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246)
- 2023(3289)
- 2022(2541)
- 2021(2294)
- 2020(1861)
- 2019(4101)
- 2018(3631)
- 2017(7274)
- 2016(3491)
- 2015(3838)
- 2014(3656)
- 2013(3609)
- 2012(3262)
- 2011(2883)
- 2010(3203)
- 2009(3458)
- 2008(2272)
- 2007(2085)
- 2006(1938)
- 2005(1899)
- 学科
- 融(23983)
- 金融(23983)
- 银(20727)
- 银行(20726)
- 行(20248)
- 济(12931)
- 经济(12921)
- 中国(12781)
- 业(12013)
- 中国金融(10802)
- 企(10416)
- 企业(10416)
- 管理(9672)
- 制(6888)
- 财(6609)
- 地方(5685)
- 务(5364)
- 财务(5352)
- 财务管理(5347)
- 企业财务(5195)
- 方法(4311)
- 业经(4302)
- 事业(4277)
- 数学(4001)
- 数学方法(3985)
- 体(3941)
- 农(3741)
- 体制(3602)
- 业务(3535)
- 制度(3291)
- 机构
- 学院(44204)
- 大学(42672)
- 济(21798)
- 经济(21302)
- 中国(19232)
- 管理(15600)
- 研究(13903)
- 银(13691)
- 银行(13272)
- 理学(12852)
- 理学院(12769)
- 融(12766)
- 管理学(12637)
- 管理学院(12569)
- 金融(12528)
- 行(12464)
- 财(12156)
- 人民(9848)
- 财经(9510)
- 中心(9333)
- 国人(9005)
- 中国人(8968)
- 中国人民(8924)
- 经(8601)
- 经济学(8120)
- 京(8094)
- 人民银行(7670)
- 经济学院(7462)
- 财经大学(7285)
- 中国人民银行(7007)
共检索到766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清华金融评论
[作者]
周月秋
绿色金融满足了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结构转型的需要,但中国绿色金融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分析了制约绿色金融发展的多重因素,认为应以改善金融基础设施为抓手促进绿色金融发展,建议统一绿色金融产品界定的相关标准,鼓励各类机构开发绿色金融相适应的绿色评级产品,完善与绿色金融相适应的信息披露制度,并加强国内外机构在绿色金融方面的合作与宣传。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王伟 张烨宁
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宗旨的政策性金融,在实现绿色发展战略中具有特殊的功能作用。阐述政策性金融通过影响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而作用于绿色发展的机理机制,并利用2008—2021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数据构建面板传递和门限效应模型,对此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政策性金融能够提升环境基础设施的供给水平,以此对绿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该影响在不同区域和不同金融科技水平下的表现不同。当前政策性金融尚未与政府财政及商业性金融形成合力,共同强化环境基础设施供给。由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特点,政策性金融对绿色发展的积极影响存在减速门限效应。因此,政策性金融应继续提升服务质量,积极与财政、商业性金融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支持环境基础设施供给,进而有效推动绿色发展。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谢翀达
金融基础设施是金融市场稳健高效运行的基础性保障,是加快现代金融建设和强化风险防控的重要抓手。中国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国保信")作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者,自2013年7月成立以来,迅速形成了覆盖整个保险业的信息共享格局,成为行业不可或缺的数据基地和信息枢纽。2019年9月,为顺应监管体制改革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俞勇 郑鸿
金融基础设施是我国金融开放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金融软硬基础设施在应对金融开放进程中均面临不少自身发展瓶颈和外部挑战,应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信用体系、会计标准等金融基础软设施,强化与开放水平相适应的金融基础软设施建设;以区块链技术为突破口,以数字货币发行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契机,以人民币支付结算清算体系为核心,以资产登记托管系统、交易设施、基础征信系统等为支撑,完善金融基础硬设施建设,为我国金融开放保驾护航。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邹传伟
国际清算银行2019年年报提出,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服务创新,体现为新的商业模式、应用、流程和产品,并重点分析了技术对支付、货币管理、保险和借贷等的影响。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是:不考虑金融科技的具体形态,金融科技要健康发展,需要哪些基础设施?我认为金融科技需要的基础设施有三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陈涛 刘鑫 李长银
文章首先讨论了各国金融基础设施监管架构和市场架构发展趋势中表现出的共性与优点,其次讨论了未来发展可能存在的挑战,并进一步分析我国金融基础设施的现状与挑战,并结合国际经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金融基础设施 监管架构 市场架构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捷,陈皓
本文讨论金融基础设施在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通过一个动态均衡模型,证明了金融基础设施的创新对于促进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以及金融结构变迁所起的关键性作用。这一理论模型导出的结论对于中国的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有着重要的政策含义。
关键词:
金融基础设施 经济发展 动态均衡分析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崔瑜
金融基础设施作为提供各类金融服务的主要媒介,在服务经济、改善民生、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人民银行履行各项职能不可或缺的根基。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一直高度重视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运用电子信息、
关键词:
电子结算 贸易投资便利化 银行卡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方晓
金融基础设施作为一个完整体系,其金融"管道"、经济血脉的作用,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不过,也正因为金融基础设施"管道"的特性,其发展规律,尤其是在一个互联性不断增强的世界里的最新发展规律,难以被人们准确察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其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由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引进、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金融基础设施经济学分析》(2019年6月出版)一书,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了有益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徐丽梅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使得加强公共基础设施的供给显得必要而迫切,而现有的财政、法律和体制限制,导致了地方政府融资渠道有限,地方建设资金缺乏。近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通过建立金融中介和利用政府增信手段融资的模式,成功地为基础设施建设融到大量资金。我国的地方政府有必要在现有法律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性地构建地方政策性的金融中介平台,并利用增信技术对政府风险进行管理,以解决地方政府建设资金匮乏的问题。
关键词:
城市化 基础设施 金融中介 增信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金雪军,方好,陈骥
Infrastructure financing becomes a challenge to most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eir municipal construction. The paper brings forward ways that raise fund through capital market and designs proper derivativ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future cash flow mode of the underlying infrastructure.
关键词:
基础设施 融资 资本市场 金融创新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杨涛
<正>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亟须从理论、政策与实践层面厘清其概念内涵和发展重点2024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要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亟须从理论、政策与实践层面厘清其概念内涵和发展重点。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李铀
四川是典型的农业大省,全省181个县级行政区划中140个属于农村区划,48.5万平方公里面积中46.3万平方公里属于农村地区,8750万人口中7529万属于农村人口,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金融机构覆盖面较窄、金融自助机具设备投入不足等问题比较突出。2009年7月,人民银行总行印发了《关于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的指导意见》,对此,人民银行成都分行高度重视,围绕四川省农村金融支付服务中的重难点问题,以实施四川省农村支付结算"迅通工程"为平台,全面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有效破解了金融空白村镇基础金融服务难题。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陈刚
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针对菏泽"淘宝村"的集群效应、线上销售和规模经济等比较优势,通过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金融公共产品,激活了金融机构参与边缘信贷市场的热情,初步形成了信贷市场的规模化和商业化发展趋势,有效解决了"淘宝村"的融资困局,实现了"淘宝村"、银行、政府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
淘宝村 金融配套 规模化 商业化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吴彦彬 万泰雷
与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相适应,需要有高层次开放型金融市场。"引进来"是一个不断筑巢进而引凤,并不断提升管理能力的过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与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相适应,需要有高层次开放型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包括"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方面。"走出去"是随着一国贸易和投资日益融入国际市场,金融业和金融市场主体也扬帆出海,积极参与全球化金融市场,开展投融资和相关活动,其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