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22)
2023(11357)
2022(9523)
2021(9199)
2020(7641)
2019(18131)
2018(17926)
2017(33973)
2016(18707)
2015(21253)
2014(21231)
2013(21301)
2012(20044)
2011(18247)
2010(18463)
2009(17361)
2008(17601)
2007(16019)
2006(14243)
2005(12885)
作者
(53138)
(45360)
(45061)
(43213)
(28190)
(21745)
(20344)
(17673)
(17124)
(15960)
(15568)
(15034)
(14371)
(14231)
(14178)
(13967)
(13557)
(13122)
(13060)
(12770)
(11390)
(11226)
(10986)
(10358)
(10301)
(10296)
(9943)
(9894)
(9287)
(9215)
学科
(85907)
经济(85826)
(52211)
(50699)
管理(42459)
方法(34095)
农业(33480)
数学(30907)
数学方法(30695)
(30332)
企业(30332)
中国(26280)
业经(22427)
(19827)
(19003)
(17543)
贸易(17537)
(17183)
地方(16586)
(14880)
(14166)
(14154)
(13828)
银行(13801)
(13304)
(12639)
金融(12635)
农业经济(12501)
发展(11613)
(11592)
机构
学院(270548)
大学(269301)
(123710)
经济(121475)
研究(100026)
管理(99983)
理学(85430)
理学院(84468)
管理学(83258)
管理学院(82738)
中国(78935)
(63850)
科学(58168)
(57309)
(54655)
(51621)
农业(48944)
研究所(46578)
中心(45871)
业大(43764)
财经(42411)
(41472)
经济学(39107)
(38738)
北京(36737)
(36145)
师范(35860)
经济学院(35338)
(34318)
(31844)
基金
项目(173241)
科学(136146)
研究(130375)
基金(126509)
(110080)
国家(109087)
科学基金(91805)
社会(84923)
社会科(80117)
社会科学(80093)
基金项目(66584)
(66032)
教育(58395)
自然(55452)
(55446)
自然科(54105)
自然科学(54087)
编号(53426)
自然科学基金(53151)
资助(51118)
成果(44234)
(40443)
(39319)
重点(39019)
课题(36401)
国家社会(36326)
(35770)
(35450)
教育部(34376)
(33815)
期刊
(144931)
经济(144931)
研究(84767)
(67665)
中国(60454)
农业(45899)
学报(42917)
(41082)
科学(40352)
大学(33492)
管理(31763)
学学(31559)
(29730)
金融(29730)
教育(27741)
业经(27721)
(22282)
技术(22113)
经济研究(21958)
财经(21559)
问题(20601)
(18705)
世界(17265)
(15893)
(15683)
农村(15475)
(15475)
农业经济(15277)
技术经济(14201)
经济问题(14117)
共检索到4214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解书森  
一 当代经典经济理论成就提醒人们,发展就是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变。库兹涅兹(1966)进一步指出,资源由农业向工业的转移,构成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用这个为当代各国普遍接受的定义去衡量,中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真正转变,应该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所有生产要素都进入农业向工业的转移时期。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马国祥  
从发展观角度研究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为切入点,解决农民非农机化问题,加强农业基础,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因此如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整农村就业结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与提高农村城镇化建设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课题。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宗敏  
随着经济的发展 ,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但是近期出现的“民工荒”现象 ,使得我们不得不对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进行重新思考。本文主要从经济学和社会学两个视角分析和探讨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马国祥  
从发展观角度研究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为切入点,解决农民非农机化问题,加强农业基础,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因此如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整农村就业结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与提高农村城镇化建设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课题。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张树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规模的农村劳动人口向城市转移,劳动力转移对于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和城乡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1978-2007年中国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影响因素的时间序列数据,在对所研究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向量自回归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因素及系数,研究结果表明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最大。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武国定  方齐云  李思杰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效应包括配置效应、节本效应、聚集效应和提升效应。本文在界定这些概念、建立测算公式和收集经验数据的基础上,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及其经济和社会效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会促进农民收入提高,为农业发展和农民消费提供资金,促进耕地资源合理配置,还会较大幅度地降低第二、第三产业的生产成本,创造就业机会,促进GDP增长,加速城市化进程。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负面效应是它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二元用工制度”和“城市二元社会”。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彭连清  周文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间劳动力转移逐步趋强并渐显高度活跃态势,劳动力转移的区域流向主要表现为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表现出三个主要特征:在劳动力异地转移过程中,流动的劳动力同时实现了乡城迁移和产业转移;农村人口的非户籍迁移是主流,形成"候鸟式"劳动力迁移模式;东部对中西部地区总体上尚未形成明显的选择性移民倾向。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丁洪  
本文对Lewis双元经济理论中的一个结论提出质疑 ,通过中国与韩国城市化发展速度的比较 ,分析了中国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的原因和导致发展中国家双元经济长期化的原因 ,并运用Takeo的“主观均衡位置假说”探讨了发展中国家中兼职就业提高农户收入的可能性。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庆丰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测算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滞后时间,发现我国农村就业结构转变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其滞后时间长达9年。从制度因素、经济因素、个人因素三方面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长期滞后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只有深化制度革新、妥善解决技术进步与劳动就业的关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方能从根本上缩短滞后时间,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滞后问题。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迅雷  周洪荣  朱蕾  
文章基于国内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困局,通过引入Mas-Colell-Razin二元分析方法,从C-D生产函数出发,建立国内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重点讨论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效应及可转移剩余劳动力潜在规模的测算,进而利用改革开放后的国内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试图在理论分析和数据获取等方面有所创新。理论与实证分析均表明,中国劳动力转移正趋于均衡;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其拉动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呈现递减趋势。文章进一步测算出农村剩余劳动力仅存约4 000-6 000万人,表明粗放式经济增长已不可持续,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将更多倚仗资本和技术进步。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游德升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是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不断增大、农村人口非农化的空间流动倾向存在很大差异。提高人员素养和技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优化产业格局和有效地改进我国传统的户籍制度,是实现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对策。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乐新  
本文试就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出几点看法。 (一)立足于农村,加快发展农业,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农业基础,在农业内部就地消化剩余劳动力。 1.农村劳动力的稳健转移必须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任何地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都必须保证粮食自足或基本自给,保证在农业生产稳定增长所必需的人力和物力的基础与前提下进行。只有农业发展了,才能实现在转移了劳动力以后,仍能保证有足够的农产品供应,劳动非农化才能从农业中得到足够的原料。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农业生产规模狭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则是实行农业的规模经营,只有实行农业规模经营,才能把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生...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刘洪  张玉肖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资源特征、地域特征、季节性特征和就业结构特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社会经济结构、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障碍是: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与现代化大生产的矛盾,城市化水平低导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矛盾,农村人口持续增长与农村资源持续减少的矛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