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42)
- 2023(9071)
- 2022(7377)
- 2021(6510)
- 2020(5710)
- 2019(12372)
- 2018(12392)
- 2017(24280)
- 2016(13036)
- 2015(14521)
- 2014(14495)
- 2013(14548)
- 2012(13131)
- 2011(11459)
- 2010(11622)
- 2009(11496)
- 2008(11832)
- 2007(10979)
- 2006(9826)
- 2005(9312)
- 学科
- 业(78120)
- 企(71901)
- 企业(71901)
- 管理(63234)
- 济(58733)
- 经济(58618)
- 财(30582)
- 业经(25265)
- 方法(24211)
- 农(23406)
- 务(20721)
- 财务(20702)
- 财务管理(20677)
- 企业财务(19433)
- 制(18252)
- 农业(17555)
- 数学(16634)
- 数学方法(16534)
- 技术(15225)
- 体(13891)
- 划(13029)
- 策(12784)
- 中国(12758)
- 体制(12401)
- 和(11726)
- 理论(11327)
- 企业经济(11143)
- 经营(10843)
- 技术管理(10436)
- 收入(9260)
- 机构
- 学院(197417)
- 大学(191710)
- 济(88279)
- 经济(86704)
- 管理(82459)
- 理学(70421)
- 理学院(69857)
- 管理学(69188)
- 管理学院(68820)
- 研究(58689)
- 中国(48685)
- 财(46787)
- 京(39135)
- 财经(35829)
- 农(32871)
- 经(32369)
- 江(31697)
- 科学(31488)
- 所(28899)
- 经济学(26856)
- 中心(26817)
- 业大(26370)
- 财经大学(26177)
- 农业(25510)
- 研究所(25198)
- 商学(24446)
- 北京(24311)
- 商学院(24236)
- 经济学院(24220)
- 州(23992)
- 基金
- 项目(121920)
- 科学(98578)
- 研究(92412)
- 基金(91168)
- 家(76896)
- 国家(76146)
- 科学基金(68207)
- 社会(62223)
- 社会科(59056)
- 社会科学(59044)
- 省(48237)
- 基金项目(48010)
- 自然(42517)
- 自然科(41572)
- 自然科学(41558)
- 教育(40959)
- 自然科学基金(40913)
- 划(38298)
- 资助(36449)
- 编号(36175)
- 业(31750)
- 制(30462)
- 创(29172)
- 成果(29046)
- 部(27759)
- 重点(26513)
- 创新(26261)
- 国家社会(26058)
- 发(25552)
- 性(24896)
- 期刊
- 济(106671)
- 经济(106671)
- 研究(59832)
- 财(42494)
- 中国(38885)
- 管理(36917)
- 农(32860)
- 科学(24682)
- 学报(23840)
- 农业(22308)
- 融(19837)
- 金融(19837)
- 大学(19642)
- 业经(19397)
- 学学(18975)
- 财经(18921)
- 技术(18170)
- 经(16281)
- 经济研究(15875)
- 业(13641)
- 问题(13573)
- 教育(13410)
- 财会(13158)
- 技术经济(12279)
- 会计(11101)
- 现代(10921)
- 世界(10455)
- 商业(9918)
- 贸(9903)
- 经济管理(9532)
共检索到3032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林晨 徐向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具有重要战略作用。从经济史来看,导致制造业占比变化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且具有较大国别差异。本文在理论上和定量上探讨分配效应、鲍莫尔效应、分工效应等因素对制造业国内占比的影响,并基于多部门投入产出模型构建新的结构分解分析方法对中国制造业占比变化进行系统的因素分解。采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数据的因素分解结果表明,从分工效应来看,中国未出现产业空心化,制造业国内占比下降实际上由制造业产品相对价格下降引起。具体而言,制造业国内占比下降的主因是分配效应,相对于金融业,制造业要素回报率下降引致制造业增加值和名义产出占比下降。制造业国内占比下降的次因是鲍莫尔效应,即鲍莫尔成本病问题。基于这些结论,本文为中国维持制造业占比提供以下政策建议:一是防范经济过度金融化,过度金融化将进一步从收入分配的渠道压缩制造业占比。二是大力发展中高技术制造业,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产业升级维持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分工体系中的优势地位。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林晨 徐向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具有重要战略作用。从经济史来看,导致制造业占比变化的原因多种多样,且具有较大国别差异。本文在理论上和定量上探讨分配效应、鲍莫尔效应、分工效应等因素对制造业国内占比的影响,并基于多部门投入产出模型构建新的结构分解分析方法对中国制造业占比变化进行系统的因素分解。采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数据的因素分解结果表明,从分工效应来看,中国未出现产业空心化,制造业国内占比下降实际上由制造业产品相对价格下降引起。具体而言,制造业国内占比下降的主因是分配效应,相对于金融业,制造业要素回报率下降引致制造业增加值和名义产出占比下降。制造业国内占比下降的次因是鲍莫尔效应,即鲍莫尔成本病问题。基于这些结论,本文为中国维持制造业占比提供以下政策建议:一是防范经济过度金融化,过度金融化将进一步从收入分配的渠道压缩制造业占比。二是大力发展中高技术制造业,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产业升级维持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分工体系中的优势地位。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张培丽 徐奇舟
根据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理论,技术进步会导致服务业占比上升,制造业占比下降,这就使得我国既要坚持创新驱动,又要保持制造业占比基本稳定面临理论上的悖论。本文立足我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已经高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的新变化,指出我国存在着反鲍莫尔成本病现象,即制造业领域而不是服务业领域存在鲍莫尔成本病,这修正了鲍莫尔理论模型,从技术进步角度找到了我国制造业占比下降的根本原因,为创新驱动和保持制造业占比基本稳定同步实现提出了逻辑一致的理论解释。此外,论文借助WIOD数据库2000—2014年17个制造业细分行业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2011年起制造业TFP增速每提高1%,制造业占比将提高2.3%,TFP水平提升会增强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张晨 左冰
文章使用2002—2018年中国29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证明中国旅游发展并没有导致鲍莫尔成本病假说所预测的后果,原因是由劳动异质性引致的"价格传导阻滞"现象阻断了社会劳动生产率正向带动旅游相对价格上涨的路径,中国剩余劳动力不断流向旅游业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机制。伴随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促使旅游业开始逐步显现"进步"特征,旅游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的增强使"刚性"旅游需求逐渐恢复弹性,从而杜绝了旅游业成本病的发生。文章既肯定了旅游业在中国技术进步过程中的"就业压舱石"功能,也揭示出伴随人口红利消失,推动生产率提升实现高质量增长是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政策层面上中国应该充分发挥旅游价格竞争优势,推进旅游市场经济建设,提升旅游人力资本水平,发挥信息与通信技术对现代旅游业的助推作用,进一步促使中国旅游业向"进步"部门转型。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邱小欢
为检验"成本病"假说,文中在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基础上,对1992-2008年期间我国东部地区及各省市服务业增长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东部地区服务业已显露出"成本病"问题,具体体现为:相对于第二产业,东部地区服务业生产率增长滞后3%;在两部门实际产出比例不变情形下,服务业就业份额快速增长,表明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从进步部门转移到滞后部门,被服务业吸纳;服务产品价格年均增长速度快于商品价格增长速度,其上涨幅度与服务业生产率滞后程度大致相当;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与经济增长速度呈负相关关系,表明服务业比重提升不利于整体经济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对服务业发展进行改革,以解决"成本病"问题。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杨翘楚 余典范
随着信息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数字基础设施为服务业的效率提升和转型升级带来更加突出的影响。基于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实际,验证了服务业“鲍莫尔成本病”的存在性,并采用2011—2019年中国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证明了数字基础设施能够有效缓解服务业“鲍莫尔成本病”,在利用工具变量回归和替换核心解释变量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研究发现,规模经济效应和结构优化效应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缓解服务业“鲍莫尔成本病”的两个重要渠道,其中生产性服务业的传统空间集聚和虚拟集聚是实现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的主要方式,其作用受地区制度环境和地理区位等因素影响。在制度环境方面,市场化程度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高、社会信任水平较高的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更有利于促进服务业高效率增长、缓解服务业“鲍莫尔成本病”;在城市规模方面,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特大和大城市的服务业成本病具有显著的缓解作用。据此提出政府应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动服务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升级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俞立平 蔡绍洪
本文借鉴鲍莫尔成本模型,将技术创新分为劳动力依赖型技术创新和资本劳动力依赖型技术创新,在此基础上建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劳动依赖型技术创新具有稳定的相对研发成本,典型的是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专利。资本劳动依赖型技术创新的相对研发成本逐渐降低但有底限,典型的是发明专利,不同类型创新的相对成本不可比。不同创新周期的发明专利各有优缺点,不同类型的专利也各有优缺点,它们之间是互相补充与协调的关系。技术垄断型企业一定程度上会有意延长创新时间。
关键词:
鲍莫尔病 专利类型 创新成本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俞立平 蔡绍洪
本文借鉴鲍莫尔成本模型,将技术创新分为劳动力依赖型技术创新和资本劳动力依赖型技术创新,在此基础上建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劳动依赖型技术创新具有稳定的相对研发成本,典型的是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专利。资本劳动依赖型技术创新的相对研发成本逐渐降低但有底限,典型的是发明专利,不同类型创新的相对成本不可比。不同创新周期的发明专利各有优缺点,不同类型的专利也各有优缺点,它们之间是互相补充与协调的关系。技术垄断型企业一定程度上会有意延长创新时间。
关键词:
鲍莫尔病 专利类型 创新成本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卿前龙 陈昭 胡跃红
本文利用美国1951~2004年的统计数据,对美国服务业比重和代表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变价人均GDP进行了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并建立了误差修正模型。实证结果表明,美国服务业比重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和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其中,服务业比重是经济发展水平的Granger原因,而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服务业比重的Granger原因。论文对上述实证结果展开了进一步的讨论,并分析了其对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姜松 林小童
当前,“鲍莫尔病”在我国已然出现,提高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是治理“鲍莫尔病”的关键。数字普惠金融对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已得到先发国家实践经验的有力佐证,但囿于多目标冲突、监管套利等复杂原因,这种促进作用可能存在不确定性。本文结合理论和实证分析对此进行多重检验。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影响显著为正,但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和区域性差异:数字化程度的促进作用较为微弱,中部地区影响效应并不显著。进一步的中介效应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技术进步路径对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形成了促进作用。生产性分工、专业化两条传导路径检验结果与预期不一致,是影响效应不确定性产生的重要原因。研究结论为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优势、提高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进而治理“鲍莫尔病”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娜梅雅 逯海勇 宋培
基于“索洛悖论”的视角,本文构建多部门经济增长模型阐述数字技术克服“鲍莫尔病”的内在机理,并采用2007—2019年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展开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整体而言,数字技术的应用可助力中国企业提高生产率,但就工业企业而言“索洛悖论”依旧存在;现阶段,数字技术可以通过缩小服务业与工业间的效率差异,实现缓解“鲍莫尔病”的目标,但无法根治“鲍莫尔病”;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字技术的应用在不同区域、要素密集度和细分行业性质下具有不同的生产率提升效果。因此,通过依托信息基础设施和市场规模优势,未来我国可在企业数字化改造中抢夺先机,利用数字技术根治“鲍莫尔病”。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郭凯明 杭静 徐亚男
中国产业结构转型的一个典型特征是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且在区域间显著失衡。本文建立了一个基于广义可加型偏好的多部门多地区一般均衡模型,在理论上和定量上研究了劳动生产率对中国区域结构转型的影响。模型中服务业比重变化可以被分解为工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服务业比重扩大的工农业鲍莫尔病效应和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服务业比重缩小的服务业鲍莫尔病效应,服务业发展是这两个影响方向相反的鲍莫尔病效应相减的结果。在使用中国省级数据估计模型参数的基础上,对模型的数值模拟较好拟合了中国各地区服务业发展趋势。反事实模拟表明,工农业鲍莫尔病和服务业鲍莫尔病的影响均非常显著,且影响程度存在区域性差异,从东部地区、中部和东北地区,再到西部地区,工农业鲍莫尔病的影响逐渐减弱,服务业鲍莫尔病的影响逐渐增强。基于这些结论,本文为中国通过加快提升服务业比重推动结构转型升级、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具体政策建议。
关键词:
结构转型 鲍莫尔病 服务业 劳动生产率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李晓敏
鲍莫尔关于生产性和非生产性企业家活动的理论是对经济学中企业家理论的一次重大贡献,本文以跨国数据检验了鲍莫尔的著名论断:制度质量决定了企业家在生产性活动与非生产性活动中的配置,好的制度鼓励更多生产性的企业家活动,坏的制度鼓励更多非生产性的企业家活动。鲍莫尔理论的政策含义是明显的,各国政府应该设法改善制度质量,鼓励现有的企业家才能更多地投入到生产性活动领域,而不是增加旨在提高企业家数量的各种政府补贴。鲍莫尔的理论从另一层面告诉我们,发展中国家并不缺乏企业家,而是缺乏把社会精英变成生产性企业家的制度保障。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宏翔 熊波
1970年以来,排污费制度成为欧洲各国进行水质管理和环境保护的普遍政策。其中,德国的排污费制度是以鲍莫尔-奥茨税为理论模型构筑的,是欧洲最典型的排污费制度。通过对德国排污费制度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这一制度的积极效应和局限性,从而有助于推进和完善环境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和政策设计。本文采用价格差模型和目的税模型对德国排污费制度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一方面,德国的排污费制度对控制污水排放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德国的排污费制度未能充分发挥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特别是价格差模型使得对基准以下的残余污染的课税基本上变得没有任何意义,也降低了费用效率性,因而通过排污费来进行污染控制的意义无法完全体现出...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邢源源 陶怡然 李广宇
鲍莫尔是继熊彼特之后研究企业家精神的代表性经济学家。鲍莫尔在主流经济学内部进行革命,毕生致力于扩大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寻求将企业家精神纳入新古典经济模型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本文梳理了鲍莫尔对企业家精神的研究与贡献,以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与作用为起点,阐释鲍莫尔如何将企业家精神纳入静态均衡框架,通过历史分析和案例研究法探究制度对企业家精神在产出性、非产出性及破坏性活动之间配置的影响,进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鲍莫尔赞同公益创业,关注创业教育,致力于从事企业家精神的教学与培训。鲍莫尔在晚年分析了当前企业家精神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为未来学者指明了研究方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