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11)
2023(13080)
2022(10961)
2021(10331)
2020(8657)
2019(19923)
2018(19756)
2017(37799)
2016(20546)
2015(23264)
2014(23414)
2013(22710)
2012(20750)
2011(18407)
2010(18115)
2009(16643)
2008(16201)
2007(14574)
2006(11986)
2005(10413)
作者
(57707)
(48726)
(48285)
(46188)
(30610)
(23202)
(22301)
(19229)
(18329)
(17173)
(16427)
(16286)
(15155)
(15145)
(15038)
(15016)
(14942)
(14376)
(14060)
(13837)
(11976)
(11874)
(11814)
(11105)
(11097)
(10808)
(10767)
(10673)
(9817)
(9815)
学科
(82223)
经济(82126)
管理(57060)
(54054)
(42922)
企业(42922)
方法(41208)
数学(36895)
数学方法(36429)
(24267)
(24077)
中国(21602)
业经(17623)
(16252)
农业(16215)
(15851)
地方(15539)
(14632)
贸易(14628)
(14217)
(13744)
财务(13689)
财务管理(13653)
理论(13236)
(12956)
银行(12923)
企业财务(12901)
(12445)
金融(12437)
(12258)
机构
学院(286981)
大学(285382)
(115993)
经济(113547)
管理(111435)
理学(96708)
理学院(95712)
管理学(93861)
管理学院(93341)
研究(92042)
中国(69088)
(59106)
科学(57283)
(53409)
(49163)
(45508)
中心(44578)
业大(44355)
财经(42923)
(42492)
研究所(41632)
(39023)
农业(38857)
(36908)
师范(36473)
北京(36256)
经济学(36114)
(33598)
(33400)
经济学院(32877)
基金
项目(199099)
科学(156568)
研究(145500)
基金(143896)
(125403)
国家(124367)
科学基金(106831)
社会(91566)
社会科(86773)
社会科学(86750)
(78912)
基金项目(75920)
自然(68981)
教育(68271)
自然科(67428)
自然科学(67406)
(66334)
自然科学基金(66172)
编号(60486)
资助(58904)
成果(48623)
重点(44875)
(43991)
(42568)
(41600)
课题(41263)
创新(38884)
科研(38700)
国家社会(37996)
教育部(37794)
期刊
(120015)
经济(120015)
研究(77040)
中国(52308)
学报(45988)
(44101)
(42809)
科学(40732)
管理(38363)
大学(34982)
学学(33051)
教育(31026)
农业(29829)
技术(27380)
(23458)
金融(23458)
业经(20980)
财经(20807)
经济研究(19700)
(17864)
问题(16329)
统计(15497)
(15415)
(14455)
图书(14040)
技术经济(13960)
(13644)
理论(13556)
商业(12904)
科技(12622)
共检索到4071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志国  刘慧哲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根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依照Milanovic和Yitzhaki提出的中等收入标准(人均每天收入12—50美元),2012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只占8.4%,到2018年已经达到28.9%。从收入流动的视角看,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主要来自于低收入阶层的向上流动。在经济增长的背景下,低收入家庭能否向上流动进入中等收入阶层受到个体家庭微观特征的影响。文章运用有序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教育水平、家庭中就业人口的比例、体制内就业及城镇户籍等因素都对低收入家庭向上流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路径主要包括促进低收入群体人力资本积累、提高低收入群体就业质量、以人为本推进城镇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吴江华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新常态下,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促进经济转型软着陆,有效地减少或消弥经济意识形态带来的潜在不利因素;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避免出现"被小康"的问题,使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实现帕累托最优获益;同时减少社会阶层的对立与"撕裂",弥合社会摩擦裂痕,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社会根基。但是,当前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面临诸多问题,陷入了困局,比如收入分配格局扭曲、需求结构性失衡、城镇化空心化与人力资本悖论困境等紧迫问题,必须通过发展共享经济、服务型政府现代转型、以内涵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吴江华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新常态下,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促进经济转型软着陆,有效地减少或消弥经济意识形态带来的潜在不利因素;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避免出现"被小康"的问题,使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实现帕累托最优获益;同时减少社会阶层的对立与"撕裂",弥合社会摩擦裂痕,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社会根基。但是,当前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面临诸多问题,陷入了困局,比如收入分配格局扭曲、需求结构性失衡、城镇化空心化与人力资本悖论困境等紧迫问题,必须通过发展共享经济、服务型政府现代转型、以内涵式城镇化拓展经济空间以及建构技能型人力资本"旋转门"式流动机制等途径来化解矛盾,逐步消解发展的二律背反困境。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金昌  任志远  陈宜治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本文在梳理中等收入群体定义与测度标准的基础上,探索利用宏观统计数据测度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统计方法并借以探寻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变化的内在规律。基于世界银行发布的统计数据,本文测度127个国家(地区)的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与分布特征,并着重对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与基尼系数之间的关系展开探究,以此归纳中等收入群体的合理比重及共同富裕背景下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内在逻辑。最后,本文利用我国2003—2021年数据对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进行测度,并对其变动效应进行定量分析,据此研判我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实践路径,为我国新发展阶段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为抓手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客观依据。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许永兵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共同富裕实现路径的探索经历了曲折的历程:从改革开放前追求“同步富裕”,到改革开放初期实行“效率优先,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再到党的十八大以后“重新审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高质量发展中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的核心要义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新发展阶段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需要采取“一揽子”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一是要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二是要坚持就业优先政策;三是扩大居民财产性收入;四是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五是针对重点目标人群实施“精准扩中”政策。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福生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中等收入群体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家庭年收入水平和农民收入上,加之中国典型的区域间收入差距,继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改革问题。我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关键,就是解决这"三大差别",必须把推进重点人群收入增长、缩小区域收入差距以和突破农地制度瓶颈和伴生的低收入农民群体增收作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点与突破口,寻找短板,深化改革,突破瓶颈制约,切实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福生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中等收入群体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家庭年收入水平和农民收入上,加之中国典型的区域间收入差距,继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改革问题。我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关键,就是解决这"三大差别",必须把推进重点人群收入增长、缩小区域收入差距以和突破农地制度瓶颈和伴生的低收入农民群体增收作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点与突破口,寻找短板,深化改革,突破瓶颈制约,切实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吴鹏  常远  穆怀中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缓和收入分配差距,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全面厘清技术进步偏向性、劳动收入份额及中等收入群体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理论模型,从技术进步偏向性视角研究中国如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利用1993—201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随机效应及GMM估计等分析方法,从静态与动态两个层面,实证检验技术进步偏向性劳动收入份额对中等收入群体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要素替代弹性的大小(不等于1),无论从静态层面还是动态层面,无论从整体层面还是区域层面,只要技术进步偏向于劳动,技术进步偏向性劳动收入份额为正,提高技术偏向性劳动收入份额就可以有效且稳定地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从而构建合理的收入分配结构。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方栓喜  
当前,我国处于二次改革历史性选择的关键时期。二次改革有别于一次改革,关键在于这次改革是以人为本的改革。借鉴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从工业化中后期向后工业社会时代三次经济转型的经验,我国可以考虑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为基本目标对二次改革进行设计。一是推进以创造中等收入就业岗位为重点的市场化改革;二是以培育中等收入能力为重点构建积极的国家福利制度;三是以放权与増责为重点双向推进政府转型。在二次改革中,可以考虑将国家福利制度建设的重点放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尤其是大幅度增加公共支出,使城乡居民都能够享受到大致相同的社会福利。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苏海南  
全球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目的是在经济全球化促进各国经济互通有无并共同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让更多的劳动者及其赡养人口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共享本国以及全球经济发展的成果,其意义重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扩中"任务、侧重点各不相同。中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对全球"扩中"具有积极影响,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全球"扩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全球行动需要各国联手协同推进:一是各国要树立"协同联动扩中"的理念;二是要明确全球"扩中"的思路;三是要梳理"扩中"的主要措施;四是联合国应在全球"扩中"行动中发挥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荆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的战略构想。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有赖于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底层社会成员知识技能水平的不断提高,这就客观要求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以加快社会流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陈万钦  刘奎庆  徐双军  
我国农村"精准扶贫"结束后,城镇"精准扩中"需要纳入议程。在精准扶贫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后,提出帮扶"城镇弱势群体"可以解决社会认同的问题,也避开从两端截取的难题,对其中"有劳动能力的城镇弱势群体"定向帮扶就能使其成为中等收入群体。借鉴"精准扶贫"的方法,从城镇弱势群体中筛选了"六个潜在中等收入群体",根据其特点有针对性提出"六个一批"解决办法,并从六个方面对"精准扩中"方案进行了设计。"精准扶贫"与"精准扩中"交替推进,我国就能快速实现城镇化与共同富裕两大目标。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杨宜勇  顾严  万海远  
确立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战略、明确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的目标,关系到经济社会转型与改革的全局,对于协调重大利益关系、形成广泛的改革共识、提振社会对改革的信心,意义重大。应针对收入分配体制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香菊  贺娜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税制作为再分配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至关重要。文章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视角出发,基于CHIP家庭调查数据,通过统计分析和分位数回归研究了税收对各群体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我国税制具有明显的累退性,税收对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为正,而且随着分位数的增加,系数逐渐增大;从经济和地区差异来看,经济水平中等地区税收对收入的挤入效应最弱,农村税收对收入的挤入作用明显低于城镇,而且农村收入不均等化更易受税收的影响;个人所得税累进性明显,但偏低收入群体税负重,高收入群体累进性不足。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何波   刘渝琳   陈翊旻  
作为不可或缺的新型生产资料和重要战略资源,数字要素为驱动经济增长、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新的时代机遇。本文将宏观数据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8年数据相结合,从阶层流动、收入差距双重维度探讨数字要素参与能否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带来福音?研究发现:数字要素参与在畅通不同收入群体向上流动通道的同时削弱了收入相对剥夺效应,改善了收入分配结构。其作用机制在于数字要素通过助推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优化家庭资产配置,提升家庭收入创造能力和增值能力,带来阶层流动机会的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投资和社会保障在数字要素参与对非农就业和金融市场参与发挥的促进作用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强化了“提低、扩中”的数字红利效应。本文为探索数字要素参与助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赋能共同富裕的可行路径提供新的思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