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08)
- 2023(5590)
- 2022(4461)
- 2021(3842)
- 2020(3039)
- 2019(6448)
- 2018(6670)
- 2017(11548)
- 2016(6515)
- 2015(7328)
- 2014(7833)
- 2013(7422)
- 2012(6927)
- 2011(6318)
- 2010(6193)
- 2009(5184)
- 2008(4854)
- 2007(4614)
- 2006(4031)
- 2005(3591)
- 学科
- 管理(25264)
- 济(23854)
- 经济(23826)
- 业(20003)
- 企(16798)
- 企业(16798)
- 技术(11709)
- 环境(10148)
- 学(8609)
- 方法(8108)
- 中国(7376)
- 农(7147)
- 数学(6738)
- 数学方法(6643)
- 技术管理(6199)
- 制(6081)
- 划(5878)
- 体(5688)
- 财(5587)
- 理论(5287)
- 业经(5225)
- 和(4972)
- 农业(4749)
- 地方(4451)
- 银(4357)
- 银行(4335)
- 融(4310)
- 金融(4303)
- 资源(4284)
- 行(4232)
- 机构
- 学院(94786)
- 大学(93476)
- 济(35974)
- 研究(35837)
- 经济(35063)
- 管理(34574)
- 理学(29071)
- 理学院(28757)
- 管理学(28180)
- 管理学院(28009)
- 中国(25632)
- 科学(23226)
- 京(20845)
- 农(20059)
- 所(18846)
- 研究所(17297)
- 业大(16921)
- 中心(16227)
- 农业(15892)
- 江(15701)
- 财(15462)
- 技术(15016)
- 院(13399)
- 北京(13047)
- 范(12558)
- 师范(12339)
- 省(11970)
- 州(11901)
- 财经(11865)
- 经(10750)
- 基金
- 项目(66130)
- 科学(51474)
- 研究(48475)
- 基金(45961)
- 家(41720)
- 国家(41431)
- 科学基金(34393)
- 社会(29017)
- 省(27773)
- 社会科(27501)
- 社会科学(27496)
- 基金项目(23885)
- 划(23383)
- 教育(22572)
- 自然(22245)
- 自然科(21714)
- 自然科学(21706)
- 自然科学基金(21297)
- 编号(19597)
- 资助(18015)
- 重点(15667)
- 成果(15496)
- 发(15208)
- 课题(14862)
- 创(14850)
- 部(14167)
- 创新(14015)
- 计划(13261)
- 科技(12462)
- 科研(12453)
共检索到1474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罗先武 叶维祥 宋雪漪 耿晨
流体机械是量大面广的设备,每年作为发电设备为我国生产的绿色洁净能源超过社会用电总量的16%,同时作为动力设备消耗近三成社会用电总量,因而需要发展先进、高效的流体机械技术,通过增强水电与抽水蓄能机组的宽域稳定运行能力来促进风电、光伏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快速增长,通过设计优化与智能调控来提升流体机械系统的节能水平,有效支撑我国顺利实现“双碳”目标。该文针对我国社会发展中与流体机械相关的重大需求,从生态友好的高效水力发电技术,安全与稳定的抽水蓄能技术,绿色环保的泵、风机与风力机技术,以及流体机械设计优化与智慧化运行技术等方面论述了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的技术发展方向及面临的挑战,总结了流体机械目前的热点研究及其进展,为未来流体机械关键技术研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流体机械 设计优化 稳定运行 智能调控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罗先武 叶维祥 宋雪漪 耿晨
流体机械是量大面广的设备,每年作为发电设备为我国生产的绿色洁净能源超过社会用电总量的16%,同时作为动力设备消耗近三成社会用电总量,因而需要发展先进、高效的流体机械技术,通过增强水电与抽水蓄能机组的宽域稳定运行能力来促进风电、光伏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快速增长,通过设计优化与智能调控来提升流体机械系统的节能水平,有效支撑我国顺利实现“双碳”目标。该文针对我国社会发展中与流体机械相关的重大需求,从生态友好的高效水力发电技术,安全与稳定的抽水蓄能技术,绿色环保的泵、风机与风力机技术,以及流体机械设计优化与智慧化运行技术等方面论述了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的技术发展方向及面临的挑战,总结了流体机械目前的热点研究及其进展,为未来流体机械关键技术研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流体机械 设计优化 稳定运行 智能调控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凯 王冠
碳监测评估信息化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性工程,其涉及基础数据的采集、处理、计算和分析,以及碳排放和碳汇的智能监测和数字化管理。从政策导向来看,碳监测评估信息化建设重在整合基础数据源、打通数据入口、建立数据处理标准与核算技术体系,推动建立碳排放智能监测平台,同时打造各领域交互贯通的智能监测网络。目前,我国碳监测评估信息化发展面临着标准不明确、计量不准确、技术不成熟、协同效率低等问题。需要构建全流程的碳监测评估信息化体系框架,在此基础上进行功能开发和应用。与此同时,还应加快建立碳核算体系与技术标准体系、加大核心算法与模型研究、促进关键监测技术突破与创新,同时推动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与主体协同。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碳核算 碳监测 信息化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王增丽 申迎峰 王宗明 王振波
基于LabVIEW软件技术及NI-DAQmx数据采集模块,构建了流体机械工作性能测试及模拟系统。该系统主要实现了流体机械性能参数的数据采集、处理、显示及存储功能,并能够模拟流体机械的串并联工作特性。整个系统操作方便、界面直观,有助于学生自主设计实验,为丰富流体机械的测控系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切实可行的方案,具有较高的教学实用性。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成都)
[作者]
许蓬子 邹青 呼咏 周晓勤 刘强 李迎春
文章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特点和主要目标,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进行了探讨。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的开展、多种新的实践教学内容的增加、更加注重实践能力考察的考核方式的调整等措施,使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更透彻、对知识的掌握更扎实,同时,使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增强,所有这些为培养卓越工程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卓越计划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教学改革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王志刚 居来提·买提肉孜 艾则孜·艾合买提尼亚孜
热沙浴所用沙是一种非牛顿流体,高表观黏度使其传热特性较低,对其均匀加热带来不便。该文使用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了不同转速下三根螺旋搅拌轴对沙体产生的流动特征,研究了搅拌轴转速、离底高度、轴间距等结构参数对搅拌过程中速度场、温度场、有效搅拌体积分数、加热时间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沙体有效搅拌体积分数随转速的增大而增大;未搅拌时沙体受热后的最大温差为10℃,而当有效搅拌体积分数最高时沙体受热最大温差为3℃;螺旋搅拌轴在初始安装位置转速为40r/min时,将Z=23cm平面加热到42~45℃所需时间为10 h,与静态加热相比,加热速率提高了120%,调整安装位置后加热时间缩短至8 h,加热速率提高了175%,缩短了加热时间,消除了热量分布不均问题。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翌秋 徐丽 曹蕾
采用2004-2020年我国30个省的省际面板数据和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实证分析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从技术和能源消耗类型两个角度探究农业绿色发展的提升路径。研究表明:多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传统的农业机械化增长方式并未促进农业绿色技术进步,且因燃油消耗造成温室气体排放等加剧环境污染,最终无助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应对农业机械进行绿色转型升级,通过农业绿色机械化技术及绿色农机的使用提高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机科技创新,促进绿色清洁农机研发和量化生产;优化农机购置补贴、作业补贴等扶持政策,向绿色农机倾斜,促进机械化秸秆还田、节水灌溉、深施化肥等绿色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翌秋 徐丽 曹蕾
采用2004-2020年我国30个省的省际面板数据和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实证分析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从技术和能源消耗类型两个角度探究农业绿色发展的提升路径。研究表明:多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传统的农业机械化增长方式并未促进农业绿色技术进步,且因燃油消耗造成温室气体排放等加剧环境污染,最终无助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应对农业机械进行绿色转型升级,通过农业绿色机械化技术及绿色农机的使用提高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机科技创新,促进绿色清洁农机研发和量化生产;优化农机购置补贴、作业补贴等扶持政策,向绿色农机倾斜,促进机械化秸秆还田、节水灌溉、深施化肥等绿色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田云 蔡艳蓉
减少农业碳排放,提高农业碳汇能力,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潜力所在,故厘清农业碳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其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为助力我国“双碳”目标早日实现,本文基于农业碳排放、农业碳汇以及农业低碳发展驱动因素3个维度对已有相关研究进行全面梳理:首先,明确了农业碳排放的基本概念并介绍了常见的测算方法,同时基于时序演变、空间分布、效率特征、减排路径等视角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其次,界定农业碳汇的基本概念,进而引申出森林碳汇、土壤碳汇和海洋碳汇并介绍各自的测算方法,而后则围绕农业净碳汇与碳汇市场化展开重点阐述;最后,从宏观和微观2个层面探讨影响农业低碳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前者着眼于政策、经济、社会等方面,而后者则侧重于户主的内在因素和农户面临的外部环境。针对未来农业碳问题的研究方向,本文认为可重点围绕以下4个方面,即农业碳达峰的科学预测与差异化减排路径设计、农业减碳固碳潜力的科学评估与实现路径探讨、农业碳市场的构建与碳汇价值变现的思路探索以及农户低碳生产技术供需匹配探究与其制度优化。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友国 白羽洁
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各区域的积极努力。不过,与国际社会不同国别或地区碳达峰所呈现的差异性类似,中国各省份碳排放态势的显著差异性也已经显现,并将在长期内持续。因此,各区域必须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本地的"双碳"目标实现路径,从而以较低代价实现国家"双碳"目标。为此,各地区应根据自身所处碳排放阶段明确碳减排目标和步骤,根据碳排放驱动因素特征及变化趋势制定低碳发展水平提升策略,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谋求产业低碳转型,并将自身"双碳"目标实现路径深度融入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中。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区域差异化 低碳发展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闫浩 张晋晋
作为能源大省,山西实现“双碳”目标任务艰巨。立足山西现状,通过完善政策保障,建立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完善地方法规和标准体系,大力建设绿色财政金融体系;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积极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实施重点行业和领域减污降碳;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和碳达峰碳中和应用技术的基础研究运用;进一步夯实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加强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积极参与碳排放权市场交易,扩大市场覆盖范围,健全碳排放权市场监管体系,加强信息披露和公众参与,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山西 “双碳”目标 策略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张语洋
按“贴标”与“非贴标”、“五年规划”与“30·60”纵横两个维度,文章将中国境内绿色债券发展历程划分为非贴标绿债服务绿色发展、贴标绿债起步并快速发展、“双碳”目标下绿色债券新发展三个阶段。当今中国绿色债券存量规模已居世界第二,已成为服务国民经济低碳转型发展的中坚力量。可以预期,在包括绿色债券在内的绿色金融体系的强有力支持下,中国“30·60”“双碳”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廖茂林 王国峰 胡濒尹
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是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出的目标,也是中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与应有之义。本文从分析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潜在成本及其参与主体分担机制出发,指出中国存在压期成本与压峰成本,需要多方共同分担成本。通过对欧盟和美国减排成本分担机制研究,认为欧盟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分担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成本,即征收碳税,提高企业成本,推动消费者转向低碳绿色产品购买,提升企业研发积极性,促使企业向区域外转移,产生“污染避难所”效应。美国主要通过政策与市场双重作用分担成本,在发展初期采用政策约束的方式促进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中后期则依托市场来进行分担。借鉴欧美成本分担机制,本文提出中国需要依托政府、居民和企业来分担潜在成本,且不同时间段发挥作用的主体亦有所差异,在市场机制下建立政府、企业和居民潜在成本分担机制,可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政策支撑。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志朋
【目的/意义】实现“双碳”目标是中国作出的庄严承诺,阐释其法理基础和相关法律制度的建构及完善具有重要意义。【设计/方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保障人权理念是“双碳”目标的法理基础。“双碳”目标面临国内法与国际法效力衔接、法律体系不完善以及实践效果欠佳等现实挑战。【结论/发现】需秉持教义学姿态,基于当前法律规范体系,综合采用多种法律方法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初步规范空间和法治路径。未来需要从法律治理机制转变、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完善以及司法参与治理等方面进行制度塑造,最终如期实现“双碳”目标。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捷 苏雷 张立俊
“双碳”目标的确立为我国经济绿色转型指明了新的方向,是我国在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做出的重要决策。农业农村作为“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领域,其贡献力量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思考。农村实现“双碳”的实质就是坚持农业生态文明之路、推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现阶段农业农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是固碳减排,减少生产生活中的碳排放,全面发挥“双碳”目标导向作用和农业绿色发展支撑作用。针对当前农村碳排放交易机制优化、强化农村绿色生活理念、夯实创新型低碳技术服务、调整农村能源消费结构等方面协同发力,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