 2017(34672)
- 2016(18811)
- 2015(21511)
- 2014(21594)
- 2013(21537)
- 2012(20431)
- 2011(18796)
- 2010(18972)
- 2009(17868)
- 2008(17652)
- 2007(15779)
- 2006(14266)
- 2005(13180)
- 学科
- 济(101354)
- 经济(101269)
- 管理(47096)
- 业(43955)
- 方法(39198)
- 数学(35413)
- 数学方法(35171)
- 企(33489)
- 企业(33489)
- 中国(26259)
- 农(23379)
- 地方(21580)
- 财(20292)
- 学(18800)
- 业经(18372)
- 制(18339)
- 贸(17858)
- 贸易(17850)
- 易(17327)
- 农业(15516)
- 融(14138)
- 金融(14136)
- 银(14132)
- 银行(14092)
- 地方经济(14044)
- 体(13676)
- 行(13603)
- 环境(13245)
- 和(12679)
- 发(11640)
- 机构
- 大学(282198)
- 学院(278611)
- 济(133414)
- 经济(131073)
- 研究(106799)
- 管理(100937)
- 理学(85846)
- 理学院(84788)
- 管理学(83539)
- 管理学院(82989)
- 中国(81220)
- 科学(61776)
- 京(60396)
- 财(59299)
- 所(55272)
- 研究所(50044)
- 农(49024)
- 中心(46656)
- 财经(46436)
- 经济学(43687)
- 经(42204)
- 江(42006)
- 业大(39620)
- 经济学院(39217)
- 北京(39064)
- 农业(38420)
- 院(37250)
- 范(36805)
- 师范(36479)
- 财经大学(34184)
- 基金
- 项目(176717)
- 科学(138829)
- 基金(129831)
- 研究(129067)
- 家(113689)
- 国家(112797)
- 科学基金(94896)
- 社会(84867)
- 社会科(80553)
- 社会科学(80527)
- 基金项目(67616)
- 省(66050)
- 教育(59022)
- 自然(58334)
- 自然科(56966)
- 自然科学(56946)
- 划(56358)
- 自然科学基金(56014)
- 资助(53892)
- 编号(50222)
- 成果(42385)
- 部(41003)
- 重点(40590)
- 发(39854)
- 国家社会(36774)
- 创(35959)
- 课题(35577)
- 教育部(35246)
- 中国(34690)
- 创新(33900)
- 期刊
- 济(152429)
- 经济(152429)
- 研究(92162)
- 中国(57681)
- 财(45791)
- 农(44240)
- 学报(43743)
- 科学(40297)
- 管理(36883)
- 大学(32977)
- 学学(30955)
- 农业(29542)
- 教育(28095)
- 融(27600)
- 金融(27600)
- 经济研究(26399)
- 财经(24646)
- 技术(23508)
- 经(21488)
- 业经(20796)
- 问题(20438)
- 贸(18345)
- 业(16641)
- 世界(16555)
- 国际(16236)
- 技术经济(15842)
- 统计(15116)
- 经济问题(12815)
- 策(12783)
- 理论(12595)
共检索到4359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陈琳
笔者运用标准的计量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特征事实,测算了中国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贡献和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结果显示,中国的经济增长是要素投入和包括人力资本、制度变迁、技术进步等全要素生产率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做出了大约三分之一的贡献。因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并不完全是投入驱动型的,而是真实可靠的增长。
关键词:
因素贡献 经济增长 协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超 商玉萍 潘团
文章以"供给侧改革"为切入点,选取2000-2015年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以新古典生产函数为基本模型,用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通过面板单位根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和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得到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并根据各要素的增长率和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得出我国推动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动力因素是资本投入,其次是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超 商玉萍 潘团
文章以"供给侧改革"为切入点,选取2000-2015年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以新古典生产函数为基本模型,用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通过面板单位根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和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得到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并根据各要素的增长率和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得出我国推动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动力因素是资本投入,其次是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彭方志 胡松明
本文在新增长理论框架下对中国经济1991—2007的增长情况进行了因素分析,分别计量了资本存量增长率、劳动数量增长率、劳动者素质提高以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在此基础上测算了制度与观念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后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制度与观念创新,但是已经有苗头显示,随着制度的完善,经济增长将更多地依赖于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高及资本积累。
关键词:
经济增长 技术进步 制度创新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蔡旭初
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1990年,这12年上海的经济增长是在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实现的,本文试图从经济增长因素的定量与实证分析角度,对上海经济增长的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作出测度与评价,以期得到某些有益的启示。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杨宇 邓翔
本文利用扩展的索洛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其中重点研究了不同生产要素的贡献,特别是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的影响。笔者认为,中国的持续增长主要动力仍来自于要素的投入,特别是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其技术进步的贡献仍相对较小,这进一步说明中国未来的发展重点仍在于创造一种更为市场化和公平的制度环境,以使得创新,包括制度和金融创新有更好的发展环境。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俞晔 王方华 杨剑侠
我国经济结构由二元向三元的转变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村与城市发展显著失衡,使得许多社会问题凸现。本文正是在这样的环境和背景下,运用计量的方法,对1990~2006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探讨,并分析了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比重、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比重对我国GDP增长的影响,据此为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方向提出相关建议。希望通过在这样特殊的时期,探讨我国工农业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对经济增长是否健康、是否合理进行审视,进而为政府的进一步经济改革提供可以借鉴的政策和建议。
关键词:
就业比重 城乡消费水平 经济增长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GDP高增长率的背后却蕴藏着一些发展问题。本文提出了有效经济增长的范畴,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经济增长的历程。通过构建有效经济增长动态模型及相关变量的测定方法,实证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效经济增长的趋势特征,指出提高消费比例中超额人均消费的比重,是当前我国改善有效需求不足现状的关键所在。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武鹏
本文基于中国1978—201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综合利用SFA和DEA方法计算了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研究结果表明:资本投入是中国经济增长持续稳定的最主要来源,中国经济增长的投资拉动特征非常明显;TFP改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降低,2002年以后持续呈现负值;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由改革最初的资本、劳动和TFP三驾马车式的平衡拉动,转换成现阶段的资本投入与TFP反向角力态势。中国要想在未来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迫切需要加快实现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由投资拉动向效率驱动的转换,对此,我们在探讨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动力转换 投资拉动 TFP改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宏炜
文章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对我国在1987~2005年期间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包括产业结构、劳动力、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技术与制度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在此期间,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技术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三大因素,劳动力因素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从而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正处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渡阶段,从而为有关方面关于政策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飞虎
根据索洛余值法及C-D生产函数原理,细致地估算了1952-2008年间中国总量生产函数及经济增长中各因素贡献。分析指出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为投资驱动型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必须提高人力资本及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促进科技进步,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必由之路。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姚矿 姚传柱 杨善林
文章以1978~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的统计资料为样本,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国家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建议和措施,相信对保证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关键词:
中国 经济增长 计量模型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丛日玉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是社会各界都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从系统论出发,主要从投入结构、总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成本结构等多个不同角度,定性分析影响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同时结合1980年至2008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科技进步和外需对经济增长影响非常小,消费和投资的影响不相上下,总体上投资略高于消费,初次分配不太公平,产业结构不是很合理等。最后,针对分析简单地提出了一些建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庄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增长的因素分析·庄健·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科技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能反映这些变化的最重要标志是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回顾这20...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