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10)
- 2023(13170)
- 2022(10939)
- 2021(10153)
- 2020(8204)
- 2019(19133)
- 2018(18879)
- 2017(35438)
- 2016(18903)
- 2015(21093)
- 2014(20938)
- 2013(20934)
- 2012(20055)
- 2011(18724)
- 2010(19124)
- 2009(17830)
- 2008(17782)
- 2007(15833)
- 2006(14900)
- 2005(14258)
- 学科
- 济(103949)
- 经济(103847)
- 管理(46745)
- 业(44814)
- 企(33700)
- 企业(33700)
- 方法(32649)
- 中国(31772)
- 数学(28377)
- 数学方法(28127)
- 地方(26949)
- 农(25132)
- 业经(21082)
- 财(19621)
- 制(19208)
- 学(19182)
- 贸(18042)
- 贸易(18026)
- 易(17424)
- 融(17424)
- 金融(17423)
- 农业(17229)
- 银(16868)
- 银行(16843)
- 行(16481)
- 地方经济(16456)
- 发(14831)
- 体(14147)
- 环境(14044)
- 和(12618)
- 机构
- 大学(280991)
- 学院(277726)
- 济(133230)
- 经济(130940)
- 研究(113168)
- 管理(96965)
- 中国(87639)
- 理学(81030)
- 理学院(79956)
- 管理学(78703)
- 管理学院(78157)
- 科学(63469)
- 京(62255)
- 财(61803)
- 所(58439)
- 研究所(52421)
- 中心(47826)
- 财经(47107)
- 农(45324)
- 经济学(43693)
- 江(43416)
- 经(42885)
- 北京(41230)
- 院(40086)
- 范(39935)
- 师范(39592)
- 经济学院(38951)
- 业大(35078)
- 财经大学(34740)
- 农业(34704)
- 基金
- 项目(170958)
- 科学(135552)
- 研究(128188)
- 基金(125457)
- 家(109631)
- 国家(108750)
- 科学基金(91356)
- 社会(85458)
- 社会科(81071)
- 社会科学(81055)
- 基金项目(64069)
- 省(63184)
- 教育(58032)
- 划(54263)
- 自然(54235)
- 自然科(52952)
- 自然科学(52936)
- 自然科学基金(52044)
- 资助(51932)
- 编号(49088)
- 发(43363)
- 成果(42759)
- 重点(39731)
- 部(39494)
- 国家社会(37255)
- 课题(36520)
- 发展(35885)
- 展(35309)
- 创(34847)
- 中国(34684)
- 期刊
- 济(162577)
- 经济(162577)
- 研究(100611)
- 中国(66623)
- 财(45880)
- 农(43402)
- 学报(41396)
- 科学(40511)
- 管理(40320)
- 教育(34219)
- 融(33214)
- 金融(33214)
- 大学(32271)
- 学学(29859)
- 农业(29378)
- 经济研究(28038)
- 财经(25368)
- 技术(23936)
- 业经(22940)
- 经(22196)
- 问题(21197)
- 贸(19367)
- 世界(18297)
- 国际(18088)
- 业(16301)
- 技术经济(15292)
- 统计(13554)
- 经济问题(13215)
- 改革(12722)
- 革(12722)
共检索到4640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张军
为了考察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变动的长期因素,本文计算了改革以来中国的实际资本-产出比率的变动模式,我们发现,资本-产出比率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一个清晰的发散变动模式。这个发散模式所提供的一个重要信息是,在中国,资本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对经济增长的变劝是不太敏感的。这不仅反映出政府的力量在资本形成中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意味着“资本深化”的加速可能是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资本形成 经济增长 工业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郭为 黄卫东 汤斌
本文利用实证经济学的方法从整体和个体的角度检验了鄂西北地区农业、工业和旅游业从1991年到2002年之间对农民收入的增加是否存在贡献以及贡献度是多少,客观上说明了利用旅游业扶贫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在肯定了旅游业的贡献之后,具体分析了鄂西北各地区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以及在开发规划上如何利用这些比较优势(这是扶贫的基础);最后,文章说明了扶贫的本质和途径,并具体提出了扶贫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
鄂西北 扶贫 实证分析 农民收入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王廷惠
作为理解经济增长原因的专业化和收益递增现象,与知识的发现、利用和扩散有着密切联系。体现动态效率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本质上取决于知识的重新利用。经济增长的实际路径不可能离开企业家发现过程,正是受到利润机会激励的企业家不断发现、利用和扩散知识的争胜竞争过程,促进了经济持续增长。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薛薇
我国当前农业资本形成严重不足,与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低下形成恶性循环。根本原因在于,其一,支农资金运用范围的宽泛,过于分散化,没能有效集中到农业产业中,导致支农资金使用配置效率不高,没有实现"造血型"的支农功能;其二,农业部门的比较利益低,缺乏足够的盈利吸引力,资本天然的趋利性使得农业内部资本向城市、非农部门流失,农业外部资本不愿进入,没能实现农业资本的积累。因此,本文认为发展现代农业,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农业产业链条进行资金注入,催动农业资本形成,实现农业资本在农业产业链条中的有效循环,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
关键词:
农业资本 资本形成 对策建议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郭少新 何炼成
社会资本是指包括信任、共同的规范或习俗、组织三方面内容在内的生产性资源 ,它可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减少机会主义行为 ,降低交易成本 ,促进经济增长。社会资本理论为解释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社会资本 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贺力平 张艳花
资本外逃通常被认为有害于一国经济增长 ,尤其当资本外逃规模显著并连续长时间的时候。本文基于多位作者关于近 2 0余年来中国资本外逃连续年份估计数据 ,用两种方法回归了资本外逃对同期内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指数的影响 ,发现并没有任何计量结果表明资本外逃具有显著负作用。本文认为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 :中国外逃的资本很大一部分是“迂回性”外逃 ,即它们流出后以外资身份流回国内并参与国内经济增长过程。对中国实际利用外商投资来源地区结构的分析、对资本外逃与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相关性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及世界银行的相关统计均支持这一观点。
关键词:
资本外逃 经济增长 外商投资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杜丽永
本文使用中国29个省份1961~2008年间的面板数据,对投资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发现投资对长期GDP增长存在显著的"增长效应",而其短期效应不太明显。相对东部省份和中部省份,西部省份投资的"增长效应"更为显著。在考虑了稳健性问题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这表明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或者在不同的前沿技术差距上,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差异。研究还发现,新古典增长模型可能低估了投资在长期中的作用。
关键词:
经济增长 资本积累 投资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闫春 邓阳
针对我国经济增长和人口出现的新特征,采用弹性不再固定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收集我国2003-2016年统计数据,剖析新世纪以来我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首先,建立包括人力资本、劳动力和资本存量三种要素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其次,构建包括教育、健康、科技、人口迁移四个维度的人力资本测度指标体系,并对指标体系的合理性进行验证;然后,利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揭示不同要素单独或相互作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新世纪以来我国人力资本结构主要包括两大组成部分:反映人力资本质量的"学研型人力资本"和以数量为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陈琳
笔者运用标准的计量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特征事实,测算了中国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贡献和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结果显示,中国的经济增长是要素投入和包括人力资本、制度变迁、技术进步等全要素生产率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做出了大约三分之一的贡献。因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并不完全是投入驱动型的,而是真实可靠的增长。
关键词:
因素贡献 经济增长 协整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GDP高增长率的背后却蕴藏着一些发展问题。本文提出了有效经济增长的范畴,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经济增长的历程。通过构建有效经济增长动态模型及相关变量的测定方法,实证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效经济增长的趋势特征,指出提高消费比例中超额人均消费的比重,是当前我国改善有效需求不足现状的关键所在。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武鹏
本文基于中国1978—201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综合利用SFA和DEA方法计算了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研究结果表明:资本投入是中国经济增长持续稳定的最主要来源,中国经济增长的投资拉动特征非常明显;TFP改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降低,2002年以后持续呈现负值;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由改革最初的资本、劳动和TFP三驾马车式的平衡拉动,转换成现阶段的资本投入与TFP反向角力态势。中国要想在未来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迫切需要加快实现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由投资拉动向效率驱动的转换,对此,我们在探讨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动力转换 投资拉动 TFP改进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战明华 许月丽 宋洋
本文针对于转轨时期中国经济一直呈现高投资、低消费但却相对平稳增长这一有悖于标准理论的事实,在对 Ramsey-cass-Koopmans 模型进行修正的基础上,对这一现象给出了一个解释框架。结论是,资本边际产出的非递减特征与渐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保证中国高投资、低消费条件下仍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增长的两个必要条件,而更新改造投资、非国有与集体投资占总投资比重以及政府的非消费性支出都是导致资本边际产出非递减的因素。因此,从政策实践的角度来说,对于长期的经济增长,如何对资本边际产出与利率变化进行政策协调以及根据资本边际产出背后的控制因素变化适时地制定新的产业政策变得非常有意义。
关键词:
投资 消费 资本边际产出 利率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邹至庄 刘满强
首先,本文使用1952-1980年的年度数据(某些数据是作者建立的),估计总量经济和5个部门(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的生产函数。然后测定资本形成对这些部门增长的贡献,1958-1962年的大跃进和1966-1976年的文化革命对产出的影响,1979年以后的经济改革对增长的影响,资本回报率,以及部门增长对相对价格的影响。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马颖 陈波
本文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过程置于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之下,探讨经济体制改革何以使分权化体制下的金融资源得以释放的同时,通过金融体制改革形成了市场导向的金融体系,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本文验证了经济体制改革、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向关系。我们发现,在分权化背景下,金融体制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在促进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方面作用不同:金融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显著,而财政体制改革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分权化的制度环境,但它本身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效应是含糊的。
关键词:
经济体制改革 金融发展 经济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