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40)
2023(12850)
2022(11200)
2021(10352)
2020(8681)
2019(19757)
2018(19496)
2017(37651)
2016(20634)
2015(22805)
2014(22494)
2013(22496)
2012(20390)
2011(18380)
2010(17863)
2009(16180)
2008(15550)
2007(13317)
2006(11387)
2005(9694)
作者
(61020)
(50570)
(50403)
(47798)
(32125)
(24529)
(22657)
(20076)
(19279)
(17772)
(17194)
(17021)
(16004)
(15854)
(15603)
(15526)
(15502)
(15176)
(14473)
(14288)
(12929)
(12310)
(12091)
(11512)
(11504)
(11211)
(11158)
(11072)
(10201)
(10167)
学科
(79130)
经济(79042)
管理(57252)
(55575)
(45086)
企业(45086)
方法(39643)
数学(34762)
数学方法(34415)
(22245)
(21730)
中国(19908)
(19039)
业经(17374)
农业(15172)
(15125)
贸易(15121)
地方(14952)
(14679)
技术(12835)
理论(12812)
环境(12725)
(12711)
(12671)
财务(12607)
财务管理(12590)
(12413)
企业财务(11913)
(11072)
银行(11009)
机构
大学(292267)
学院(289005)
管理(116304)
(113390)
经济(111082)
理学(102606)
理学院(101476)
管理学(99654)
管理学院(99170)
研究(97142)
中国(69092)
科学(63811)
(61908)
(53587)
业大(49502)
(49458)
(48975)
研究所(45884)
中心(43149)
农业(42565)
财经(40523)
(39332)
北京(38704)
(37204)
(37106)
师范(36734)
(34942)
经济学(33917)
(31969)
经济学院(30902)
基金
项目(209038)
科学(162725)
基金(152277)
研究(146026)
(135462)
国家(134375)
科学基金(114279)
社会(91676)
社会科(86912)
社会科学(86888)
基金项目(81981)
(81258)
自然(77328)
自然科(75522)
自然科学(75498)
自然科学基金(74138)
(69278)
教育(66226)
资助(62481)
编号(58131)
重点(46604)
(45379)
成果(45287)
(43684)
(43595)
科研(40935)
创新(40681)
计划(39876)
课题(39294)
教育部(38378)
期刊
(115233)
经济(115233)
研究(81612)
学报(54154)
中国(47984)
(47349)
科学(46730)
管理(40014)
大学(39766)
学学(37733)
(34960)
农业(32848)
教育(28065)
技术(22669)
(20399)
金融(20399)
经济研究(19380)
业经(19196)
财经(18867)
(16594)
科技(16091)
(16029)
图书(15139)
问题(15063)
业大(14769)
(14535)
理论(14026)
技术经济(13643)
商业(12813)
实践(12809)
共检索到3981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汪伟  
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梳理了收入分配对储蓄率影响的文献并进行了评述。首先,本文回顾以往理论文献中关于收入分配对储蓄率影响的不同观点与理论发展;其次,本文总结以往文献中基于微观与宏观数据的经验研究;再次,本文讨论未来可能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前景;最后,本文从分析我国收入分配不均与高储蓄率并存现象的现实入手,揭示收入分配扭曲可能正是中国储蓄率上升的原因。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魏勇强  
1992~2010年间,中国总储蓄率比美国高出30几个百分点。其原因是由于国企尤其是大型央企收入大幅增加但很少上交红利,同时民营企业缺乏融资渠道,只好依赖自我储蓄。同期我国政府储蓄率的上升是由于政府财政收入增长一直高于GDP增速,而政府的公共支出偏低;而美国的居民储蓄率不断下降。美国居民储蓄率的下降主要源自美国近年来的财富增加,信用的泛滥及日趋完善的社会保障。针对当前中国储蓄率过高的说法,本文认为不可简单套用国际比较,不仅要考虑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特殊的经济发展阶段,更重要的是还要看中美两国人均储蓄额和人均投资额。当前我国储蓄率有其内在规律,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要求,不宜认为过高。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朱微亮  姚余栋  
国民储蓄率的决定因素有多重经济学意义上的储蓄率一般是指国民储蓄率。与储蓄率相关的三个概念是国民储蓄率、家庭储蓄率以及储蓄存款与GDP之比。国民储蓄率是指国民生产总值中剔除国民消费后的余额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由家庭和团体储蓄(家庭和团体可支配收入减去最终消费)、企业储蓄(企业的公积、利润留存以及计提的拨备折旧等)、政府储蓄(政府收入与支出之差)三者构成。其中国民储蓄率和家庭储蓄率均在实物交易意义基础上,按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统计口径,从国民经济投入产出基本流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易行健  刘鑫  杨碧云  
基于65个国家1980-2011年的面板数据,通过动态面板系统GMM方法对城市化对于国民储蓄率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化对国民储蓄率具有显著的负影响;城市化可以通过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及通货膨胀间接影响国民储蓄率。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王海燕  
本文介绍了国内理论界关于中国高储蓄率问题研究的进展。这包括储蓄率与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差距、人口结构变化、预防性储蓄动机等因素的关系,同时综述了储蓄与其他影响因素的关系。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许永洪  王斐斐  
本文从两个角度对真实储蓄率进行了改进:一是将政府经常性支出作为制度因素纳入真实储蓄核算,解决了真实储蓄率与新国民财富体系在统计口径上的不一致问题;二是将外贸因素纳入真实储蓄核算,从对外开放风险的角度克服真实储蓄率在资源经济价值核算上的缺陷。本文的实证研究证明了制度因素纳入真实储蓄率的合理性和对外开放程度会影响资金使用效率,但是对外贸风险的线性调整方式在统计意义上并不显著。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杨玲玲  
本文构建了一个居民储蓄行为函数,选取13个国家1991~2007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居民储蓄率的五大决定因素——收入和经济增长、利率与价格、外部储蓄、人口结构与资本市场发展,重点考察以股票市场为代表的资产市场的作用。采用定截距固定效应模型的不同方法得出的结论是:反映资产市场发展的3个指标中,股票价格和金融业产值比率都对居民储蓄率有显著负向影响,而股市规模比率有微弱正向影响。总体上看,资产市场发展对储蓄的综合作用仍是负向的,资产市场能够通过分流储蓄和财富效应两条作用渠道降低居民储蓄率。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陈卫东  梁婧  
高储蓄率是中国经济结构的重要特征,也是过去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但是关于储蓄率的高低,市场存在一些争议。本文在厘清储蓄概念的基础上,从宏观储蓄率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储蓄变化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并利用索洛模型测算了最优储蓄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储蓄率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储蓄率变化对资本形成、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近些年随着经济、产业、人口等结构的转变,中国储蓄率开始不断降低,已接近最优储蓄率水平,2016年以来甚至还略低于最优储蓄率水平。参照国际经验,预计未来储蓄率还将低于最优储蓄率水平,未来需关注储蓄过快降低的风险。最后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尧成  
本文分析了中国高储蓄率的动态表现,指出解释储蓄率不断上升的事实是理解中国"高储蓄率之谜"的关键。为了理解这个特征事实,我们建立一个扩展的缓冲存货模型,分析了存在信贷约束时,随机冲击导致人力财富比例变动从而引起储蓄率波动的动态影响机制,指出该机制中存在着"金融加速器"效应,表现为居民在面临随机冲击时通过增加储蓄会获得流动性溢价,而且流动性溢价与随机冲击的程度成正比,因此该效应会放大储蓄率的波动。运用该模型对中国储蓄率动态进行的数值模拟发现,该模型不仅能够解释中国储蓄率不断上升的长期趋势,也能够较好地模拟其短期的周期性波动。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杜正琦  王理政  
本文通过计算我国国民储蓄率和部门储蓄率,发现我国国民储蓄率自2010年后就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其中居民储蓄率下降是导致国民储蓄率下降的主要原因。随后,本文测算了我国的最优储蓄率水平,得出结论,虽然我国的储蓄率与其他国家相比处于较高水平,但总体上依然处于最优储蓄率的测算区间。最后,对储蓄率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储蓄率的下降会显著降低投资率水平并增加金融风险,而且储蓄率的下降可能是一个长期且无法避免的问题。据此,本文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傅程远  陈蕾  
使用全国省域面板数据,以人口因素为切入点,分析了人口因素对储蓄率的具体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口增长率与储蓄率呈反向关系,中国人口增长率的下降与储蓄率的上升具有客观联系。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人口年龄结构、城镇化等因素也对储蓄率有着显著影响。人口因素对储蓄率的影响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和时间差异,东部地区人口因素对储蓄率的影响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制定政策时应该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具体特点,从而形成合理的国民储蓄率,最终达到最优资源配置。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李凯风  潘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率呈现一路走高的态势,水平之高、速度之快被称为"中国储蓄之谜"。探寻我国居民储蓄率高的原因,对于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具有重要意义。人口结构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以来我国人口结构变动如何作用于居民储蓄率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人口结构作用于居民储蓄率的理论机制,接着采用广义系统GMM方法分别对全国样本、东中西分区域样本进行了参数估计分析,从人口年龄结构、性别比、城镇化率等角度分别分析对我国居民储蓄率的作用效果,最后得出构建长效配套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金融支持老年服务化发展、协调区域不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鹏飞  
"少子化"并没有降低家庭预防性储蓄,从而释放家庭消费,本文通过引入效用利他因子构建的扩展三期世代交叠模型对上述现象进行理论解析,并运用2013、2015、2017年CHFS的家户面板跟踪数据对这种现象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少子化"对家庭储蓄率有"挤入效应"。(2)"少子化"对家庭储蓄率的"挤入效应"存在城乡、性别、年龄差异,在农村"少子化"的储蓄"挤入"弹性要高于城镇,家庭教育支出和医疗支出的增加会加剧这种差距;"少子化"使得性别为男性的户主和处于工作年龄段的户主更倾向于储蓄,女性户主和退休后的户主则表现得不明显。(3)"少子化"对低收入家庭的储蓄率的"挤入效应"显著高于高收入家庭。(4)通过动态数值模拟发现,面对少儿抚养比的正向冲击,低少儿抚养比的家庭边际储蓄递减能力高于高少儿抚养比家庭。本文认为"少子化"提高了教育、医疗支出的储蓄替代效应,高储蓄率的发生不能忽视"少子化"的贡献,应继续优化、调整生育政策。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猛  
随着人口预期寿命延长,国民储蓄率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增加而在另一些国家和地区减少,在某些时期上升而在另一些时期下降。文章利用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将预期寿命分解为"不健康"预期寿命和健康预期寿命,从人口寿命结构视角观察人口在不同健康状态下的储蓄率差异。研究发现:(1)"不健康"预期寿命的长度对国民储蓄率有负面影响。即随着"不健康"预期寿命的延长,国民储蓄率趋于降低。(2)健康预期寿命的长短对国民储蓄率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其延长涉及的人群特征与国民储蓄率息息相关。具体而言,中青年人口健康状况的改善将促进储蓄率增长,而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的改善则会弱化储蓄动机。这意味着健康状况的持续改善将推动新兴经济体的储蓄率形成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形走势。结合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可以推断目前中国国民储蓄率已进入寿命延长所诱发的下行通道。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王博  
众多研究表明收入分配格局会影响国民储蓄率,由于部门边际储蓄倾向的不同,企业和政府部门相对于居民部门在总体分配格局中占比的上升会提高国民储蓄率,造成事实上的"国富民穷"。本文利用1978~200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由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所引发的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及其对中国国民储蓄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收入分配格局受制于巨大社会经济结构变迁的制度约束下,中国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能够很好的解释国民储蓄率的变化,而政府储蓄行为的变化对近期国民储蓄率上升具有重要的解释力。本文的估计结果对替代性宏观收入分配格局变量的选取、估计方法的选择及样本区间的选择都是稳健的,由市场化改革引致的宏观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