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42)
2023(11015)
2022(8812)
2021(8454)
2020(6911)
2019(15702)
2018(15694)
2017(30046)
2016(16206)
2015(18501)
2014(18445)
2013(17848)
2012(16285)
2011(14984)
2010(15174)
2009(14146)
2008(14003)
2007(12480)
2006(11443)
2005(10604)
作者
(44324)
(36691)
(36653)
(35247)
(23739)
(17362)
(16609)
(14318)
(14221)
(13234)
(12604)
(12191)
(12000)
(11798)
(11776)
(11471)
(11093)
(10707)
(10579)
(10450)
(9650)
(8970)
(8829)
(8435)
(8425)
(8217)
(8209)
(8209)
(7429)
(7415)
学科
(66782)
经济(66705)
管理(45043)
(44086)
(34926)
企业(34926)
中国(24095)
方法(23930)
(21190)
数学(20323)
数学方法(20089)
业经(16014)
(15528)
贸易(15517)
(15472)
(15270)
(15219)
(14775)
(13440)
农业(13412)
地方(11903)
(11615)
理论(11608)
银行(11602)
(11246)
技术(11162)
(10605)
(10525)
(10400)
金融(10399)
机构
大学(230639)
学院(230328)
(103192)
经济(101265)
管理(86741)
研究(83714)
理学(73097)
理学院(72320)
管理学(71325)
管理学院(70881)
中国(65197)
(49502)
(47145)
科学(46650)
(41351)
研究所(37307)
中心(37088)
财经(36709)
(34716)
(33590)
经济学(33107)
(33073)
(32174)
北京(32002)
师范(31935)
(29656)
经济学院(29579)
业大(27988)
(27342)
财经大学(27057)
基金
项目(145204)
科学(115749)
研究(112814)
基金(105927)
(91293)
国家(90549)
科学基金(77464)
社会(73130)
社会科(69338)
社会科学(69323)
基金项目(54061)
(53713)
教育(52349)
编号(46755)
自然(46277)
(46043)
自然科(45262)
自然科学(45251)
自然科学基金(44498)
资助(43647)
成果(40478)
(33737)
重点(32864)
课题(32660)
(32502)
国家社会(31198)
(30596)
教育部(29505)
中国(29172)
(28831)
期刊
(118264)
经济(118264)
研究(76090)
中国(50188)
(34824)
管理(34475)
教育(32166)
(31957)
科学(30803)
学报(30545)
(24519)
金融(24519)
大学(24040)
农业(22162)
学学(21903)
技术(20845)
经济研究(20379)
财经(19057)
业经(18341)
(16629)
问题(15482)
(14991)
图书(13851)
国际(13590)
世界(13524)
(12741)
(11361)
论坛(11361)
技术经济(11162)
现代(10844)
共检索到3616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荟  
超大的老年人口数量、超快提高的老年人口比例与史无前例的老龄社会之风险,是我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的新人口国情。应对超老龄社会的大变革并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正在成为构建中国老年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战略使命与学科自觉。反思西方老年学知识建制始终与老年医学相伴发展,聚焦于年龄/衰老/老年人的学理内涵,在学科实践上从未掀起过老龄化社会变革或老年社会福祉大转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老年学在接受、跟随与学习西方老年学的同时,以政策叙事推动自主知识的体系建构。在以新生命政治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目标下,中国老年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社会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的、多层次与跨学科的政策叙事框架,为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贡献应对老龄化国家战略的知识生产与中国创新。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鲁明川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创造性运用的重要体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深远的文明意义,它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的百年文明实践中逐渐生成,具有文明的历史性和实践性特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了文明的目标定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完成了文明的制度奠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彰显出文明的中国特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展现文明发展的世界意义。中国共产党创造的文明新形态与既有的西方文明形态存在本质差异,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文明形态。“五位一体”文明既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表达,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表现和文明路向。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学林   罗晨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顺应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其文明指向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有着本质区别,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对以资本为中心、全面协调发展对极端片面、和平发展对掠夺霸权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深厚的文明蕴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完成了对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明的历史性继承与时代性发展,实现了现代文明的积淀与跃迁,用实际行动和实践成果为发展中国家和后发国家提供了现代化路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个体与整体的辩证统一,将自身命运与世界命运相融合,主张各文明间的平等交流与对话,推动了世界不同文明间的共生发展,破除了西方宣扬的“文明冲突论”,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清扫了思想迷雾,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贡献了中国方案,创造了人类文明发展新路径,推动着人类文明新形态向前发展,促进人类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学林   罗晨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顺应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其文明指向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有着本质区别,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对以资本为中心、全面协调发展对极端片面、和平发展对掠夺霸权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深厚的文明蕴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完成了对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明的历史性继承与时代性发展,实现了现代文明的积淀与跃迁,用实际行动和实践成果为发展中国家和后发国家提供了现代化路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个体与整体的辩证统一,将自身命运与世界命运相融合,主张各文明间的平等交流与对话,推动了世界不同文明间的共生发展,破除了西方宣扬的“文明冲突论”,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清扫了思想迷雾,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贡献了中国方案,创造了人类文明发展新路径,推动着人类文明新形态向前发展,促进人类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晓晖  
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回答世界上最难的一道题,这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面对世界之问、历史之问、时代之问,致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人,立足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以自己的方式实现现代化,打破了西方现代化道路是现代化终极道路和唯一选项的历史迷思。美西方将中国视为“最严峻的长期挑战”,“中国威胁论”将以不同形式、不同版本出现,与美西方的制度之争、理念之争、意识形态之争将伴随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过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已经升至国家核心诉求,前置于国家整体统筹规划的顶层设计,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过程中的前锋和护佑,中国国际传播进入战略传播的升维时刻。我们不仅要做好中国的事情,还要讲好中国的故事,要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当代的、世界的意义和价值挖掘和阐释。前所未有的事业,呼唤前所未有的国家叙事,需要对这项事业进行深刻的省察、理解、定义和讲述,需要延伸历史的纵深、拓展世界的维度,赋予中国实践以全新的价值。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袁康  
知识经济的出现既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是现代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发展知识经济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但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只能是中国式的现代化。从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发展知识经济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一是要科学理解知识经济,避免理论上的误解;二是要加快改革,创造出适合知识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三是要从国情出发,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范晓光  
<正>主持人语:社会学是一门由现代化催生并伴随现代性不断发展和演化的年轻学科。自从1979年的恢复和重建以来,中国社会学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坚持理论自觉和方法自觉皆为中国社会学的学术传统。在新的历史时刻,要科学系统地回应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从方法论层面展开对社会学和社会学研究的讨论恰逢其时。为此,本专题特刊发三篇论文,作者分别从社会学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张力出发追问中国社会学的特色与自觉意识、从社会视角指明社会学必须进入主体领域(政府、企业、金融、法律)以重塑学科的价值关怀和理论视野、以第四次技术革命为背景探讨社会学何以深化新劳动研究的新思路,构成了鲜明的理论观点和学理预判,以期对中国特色社会学的新发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仕菊   叶晓宣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旨归,进行新时代生态话语叙事至关重要。从话语叙事基础来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话语叙事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原初语境,以中华传统生态智慧为本土底蕴,以中国共产党百年生态实践为直接来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其独特的话语叙事特质,对其进行全面的话语叙事分析,可以总结出其叙事立场的人民性、叙事内容的超越性和叙事主题的针对性特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应在“源”与“流”的延承中丰富话语叙事内涵,在“中”与“外”的交流中塑造话语叙事主题,在“守”与“变”的结合中创新话语叙事方式,以提升我国话语叙事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仕菊   叶晓宣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旨归,进行新时代生态话语叙事至关重要。从话语叙事基础来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话语叙事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原初语境,以中华传统生态智慧为本土底蕴,以中国共产党百年生态实践为直接来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其独特的话语叙事特质,对其进行全面的话语叙事分析,可以总结出其叙事立场的人民性、叙事内容的超越性和叙事主题的针对性特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应在“源”与“流”的延承中丰富话语叙事内涵,在“中”与“外”的交流中塑造话语叙事主题,在“守”与“变”的结合中创新话语叙事方式,以提升我国话语叙事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道武  
传统经济学从企业微观层面和国家宏观层面考察经济增长问题,构建了解释经济社会现象的微观基础和宏观框架。微观经济学以研究资源配置为目标,假定资源利用不成问题。但缺陷是:将资源稀缺视为资源配置中的唯一假设和前提条件,将产业经济视为市场领域中唯一的经济形态,将企业行为视作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唯一方式。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沈坤荣   史梦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经历了服务于工业化建设、新型工业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构建新发展格局四个发展阶段,不断提升自身对交通运输需求的适配性,为建设交通强国提供了坚实基础。新时代新征程下交通强国的主要特征包括提升交通运输质量、织密交通网络以及发展可持续交通。建设交通强国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立足于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立足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立足于筑牢现代化物质基础,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立足于维护和平与发展。为了充分发挥交通强国建设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作用,需要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优化交通运输空间布局,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完善跨境交通系统。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郑石桥  胡欣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章以经典审计理论为基础,在讨论审计现代化的基础上,分析审计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审计现代化是审计理论、审计制度、审计效率、审计效果、审计目标、审计业务、审计方法和审计人员这些方面不低于世界先进水平。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在十二个方面做出了战略性规划,这些方面都涉及中央重大政策措施部署、国家利益、公共资金、公共权力,审计可以对这些方面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推动整改,促使这些领域的责任主体更好地履行其承担的经济责任,从而促进这些领域的中国式现代化。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白钦先  陈阳  张坤  
自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政策性银行以来,中国政策性金融改革发展即将迎来三十周年。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的要求,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公共政策性金融是体现国家意志的特殊金融力量,是落实国家战略的施政平台,是实现区域发展、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也是治理和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手段。公共政策性金融具有公共性、金融性、国家信用性、特定选择性等特征。公共性特征决定了政策性金融以金融资源配置的社会合理性为最高宗旨,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优势的具体体现。通过金融(货币)手段实现国家治理和公共性目标,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泉府”,“泉”通“钱”,“泉府”是我国最早具有财税及国家金融职能的机构形态,也是最早农业政策性金融的雏形。宋代王安石“青苗法”中出现了最早的农产品预购信用,清代所采用的“以工代赈”也是国家通过经济手段赈灾治灾的一种特定方法。中国古人利用经济金融手段在公共性内涵基础上,进行国家管理、社会治理和经济调节,可以被视为政策性金融,时至今日仍具有借鉴意义。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时期,公共政策性金融将迎来发展的新阶段,更好地将自身所能与国之所需、民之所盼紧密结合,进一步提升其特有的国家金融战略功能。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白钦先  陈阳  王楚雯  秦伟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已进入第二个百年征程的最后二三十年,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冲锋决胜的历史性关键节点。从全球范围近百年历史周期视角,结合中国自身特色的区域发展、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真切需求来看,政策性金融已经处在发展的新阶段和黄金期。笔者通过政策性金融理论创新,以及对广东、贵州发展等区域的实践考察与研究,一方面呈现出区域社会和实体经济对于公共政策性金融日益突出的需求,另一方面展望了公共政策性金融自身将得到巨大的结构化发展和金融功能的扩展与提升。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邱诗越  
中国现代市镇小说作品中有大量属于左翼文学范畴的作品。中国现代市镇小说的左翼叙事是时局与使命的遇合下的书写,是在政治和时代潮流的共同影响下的必然性选择,是文学的时代性与作家使命感的重要表现。中国现代市镇小说的左翼叙事呈现出了鲜明的特色与丰富的内涵,获得了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与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