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096)
2023(14467)
2022(12561)
2021(11597)
2020(9855)
2019(22356)
2018(22094)
2017(42678)
2016(23486)
2015(26091)
2014(25942)
2013(25709)
2012(23330)
2011(21027)
2010(20585)
2009(19069)
2008(18626)
2007(16144)
2006(14074)
2005(12322)
作者
(69248)
(57628)
(57337)
(54278)
(36525)
(27805)
(25720)
(22579)
(21900)
(20414)
(19531)
(19466)
(18343)
(18043)
(17771)
(17636)
(17574)
(17195)
(16468)
(16326)
(14577)
(13953)
(13908)
(13055)
(12887)
(12800)
(12785)
(12654)
(11602)
(11498)
学科
(88017)
经济(87883)
管理(70839)
(66565)
(55061)
企业(55061)
方法(41385)
数学(35949)
数学方法(35587)
(28089)
(25020)
中国(22605)
业经(20527)
(20313)
(20108)
农业(16874)
(16589)
贸易(16583)
地方(16516)
(16169)
(16122)
财务(16101)
财务管理(16070)
企业财务(15221)
环境(14761)
技术(14759)
理论(14103)
(14081)
(14021)
银行(14015)
机构
大学(334433)
学院(331498)
管理(131423)
(130137)
经济(127360)
理学(114970)
理学院(113688)
管理学(111727)
管理学院(111145)
研究(110841)
中国(80249)
科学(70975)
(70705)
(61145)
(59888)
(56149)
业大(54646)
研究所(51503)
中心(49459)
财经(48959)
农业(47301)
(47238)
(44554)
北京(44186)
(41975)
师范(41453)
(40014)
经济学(39139)
(37886)
财经大学(36535)
基金
项目(234651)
科学(183323)
基金(170828)
研究(166453)
(151153)
国家(149934)
科学基金(127792)
社会(105181)
社会科(99641)
社会科学(99615)
基金项目(91639)
(91446)
自然(85018)
自然科(82991)
自然科学(82967)
自然科学基金(81489)
(77590)
教育(75716)
资助(69569)
编号(66553)
成果(53304)
重点(52503)
(51287)
(49004)
(48868)
创新(45818)
课题(45610)
科研(45410)
(44395)
计划(43708)
期刊
(138070)
经济(138070)
研究(94715)
中国(60297)
学报(59900)
(54025)
科学(52067)
管理(46718)
(46677)
大学(44591)
学学(42402)
农业(36760)
教育(32995)
(26042)
金融(26042)
技术(25984)
财经(23825)
业经(22819)
经济研究(22091)
(20197)
(18372)
问题(18255)
科技(17509)
(16932)
业大(16084)
理论(15985)
图书(15392)
技术经济(15049)
实践(14615)
(14615)
共检索到4702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马万超  王湘红  李辉  
本文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构建区县层面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深入探究收入差距影响幸福感的机制。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收入差距与幸福感之间呈"倒U"型关系。中介效应模型和面板结构方程模型的估计结果都表明,相对剥夺感、人际信任感和机会平等感在收入差距影响幸福感中起着显著的中介作用,并且性别、年龄和收入对这些中介作用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这是收入差距影响幸福感的机制。中介程度的计算结果揭示,正向"机会平等效应"强于负向"相对剥夺效应"和"人际信任效应",主导影响过程,这是收入差距提高幸福感的原因。这启示我们,机会平等比收入平等更重要,"机会平等导向"的社会发展模式是幸福感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彤进  谯璐蕃  贾昕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收入差距的日益拉大,收入差距与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愈来愈受学者们的关注。文章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年数据,运用Ologit模型和OLS模型,对京津冀地区居民收入差距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得出下列结论:第一,京津冀地区居民收入差距与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第二,性别、年龄、健康程度、婚姻状况对居民幸福感有显著影响。基于以上结论,文章为提升京津冀地区居民主观幸福感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鹏  
文章利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考察了收入差距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收入差距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呈倒U形,临界点在基尼系数为0.4,当基尼系数小于0.4时,居民的幸福感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增强;但超过0.4时,扩大的收入差距将导致居民幸福感的下降。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居住在城市、非农业户籍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居民,其幸福感更低。居民自认为收入所得不合理也会显著降低其幸福感。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冯莎  张芃  
本文利用2013年CGSS调查数据,在对主观幸福感及收入分配差距进行探索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有序Logistic模型和多层累积Logistic模型,研究发现:GINI系数、熵指数、泰尔指数、阿特金森指数和变异系数与主观幸福感呈倒U型关系,且这种关系是稳健的,幸福感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呈现先增长后下降趋势。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年龄、性别、政治面貌、健康、婚姻、住房、社会公平和社会信任等变量对居民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差异,经济增长、财政公共支出、城镇化率也能显著影响主观幸福感,教育程度和就业状况的分组群体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显著。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冯莎  张芃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倪志良  陈永立  殷金朋  
笔者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的数据,使用广义线性潜变量混合模型(GLLAMMS)对财政分权、收入差距与国民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研究发现:财政分权在城乡和地区两个层面对国民幸福感的影响效果迥异;城乡收入差距与国民幸福感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王洁菲  姚树洁  
本文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运用OrderedProbit、IV Probit、2SLS和OLS模型研究收入差距、收入差距主观评价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构造努力指数探讨了收入差距主要来源之一的努力因素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其结果表明:(1)社会客观收入差距越高、居民对社会收入差距主观评价越高,居民主观幸福感越低。(2)收入差距扩大会损害城乡居民主观幸福感,城市居民对收入差距的主观评价会通过“负向预期”作用机制削弱其对未来生活的信心,损害当下幸福感。(3)努力指数对城乡、不同收入阶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努力指数对最低收入组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影响不显著,一是因为受教育程度较低、劳动技能不足等原因,努力程度的提高并不能有效提高这类居民收入水平;二是对于部分努力程度较低的最低收入居民来说,政府转移支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没有劳动报酬所产生的负幸福效应。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何立新  潘春阳  
本文致力于从社会不平等的两个维度——收入差距和机会不均——对中国的"Easterlin悖论"进行解释。利用CGSS(2005)和CEIC(2005)的数据,本文分别对居民总体、各收入阶层和城乡居民的幸福感进行考察,我们发现:(1)机会不均对居民幸福感存在普遍的负面影响,且其对低收入者和农村居民幸福感的损害更为严重;(2)收入差距对居民幸福感也存在负面影响,但其对不同收入阶层的影响存在差异,收入差距显著损害了低、中低和高收入阶层的幸福感,而对中上收入阶层的影响并不显著;(3)收入水平、教育程度、城乡分割与政治身份是影响居民对机会不均容忍程度的内在原因。因而保障中国社会机会均等程度,适当缩小收入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体委  
基于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中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和江西六省份数据,对居民收入水平和收入差距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和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居民收入水平和地区富裕程度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正向影响,收入水平越高居民主观幸福感越强,收入水平较高的江浙沪地区居民幸福感水平高于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鄂皖赣地区;收入差距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不显著。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建立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是提升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关键所在。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刘浩杰  张广胜  
数字金融发展质量对居民幸福感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基于自我决定理论,运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1—2017年数据,检验数字金融对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后发现,数字金融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呈U型,即早期低水平的数字金融降低了居民主观幸福感,但中后期高水平的数字金融能有效提升幸福感。这意味着数字金融发展存在两面性,既可能损害居民利益降低幸福水平,也可能通过提高效率和促进公平增强幸福水平,需要建立完备的数字金融发展与监管体系。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通过影响个体的经济状况、精神状况和主观社会地位作用于主观幸福感。因此,应在完善监管制度的情况下,不断加大数字金融的建设力度,通过财税政策引导企业建立多品类的金融服务体系,为居民增强幸福感赋能。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朱喜群  
提升居民幸福感是中国梦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呈现两大典型特征,即居民收入巨幅增长和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而这两者都与居民幸福感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国际与国内幸福经济学的经验证据,揭示出促进经济增长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缩小贫富鸿沟和注重机会均等以提升收入流动性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韩岳麒   王淑敏   李常洪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员工对工作幸福感的要求越来越高,组织不应仅关注员工带来的高绩效,如何提升员工工作幸福感已是越来越重要的现实课题。根据自我决定理论和自我概念理论,探讨员工追随力与工作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主动性行为的中介作用和领导愿景的调节作用。通过搜集356份企业员工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员工追随力正向影响工作幸福感,主动性行为起中介作用;领导愿景正向调节员工追随力与主动性行为的关系。研究结果可以帮助组织管理者重视追随力的培养,在高领导愿景的情境下通过激发员工主动性行为,为组织提升员工工作幸福感提供借鉴。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韩岳麒   王淑敏   李常洪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员工对工作幸福感的要求越来越高,组织不应仅关注员工带来的高绩效,如何提升员工工作幸福感已是越来越重要的现实课题。根据自我决定理论和自我概念理论,探讨员工追随力与工作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主动性行为的中介作用和领导愿景的调节作用。通过搜集356份企业员工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员工追随力正向影响工作幸福感,主动性行为起中介作用;领导愿景正向调节员工追随力与主动性行为的关系。研究结果可以帮助组织管理者重视追随力的培养,在高领导愿景的情境下通过激发员工主动性行为,为组织提升员工工作幸福感提供借鉴。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伊都   曹高辉   胡守敏  
[目的/意义]随着数字化阅读的普及和信息获取方式的转变,碎片化阅读成为阅读新常态,文章旨在探讨碎片化阅读对用户心理层面的效应,研究碎片化阅读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在两者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过程]结合碎片化阅读情境设计基本心理需要满足量表、碎片化阅读积极和消极情绪量表,用生活满意度和情绪平衡共同衡量主观幸福感。基于自我决定理论考察碎片化阅读内容类型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基本心理需要的中介作用。采用问卷调查法面向碎片化阅读群体收集数据。[结果/结论]研究结果发现:①新闻资讯型、知识学习型和娱乐休闲型碎片化阅读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正相关性;②三种类型的碎片化阅读与生活满意度显著正相关,而与情绪平衡不具有显著相关性;③基本心理需要中的自主需要和关系需要在三种类型的碎片化阅读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林相森  周玉雯  
利用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研究了腐败感知对个人幸福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腐败感知对居民幸福感有负面影响,当腐败感知达到中等腐败程度时,会显著降低个人幸福感。(2)中介效应模型回归结果显示,腐败感知通过影响社会保障满意度、政府信任和收入分配不公平感这三种途径显著地影响居民的幸福感,其中社会保障满意度途径的影响最为重要。(3)对于不同社会阶层,这三种机制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它们对低社会阶层群体的幸福感的影响很显著,但对中、高社会阶层的幸福感的影响不够显著。以上结论意味着政府应继续反腐工作,并重点加强社会保障服务相关领域的反腐,这将有助于提高我国居民幸福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