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00)
2023(8428)
2022(7189)
2021(6746)
2020(5650)
2019(13089)
2018(12824)
2017(25182)
2016(12960)
2015(14483)
2014(14200)
2013(13721)
2012(12311)
2011(10729)
2010(10250)
2009(9013)
2008(8558)
2007(7067)
2006(5866)
2005(4615)
作者
(32445)
(27418)
(27174)
(25936)
(17218)
(13100)
(12417)
(10743)
(10606)
(9416)
(9298)
(9198)
(8531)
(8428)
(8214)
(8155)
(8143)
(7872)
(7816)
(7687)
(6495)
(6433)
(6420)
(6353)
(6275)
(6097)
(5813)
(5640)
(5354)
(5289)
学科
(56231)
经济(56065)
管理(37286)
(36689)
方法(31339)
(31162)
企业(31162)
数学(26254)
数学方法(25910)
(17733)
(14920)
中国(13871)
业经(12937)
理论(11674)
(10829)
(10402)
农业(10172)
收入(9566)
(9274)
财务(9237)
财务管理(9219)
企业财务(8796)
地方(8423)
(8278)
贸易(8277)
(8044)
(8042)
技术(7886)
环境(7387)
(6932)
机构
大学(179382)
学院(176565)
(77672)
经济(76431)
管理(74889)
理学(66487)
理学院(65895)
管理学(64825)
管理学院(64479)
研究(51393)
中国(37800)
(35920)
(34945)
财经(29692)
科学(28954)
(27297)
经济学(25694)
中心(24902)
业大(23493)
经济学院(23272)
(23238)
(22613)
财经大学(22549)
师范(22437)
(22235)
(21730)
北京(20855)
研究所(20328)
经济管理(19986)
商学(19982)
基金
项目(128383)
科学(104296)
基金(97494)
研究(96212)
(83172)
国家(82481)
科学基金(73574)
社会(66350)
社会科(62051)
社会科学(62032)
基金项目(51692)
(48179)
自然(46135)
自然科(45157)
自然科学(45147)
教育(45001)
自然科学基金(44356)
(40551)
资助(38680)
编号(38217)
(29981)
成果(29814)
重点(28389)
国家社会(28173)
(27453)
教育部(27009)
人文(26515)
(26506)
创新(25595)
大学(25318)
期刊
(75222)
经济(75222)
研究(48649)
(28712)
中国(27016)
管理(26759)
学报(23759)
科学(22855)
大学(19926)
(18552)
学学(18404)
教育(17210)
技术(16250)
财经(15141)
(13026)
农业(12663)
经济研究(12445)
业经(11533)
(11413)
金融(11413)
问题(10341)
图书(9521)
技术经济(8688)
统计(8541)
理论(8526)
(7924)
财会(7830)
实践(7649)
(7649)
(7583)
共检索到2385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朱富强  
收入再分配成为中国现阶段的重要议题,但现代主流经济学却难以为之提供理论支持。究其原因,现代主流经济学将市场机制下的工资收入视为人们的劳动贡献或应得权利的体现,从而是合理和正义的。但是,为市场收入的合理性进行辩护的两个基本理论——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和资格理论都存在致命的逻辑缺陷。事实上,现实市场机制下的收入分配并不是由劳动贡献决定,而是由特定的分配规则决定,而分配规则涉及到其他非技术和经济的因素。因此,在既有的市场机制和分配制度下的初始分配收入往往存在很大的不正义性,这就从社会正义的角度为收入再分配提供了理论基础。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解垩  
基于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的追踪数据,本文分析了个人所得税(含社保缴费)、公共转移支付对再分配效应中的垂直效应、经典水平不平等效应及再排序效应的贡献。此外,文章还研究了转移支付的反贫困效率。结果显示:养老金划入政府转移支付时,城市、农村收入不平等下降的程度比养老金划入市场收入时更大,农村财政前、财政后收入不平等程度均高于城市。养老金归入市场收入情况下,转移支付中再分配效应最大的贡献因子是低保。养老金划入公共转移支付时,转移支付中再分配效应最大的贡献因子是养老金。中国90%以上的再分配效应是通过公共转移支付来实现的,税收和社会保障缴费在再分配中的作用不到10%。从政府转移支付的各种类看,特困户救助、五保户补助、低保等类型的政府转移支付对贫困的瞄准较好,其减贫效率相对较高,溢出效应相对较小。把养老金划入公共转移支付进行敏感性分析时发现养老金反贫困的溢出效应最大,养老金制度在反贫困方面还有待优化。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杨开忠  周文兴  王彩凤  
经济增长中的知识贡献已经和正在成为核心生产要素。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增长中相对的知识贡献大致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中国技术进步水平在不断上升 ,但其上升速度 (平均大约 5 % )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新经济并不意味着没有经济波动 ,但不能因为经济波动而怀疑新经济。新经济与知识贡献紧密结合并构成地区竞争力之一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马元驹  黄冰冰  
分别从收入、成本角度分析现有利润率指标的局限性,进一步基于收入费用配比、服务主导逻辑与全要素成本理论提出克服现有利润率指标缺陷的新指标——利润贡献率,即以利润贡献率作为反映企业基本经营业务盈利能力和经营绩效的新指标。研究表明:利润贡献率指标符合收入费用配比、服务主导逻辑与全要素成本的逻辑与理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现有利润率指标的缺陷、反映企业的基本经营绩效;利润贡献率是利润贡献与营业净收入的比值,体现了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价值增值率。利润贡献率不仅是对传统毛利率等利润率指标本身存在局限的改进和完善,能更为客观、准确地反映企业基本经营业务盈利能力和经营绩效,而且对提高管理者和投资者的决策质量与管理层经营效率也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宋颜群  胡浩然  
有关中国财政体系整体(养老金、所得税、间接税、政府转移支付、医保报销、公共服务)的再分配效应、再分配相对贡献及减贫效应研究不够。本文使用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库(CHFS2017),研究了中国财政体系的再分配效应、再分配相对贡献及减贫效应。结果发现:(1)中国的财政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收入不平等和减少贫困;(2)其中,养老金的再分配效应和减贫效应最大,其次是政府转移支付,第三是公共服务;(3)所得税体系、间接税体系以及医保报销系统不仅不能缓解贫困反而加重了贫困;(4)公共服务对收入再分配正向效应的标准化相对贡献最大,其次是政府转移支付,第三是医保报销,最后是养老金,所得税与间接税的标准化相对贡献为负,其中间接税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巨大。中国政府应当不断完善财政体系,以提高各项财政工具的再分配效应与减贫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琦  梅建军  
确立初次分配公平原则需要在理论上明确:企业是平等的生产要素的集合,集合于企业的各生产要素处于平等的地位,拥有平等的参与收入分配的权利;生产要素的贡献是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依据,科学确定各生产要素的贡献才能确保其获得公平的报酬;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与资本关系是平等的合作关系,而不是不平等的隶属关系,二者拥有平等的企业剩余索取权;初次分配公平是基于效率原则基础上的公平。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于文广  李冰  卢舒  宋可  
推动基本养老保险由省级统筹向全国统筹过渡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心,对于实现经济的公平高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选取2006—2017年全国31个地区的面板数据,以基础养老金省级统筹过渡到全国统筹后,不同地区及不同收入群体间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为研究对象,从统支视域出发,采用渐进式计发办法预测2041年统筹层次提升后,各地区不同收入群体的基础养老金待遇水平,并结合泰尔指数和离散系数进行比较静态分析,结果发现:养老金统筹层次提升存在着显著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但各地区养老金待遇差距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并无必然联系。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陈希敏  白永秀  
传统理论认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收入分配是一个价值分割的问题。这种认识无法对十六大提出的分配原则和分配制度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因为 ,按照“价值创造一元论” ,在价值创造中除劳动要素之外其他生产要素都不创造价值 ;如果运用“价值创造多元论”加以解释 ,又会落入马克思曾经批判的“庸俗共创论”。只有通过深入分析收入分配的本质 ,确认收入分配在本质上不是对价值的分配 ,而是对财富及其支配权的分配 ,财富由多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 ,各要素按贡献共同参与财富分配 ,才能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蔡继明  曹越洋  刘乐易  
本文旨在从理论上阐明数据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价值基础,以期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报告精神,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本文首先借助广义价值论框架,依次分析了数据要素的使用对劳动生产力、综合生产力和比较生产力的提高所产生的影响,进而依据比较生产力与价值量正相关原理,论证了作为非劳动生产要素之一的数据要素可以提高部门单位平均劳动耗费创造的价值量,从而揭示了数据要素参与价值创造的途径。其次,在阐明数据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价值基础后,本文构建了引入数据要素的功能性分配模型,分解出数据要素对价值创造所做的贡献以及相应地参与价值分配的份额,强调数据要素的报酬应与数据要素对价值创造所做的贡献相一致。最后,本文具体分析了数据要素的产权界定与分配机制。数据要素的价值是通过数据价值链不同环节与其他要素相结合实现的,接入各环节的每一方在这几个环节中有对数据要素的使用权,收益权按照其接入环节时控制数据使之收益增值的部分得到分配,并强调数据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必须借助于一个完备有效的要素市场才能实现。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易艳明  石婷  
"行动导向"教学思想可在世界各国人才培育历史中找到痕迹,而当代德国职业教育在认知行动理论、行动调节理论、社会交往理论、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基础上,将其发展为可有效促进职业行动能力的教学范式,它将学习者及其要完成的行动产品置于教学活动中心,将高度抽象的、反映人类理性实施工作的"六步"作为教学组织流程,让学习者在社会交往中,在手脑结合的行动中进行全面学习。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晓芳  石柱鲜  
本文基于我国2007年SAM表的乘数模型对我国的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纺织缝纫及皮革产品制造业对各生产活动部门产生的波及总效应最大。对居民部门产生的波及总效应最大的是农林牧渔业,且其对低收入阶层的波及效应要大于高收入阶层。其次是其他服务业,但该行业对高收入阶层的波及效应要远大于低收入阶层。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崔连标  朱磊  范英  
本文讨论了"后京都"时代绿色气候基金(GCF)如何在发展中国家间分配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碳减排贡献原则的分配方案,在此方案下一国的减排贡献越大其所能获得的资金也将越多。研究采用环境版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E)定量分析了GCF分配方案对各国的经济环境影响。结果发现,基于减排贡献的分配原则,所有发展中国家均能获得一定额度的减排基金和适应基金,并且在政策实施初期100亿美元和1 000亿美元的GCF能够促使发展中国家分别减排14.7亿tCO2和31.8亿tCO2。GCF分配方案对各国居民福利的影响依赖于绿色基金融资额度,只有当GCF达到一定融资水平时,才会出现所有发展中国家居民福利均改善的情况...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陈丽华  
十七大继承和创新了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其亮点突出体现在提出"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蕴涵着从分配的起点至终点都要重视公平问题。厘清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领域公平和效率各自的内涵,有助于澄清人们在公平与效率两者关系认识上的误区并纠正实践中出现的偏差,为制定切合国情的分配政策奠定基础。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何大安  
行为经济学可谓是继新制度经济学之后进一步将经济理论分析由讲台推向现实蹬一个经济学流派。2001、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以及2001年美国Clark奖均授予行为经济学家的这一事实,反映了主流经济学对行为分析方法的认可。本文拟结合主流经济学的分析难题对行为经济学的基础架构作出解析,在对预期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评述该学派之于经济理论发展的贡献。鉴于行为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在研究方法、内容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交叉,本文的分析会在一定范围内涉及到实验经济学;但本文的重点是介绍行为经济学,只是在对行为经济学的理论贡献作出评论的某些场合阐述一点个人见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