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857)
- 2023(3053)
- 2022(2456)
- 2021(2299)
- 2020(1903)
- 2019(4293)
- 2018(4224)
- 2017(8036)
- 2016(4287)
- 2015(5020)
- 2014(4880)
- 2013(4800)
- 2012(4654)
- 2011(4070)
- 2010(4106)
- 2009(4011)
- 2008(4262)
- 2007(3795)
- 2006(3489)
- 2005(3290)
- 学科
- 济(18473)
- 经济(18440)
- 管理(16768)
- 业(13545)
- 企(12453)
- 企业(12453)
- 方法(7838)
- 财(7380)
- 数学(6158)
- 数学方法(6063)
- 务(5871)
- 财务(5857)
- 财务管理(5845)
- 企业财务(5702)
- 学(5312)
- 中国(4716)
- 业经(4665)
- 理论(4311)
- 农(3891)
- 信息(3826)
- 和(3632)
- 制(3384)
- 银(2927)
- 银行(2927)
- 划(2847)
- 融(2834)
- 金融(2833)
- 行(2721)
- 教育(2705)
- 环境(2689)
- 机构
- 大学(66799)
- 学院(63983)
- 管理(26066)
- 济(24228)
- 经济(23627)
- 研究(21901)
- 理学(21577)
- 理学院(21328)
- 管理学(21041)
- 管理学院(20900)
- 中国(17310)
- 京(14960)
- 财(13668)
- 科学(12547)
- 中心(10939)
- 所(10539)
- 财经(10464)
- 江(9782)
- 北京(9532)
- 经(9460)
- 范(9405)
- 师范(9349)
- 研究所(9292)
- 农(8535)
- 业大(8254)
- 州(8086)
- 财经大学(7743)
- 师范大学(7710)
- 院(7590)
- 信息(7050)
- 基金
- 项目(40582)
- 科学(32348)
- 研究(30656)
- 基金(30392)
- 家(26313)
- 国家(26096)
- 科学基金(22620)
- 社会(19674)
- 社会科(18509)
- 社会科学(18503)
- 基金项目(15725)
- 自然(14457)
- 省(14362)
- 自然科(14138)
- 自然科学(14135)
- 自然科学基金(13916)
- 教育(13838)
- 编号(13393)
- 划(12597)
- 成果(12451)
- 资助(12265)
- 项目编号(9187)
- 部(9108)
- 重点(8793)
- 国家社会(8357)
- 课题(8208)
- 教育部(8000)
- 大学(7835)
- 人文(7796)
- 发(7648)
共检索到1031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万颀钧 王宇峰
收益的计量和报告,一直被视为会计领域的核心内容。会计收益报告的目标及收益观念,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变化而发展的。本文研究阐述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变化,收益报告目标与收益观念从历史观、信息观到计量观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
信息观 计量观 干净盈余
[期刊] 会计之友(上旬刊)
[作者]
陈国辉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变化,在财务报告的演进过程中,财务报告的目标渐渐从受托责任观转向决策有用观。具体而言,历史观是早期观点,信息观和计量观则是随着相关科学的发展而逐步提出来的,是实践推动的结果。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赵炎秋 邓智
恩格斯的“历史观点”翻译为“史学观点”是不大妥当的。在恩格斯两篇涉及“历史观点”的重要文献中,“历史观点”的核心内涵都是“现实”。恩格斯的“现实”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当下的现实;二是过去的现实或者说历史上的现实;三是作者、批评家的思想与认识立足当下的现实,同时符合历史的现实。其基本指向是“真正的现实”。恩格斯的“历史观点”与其现实主义文艺观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探讨:其一,“历史观点”促进了恩格斯文艺思想的现实主义转向;其二,二者相互契合;其三,二者相互促进。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高力克
平克认为,人类历史的演进呈现一个暴力减少的过程,这是人类历史最重要的一件事,它表征着人类之“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战胜“心魔”的过程。暴力下降,是“国家的平靖”、“文明的过程”、“人道主义革命”、二战以来“长期和平”、武装冲突的节制化形成的“新和平”、“权利革命”的结果。平克以暴力下降为进步之尺度的低调历史观和“减少痛苦”的低调道德观,虽然缺乏激动人心、令人向往的理想主义色彩,却体现了现代“文明”之伟大的人道精神。文明,归根结底是一个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人性升华过程。暴力下降之所以对于人类历史至关重要,在于其彰显了生命的价值和人的尊严。这一人道主义的伟大胜利,是人类文明进步最值得骄傲的成就。
关键词:
暴力 文明 历史 道德 进步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方明生
二战结束60年之际,以和平发展为核心的"联合国理念"应当得到进一步强调。但战后日本还存在着"明治百年"的历史观,其中一个典型的事例就是关于福泽谕吉的评价。研究表明福泽谕吉的思想对于日本走上侵略和战争的道路负有历史责任。而《新历史教科书》妄图将无历史伦理价值判断的历史观带给日本青少年,其祸害无穷,中日两国的教育工作者应共同联合起来,阻止这种历史观的推行,为坚持正确的历史教育而努力。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陈炳才
从更大时空范围认识东亚金融危机——金融开放要有历史观、谋略观和文化观陈炳才一、对亚洲金融危机一些解释的质疑货币高估、固定的联系汇率制度、经常项目逆差、结构不合理以及体制的不透明、亚洲模式的缺陷等等被人们用来解释亚洲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其实,这些都完全...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展立新
虽说《教育思想的演进》(1938)被认为是涂尔干(E.Durkheim,1858- 1917)历史学说和教育学说的理论代表作,但是国内却一直缺乏对它的理论热情,研究者寥寥。这与我们三种误解有关:1.该书被认为是一部法国中等教育思想史专著,基本上与现代教育理论无关;2.涂尔于的历史观经常被与唯心史观混为一谈,这使得我们无从注意到他在历史学方法论上的特殊贡献;3.由于作者被尊为社会学理论的奠基人,所以我们习惯于把注意力集中在其理论的社会学方面,而不自觉地将其历史学和教育学理论边缘化了。
[期刊] 中国内部审计
[作者]
宫军
专项审计调查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国家审计活动,在我国审计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其在国家宏观调控中发挥的建设性作用和在财政经济体制、机制方面特有的促进作用,得到了历史的检验。回顾我国专项审计调查的发展史,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清有关专项审计调查的理论困惑,深刻认识专项审计调查的科学价值。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焦存朝 董大伟
作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在其思想发展历程中,其历史观经历了一个从唯心到唯物的转变。文章认为,这一转变的实现,既有情感品质和马克思主义先驱者的引导等因素的影响,也有其社会实践基础。
关键词:
毛泽东 历史观 社会变革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吴承明
本文是对经济史学理论的研究。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谈历史观 ,回溯经济史学史 ,介绍西方的历史哲学 ,比较中西方的历史观 ,探究理性发展的道路 ,对理性主义作了反思。第二部分着重探讨经济史方法论问题 ,其中包括实证主义与相关问题、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结构主义和整体史观、经济计量学方法、新制度学派经济史理论 ,并阐发了经济发展、制度变迁和社会与文化思想变迁的关系。
关键词:
经济史 历史观 方法论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付文佳 刘伟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的历史观通常被理解为"阶级斗争论""经济决定论"和"人本主义"三种解释模式,这是马克思历史观发展的延续和统一。目前人们大多以"人本主义"的文化结构来解读马克思历史观,看似高扬人主体地位的背后其实是人的价值的缺失和实践的不在场。要想深入探讨马克思历史观的实质,问题的关键还应该在于所采取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意识,以人的"在场"问题为核心观点,表明人的本质通过劳动实践生成,整个社会历史也是向人而生并通过实践创造发展的,进而明确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理想性运动,在实践中也具有现实趋向性。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崔世广
近年来,日本否认和美化侵略历史的逆流不断升级,与德国在历史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形成了巨大反差。日本的错误历史观,既根源于战后处理的不彻底,也受到政治气候变化的深刻影响,与日本的民族文化心理也有着内在关联。抵制批判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翻案活动,防止历史悲剧重演,是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世界人民的共同责任。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边新灿
本文在考察中国古代评价选拔从综合评价转型为统考评价(分数评价),高考招生则探索从统考评价(分数评价)向综合评价回归的螺旋式演进历程的基础上,探究驱动和制约评价制度演进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和技术因素,并聚焦公平和效益范畴进行分析。文章引入信度和效度的概念,并将效益分为"操作效益、质量效益、制度效益"和"直接效益、扩展效益、溢出效益"进行深度讨论。本文的主要观点是:综合评价不是舶来品,我国古已有之;公平和效益在某些环节、某些具体问题上是相互矛盾、相互制约的,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察举等综合评价模式在理论上具有很高的效益,但是无法保证起点公平和程序公平,最终是低效益甚至非效益的;从综合评价做减法转型为统考评价(分数评价),主要是扩展效益起作用:中央集权统一国家体制的骨骼、以"仁治"为核心的儒家学派的灵魂和科学选官制度的血液兼信息系统的"三位一体",完成了国家建构;统考评价(分数评价)在直接效益上是一种无奈的差强人意的选择,但它通过起点公平和程序公平,沟通了朝廷与下层知识分子和民意的联系,产生了非常显著的扩展效益,在历史上的某些阶段达成了公平和效益的协调;但法久生弊,对公平的极至诉求绑架了评价选拔制度的设计,形成了对统考评价(分数评价)的依赖并形成文化惯性,从而在溢出效益上出现了弊端。对中国古代评价选拔制度演变的驱动和制约因素的分析,有助于对高考制度演变规律的深层次认识。高考招生模式的多元化、综合评价的推进和扩大、综合评价招生模式和统考统招、注册入学等多种入学模式的并存是发展趋势,但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必须统筹协调公平和效益的辩证关系,稳中求进、两翼齐飞。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田璧
会计目标是会计学上一个最基本、原始的概念,是贯穿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一条主线,并贯穿于会计学的始终。同时,会计目标是指导会计准则制定以及从事会计实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有什么样的会计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会计准则、会计实务和会计报表(陈毓圭,2003)。在现代会计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会计目标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会计界逐渐形成了两种关于会计目标的主要观点——"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之后,关于会计目标的讨论常围绕着此两种观点展开。本文旨在探讨会计目标发展演变的轨迹,理清会计目标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同时,循着两种观点各自的历史发展路线,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对我国确定会...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多莉 苗玉军 刘庆军
资产计量与收益计量是在会计准则指导下的具体会计实务。从演绎法的角度出发 ,会计目标会影响对会计假设的认定 ,会计假设又决定了对会计要素及其计量观念的认定 ,在这些观念的指导下制定基本会计原则与准则。因此 ,会计目标对会计计量观念的影响是深层次的。由于会计目标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两个方面———“客观性”与“相关性”的取舍不同 ,导致了对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上的不同理解 ,从而对资产和收益的计量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