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257)
- 2023(16119)
- 2022(13360)
- 2021(12368)
- 2020(10347)
- 2019(23560)
- 2018(23031)
- 2017(44130)
- 2016(23763)
- 2015(26431)
- 2014(26167)
- 2013(25841)
- 2012(23556)
- 2011(21042)
- 2010(20723)
- 2009(19248)
- 2008(18861)
- 2007(16795)
- 2006(14246)
- 2005(12090)
- 学科
- 济(99712)
- 经济(99608)
- 业(71237)
- 管理(63871)
- 农(51286)
- 企(49452)
- 企业(49452)
- 方法(45615)
- 数学(40996)
- 数学方法(40527)
- 农业(34008)
- 财(26906)
- 业经(26414)
- 中国(24383)
- 地方(19350)
- 学(19282)
- 贸(18895)
- 贸易(18892)
- 易(18440)
- 制(18151)
- 务(15221)
- 财务(15180)
- 财务管理(15144)
- 技术(14893)
- 企业财务(14334)
- 发(14229)
- 环境(14103)
- 银(13883)
- 银行(13828)
- 策(13250)
- 机构
- 学院(341353)
- 大学(336559)
- 济(139410)
- 经济(136748)
- 管理(132438)
- 理学(116574)
- 理学院(115340)
- 管理学(113241)
- 管理学院(112638)
- 研究(110524)
- 中国(82800)
- 农(80122)
- 科学(71284)
- 京(67854)
- 农业(62417)
- 业大(60684)
- 财(60451)
- 所(55888)
- 中心(53335)
- 研究所(51386)
- 江(49640)
- 财经(49147)
- 经(44964)
- 范(42752)
- 经济学(42642)
- 师范(42197)
- 北京(40853)
- 农业大学(39598)
- 经济学院(38936)
- 州(38852)
- 基金
- 项目(241154)
- 科学(189500)
- 基金(176348)
- 研究(170583)
- 家(156120)
- 国家(154752)
- 科学基金(132236)
- 社会(110216)
- 社会科(104146)
- 社会科学(104116)
- 省(95973)
- 基金项目(94329)
- 自然(86969)
- 自然科(84994)
- 自然科学(84966)
- 自然科学基金(83448)
- 划(80146)
- 教育(77488)
- 资助(69945)
- 编号(68238)
- 重点(54415)
- 成果(53097)
- 部(52966)
- 发(52440)
- 创(50749)
- 创新(47431)
- 科研(47328)
- 国家社会(46177)
- 课题(45917)
- 计划(45605)
- 期刊
- 济(148252)
- 经济(148252)
- 研究(87220)
- 农(81194)
- 学报(60916)
- 中国(58970)
- 农业(54954)
- 科学(53895)
- 财(46288)
- 大学(45930)
- 学学(44284)
- 管理(41912)
- 业经(31616)
- 融(29089)
- 金融(29089)
- 技术(27667)
- 教育(27043)
- 业(26518)
- 财经(23282)
- 经济研究(22331)
- 问题(21301)
- 版(20213)
- 经(19933)
- 业大(17062)
- 科技(16495)
- 技术经济(16320)
- 统计(15961)
- 世界(15660)
- 商业(15626)
- 资源(15605)
共检索到4740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尤亮 马千淇
乡土逻辑是农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和行为准则,探究乡土逻辑下收入不平等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从乡风文明视角出发,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以2016年和2021年陕西富县两个行政村的整村微观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收入不平等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探讨“乡土逻辑”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收入不平等对农民主观幸福感具有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对非普通、高学历和中青年组的农民更为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以“礼治”为特征的传统乡土逻辑可以缓解收入不平等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抑制作用,而在现代网络渗透下形成的变迁后的乡土逻辑会放大收入不平等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抑制作用。基于此,政府部门应进一步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将农民的收入不平等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并强化乡土逻辑蕴含的人情规范,为共同富裕的实现营造良好的价值观氛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姗姗 段娟娟 魏遥
文章基于多个维度构建乡村振兴综合指数评价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权重赋值测算乡村振兴综合指数。将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微观数据与乡村振兴综合指数匹配,利用Ordered Probit估计方法分析收入不平等和乡村振兴水平对农民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乡村振兴有助于提升农民幸福感,且存在区域、年龄异质性;乡村振兴对农民幸福感的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时间滞后效应;收入不平等对农民的幸福感具有抑制效应,也存在区域和年龄异质性;存在收入不平等通过削弱乡村振兴进一步抑制农民幸福感的中介效应。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陈池波 李成豪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公平正义对居民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收入不平等和再分配偏好的视角研究了中国居民的主观幸福感,为中国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下居民整体幸福水平的提升缓慢提供了新的合理解释。利用CGSS2010数据和Ordered PrObit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发现:第一,收入不平等与再分配偏好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负面影响;第二,再分配偏好对中低收入阶层、初等教育和农村居民的负面影响大于高收入阶层、高等教育和城市居民;第三,由于收入不平等与再分配偏好显著正相关,再分配偏好加强了收入不平等的"幸福负效应"。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提升不同群体的幸福感与中国居民的整体幸福水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 收入不平等 再分配偏好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海英 夏英 孙东升 张琳 魏昊
[目的]进一步探索影响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关键因素及其效应并深入分析研究层面产生分歧的原因。[方法]文章基于2007—2019年的40项实证研究,运用Meta分析,探究影响我国农民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及影响效应,分析其是否存在异质性,并探讨各影响因素的影响效应随时间迁移的动态变化趋势。[结果]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婚姻状况、家庭人口数、住房条件、家庭年收入、区位特征、医疗条件、人际交往是影响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关键因素;除家庭人口数、区位特征、医疗条件外,其他影响因素均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关键影响因素的影响效应值随时间的变迁趋于稳定且变化趋势较为良好或趋于稳定。此外,不同的研究特征对实证研究的结果会产生较大影响。[结论]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水平,多渠道提升农民收益水平,维护拓展农民社会联系以提升农民主观幸福感。同时在未来研究中加强对关键影响因素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潜在调节变量的进一步考察,并注重多方法的交叉及比较应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雷显凯 罗明忠 丁柏超
基于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6 023份数据,实证检验非农就业经历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非农就业经历对农民主观幸福感产生正向影响;作用机制检验表明,认知水平和可行能力在非农就业经历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年龄等控制变量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各异;不同非农就业经历的状态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存在差异。为此,增进农民的主观幸福感,应继续完善非农就业政策,发展县域经济,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提供便利,并尊重不同就业经历农民的差异性诉求;农民个体也应重视既往经历所带来的效应,努力提升自身认知和能力水平。
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 非农就业经历 农民 影响机制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雷显凯 罗明忠 丁柏超
基于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6 023份数据,实证检验非农就业经历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非农就业经历对农民主观幸福感产生正向影响;作用机制检验表明,认知水平和可行能力在非农就业经历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年龄等控制变量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各异;不同非农就业经历的状态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存在差异。为此,增进农民的主观幸福感,应继续完善非农就业政策,发展县域经济,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提供便利,并尊重不同就业经历农民的差异性诉求;农民个体也应重视既往经历所带来的效应,努力提升自身认知和能力水平。
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 非农就业经历 农民 影响机制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胡洪曙 鲁元平
本文利用中国一般社会调查(CGSS)数据分析地方政府公共支出对我国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论发现:(1)增加公共支出有利于促进农民的主观幸福感。公共支出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增加农民的消费来实现,在控制了消费之后,公共支出的作用显著下降;(2)对公共支出进行分解发现,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支出等社会性支出是促进农民主观幸福感的主要支出,其他支出对农民幸福感并没有显著影响;(3)公共支出对不同收入等级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有显著差异。它对低收入农民幸福感的影响最大,穷人的消费水平较低,他们更加依赖于政府的公共支出,这进一步证实了公共支出确实是通过促进消费来影响农民幸福感的。鉴于此,...
关键词:
公共支出 主观幸福感 实证研究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薛畅
本文基于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分析了农地确权政策对农民幸福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农地确权不仅直接性地显著提高了农民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而且农地确权也通过增加农民收入的方式提高了农民的主观幸福感,目前尚未形成农地确权通过增加抵押贷款机会而增加农民幸福感的中间机制。政府未来应通过宣传增强农民对支农惠农政策的信任感,提高农民职业选择的自主性,提升农民的福利水平。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彭开丽 杨宸
基于CGSS2017的调查数据,通过构建"社会经济地位-文化消费行为-农民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框架,结合OLS线性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从文化消费行为的中介视角实证检验社会经济地位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客观收入水平与主观阶层定位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促进农民主观幸福感的提升;个人文化消费在社会经济地位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而公共文化消费在社会经济地位影响主观幸福感的路径中不存在中介效应;客观收入水平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促进作用在西部地区更强,而其中介路径在东部地区更为明显。鉴于此,政府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重点关注我国农村社会转型,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政策倾斜加强东西部协作以及定点帮扶,从而进一步提升农民主观幸福感。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彭开丽 杨宸
基于CGSS2017的调查数据,通过构建"社会经济地位-文化消费行为-农民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框架,结合OLS线性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从文化消费行为的中介视角实证检验社会经济地位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客观收入水平与主观阶层定位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促进农民主观幸福感的提升;个人文化消费在社会经济地位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而公共文化消费在社会经济地位影响主观幸福感的路径中不存在中介效应;客观收入水平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促进作用在西部地区更强,而其中介路径在东部地区更为明显。鉴于此,政府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重点关注我国农村社会转型,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政策倾斜加强东西部协作以及定点帮扶,从而进一步提升农民主观幸福感。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孙计领 王国成 凌亢
幸福经济学的核心难题之一就是总体指标的统计平均特性与异质性个体感知之间的内在关联。本文基于Fehr&Schmidt(1999)的效用函数模型,从微观层面和异质性个体感知视角探讨了收入不平等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通过构建个体不平等指数并运用CGSS2010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个体不平等指数能有效捕捉人们的公平偏好,优势不平等和劣势不平等对幸福感均存在显著负向影响,从而揭示收入不平等影响居民幸福感的内在机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不平等厌恶并不全是自发的本能,还受到收入公平感、社会经济地位和阶层流动的显著影响,收入不平等对收入公平感低的群体影响较大,阶层向上流动的认同能显著缓解不平等厌恶。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为我国人民谋幸福,不仅要从整体上降低收入差距,更重要的是应降低不公平的差距,促进社会流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米娜 杜俊荣
笔者基于CGSS2005调查数据,采用多层次线性回归模型,探讨了住房不平等对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存在区域差异;城市居民住房的绝对不平等影响了其幸福感,住房数量显著提高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而住房面积对幸福感呈现倒U型的影响;居民住房的相对不平等对幸福感具有显著负向效应;区域住房不平等(住房基尼系数)与幸福感呈现出倒U型关系,临界点在0.325左右,当低于临界点时,区域不平等的扩大会提高居民的幸福感,但超过了临界点则导致居民幸福感的下降。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阮若卉 陈江华
不断提高农民主观幸福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基于幸福经济学理论,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农机社会化服务采纳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理与代际异质性。结果表明,64%的农户选择采纳农机社会化服务,51%的农民自身感到比较幸福或非常幸福,农民主观幸福感有较大提升空间。农机社会化服务采纳有助于提升农民主观幸福感,通过内生转换模型、更换核心变量检验后,结果依然稳健。从作用机制来看,农机社会化服务通过促进非农就业提升农民主观幸福感;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存在代际异质性,其显著提升老一代的农民主观幸福感,但对新一代的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显著。据此,本文提出了大力支持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向专业化与规范化方向发展,引导农机社会化服务供需对接,持续促进农民主观幸福感提升。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徐静 徐绍荣 刘艳红
本文通过对烟台市莱山区失地农民的深入调查,发现失地农民的主观幸福感较之以前降低,且差异大。工作满意、家庭收入及补偿满意等因素成为影响失地农民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莱山区 失地农民 主观幸福感 影响因素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鹏
文章利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考察了收入差距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收入差距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呈倒U形,临界点在基尼系数为0.4,当基尼系数小于0.4时,居民的幸福感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增强;但超过0.4时,扩大的收入差距将导致居民幸福感的下降。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居住在城市、非农业户籍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居民,其幸福感更低。居民自认为收入所得不合理也会显著降低其幸福感。
关键词:
中国居民 收入差距 主观幸福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