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45)
2023(7789)
2022(6582)
2021(5889)
2020(5194)
2019(11511)
2018(11070)
2017(20549)
2016(11769)
2015(12806)
2014(12579)
2013(12016)
2012(10906)
2011(9776)
2010(9651)
2009(8814)
2008(8625)
2007(7317)
2006(6211)
2005(5255)
作者
(37798)
(31865)
(31547)
(29839)
(20119)
(15493)
(14147)
(12807)
(12041)
(11054)
(10961)
(10553)
(10458)
(10103)
(10069)
(9993)
(9748)
(9445)
(9102)
(9068)
(8297)
(7866)
(7573)
(7368)
(7149)
(7069)
(6982)
(6977)
(6585)
(6571)
学科
(44393)
经济(44349)
管理(31003)
(30371)
方法(25141)
(24038)
企业(24038)
数学(23248)
数学方法(22852)
(11921)
(11780)
(11359)
中国(10433)
(10072)
贸易(10070)
(9825)
业经(8869)
农业(8054)
技术(7379)
环境(7016)
地方(6632)
(6485)
(6479)
财务(6466)
财务管理(6456)
理论(6190)
企业财务(6117)
(6012)
(5675)
(5660)
机构
大学(165602)
学院(165597)
(62714)
管理(62077)
经济(61581)
研究(58546)
理学(55361)
理学院(54680)
管理学(53152)
管理学院(52906)
(43194)
科学(42643)
中国(40867)
业大(35461)
农业(34918)
(34682)
(32477)
研究所(30580)
中心(25942)
(25129)
(23406)
农业大学(23283)
北京(21238)
财经(21060)
(20865)
(20335)
(19550)
(19428)
(19377)
技术(19320)
基金
项目(125218)
科学(96668)
基金(91513)
(85436)
国家(84762)
研究(78019)
科学基金(70611)
自然(50999)
(50429)
自然科(49953)
自然科学(49934)
社会(49192)
自然科学基金(49048)
基金项目(48272)
社会科(46660)
社会科学(46649)
(43485)
资助(38463)
教育(36342)
重点(28890)
编号(28403)
计划(28300)
(26317)
(26212)
(25991)
科技(25704)
科研(25594)
创新(24652)
(23201)
大学(21973)
期刊
(58304)
经济(58304)
学报(41067)
研究(38261)
(37659)
科学(32540)
中国(28947)
大学(28897)
学学(28044)
农业(25814)
管理(21252)
(17773)
(14427)
教育(13148)
技术(13070)
业大(12817)
农业大学(10645)
经济研究(10595)
(10456)
金融(10456)
业经(10251)
(10224)
统计(9980)
科技(9825)
财经(9760)
(9405)
林业(8774)
(8262)
决策(8215)
技术经济(7995)
共检索到2239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连禄  王美云  赵明  丁在松  
本研究以半多育型玉米杂交种农大高光效 1号为材料 ,以套袋方式控制上、下果穗的授粉时间 ,探讨其对不同库位果穗性状及 14 CO2 同化物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 ,改变穗库间的授粉时间后 ,尤其是第 2果穗早于第 1果穗 3d的授粉处理 ,明显提高第 2果穗的库强 ,有利于双穗均衡、同步生长发育 ;改变穗库的授粉时间使双果穗在穗长、穗粒数、穗重以及 14 CO2 同化物的分配上都较自然授粉明显增加。由此认为 ,玉米在扩大单株库容、提高单株产量上还有很大潜力 ,关键是采取育种、化控、栽培等技术手段解决双果穗同步抽丝或同步授粉的问题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文仁来  田树云  何雪银  苏月贵  吴翠荣  程伟东  
2007~2010年,以简比法和完全随机区组法相结合,在广西南宁对113个中国玉米新品种、77个东盟国家玉米新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中国玉米品种春播平均产量比东盟品种高,但秋播比东盟玉米品种低;中国玉米品种春秋播产量间差异较大,而东盟品种春秋播产量间差异较小。大多数试验季节,产量表现最高的品种为中国品种。所有试验季节,中国玉米品种产量表现最低品种的产量均低于东盟玉米产量表现最低品种的产量。中国玉米品种果穗平均长度略长于东盟品种,但秃尖明显长于东盟品种,行粒数少于东盟品种。中国玉米品种春播的穗粗比东盟品种略粗,但秋播略细于东盟品种。多数试验季节中,中国玉米品种的穗行数比东盟品种的穗行数...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婷  董远  张君  冯志前  王亚鹏  郝引川  张兴华  薛吉全  徐淑兔  
【目的】玉米穗部性状是产量的重要构成因子,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方法解析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的遗传基础、挖掘与穗部性状相关的位点,为功能基因克隆和高产玉米品种培育提供参考。【方法】选用115份来源于陕A群和陕B群的优良玉米自交系和4份国内骨干作为亲本,以基于NCⅡ遗传交配设计获得的442份玉米杂交种为材料构建关联群体,调查2个环境中群体材料的穗长、穗粗、穗行数等8个穗部性状;利用tGBS技术检测亲本基因型,推测出F1杂交种的19 461个高质量SNP,结合杂交种表型和基因型开展基于加性、显性及上位性模型的穗部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并利用公共数据库中玉米穗发育相关组织的转录组数据和基因的注释信息预测候选基因。【结果】表型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群体的8个穗部性状均符合正态分布,表型变异为3.78%—45.25%。方差分析表明,8个穗部性状的环境效应和基因型效应均呈现极显著水平(P<0.001),广义遗传力为54.15%—68.89%。同时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间呈现显著正相关或显著负相关。利用加性和显性模型分别检测到16个和3个显著SNP,上位性模型检测到79个上位性位点。3种模型检测的显著位点累积解释各性状38.21%—60.69%的表型变异,其中,加性模型检测到的显著SNP累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0.00—41.26%,上位性模型检测到的位点累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15.18%—45.36%。基于加性和显性模型检测的显著SNP的效应分析发现多数位点呈现加性和部分显性效应,仅2个为超显性。进一步分析发现,7个单SNP和5个上位性位点能够解释5%以上的表型变异。根据SNP的位置以及基因的表达信息预测了17个候选基因。【结论】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主要受加性、上位性效应影响,显性效应影响较小;加性和显性模型检测的SNP主要表现为加性和部分显性效应,可通过聚合有利等位基因改良目标性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明  王美云  李少昆  
对5个自交系及其组配的4个杂交种光合性能的分析表明,杂交种较其亲本在光合面积上表现出三种关系类型,即居中、偏高亲、超高亲;而在光合时间上表现为负优势;在光合速率上表现为正优势,幅度在3.1%~23.4%,超高亲2.4%~9.3%。光合速率杂种优势与叶绿素含量有关。杂交种的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叶绿素较亲本有降低的趋势。结合产量及有关性状分析表明,杂交种较自交系不仅在源上而且在库系统上均有明显改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郭向阳  兰琴英  王安贵  祝云芳  刘鹏飞  陈泽辉  
【目的】穗部性状是产量的主要构成因子,以玉米杂交种的双亲为"中心",分别对其穗部表型性状不足进行改良,并解析玉米杂交种遗传改良效应;为玉米杂交种的改良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利用配子选择法将优良玉米杂交种鄂玉10号、黔兴201、雅玉889、顺单6号和自交系Ph6wc分别导入QB506得458份改良系,从中选择15份;同时,将优良自交系T32、QB572、QB576和QB48分别导入QR273得367份改良系,从中选择27份;2014年,在3个地点(德江、贵阳和罗平)对100个杂交组合进行表型鉴定,调查8个穗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懿波  陆利行  王振华  王永普  张新  赵锡璞  程相文  刘光华  张守林  常建智  
以Reid类群系8112作母本,旅大红骨类群选系360选为父本杂交育成了玉米新杂交种——GS豫玉11号(90—1)。该杂交种在1990~1991年河南省玉米区试中比对照种增产14.9%,居首位;在1992~1993年全国夏玉米区试中,晋、鲁、豫、皖、苏五省平均比对照掖单2号增产15.7%,居首位。在全国10多个省试验示范中,比对照种增产8.7%~47.5%,多居一、二位。群体叶面积变化为前快中稳后慢的曲线,植株氮代谢水平高,干物质积累快,总量大,分配合理,经济系数高。高抗多种病害,竖叶大穗,综合性状优良,品质好,中熟,适应性广,制种产量高,适合中等以上肥力地种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蒋辅燕  陈洪梅  张培高  汪燕芬  田俊明  番兴明  
对28个供试玉米杂交组合的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较对照渝单8号增产达极显著水平的组合有8个,分别是2091、YR17、桂0810、8086、S0801、郑单1001、金玉506和W8210。穗部性状对籽粒产量的影响大小依次为出籽率﹥穗粗﹥行粒数﹥穗行数﹥千粒重﹥穗长﹥轴粗。通径分析表明,各穗部性状对籽粒产量的重要性依次为行粒数﹥穗粗﹥穗行数﹥千粒重﹥出籽率﹥轴粗﹥穗长。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懿波  王振华  王永普  张新  陆利行  
郑单 14号 (豫玉 18号 )在河南省和国家区试中比对照增产 17 6 %和 12 4 % ,均居首位 ,在其他省区试中及试验示范中表现突出 ,比当地对照增产 9 1%~ 53 3% ,多居一、二位。该品种已通过 4个省和国家审定 ,成为河南第一大、全国六大玉米主栽品种 ,已累计种植 333 33多万hm2 。该品种中上部叶片夹角小、叶向值大 ,群体叶面积变化为前快中稳后慢的理想曲线 ,干物质积累快 ,总量大 ,分配合理。叶片光合色素、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高 ,过氧化物酶 (POD)活性高 ,丙二醛 (MDA)积累少 ,功能强 ,衰老慢。高抗多种病害 ,抗倒、抗旱 ,竖叶大穗 ,综合性状优...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杜茂林  苟才明  杨荣志  吴全一  蒲雪莉  贺玉兰  
对72个玉米杂交种的百粒重、出籽率、穗行数、行粒数、穗长、穗粗、秃尖等7个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产量作用最大的是穗粗(r=0.788 2,p=0.452 6),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其次是百粒重(r=0.729 4,p=0,370 3)、行粒数(r=0.476 4,p=0.348 0)和穗长(r=0.528 2,p=0.089 9)。性状间百粒重与穗粗(r-0.657 3)和出籽率(r=0.392 4)、穗行数与秃尖(r=0.369 0)、行粒数与穗长(r=0.703 3)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认为在高原玉米育种工作中,增大穗粗,提高百粒重和行粒数并注重其他性状的选择,...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梁燕  高世斌  谭登峰  李建  张志明  潘光堂  
【目的】分析玉米温热杂交种的光周期敏感特性及相关性状的遗传模型。【方法】以9份北方温带选系和8份含热带、亚热带种质的南方选系,按NCⅡ设计组配72个温热杂交种,分别在北京和雅安进行田间试验。【结果】供试温热杂交种总体均表现出较强的光周期敏感性,ASI等10个性状为温热杂交种光周期敏感性相关性状。其遗传模型大多数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少数属于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多数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非加性效应为辅,随着日照变长,加性效应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结论】将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利用于温带玉米遗传改良及育种时,应注重相关性状的加性基因效应。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喻春莲  兰发盛  张寒飞  
以玉米骨干自交系和优质地方种质材料为基础,通过筛选鉴定、杂交、辐射处理和定向培育,选育出综合性状好、配合力高的高淀粉玉米自交系华自109,再与西南地区广泛使用的骨干玉米自交系18-599杂交,组配出产量高、抗性好、品质优的高淀粉玉米杂交种华试99。华试99属中熟杂交组合,在四川省区试中平均产量7870.5 kg/hm2,比对照川单13增产9.1%;在重庆市区试中平均产量8049 kg/hm2,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4.95%;籽粒粗淀粉含量达76.8%,超过国家高淀粉玉米一级标准。该品种于2007年分别通过四川省和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平坝、丘陵区种植,既可作为优质高淀粉工业原料...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林珊  陈先敏  吴巩  赵雪  申思  梁效贵  高震  周顺利  
为探明同步授粉(SP)与自然授粉(NP)玉米果穗不同部位籽粒生育特性,以‘郑单958’为材料,设置5和11株/m~2 2个种植密度处理,比较2种授粉方式对玉米穗粒数的影响以及授粉前子房与授粉后籽粒的早期发育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个密度处理下同步授粉的玉米穗粒数分别较自然授粉2017年提高1.1%和30.0%,2018年提高1.4%和26.2%。自然授粉果穗顶部子房重和籽粒重在整个早期发育过程中均显著低于果穗底部,而同步授粉处理在吐丝至授粉前,顶部和底部子房重量差异随着授粉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小,使得授粉当天的二者重量差异不显著。同步授粉显著提高授粉后15 d果穗的生长速率。可见,低密度(5株/m~2)条件下同步授粉对玉米穗粒数影响不显著,但在高密度(11株/m~2)条件下使玉米的穗粒数与果穗生长速率显著提高,这可能是由于同步授粉导致果穗顶部与底部子房与籽粒生长差异变小,同化物向"库"端分配增强有关。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余贵海  起雪宏  王正启  赵自仙  杨久  
本研究以20%的聚乙二醇溶液(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条件,对14个玉米品种进行了萌发期抗旱性评价。结果表明,在PEG干旱胁迫条件下,玉米的发芽率降低,胚根、胚芽的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活力指数降低。鉴定玉米萌芽期抗旱性以萌发抗旱指数为主,结合其他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以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相对活力指数、相对胚根长、相对胚芽长、萌发抗旱指数和胁迫指数为依据,通过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14个玉米杂交种抗旱性顺序依次是家佳荣2号>12正组48×1>云瑞88>12正组47×1>路单8号>北玉16>会单4号>海禾2号>迪卡2号>12正组535×534>12正组536×534>珍禾2号>12正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康志钰  李芬  邝玲  邢吉敏  孔繁军  吴鹏  
为了解玉米萌发期的抗旱性,选取7个玉米杂交种,待种子吸胀后,用浓度分别为0(CK)、10%、15%和20%的PEG进行处理,模拟干旱,测定苗长、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发芽速率、峰值、平均发芽率、发芽值等发芽特性,研究PEG对玉米杂交种发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会单4号、长城706、长城799和农单5号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而北玉16号、海禾1号和路单8号的苗期抗旱性相对较差。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詹静  王秀萍  杜子璇  刘天学  
为探明花期连阴雨造成的弱光胁迫持续时间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以黄淮海平原主推夏玉米品种浚单29为材料,自抽雄期起设置弱光胁迫处理0 d(CK)、3 d(S3)、6 d(S6)、9 d(S9)、12 d(S12)、15 d(S15)6个处理,探讨了玉米花期弱光持续时间对玉米果穗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自抽雄期起,随着弱光胁迫时间的延长,弱光处理315 d,吐丝期较CK推迟17 d,终散粉日较CK推迟12 d。在抽穗后第11天所有处理散粉全部结束。散粉100%结束日吐丝株率较CK减少3%43%,各处理结束日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