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629)
2023(16665)
2022(14364)
2021(13256)
2020(11266)
2019(25536)
2018(25152)
2017(48317)
2016(26949)
2015(29855)
2014(29903)
2013(29282)
2012(26873)
2011(24282)
2010(23910)
2009(21761)
2008(21427)
2007(18691)
2006(16190)
2005(14273)
作者
(78785)
(65592)
(65164)
(61999)
(41676)
(31668)
(29389)
(25606)
(24905)
(23360)
(22263)
(22137)
(20924)
(20668)
(20519)
(20242)
(20075)
(19549)
(18815)
(18715)
(16607)
(16145)
(15865)
(14887)
(14694)
(14680)
(14611)
(14432)
(13233)
(13148)
学科
(98877)
经济(98725)
管理(77219)
(73328)
(60478)
企业(60478)
方法(46316)
数学(40171)
数学方法(39732)
(30903)
中国(28475)
(27800)
(23691)
业经(22557)
(22552)
农业(18718)
地方(18664)
(18563)
贸易(18557)
(18157)
财务(18086)
财务管理(18050)
(18044)
理论(17182)
技术(17176)
企业财务(17152)
(16431)
银行(16356)
环境(15849)
(15814)
机构
大学(378699)
学院(377330)
(146527)
管理(144801)
经济(143322)
研究(128902)
理学(126355)
理学院(124875)
管理学(122645)
管理学院(121956)
中国(91954)
科学(82356)
(80078)
(69414)
(68876)
(66316)
业大(61651)
研究所(60861)
中心(57310)
财经(55569)
(54969)
农业(54546)
(50605)
北京(50045)
(49837)
师范(49204)
(46457)
经济学(44647)
(43637)
技术(42250)
基金
项目(265085)
科学(207390)
基金(191914)
研究(188966)
(170150)
国家(168763)
科学基金(143097)
社会(118610)
社会科(112368)
社会科学(112340)
(104026)
基金项目(102151)
自然(94795)
自然科(92583)
自然科学(92555)
自然科学基金(90886)
(88876)
教育(88434)
资助(78710)
编号(75908)
成果(60977)
重点(60176)
(58668)
(55904)
(55153)
课题(53508)
创新(51551)
科研(51321)
教育部(49899)
计划(49407)
期刊
(154049)
经济(154049)
研究(107218)
中国(71605)
学报(68598)
(61788)
科学(59331)
(53042)
管理(51190)
大学(50843)
学学(48319)
教育(45100)
农业(42027)
技术(33711)
(30470)
金融(30470)
财经(27152)
经济研究(25034)
业经(24996)
(23131)
(21344)
问题(20453)
(19393)
科技(19188)
业大(18345)
理论(17330)
图书(16841)
技术经济(16717)
现代(15785)
实践(15758)
共检索到5396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吕炜  杨沫  王岩  
基于代际流动性的测度、比较、影响机制分析的逻辑链条,本文对有关代际流动性研究的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评述。首先,本文将代际收入流动性和代际职业流动性作为衡量代际流动性的两个重要指标,梳理了有关这两个指标的估计方法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其次,在这两个指标体系下集中评述了相关文献对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群体以及一国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代际流动性的比较研究成果;最后,从个体微观层面和宏观社会经济层面探讨了代际流动性的影响机制。本文的主要结论是: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群体以及一国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代际流动性都具有很大的差异;人力资本、先天禀赋和后天成长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的差别是造成代际流动性差异的主要根源之一。...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杨沫  王岩  
基于1989~2015年共计10轮CHNS数据,本文采用代际收入弹性和代际收入秩关联系数双重测度指标对我国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进行了测算,发现代际收入流动性在1991~2004年期间基本保持稳定,2004年以后呈现出不断上升的变化趋势。基于收入分组视角的研究发现,各收入组2004年以后代际收入阶层固化程度均有所降低,但高收入组和低收入组的固化程度远高于其他各组,中等收入群体是目前我国保持较高代际收入流动性的主要动力来源。从城乡差异视角看,受大规模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的影响,2000年后农村家庭的代际流动性显著提升,且持续高于城市居民的代际流动性。进一步,基于人力资本分析框架对我国代际收入传递机制进行了探究,发现父亲的非教育因素在代际收入传递中起到主导作用。受整体社会制度环境不断改善的积极影响,2004年以后非教育传递机制不断减弱,对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提升起到较大助推作用;而受高等教育扩张政策的影响,教育因素在2004年左右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代际收入流动性。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陈琳  袁志刚  
本文运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中国1988~2005年代际收入流动性的趋势和内在传递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代际收入弹性呈现出从大幅下降到逐步稳定的基本特征,且前期的大幅改善主要来源于低收入子代相对收入的提升。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财富资本对中国代际收入传递的解释力达到60%以上,其中以财富资本为主。促进教育资源均等分布,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以及进一步深化市场体制改革,将有助于提高中国代际收入流动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志国  范亚静  
代际收入流动性是衡量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总体偏低,而且近年还表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影响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因素包括人力资本投资、社会资本、婚配等。在我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可以显著提高居民的收入流动性,这是因为高等教育对我国居民有特殊的意义,它可以消除户籍歧视及由其带来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有利于受教育者获得社会资本,并改变在婚姻中的劣势地位。因此,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对于社会平等至关重要。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王书华   刘晶  
本文利用中国2012-2020年宏微观匹配数据,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助于提高我国代际间的收入流动性,特别是能够促进低收入家庭子代代际收入向上流动,且这种促进作用在不同地区、不同子代性别以及不同收入阶层的家庭间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进一步分析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缓解家庭流动性约束促进代际收入流动,但同时增加了家庭债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而又抑制了代际收入流动。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牟欣欣  
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1989-2011年的调查数据,通过工具变量法、代际收入转换矩阵法及MLM模型研究了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所有制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所有制部门的代际收入流动性存在显著差异,在国有部门工作的父代对其子代收入的影响更大。(2)不同所有制部门处于收入阶层两端的代际收入流动情况差异较大,国有部门最高收入阶层的代际收入传递程度高达60%;而非国有部门最低收入阶层的代际收入传递程度高达44%。(3)人力资本是影响不同所有制部门代际收入向上流动的主要因素,而家庭背景在不同所有制部门发挥的作用不同。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牟欣欣  
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1989-2011年的调查数据,通过工具变量法、代际收入转换矩阵法及MLM模型研究了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所有制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所有制部门的代际收入流动性存在显著差异,在国有部门工作的父代对其子代收入的影响更大。(2)不同所有制部门处于收入阶层两端的代际收入流动情况差异较大,国有部门最高收入阶层的代际收入传递程度高达60%;而非国有部门最低收入阶层的代际收入传递程度高达44%。(3)人力资本是影响不同所有制部门代际收入向上流动的主要因素,而家庭背景在不同所有制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秦雪征  
社会流动性是经济长期增长的核心要素,然而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流动性不足与贫富分化加剧成为我国社会日益凸显的问题。代际流动性是社会流动性的主要构成部分,本文对国外关于代际流动性及其传导机制的既有研究进行了集中评述。我们首先梳理了各国对代际收入传递弹性的估计结果及其在方法上存在的普遍问题,接着总结了学术界对于代际流动性传导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并重点阐述了"先天一后天"之争的内涵,最后结合我国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对这一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是:人力资本在代际之间的积累和转移是代际收入流动的重要途径,而包括健康和环境在内的一系列先天及后天因素对收入和人力资本的代际流动也有着显...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陈杰  苏群  周宁  
本文运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1989~2011年的数据,对农村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趋势及传递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1989~2011年间,农村居民代际收入弹性总体较高,表明代际收入流动性整体较低;尽管如此,高收入的子代受父代收入的影响却比较小。第二,从代际收入弹性这20多年的变化趋势看,1997年达到峰值后,代际收入弹性缓慢下降,然而在2011年时,代际收入弹性有所反弹。第三,以子代受教育年限代表的人力资本投资确实是解释农村代际收入流动性的重要因素,而以子代职业类型代表的社会资本投资则在农村居民代际收入传递机制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要提高农村居民的代际收入流动性,政府需...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龙翠红  洪银兴  
代际收入流动性是经济学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它是影响社会动态公平和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衡量代际收入流动性的主要方法有转换矩阵法和回归系数法。国外许多研究表明,即便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父代收入对子代收入仍然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父代收入主要通过人力资本投资、社会资本、选型婚配和基因遗传等四个机制影响子代成年后的收入。代际收入流动影响机制的分析表明家庭背景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它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已有的人力资本理论,并认为政府应该把教育政策从学校提前到家庭,从而拓宽了传统的公共教育政策。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蔡伟贤  陈浩禹  
本文利用CHNS微观调研数据库,实证分析了中国代际收入弹性及其传递机制,以及收入、教育资源和社会阶层分布的不平等性。研究表明,我国收入差距经历了从逐步扩大到趋于平稳的过程,而同期代际流动性则经历了先波动后提高的过程。人力资本投资和社会地位影响可以解释代际收入弹性的30%左右。教育公平为促进我国社会公平发挥了主要作用,随着机会公平的不断改善,代际流动性也将不断提高,这将进一步减小个体差异性,缩小收入差距,使中国社会走向机会公平、收入公平和社会公平。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王朝明  胡棋智  
本文以对收入流动性的测度为中心展开综述,介绍了收入流动性与收入流动性测度的基本概念,对收入流动性测度的重要的工具——转换矩阵做了详细说明。重点介绍了两种代表性的测度路线——收入流动性测度的公理方法和福利方法,并进一步评介了公理方法中的相对收入流动性与绝对收入流动性的测度方式,以及福利方法中的King指标和Chakravarty-Dutta-Weymark指标。此外还简介了收入流动性排序的不同做法,并简要介绍了其他非主流的测度方式。最后做了简单的评论与展望。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陈晓虹  
在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契机下,我国居民收入获取公平性的重要程度也逐渐凸显。本文基于CHNS微观数据库,系统研究了以外商直接投资(FDI)为代表的对外开放产生的规模效应和质量效应与收入的代际流动性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首先,外资流入产生的规模效应和质量效应能够显著提升居民家庭收入的代际流动性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实现收入的包容性增长。其次,外资流入的规模能增加居民从事非农就业和工人类型就业的可能性,外资引入的质量能增加居民工人类型就业和正规部门就业的可能性。第三,就作用机制而言,积极扩大外资规模能够借助就业性质转变(非农就业)以提升居民家庭收入代际流动性水平,而积极提升外资质量能够借助就业部门(非正规就业)和就业类型(工人就业)以增加居民家庭收入代际流动性水平。第四,异质性分析显示外资规模和质量在东部和城市地区相比西部和农村地区更能提升收入的代际流动性水平,可能更能促进收入的公平性。因此,政府应当继续推进全面构建高质量对外开放能力和水平,优化就业资源的区域配置,增强就业形式和方式的多样性。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宋旭光  何宗樾  
本文将公共财政教育支出作为教育政策变量纳入实证模型进行评估,着重分析了财政教育支出通过改善子代的人力资本投资,缩小不同家庭背景的子代在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上的差异,进而改善代际流动性。基准分析发现,义务教育阶段的财政教育支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家庭层面人力资本投资的不足,进而削弱了子代初始禀赋不均等对个体收入的影响程度,提高了代际流动性。进一步分析表明,相对贫困的家庭能够从义务教育阶段的财政教育支出中获益更多,这意味着增加义务教育阶段的财政教育支出有助于改善收入的不均等状况。此外,本文还发现义务教育阶段的财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严斌剑  王琪瑶  
文章基于1988~2007年中国住户收入项目的四次微观调查数据,采用拓展的对数收入模型,研究中国城乡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城镇的代际收入弹性呈现倒"U"形变化,近年来城镇的代际收入弹性虽有下降,但仍高于农村;受教育程度对子代收入有较大影响;父代从事第二产业的代际收入弹性最大,父代从事第三产业的代际收入弹性最小;近年来东部地区的代际收入弹性最大,中部地区的代际收入弹性最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