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802)
2023(12191)
2022(9980)
2021(9248)
2020(7853)
2019(17961)
2018(17873)
2017(34154)
2016(18433)
2015(20400)
2014(20166)
2013(20181)
2012(18568)
2011(16738)
2010(17019)
2009(16080)
2008(16180)
2007(14477)
2006(13252)
2005(12009)
作者
(50663)
(42660)
(42607)
(40383)
(26870)
(20312)
(19245)
(16614)
(16238)
(15265)
(14771)
(14265)
(13759)
(13510)
(13385)
(12872)
(12414)
(12202)
(12173)
(12124)
(10709)
(10484)
(10265)
(9806)
(9599)
(9521)
(9488)
(9447)
(8569)
(8528)
学科
(87397)
经济(87285)
(84242)
(67023)
企业(67023)
管理(60061)
(45913)
方法(36538)
农业(30362)
业经(29470)
数学(28990)
数学方法(28859)
(26427)
中国(24490)
(20530)
(17628)
财务(17623)
财务管理(17604)
(16952)
贸易(16942)
企业财务(16643)
(16607)
(16536)
技术(16486)
(16072)
(14590)
(14128)
地方(13831)
体制(13072)
理论(12900)
机构
学院(267243)
大学(261753)
(127839)
经济(126024)
管理(107352)
理学(92184)
理学院(91358)
研究(91194)
管理学(90441)
管理学院(89939)
中国(75081)
(57353)
(56671)
(54359)
科学(50027)
(45312)
财经(44849)
农业(43155)
中心(41259)
(41008)
(40798)
研究所(40599)
业大(40543)
经济学(39646)
经济学院(35922)
北京(34273)
财经大学(32681)
经济管理(32320)
(31212)
(31207)
基金
项目(170378)
科学(137211)
研究(129534)
基金(127336)
(109472)
国家(108368)
科学基金(94411)
社会(88205)
社会科(83489)
社会科学(83466)
基金项目(67333)
(65411)
教育(57294)
自然(56987)
自然科(55730)
自然科学(55717)
自然科学基金(54858)
(53262)
编号(51656)
资助(50577)
成果(41083)
(39988)
(38824)
(38338)
(38295)
国家社会(37938)
重点(37718)
创新(35042)
(34903)
教育部(34762)
期刊
(150141)
经济(150141)
研究(83251)
(59007)
中国(55565)
(45826)
管理(41278)
农业(39962)
科学(37192)
学报(36285)
大学(29449)
业经(29318)
(28752)
金融(28752)
学学(27708)
经济研究(23442)
技术(23188)
财经(23064)
教育(22517)
(21320)
问题(20286)
(20130)
世界(17514)
技术经济(16127)
(15874)
农村(14570)
(14570)
农业经济(13963)
经济问题(13759)
国际(13649)
共检索到4148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元红  
改革以来中国农业的增长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就。1979年到1994年,农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了6%,种植业产值的年增长率也接近5%。毫无疑问,始于农村的改革是这一增长的基本前提,也是农业增长的最初推动力。但改革政策毕竟不是80年代农业增长的唯一源泉,特别是80年代后期农村改革进展缓慢,农业增长仍然要依赖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和由技术进步等导致的生产率的提高。本文从实证分析的角度,考察各种要素投入的增长及其对农业增长的贡献,衡量技术进步在改革以来我国农业和种植业生产中的状况和作用。这也是确定未来我国农业发展政策重点和取向的基本依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龚斌磊  
本文利用刀切模型平均法,综合考虑5种生产率分析模型,并根据各模型解释能力赋予不同权重,旨在得到更全面而准确的估计;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增长核算表解析了1990—2015年中国农业增长的内部结构。结果显示,中国农业增长中投入要素的贡献率已经减弱,其中,劳动力和土地的贡献率低于化肥和农机;而生产率的贡献率却在增强,其中,技术贡献率日趋提高,特别是效率还有提升空间。本文研究表明,推进供给侧改革、实现农业持续增长,前提是需要保证投入要素的稳定供给,重点是要促进农业效率的不断提高,而长期动力应该是增加农业科研的持续投资。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杨宇  邓翔  
本文利用扩展的索洛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其中重点研究了不同生产要素的贡献,特别是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的影响。笔者认为,中国的持续增长主要动力仍来自于要素的投入,特别是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其技术进步的贡献仍相对较小,这进一步说明中国未来的发展重点仍在于创造一种更为市场化和公平的制度环境,以使得创新,包括制度和金融创新有更好的发展环境。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张浩  陈昭  
本文运用非稳定的分省面板计量方法,对1949—2005年我国农业增长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业发展和农业生产力受政策影响严重,有效的政策措施对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农业生产物质投入因素中化肥和农机的使用对产值的贡献度最大;我国农业发展以粗放型为主,某些时间段集约化较高;合理的农村经济制度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前提和保证。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郭琰  尤飞  肖琴  周振亚  
为推动海南省突破农业资源约束,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运用增长速度方程法和固定弹性系数法,测算2006—2019年海南省及省内各市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与要素贡献率,研究其与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及空间差异特征。结果发现:在时间序列上,海南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科技要素成为主要驱动因素,农业生产方式总体处于由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向科技进步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转变阶段;在空间分布上,省内各市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总体水平不高,差异较大、地域分布不均衡,科技进步贡献率较低的地区仍依赖大量物质要素投入来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基于此,从科技成果转化、资源配置优化与人才队伍培养等3个方面对推动海南省农业科技进步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薛俊波  赵梦真  朱艳鑫  
重点计算并分析了农业经济增长中资源消耗带来的增长"尾效",以及农业生产的各投入要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基于DEA方法计算了各资源的节约潜力。研究发现:由于土地资源、能源和水资源的增长"尾效"存在,因此每年农业经济增长速度会下降1.32%;资本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高,为76.86%,其次是土地资源和能源——分别为1.08%和1.01%,水资源的贡献率仅为0.07%;技术进步的贡献率为22.17%,劳动力的贡献率甚至为负(-1.19%)——这主要是因为农业部门存在大量的就业冗余;1983年以前,冗余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秦朝钧  张朝华  
为深入了解广东全省及四大区域1990-2008年期间农业经济增长成因,采用Solow余值法所进行的测算与分析表明:虽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持续的递增,但除珠三角外,依靠加大物质费用投入的增长方式始终处于较为主导的地位;劳动力的贡献率虽有所提高,但表现不稳定,还有待提升;耕地面积减少所产生的负效应愈发显现。基于此,建议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强度,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户农业科技的教育与培训,严格保护耕地资源,是当前与今后广东农业经济增长的关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庞世明  
文章构建了中国旅行社业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增加值模型,利用1997—2015年的区域面板数据来测算劳动、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对旅行社业增长的贡献和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中国旅行社业的增长主要由要素驱动,全要素生产率无论是增长率和贡献率都非常低。从空间分异看,在东部地区,资本是旅行社业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而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劳动是旅行社业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研究结论较为符合"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预期。该文的贡献还包括提出了利用旅行社业营业税金及附加数据来推导行业增加值的方法。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丰雷  魏丽  蒋妍  
研究目的:构建包含土地要素的经济增长模型,分析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影响机制,并应用中国的数据进行计量检验。研究方法:理论—实证分析。研究结果:(1)引入土地要素后扩展的索洛模型仍然存在平衡增长路径;(2)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显著的,贡献率为11.01%;(3)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源泉不同:东部地区更多地依赖于资本的贡献(87.62%),中部地区的土地要素贡献突出(17.66%),而西部地区劳动的贡献显著(14.93%)。研究结论: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显著的,保持宏观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需要制定和实施一个好的土地政策,这一政策应尽量体现出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差异。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许湖  
劳动投入、资本投入、技术进步、制度因素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和源泉,本文主要针对这几个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实证研究。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尹朝静  范丽霞  李谷成  
基于VES生产函数,结合变截距的固定效应模型,估计了中国28个省份1978—2010年的农业资本—劳动的替代弹性,对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在农业增长中的作用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农业生产中资本要素投入的产出弹性明显大于劳动要素投入的产出弹性,农业生产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1978—2010年间农业资本对劳动的平均替代弹性为1.529,农业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弹性促进了农业增长;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地区的农业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均呈上升趋势,且替代弹性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无论是农业资本—劳动替代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范剑勇   颜燕   王加胜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伍山林  
本文针对农业劳动力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二元经济结构和增长源核算框架下给出新的度量和结果。研究发现:(1)采用劳动再配置效应经典公式评估这种贡献时,通常会产生漏测或过测。在马塞尔增长源分解模式中嵌入劳动的制度异质性,可以得到一个具有比较优势的近似测算公式。(2)1985—2011年中国农业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递减的趋势,与经济增长具有相似的波动特征。(3)市场化改革以来,由于非农部门劳动的制度异质性被固化和农村劳动力教育增速放缓,农业劳动力流动促进经济增长的潜力受到了抑制。(4)实施相应制度创新之后,农业劳动力流动仍可为延续"中国奇迹"做出贡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石慧  王怀明  孟令杰  
本文在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的增长以及地区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待验证的假说:农业产出的省级地区差异主要来自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为验证该假说,本文使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测算了各地区不同年份的要素弹性,据此将农业产出来源分为投入要素的累积和全要素生产率两个方面,并进一步采用方差分解的办法,考察了样本期间内农业产出的地区差异的来源。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河南省农调队课题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