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222)
- 2023(19165)
- 2022(16479)
- 2021(15174)
- 2020(12671)
- 2019(29183)
- 2018(28872)
- 2017(55539)
- 2016(30228)
- 2015(34091)
- 2014(34131)
- 2013(33363)
- 2012(30560)
- 2011(27591)
- 2010(27607)
- 2009(25623)
- 2008(24622)
- 2007(21765)
- 2006(19157)
- 2005(17160)
- 学科
- 济(132999)
- 经济(132827)
- 管理(89612)
- 业(82085)
- 企(68527)
- 企业(68527)
- 方法(55869)
- 数学(48190)
- 数学方法(47577)
- 财(35471)
- 农(32640)
- 中国(32242)
- 学(28977)
- 业经(28195)
- 地方(27094)
- 制(25954)
- 农业(22112)
- 理论(21882)
- 务(20554)
- 财务(20465)
- 财务管理(20418)
- 贸(19619)
- 和(19617)
- 贸易(19608)
- 银(19468)
- 银行(19408)
- 企业财务(19337)
- 环境(19197)
- 体(19136)
- 融(19022)
- 机构
- 大学(432001)
- 学院(429246)
- 济(178587)
- 经济(174856)
- 管理(166045)
- 研究(145651)
- 理学(143560)
- 理学院(141977)
- 管理学(139358)
- 管理学院(138586)
- 中国(108062)
- 京(91265)
- 科学(88227)
- 财(84529)
- 所(72687)
- 农(68108)
- 财经(66840)
- 研究所(65923)
- 中心(65451)
- 江(63149)
- 业大(62781)
- 经(60694)
- 北京(57288)
- 范(56064)
- 师范(55462)
- 经济学(55430)
- 农业(53177)
- 院(53012)
- 州(50203)
- 财经大学(49709)
- 基金
- 项目(291177)
- 科学(229321)
- 研究(213160)
- 基金(212009)
- 家(184485)
- 国家(182978)
- 科学基金(157489)
- 社会(135492)
- 社会科(128324)
- 社会科学(128293)
- 省(112909)
- 基金项目(111285)
- 自然(101597)
- 自然科(99204)
- 自然科学(99181)
- 教育(98726)
- 自然科学基金(97380)
- 划(94886)
- 资助(87604)
- 编号(86038)
- 成果(70718)
- 重点(65210)
- 部(64698)
- 发(61593)
- 创(60124)
- 课题(59820)
- 创新(56223)
- 国家社会(56134)
- 教育部(55935)
- 科研(55565)
- 期刊
- 济(199608)
- 经济(199608)
- 研究(130079)
- 中国(82767)
- 学报(68322)
- 财(66546)
- 管理(63151)
- 农(61971)
- 科学(61751)
- 大学(52511)
- 学学(49632)
- 教育(47819)
- 农业(42081)
- 技术(38684)
- 融(36581)
- 金融(36581)
- 财经(33956)
- 经济研究(32646)
- 业经(30138)
- 经(29156)
- 问题(25283)
- 技术经济(21315)
- 业(21117)
- 版(20087)
- 理论(19986)
- 统计(19639)
- 图书(19629)
- 科技(19310)
- 现代(18606)
- 贸(18178)
共检索到6362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赵峰 陈宝林 章永辉 季雷
本文运用1978—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对消费、投资、净出口以及总需求的长期效应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马克思-凯恩斯-卡莱茨基"(MKK)理论进行检验。结果显示:(1)我国的国内需求体制为工资拉动型,但是包括净出口在内的总需求体制为利润拉动型。(2)劳动收入份额上升对消费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净出口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投资的影响不显著。其原因在于我国政府和国企主导的"逆周期"投资和非利润导向型投资。(3)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民间投资占比提升,我国的国内需求体制有向利润拉动型转型的趋势。相比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的需求体制更偏向于利润拉动型。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陈祥 靳卫萍
对有效需求的讨论,联系到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卡莱茨基周期理论以及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其中,马克思经济学从社会关系的意义上来表述利润的,即利润来自于社会关系,是一种按价值计量的剩余。这种采用“价值理论”表述的有效需求问题难以揭示出现实的货币金融体系的运行。卡莱茨基利用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公式推论出了有效需求问题,其核心是成本与利润的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所决定的消费倾向之间的关系;他排除了资本存量的价值变动的分析,不能合理解释存量与流量的关系,从而使他的有效需求理论讨论现实的经济波动有很大的局限性。凯恩斯则认为有效需求是总供给和总需求函数的交点,它是一个均衡点,这一点来自于企业家利润最大化的决策,由...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王琨 闫伟
本文从设定经济增长基本方程出发,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构建闭合增长模型的不同思路,进而对两种增长理论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研究发现,马克思主义与后凯恩斯主义增长理论都对收入分配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并且都坚持阶级、制度、非均衡的分析方法;然而,两者在所依据的理论基础、经济增长的最终决定因素、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是否存在极限以及增长过程中的市场结构等问题上仍存在明显分歧。与后凯恩斯主义增长理论相比,马克思主义增长理论在理论基础、研究视阈及内在逻辑一致性等方面都更具优势。全面比较马克思主义与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增长理论对于构建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张建君
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基本公式以及实现宏观经济平衡的基本条件(I=S)与马克思资本主义两大部类再生产基本公式和平衡条件具有内在的相似性和逻辑关系。作为对宏观经济整体运行状态的研究,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公式和I=S在马克思两大部类再生产基本公式和平衡条件简单变形的基础上就可以得出。可以说,凯恩斯开创的宏观经济学是对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模型的基本公式及相关经济思想的直接吸收和客观发展。
关键词:
国民收入 社会总产值 消费 储蓄 投资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张昌廷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根本原因是劳动群众有限的消费,只有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才能从根本上消灭经济危机;凯恩斯认为三个基本心理规律决定了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又造成非自愿失业,政府需要干预经济来增加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两种经济危机理论在经济危机的成因、理论基础、危机的实质、研究方法、阶级立场、研究目的等方面存在根本的区别。我国要克服和避免经济危机需要以马克思理论为指导。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邓春玲 郭志娟
在全球经济下行与主流经济学理论危机的双重背景下,基于库恩“范式”的视角,对马克思经济学范式与凯恩斯经济学范式的经济周期理论进行深入比较研究发现:两种范式对经济周期的分析在方法论特征、理论基础、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和实质、危机治理政策以及理论预设目标等方面,存在着实质性差别。但是,两种范式对经济周期的分析在宏观总量方法、经济危机爆发的诱因以及经济复苏的基础等方面都有共同触点。马克思对经济周期理论的论证被实践和历史证明是真理性的认识,仍然是解释当今经济危机及周期性波动最有效的工具。为此,要消弭经济危机的影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仍需要以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为指导,同时有甄别地借鉴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杨成林 何自力
在自由主义经济信条的指引下,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进入新世纪以来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人们在反思西方自由市场经济思想弊端的同时,不断重温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深刻剖析。西方主流经济学在解释当前发生的经济危机时,显得苍白无力。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相比,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深刻的阐述了经济危机的本质,即危机本质上是实体经济的危机。此外,后凯恩斯主义危机理论对当前的金融危机也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
关键词:
实体经济危机 金融危机 异端学派经济学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黄彪 赵晓楷
本文考察了两部门新卡莱茨基增长与分配理论中需求体制存在的逻辑问题。新卡莱茨基学者在两部门模型中从行业的角度重新定义了需求体制的概念,即工资导向型、利润导向型和混合型需求体制。本文认为两部门框架下总量需求体制并不确定,同时两部门模型下的收入分配会受到有效需求的影响。此外,当存在技术选择问题时,收入分配变化会导致需求体制转轨或"再转轨"。这些问题表明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需求体制。尽管新卡莱茨基理论为研究分配与需求(增长)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基础性的框架,但在利用该理论分析中国经济问题时需要注意其假设合理性、逻辑一致性和中国经济的特点。
关键词:
两部门模型 收入分配 需求体制 再转轨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徐生钰 葛扬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理论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都聚焦于资本主义经济波动现象。在分别总结马克思和凯恩斯主义各自理论特征的基础上,对二者的异同进行比较发现:二者在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表现、复苏的基础等方面都有相同之处。但是,在危机周期性爆发的根源、表现、解决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实质差别。尤其是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解释,比凯恩斯主义更真实地反映了现实,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爆发的供给冲击方面的理论,也极具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徐生钰 葛扬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理论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都聚焦于资本主义经济波动现象。在分别总结马克思和凯恩斯主义各自理论特征的基础上,对二者的异同进行比较发现:二者在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表现、复苏的基础等方面都有相同之处。但是,在危机周期性爆发的根源、表现、解决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实质差别。尤其是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解释,比凯恩斯主义更真实地反映了现实,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爆发的供给冲击方面的理论,也极具现实意义。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李帮喜 夏锦清 曾嘉庆
本文通过建立存在两类生产者的新卡莱茨基模型,探讨技术结构变动和技术进步对均衡利润份额以及经济增长率的影响。本文发现技术结构的变动使得利润份额与经济增长呈现反向关系;生产者储蓄与投资对经济变化的敏感程度高(低)时,高劳动生产率生产者占比扩大会产生刺激(抑制)的效应。技术进步会实现利润份额的增长能够对经济有促进作用。基于研究结果,作者认为当前要坚持供给侧改革,利用国有企业来支持偏向劳动者的分配安排,以完成保持经济增长和缩小收入差距的双重任务。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徐小芳
货币究竟只是一种价值符号,还是增殖价值的资本呢?因为利率是货币资本的使用价格,所以理解利率是理解货币资本的契机。马克思和凯恩斯都认为利率是由借贷货币资本而非货币供求决定的。两人对货币利率的态度源于他们的价值观,即认为价值是劳动创造的,而价值的表现——价格是由货币衡量的。也正因如此,他们都指出了利率与平均利润率的关系,也都认为虚拟资本的资本化会影响再生产。但是凯恩斯并未认识到人的阶级性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人的异化劳动,而马克思却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分析了货币作为异化的物对人的全面控制。最后,在马克思和凯恩斯货币资本论的指导下,为防范金融风险,笔者提出了诸如控制信贷规模和权衡不同地域发展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马克思 凯恩斯 货币 货币资本 利率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王璐
在经济思想发展史上,经济学分析范式的转换经历了多次更迭与交替。与居于现代主流经济学地位、以强调技术关系分析为核心的新古典范式不同,马克思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基于市场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竞争的博弈规则,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即在于获取按货币价值计算的利润或货币增殖;通过对现实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剖析,马克思和凯恩斯强调了资本主义货币经济的本质,并表明了有效需求问题的根源。相反,建立在生产函数基础上的新古典理论完全脱离了资本主义竞争的分析框架,其异质品模型的加总悖论直至20世纪50-60年代的“剑桥资本争论”公布于众。从范式意义上讲,马克思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学都是对主流理论的一次思维范式的革命,它们各自...
关键词:
经济学范式 马克思 凯恩斯 新古典经济学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郭广迪
严格的学术规范是实现中国经济学研究创新发展的重要保证。马克思是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的重要先驱者之一,但凯恩斯却极力贬损马克思及其《资本论》,而且在其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既没有具体引证或注释马克思的任何相关文献,在专门介绍其理论先驱者的相关论述时也唯独没有介绍马克思,其目的是为了掩饰其"伪原创者"的实质。因此,他对待马克思的这种态度是有违学术规范的。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马克思对待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包括古典经济学家和他严厉批评的庸俗经济学家的态度,即使用现在流行的西方学术规范来衡量,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因此,在学术研究中,我们应当继承马克思的研究精神,坚持严格的学术规范和研究态度,...
关键词:
学术规范 学术道德 凯恩斯 马克思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骆桢 张建堡
研究总消费有两大范式——新古典强调理性人跨期优化,马克思和后凯恩斯主义则强调劳资分配对总体消费率的影响。基于谢克对生产函数的批判,可以证明跨期优化下的消费的动态规律基本等同于利润率决定增长率的"剑桥增长方程"。然而,劳动收入份额不仅决定着总体消费率,还影响着总需求和收入的形成。基于马克思对消费行为的分析,本文在一个马克思-后凯恩斯资本积累框架下引入古典假定,抽象掉来自资本收入的消费,同时考察劳动收入份额对消费占比和总需求的双重影响,得到其与总消费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中国的数据很好地验证了该关系。结果表明,在当前积累体制下,提高劳动份额促进消费增长的空间有限,因为对利润的挤压会减少投资,进而减少总需求。因此,要促进总消费持续增长,就必须在提高劳动收入份额的同时,稳住投资水平,并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潜在产能水平刺激投资增长,将需求管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关键词:
古典假定 劳动收入份额 总消费 非线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