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163)
2023(3331)
2022(2903)
2021(2735)
2020(2418)
2019(5559)
2018(5773)
2017(12071)
2016(6571)
2015(7696)
2014(7656)
2013(7996)
2012(7953)
2011(7342)
2010(7546)
2009(7381)
2008(7250)
2007(6758)
2006(6369)
2005(5941)
作者
(22297)
(18331)
(17998)
(17395)
(11535)
(8721)
(8316)
(7067)
(6985)
(6596)
(6263)
(6027)
(6025)
(5943)
(5867)
(5789)
(5474)
(5440)
(5396)
(5391)
(4698)
(4677)
(4635)
(4277)
(4238)
(4198)
(4117)
(4102)
(3834)
(3711)
学科
(27674)
经济(27634)
管理(17516)
(16448)
方法(12655)
(12028)
企业(12028)
数学(11506)
数学方法(11403)
中国(10929)
(8234)
(8150)
(7831)
(6721)
贸易(6716)
(6705)
银行(6683)
(6608)
(6484)
(6452)
(5390)
金融(5390)
(5206)
业经(4980)
农业(4756)
(4715)
税收(4456)
(4423)
(4330)
制度(4325)
机构
大学(107253)
学院(104482)
(45112)
经济(44145)
研究(40155)
管理(35698)
中国(31955)
理学(29701)
理学院(29355)
管理学(28867)
管理学院(28704)
(24313)
科学(24303)
(23874)
(21999)
(20502)
研究所(19660)
财经(18253)
中心(16985)
农业(16627)
(16451)
北京(16215)
(16089)
业大(15924)
经济学(14417)
(14326)
财经大学(13558)
经济学院(13044)
(12894)
(12846)
基金
项目(60240)
科学(45685)
基金(43113)
研究(42291)
(39001)
国家(38698)
科学基金(30703)
社会(25718)
社会科(24262)
社会科学(24253)
(22322)
基金项目(21970)
(20243)
自然(20167)
自然科(19599)
自然科学(19587)
教育(19327)
自然科学基金(19248)
资助(19173)
编号(16930)
成果(15134)
(14119)
重点(14009)
(13452)
课题(12457)
计划(11905)
(11838)
科研(11792)
教育部(11556)
创新(11207)
期刊
(52963)
经济(52963)
研究(36391)
中国(21175)
学报(19086)
(18346)
科学(16509)
(16457)
管理(14966)
大学(14013)
(13203)
金融(13203)
学学(13184)
农业(12427)
教育(10504)
财经(9466)
经济研究(9379)
业经(8309)
(8162)
问题(7910)
技术(7900)
(7478)
国际(6596)
理论(6386)
(6114)
实践(5683)
(5683)
商业(5348)
技术经济(5184)
统计(4980)
共检索到1689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宽政  
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进一步明确改善民生的方向和目标。我国改善民生的方向和目标应当是:衣食无忧、少有良教、病有良医、住有良所、老有良养、生态良好。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沈阳  
民生是为政之要,中国共产党人要时刻放在心头、扛在肩上。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基础性工作,是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根本性举措。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总思路,不断努力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水平。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补短板、强弱项难免存在困难挑战。越是困难,越要坚定信心,越要真抓实干,只有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一心一意为群众办事,才能在爬坡过坎中发现"办法总比困难多"。持续不断改善民生,就是为了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发展,也是推进国家各项事业进步的基础保障。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易佳乐  
2020年,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以人民为中心和改善民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学术界在已有成果基础上,围绕新发展理念、经济发展、美好生活需要等维度对以人民为中心和改善民生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学术成果,但在学科视角、研究方法、国际视野等方面还有待深化。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多旺  
民生权是积极权利,也是消极权利,其积极权利意涵与同为积极权利之社会权形似,且皆关乎生计利益的国家给付。借助霍菲尔德的法律概念诠释两权之关系,可以发现:积极权利意涵之民生权是人们向国家主张生计利益的请求权;社会权是人们享有国家给付之生计利益的特权。两权属性相异,功能互补。我国生计利益请求权的角色由民生权担纲,是由民生传统的个殊性决定的。民生权与实质利益相连接,自有其实体性,同时又兼具程序性,这是其请求权属性和连接国家生计利益给付的特殊作用使然。就生计利益而言,实体性请求权的全面赋予会给国家带来不可承受之重,但是将其请求建立在程序性之民生权上则可以克服这一弊端。民生权能为民众参与民生立法提供助力,其行使亦能启动行政主体对生计利益的程序考量义务,在未获实现的情况下还具有启动诉权,进而寻求司法救济的功能。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王启云  
改善农村民生就是提高农村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最大限度地让农村居民共享发展成果,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感,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发展。之所以说改善农村民生是我国的现实选择,这主要是因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俊祥  李振兴  程家瑜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就要求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必须把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作为推进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着力解决涉及人民健康与公共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本研究从着力解决关系人民健康与公共安全的重大问题出发,针对食品安全、重大疾病防治和医药卫生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分析这些技术发展方向及其发展技术路线图,进一步凝练出未来发展重点。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刘奇  
用什么价值指标来观察、研究国民生产的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和比例关系,是计划管理和统计工作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社会总产品是经济文化生活的基础,按其实物形态来说,它反映国民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按其观念形态来说,它是认识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经济范畴。而科学的经济指标,则是某种经济范畴的正确的数量说明。因此,要正确地认识国民生产发展的情况,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能够全面说明社会总产品的国民生产价值指标。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卢家辉  杨建荣  倪巍洲  
全面认识、正确把握、积极推动"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我国财政审计的科学发展,必须立足把握公共财政体系改革的大方向,找准目标和重点,采取有效对策,真正实现财政审计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本文在全面思考财政审计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以促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落实为总目标,探索建立多元化财政审计目标组合,并从公共财政、公共服务、风险防控、可持续发展、经济转型、统筹发展等六个方面阐述了财政审计大格局趋势下的审计重点,提出了加强和改进财政审计的对策建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民生指数研究"课题组  张玉台  吴晓灵  韩俊  叶兴庆  葛延风  金三林  
课题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民生工作得到改善,但省份间的民生水平差距较大并有扩大的趋势。电话调查和入户调查结果表明,半数以上城乡居民对当前生活"很满意"或"非常满意",7成以上对未来"很有信心"或"较有信心"。分领域看,城乡居民对社会治安、社会保障、教育的满意度较高,对就业、收入、食品安全的满意度较低,多数居民认为过去1年政府在治理腐败方面有改善。调查还表明,约有10%的居民对生活不满,主要集中在低学历居民、低收入家庭、非正规就业者、无房户等群体,其改善住房状况,提升就业质量,加强社会保障的意愿较为强烈。各级政府应积极回应城乡居民关切,加强重点领域的民生工作,尤其是要切实保障和改善不满意群体的民生...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鹏  
本文基于政治经济学原理,通过对我国社会民生保障实现模式的历史考察发现,我国有深厚的养民、保民和富民的民生经济思想,历来重视民生保障实现的经济基础,但民生保障的实现模式存在着主体不清、责任不明、保障内容模糊和保障程度不彻底等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构建科学合理的民生保障实现模式成为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认为我国民生保障的实现模式可以采用两种方式循序推进:一是政府主责,社会协同,免费保障底线民生;二是政府首责,社会协同,市场参与,免费和付费结合,共建共享底线上民生。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王裕国   杨继瑞   臧旭恒   柳思维   唐未兵   尹向东   易行健   刘怀德   田学斌   洪涛   汪伟   张恩碧   何晓波   张磊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提振消费是扩大内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发展消费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扩大内需、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要顺应新发展阶段居民消费发展的新特征,推动扩大内需战略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促进供给与需求匹配;创新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快发展新质消费、现代服务消费,特别是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商旅文体消费,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强化人力资本积累,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应对少子化、老龄化,发展生育友好型消费和银发消费;改革分配机制,提升居民劳动报酬和财产性收入,增强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改善劳动者、企业家、投资者和消费者心理预期,激发社会内生动力;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总量、优化结构、促进均等化,强化经济政策的惠民生效果。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经济社会各领域改革,着力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才能统筹发展与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肖浩辉  
民生问题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关注民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特别是近年来把民生问题摆在了突出重要地位。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民生与国家兴衰、民生与发展、民生与就业、民生与分配、民生与社保、民生与物价、民生与区域协调发展、民生与城乡统筹发展、民生与稳定、民生与安全、民生与环保、民生与领事保护的相互关系,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都过上尊严、幸福、美满的生活。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赖德胜  
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进入新时代的十年,我国民生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人民生活得到全方位改善,保障和改善民生进入品质提升期,要求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同时,保障和改善民生也面临着诸多新挑战,包括经济存在新的下行压力,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就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民生诉求差异不断扩大等。为此,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按照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在高质量发展中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