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913)
- 2023(18088)
- 2022(14831)
- 2021(13655)
- 2020(11609)
- 2019(26620)
- 2018(26772)
- 2017(50963)
- 2016(27960)
- 2015(31460)
- 2014(31557)
- 2013(30696)
- 2012(27878)
- 2011(25003)
- 2010(25026)
- 2009(23441)
- 2008(23361)
- 2007(20776)
- 2006(18127)
- 2005(16518)
- 学科
- 济(115634)
- 经济(115485)
- 管理(84294)
- 业(80068)
- 企(66491)
- 企业(66491)
- 方法(54623)
- 数学(48501)
- 数学方法(47944)
- 财(34584)
- 农(32104)
- 中国(30949)
- 制(27521)
- 业经(26453)
- 学(21633)
- 务(21206)
- 财务(21139)
- 财务管理(21085)
- 农业(20765)
- 地方(20469)
- 贸(20342)
- 贸易(20333)
- 企业财务(20090)
- 易(19735)
- 银(19637)
- 银行(19598)
- 体(19193)
- 融(19186)
- 金融(19180)
- 行(18634)
- 机构
- 大学(396593)
- 学院(394936)
- 济(165512)
- 经济(162210)
- 管理(153364)
- 理学(131758)
- 研究(131282)
- 理学院(130408)
- 管理学(128147)
- 管理学院(127429)
- 中国(101974)
- 京(82638)
- 财(81744)
- 科学(78195)
- 农(66937)
- 所(65728)
- 财经(64002)
- 中心(61869)
- 江(60357)
- 研究所(59079)
- 业大(58408)
- 经(58218)
- 农业(52461)
- 经济学(51960)
- 北京(51679)
- 范(49244)
- 师范(48716)
- 财经大学(47698)
- 院(47164)
- 州(47112)
- 基金
- 项目(263830)
- 科学(208760)
- 基金(194027)
- 研究(191425)
- 家(169594)
- 国家(168262)
- 科学基金(144925)
- 社会(123351)
- 社会科(117126)
- 社会科学(117091)
- 省(102127)
- 基金项目(102061)
- 自然(93607)
- 自然科(91487)
- 自然科学(91463)
- 自然科学基金(89867)
- 教育(89096)
- 划(86482)
- 资助(79348)
- 编号(76921)
- 成果(62654)
- 重点(59665)
- 部(59323)
- 发(55793)
- 创(55034)
- 课题(52895)
- 国家社会(52185)
- 创新(51670)
- 教育部(51375)
- 制(51219)
- 期刊
- 济(179515)
- 经济(179515)
- 研究(117198)
- 中国(79404)
- 财(65891)
- 学报(61711)
- 农(60288)
- 管理(57070)
- 科学(56137)
- 大学(47262)
- 学学(44510)
- 教育(40409)
- 融(39979)
- 金融(39979)
- 农业(39944)
- 技术(35285)
- 财经(32643)
- 经济研究(29094)
- 业经(28799)
- 经(28002)
- 问题(24085)
- 业(22124)
- 统计(20044)
- 技术经济(19338)
- 贸(19271)
- 理论(19180)
- 版(18914)
- 策(18207)
- 商业(17393)
- 图书(17192)
共检索到5915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海峰 李光泗 王金秋
党的十九大要求,加快推动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能否有效激发市场机制作用、提升粮食生产效率,对稳定国内粮食供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利用2011-2020年玉米主产区247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DID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基于市场扭曲和市场风险双重视角分析收储制度改革对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探讨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收储制度改革对东北三省一区玉米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正向影响,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幅度呈现波动变化;(2)收储制度改革的影响存在较大区域差异性,改革对于内蒙古和黑龙江两地呈现较为明显正向影响,尤其是对该地区第一、第四和第五积温带区域影响最为显著,而对吉林和辽宁两省影响并不明显;(3)收储制度改革通过缓解市场扭曲和加剧市场风险两条路径影响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其中市场扭曲的缓解有助于提升玉米全要素生产率,而市场风险的加剧则减缓了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政府应该关注收储制度改革后玉米生产效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功能,同时配套抗风险、防波动稳定机制,以确保玉米生产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海峰 李光泗 王金秋
党的十九大要求,加快推动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能否有效激发市场机制作用、提升粮食生产效率,对稳定国内粮食供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利用2011-2020年玉米主产区247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DID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基于市场扭曲和市场风险双重视角分析收储制度改革对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探讨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收储制度改革对东北三省一区玉米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正向影响,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幅度呈现波动变化;(2)收储制度改革的影响存在较大区域差异性,改革对于内蒙古和黑龙江两地呈现较为明显正向影响,尤其是对该地区第一、第四和第五积温带区域影响最为显著,而对吉林和辽宁两省影响并不明显;(3)收储制度改革通过缓解市场扭曲和加剧市场风险两条路径影响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其中市场扭曲的缓解有助于提升玉米全要素生产率,而市场风险的加剧则减缓了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政府应该关注收储制度改革后玉米生产效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功能,同时配套抗风险、防波动稳定机制,以确保玉米生产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允 李光泗 韩冬
玉米“市场化收购+补贴”政策是我国粮食市场化的关键一环,其增产扩种效应对粮食收储政策改革调整具有参考价值。以玉米主产区地级市数据为研究样本,基于双重差分模型检验“市场化收购+补贴”政策增产机制。分析发现:市场化改革未能完全实现玉米“稳生产”的政策目标,尽管改革前期“托住”了玉米面积,但单位要素投入和农户种粮积极性明显下降,市场价格和收益不确定性降低了政策施行效果;政策实施有明显的动态性和滞后性,实施第三年玉米种植面积才稳步提升,扩种效应和种植结构调整效应逐步显现;政策实施具有区域差异性,黑龙江扩种积极性最低,辽宁种植面积提升明显,补贴水平、机械化水平、种植收益以及收购价格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对此,应坚持粮食市场化改革大方向,提高优势产区玉米稳产增产和市场竞争能力,完善政策调整配套举措,考虑其他粮食作物政策调整与玉米政策的适配性和互补性,分区域制定政策目标,提升政策适用性和精准度。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慧 薛凤蕊 周向阳 刘福江 赵一夫
为了解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农户种植结构调整意愿的影响,基于吉林省359个农户数据,运用二元Logit离散选择模型,研究了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东北主产区优势产区农户和非优势产区农户收入及种植结构调整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1)优势产区玉米产量、品质、玉米生产者补贴标准都明显高于非优势产区,优势产区农户种植玉米仍可获得合理收益,非优势产区农户种植玉米则普遍亏损;2)优势产区农户种植结构调整意愿不高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玉米出售价格(正相关)、土地流转难易程度(负相关)、对玉米生产者补贴标准的满意程度(正相关)。非优势产区农户种植结构调整意愿较高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农业劳动力数量(正相关)、耕地面积(负相关)、贷款状况(正相关)、玉米出售价格(负相关)、是否了解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具体内容(正相关)。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甜甜 孟婷 穆月英
针对2015年以来我国玉米行业出现的供大于求的市场结构问题,采用综合比较优势法和灰色系统评估法对我国20个玉米主产区2008—2017年的生产比较优势进行测度,并运用逻辑回归模型和有序逻辑回归模型对影响比较优势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具有稳定的玉米生产综合比较优势,在生产成本和产业利润2方面的优势尤为突出;2)显著影响省域比较优势的正向因素为农用柴油使用量、耕地灌溉面积和农村教育经费等,负向因素为农用化肥施用量、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和第一产业GDP占比等。政府需根据生产比较优势调整布局,科学优化生产要素投入,提高生产和精深加工的匹配,促进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发展。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缪书超 钱龙 宋亮
玉米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效果对其他粮食政策的完善和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基于2008年10月至2017年12月省级面板月度数据,本文利用双重差分方法估计玉米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对玉米价格波动的影响,在剥离了其他因素对价格波动的影响之后,发现玉米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可以降低东北三省一区玉米价格波动率0.76个百分点,机理分析表明玉米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平衡了东北三省一区的玉米供给与需求,稳定了东北玉米价格波动,而非改革区因未实施相应政策则导致了两个区域价格波动的差异;玉米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实施初期可以降低东北三省一区价格波动率1.32个百分点,但这种影响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朗 凌玉
中国四大玉米主产区普遍受到了旱灾和涝灾的影响,其中旱灾影响的面积更广。基于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和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的统计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农户的灾害适应性行为对玉米主产区生产的影响发现:对于单产而言,旱灾的被动应对行为和提前预防行为对各地区均有显著正向影响;涝灾的提前预防行为对各地区均有显著正向影响,而被动应对行为却只对黄淮海和西南两个地区有显著正向影响。对生产效率而言,旱灾的被动应对行为对北方和西南两个地区有显著负向影响,提前预防行为以显著正向影响为主;涝灾的被动适应行为对黄淮海和西南两个地区分别有正、负向显著影响,而提前预防行为以显著正向影响为主。提前预防行为总体上要优于被...
关键词:
灾害 玉米种植 适应性行为 生产效率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吕东辉 杨印生 周宁 吕新业
利用期货市场指导生产和销售已成为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常态。在我国,由于小农户与大市场矛盾的存在,农民进入或者借助期货市场时还存在着组织、技术、管理上的诸多障碍,对此本文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玉米主产区 期货市场 农民增收 制约因素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郭庆海
2008年以来,国家对玉米主产区实施了玉米临时收储价格政策,该政策在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同时,也造成了玉米加工业和畜牧业的高成本,影响了下游产业的发展。玉米主产区在多年的发展中,面临着耕地与水资源透支使用的问题,制约了可持续发展。玉米主产区长期调出粮食,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同时也造成了利益流失。改变玉米主产区的困境,应当适时进行玉米目标价格制度改革,出台支持主产区保护耕地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尽早建立以粮食调出量为依据的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郭天宝 董毓玲 周亚成
为保障粮食安全、维护农民的利益,国家于2008年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实施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政策实施以来,玉米收储价格持续走高,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扩大,农民"卖粮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但由于政策运行中出现玉米库存积压严重、销售不畅、政府负担加重等严峻问题,国家发改委联合中央农办、财政部等于2016年3月28日召开媒体通气会,正式宣布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将其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历时八年的玉米临储政策退出历史舞台,可以说是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大突破。本文在整体分析玉米临储制度背后逻辑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玉米临储制度取消对于农民的影响,并且对于后续完善玉米临储制度取消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郭天宝 董毓玲 周亚成
为保障粮食安全、维护农民的利益,国家于2008年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实施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政策实施以来,玉米收储价格持续走高,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扩大,农民"卖粮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但由于政策运行中出现玉米库存积压严重、销售不畅、政府负担加重等严峻问题,国家发改委联合中央农办、财政部等于2016年3月28日召开媒体通气会,正式宣布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将其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历时八年的玉米临储政策退出历史舞台,可以说是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大突破。本文在整体分析玉米临储制度背后逻辑的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颖 刘大鹏
粮食收储制度的完善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应有之义。通过梳理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的演变历程发现,供需关系变化始终贯穿粮食收储制度演变,依靠市场力量和市场手段是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与思路。以2016年开始的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为例,下一步玉米收储制度应在“价补分离”的框架下,一是调整政策导向,促进玉米生产恢复发展;二是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完善玉米生产支持政策体系;三是合理设定储备规模,确保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四是建立玉米深加工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以期巩固或扩大改革成效、实现新形势下的玉米稳产保供。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樊琦 祁迪 李霜
自玉米临储制度实施以来,在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促进粮食增产和维护国内市场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政策运行正面临玉米库存销售不畅、陈化和政府财政风险加剧,政策失衡致使全行业发展陷入低迷,国内连续丰产情况下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数量大增等严峻形势,究其原因在于现行政策调控目标的多重性和功能存在严重错位,调整和完善玉米收储制度已逐渐成为社会共识。随着政府首次下调玉米收储价格这意味着政策调整已正式开启,本文主要在厘清政策背后逻辑与当前困局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玉米收储价格调整的市场风险,并提出了下一步制度改革的思路和方向。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阮荣平 刘爽 郑风田
2016年中国开始了新一轮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其间经历了临时收储政策取消以及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建立两个阶段。利用2010~2017年全国31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基于DID设计,本文分析了此次收储制度改革对玉米生产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收储制度改革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时间异质性。在收储制度改革的第一年,改革对玉米总产量、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总投入均有很强的负向影响;在收储制度改革的第二年,虽然改革对玉米单位面积总投入依然具有较强的负向影响,但是对玉米总产量以及播种面积则呈现出正向影响。其原因在于,对玉米生产者来说,改革第一年没有配套支持制度,玉米种植收益下降;而在改革第二年,以生产者补贴为主的配套支持制度建立,玉米种植收益上升。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旷爱萍 胡超 韩丹丹
运用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法测度并分解碳排放约束下2001—2017年中国玉米主产区20个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碳排放约束下中国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依靠技术效率改善拉动,前沿技术进步提升作用不明显,年均增长0.36%;从时序演变看,不同阶段特征明显,从地区分布看,西南山地玉米区域生产率增长最快,东北春播玉米区域增长最慢;中国玉米主产区缺乏"低碳技术创新者"。加大玉米科研投入力度、提高玉米投入要素利用效率和推动区域间玉米种植业均衡发展是提升中国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大豆补贴政策改革实现大豆扩种了吗?——基于大豆主产区124个地级市的实证
粮食主产区农机合作社生产效率与适度规模经营研究——以黑龙江省玉米生产为例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进展及深化改革的措施
玉米价格与生产者收益关系的研究——基于我国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背景下的思考
收储制度改革背景下农户玉米种植调整行为研究——基于优势产区与非优势产区423个农户调查数据对比
玉米供求的阶段性转变与收储制度改革
玉米收储政策改革及其效应分析
玉米临时收储改革前后市场格局演变
不同经营规模农户地力提升关键技术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辽宁省不同玉米主产区的调查
收储制度改革能否促进玉米生产率增长?——来自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