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254)
2023(14394)
2022(12501)
2021(11541)
2020(9645)
2019(21625)
2018(21716)
2017(41410)
2016(22089)
2015(24857)
2014(24405)
2013(24222)
2012(22388)
2011(20351)
2010(20463)
2009(18839)
2008(18124)
2007(16324)
2006(14463)
2005(12506)
作者
(63239)
(52519)
(52352)
(49798)
(33645)
(25171)
(23713)
(20544)
(19942)
(18776)
(17849)
(17828)
(16810)
(16688)
(16111)
(15917)
(15654)
(15168)
(15053)
(14978)
(13086)
(12867)
(12508)
(12118)
(11854)
(11611)
(11597)
(11495)
(10555)
(10300)
学科
(106820)
经济(106644)
管理(68741)
(64796)
(56073)
企业(56073)
方法(42553)
数学(35212)
数学方法(34872)
中国(25821)
地方(23949)
(23936)
业经(23648)
技术(22424)
(21445)
(20831)
理论(17871)
(16927)
农业(16274)
(16002)
地方经济(14841)
环境(14819)
(14801)
贸易(14789)
(14247)
技术管理(14050)
(13285)
(13245)
银行(13245)
金融(13243)
机构
大学(319252)
学院(317568)
(134579)
经济(131780)
管理(128945)
理学(111677)
理学院(110464)
管理学(108755)
管理学院(108164)
研究(107260)
中国(77749)
(67550)
科学(64533)
(58190)
(52854)
研究所(47964)
中心(47590)
财经(46837)
(46176)
(45197)
业大(44673)
北京(42917)
(42494)
(42036)
师范(41710)
经济学(40650)
(38698)
(37377)
经济学院(36266)
农业(34865)
基金
项目(215602)
科学(170740)
研究(161164)
基金(156117)
(134535)
国家(133390)
科学基金(115759)
社会(104020)
社会科(97927)
社会科学(97894)
(84726)
基金项目(83177)
教育(73374)
自然(73120)
自然科(71426)
自然科学(71414)
自然科学基金(70174)
(70134)
编号(65266)
资助(62945)
成果(52742)
(48532)
重点(47806)
(47295)
(46598)
课题(44965)
创新(44568)
国家社会(42363)
教育部(41131)
项目编号(40618)
期刊
(152991)
经济(152991)
研究(97868)
中国(62185)
管理(50285)
学报(46306)
科学(44643)
(43200)
(41130)
教育(37729)
大学(35762)
学学(33531)
技术(30768)
农业(28874)
经济研究(24981)
(24971)
金融(24971)
财经(23550)
业经(23403)
(20252)
问题(18982)
技术经济(18520)
科技(17674)
图书(17025)
理论(15465)
(14843)
现代(14797)
商业(14112)
(13912)
论坛(13912)
共检索到4715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许志晋  
从"人与自然"或"自然—科技—经济—社会—人类"这一共生的大系统中来研究技术创新,就不能把技术创新仅仅视为一种经济过程,而必须把它看作是一种技术与经济、社会、人类、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协调和相互整合的共生过程,这就是所谓的适用技术共生创新。它与以往传统的技术创新以及早期的适用技术创新,都有了质的不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适用技术共生创新真正表征和体现了技术创新与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关系,代表了技术创新的根本方向和基本过程,越来越成为我们构建循环经济与和谐社会的正确的技术抉择和重要的技术基础。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苏振锋  王礼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基于西部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西部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技术理念应是发展适用技术。大力发展适用技术,是西部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突破口和必然选择。"恭城模式"、"象州实践"和"和林格尔现象"等都是西部地区通过适用技术,构建和谐社会成功的典范;而"民勤县荒漠化"现象则主要是由于没有采用适用技术导致的。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许志晋  
随着科技、经济、社会的日新月异的发展,“适用技术”也不断地改变着自身的质的规定性。作为与人类和自然“共生”的技术创新,“适用技术共生创新”代表了当代技术创新的根本方向。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许志晋  
适用技术共生创新能力是指企业通过引入或开发适用技术来获得最佳的综合效益并实现“共生”创新的能力。它是由不同层次或方面的能力要素相互关联组合而成的能力共生系统,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或灵魂。科学、系统地分析其构成要素和结构关系,这对于有效培育企业创新能力、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许志晋  
适用技术共生创新作为一种具有极其复杂性和创造性的技术创新活动,同一切创新活动一样,具有风险性。对适用技术共生创新风险的含义、类型及其控制机制和方式等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许志晋  
本文试图提出一种所谓“适用技术循环共生创新”的概念,并把它理解和界定为能够支撑和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与自然环境协同共生的技术创新。从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不同方面系统地对它加以认识和把握,对于振兴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徐红  
合作经济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效的组织载体,在和谐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分析和谐社会的内涵以及发展合作经济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并论述目前传统合作经济制度的缺陷,提出合作经济制度创新的具体措施。
[期刊] 中央文献出版社  [作者] 许志晋  
适用技术共生创新能力是指企业通过引入或开发适用技术来获得最佳的综合效益并实现"共生"创新的能力。它是由不同层次或方面的能力要素相互关联组合而成的能力共生系统,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或灵魂。科学、系统地分析其构成要素和结构关系,这对于有效培育企业创新能力、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徐燕兰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可以看作是对过去单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到人与经济、与社会、与环境全面和谐的一个深刻概括。在西部开发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现象。要实现西部的和谐发展,在西部开发中就要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行为习惯,实行思路创新:彻底改变在西部建立能源原材料基地的思路、采取“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原则、消除二元经济结构、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滕藤  
1马克思主义与和谐社会最近60年,技术创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人类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越来越强。同时,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冲击越来越大,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人们也因此逐渐认识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进一步指明了生态经济学研究的方向。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肖元真  李茂荣  吴岳萍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袁方  
循环经济是一种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人与自然的和谐又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发展循环经济与构建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文章从循环经济、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出发,在阐述发展循环经济与构建和谐社会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当前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并指出转变观念、强化政策法规导向、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突破技术瓶颈和培养全民意识是和谐社会语境下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选择。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张伟  杨建伟  
本文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是经济层面上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从长远来看,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选择。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途径。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表现,也是实现“五个统筹”的必然途径。文章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需要发展循环经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实现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都要求我们彻底摒弃“末端治理”的传统工业化模式,建立循环经济范式,积极进行循环经济的实践,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朝全  
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正在步入生态文明的发展轨道。生态文明是人类觉醒与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构成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向量;"天人合一"则为和谐社会奠定了思想基础;循环经济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现实路径。于是,生态文明、循环经济、和谐社会之间构成了严密的内在逻辑联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白志礼  
文章从经济社会生态系统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两大基本关系出发,提出了生态和谐社会概念;并认为生态和谐社会是一种高级的社会形态,是生态和谐与社会和谐二者的结合与统一。论文对生态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五生":即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政治、生态社会和生态环境;并提出了评价生态和谐社会和谐度的五类12项指标;最后,对当前构建生态和谐社会的四项任务,即社会结构城镇化、经济结构工业化、农村生活城市化和生活环境生态化进行了讨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