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781)
2023(3716)
2022(3113)
2021(2899)
2020(2404)
2019(5293)
2018(5431)
2017(9791)
2016(5494)
2015(6149)
2014(6415)
2013(5986)
2012(5471)
2011(4996)
2010(4976)
2009(4540)
2008(4295)
2007(4010)
2006(3470)
2005(3112)
作者
(16372)
(13958)
(13548)
(12938)
(8542)
(6469)
(6134)
(5400)
(5337)
(4840)
(4636)
(4614)
(4487)
(4377)
(4251)
(4124)
(4005)
(3997)
(3906)
(3824)
(3512)
(3415)
(3386)
(3328)
(3089)
(3068)
(2999)
(2957)
(2835)
(2826)
学科
(17368)
经济(17338)
管理(14549)
(14040)
(9626)
企业(9626)
(9433)
农业(6440)
(6265)
中国(6050)
(5633)
方法(5355)
(5324)
(4899)
银行(4886)
业经(4782)
(4768)
(4756)
(4717)
金融(4710)
理论(4614)
地方(4422)
数学(4221)
数学方法(4163)
教育(3430)
体制(3123)
(3069)
制度(3067)
技术(3006)
(2817)
机构
学院(74858)
大学(74327)
管理(28767)
(27913)
研究(27653)
经济(27190)
理学(24596)
理学院(24333)
管理学(23854)
管理学院(23718)
中国(21870)
(19190)
科学(17384)
(16303)
农业(14983)
业大(14321)
(14203)
中心(13533)
(13341)
研究所(12985)
(12607)
(10367)
师范(10190)
财经(9990)
(9944)
北京(9909)
农业大学(9895)
技术(9789)
(9541)
(9257)
基金
项目(52014)
科学(40828)
研究(38752)
基金(37059)
(33342)
国家(33038)
科学基金(27745)
社会(23608)
社会科(22149)
社会科学(22146)
(21004)
基金项目(19546)
自然(17891)
教育(17585)
(17583)
自然科(17473)
自然科学(17467)
编号(17215)
自然科学基金(17149)
成果(14548)
资助(14368)
重点(11626)
课题(11573)
(11200)
(11177)
(11033)
(10886)
(10384)
创新(10123)
项目编号(9980)
期刊
(32400)
经济(32400)
研究(21108)
中国(19727)
(17851)
学报(14990)
科学(12688)
农业(11579)
教育(11345)
大学(11207)
学学(10572)
(10299)
管理(9467)
(8567)
金融(8567)
技术(6882)
业经(6310)
(5654)
(4924)
图书(4861)
经济研究(4792)
财经(4773)
业大(4704)
农业大学(4130)
(4106)
问题(4041)
职业(3831)
科技(3746)
农村(3653)
(3653)
共检索到1174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安璐  张思宇  
探究社交媒体用户观点形成机理,揭示影响网民观点形成的重要因素,以深入理解网络用户的行为模式,洞察网络舆论本质。文章以“双减”话题微博数据为数据源,基于主题模型和机器学习的情感分析方法挖掘用户观点。从意见氛围、社交关系、前期行为特征和用户属性等维度构造特征变量,基于LightGBM建立不同主题下的情感预测模型,采用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SHAP)对特征重要性进行排序,发现影响网民观点形成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前期行为特征对用户观点形成的影响最大,意见氛围次之,社交关系即好友关系对用户观点形成影响较弱;个体在情感倾向上更易跟随规模较大的传播主体,而不是崇拜权威。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谭春辉   邹雅婷   王仪雯   王学东  
文章先结合个人信息管理(PIM)的三个环节“保存-管理-利用”,从“过度保存-无序管理-无效利用”三个负面效应推出“过度获取、整理困难、删除困难、再现困难”四个用户的UGC数字囤积行为表现;再通过半结构化访谈收集21份样本数据,运用扎根理论进行编码分析,综合逻辑推理与一手数据的编码,提炼构建社交媒体用户UGC数字囤积行为的形成机理模型。研究发现:用户的UGC数字囤积有平台囤积、本地囤积、第三方囤积等三种行为方式;影响因素来自UGC信息、UGC平台、UGC平台用户、社会情境等四个方面;有形成期、成熟期和改良期等三个发展阶段;潜在后果除会让用户产生多维、复杂、矛盾的情绪外,还会引发用户对平台的消极使用甚至使用中辍行为,而在积极情绪作用下,用户也会自发地进行“反数字囤积行为”。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李文文  陈康  
文章聚焦危机传播情境下社交媒体用户的涉疫信息转发行为,以期为平台信息推荐机制优化、网络舆情引导与治理提供理论参考。遵循扎根理论研究范式,深度访谈22名研究对象,提炼出“转发动机、转发对象、转发内容、转发形式、转发渠道、转发障碍、转发行为生命周期”7个主范畴及核心范畴“社交媒体用户涉疫信息转发行为”,进而揭示了危机传播情境下涉疫信息转发行为的形成机理。危机传播情境下社交媒体用户在利益相关、情感交流等动机驱动下,将筛选后的涉疫信息以特定的形式,通过特定社交媒体转发给选定对象,在此过程中存在信息与平台两个层面的障碍。研究发现,随着疫情的发展,社交媒体用户的涉疫信息转发行为呈现生命周期性特征。对危机传播情境下社交媒体用户涉疫信息转发行为形成机理的研究,有助于深度了解与预测用户行为,可以为政府相关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社交媒体精准信息推送等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会平  杨京典  汤志伟  
[目的/意义]层出不穷的社交媒体隐私事件及其造成的严重负面影响,正在不断加剧用户对个人隐私的顾虑,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方法/过程]文章运用隐私计算、隐私倾向、信息边界等理论,从个人和平台两个层面建立了社交媒体用户信息隐私关注形成机制的概念模型,并选择微信平台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结论]研究发现,隐私倾向、感知隐私风险正向影响信息隐私关注,感知隐私控制负向影响信息隐私关注;隐私倾向、过往隐私事件正向影响感知隐私风险;隐私倾向、过往隐私事件负向影响感知隐私控制。
[期刊] 情报科学  [作者] 廖俊峰  陈天歌  陈旭  
【目的/意义】旨在对社交媒体用户流动原因进行分析,为企业进行社交媒体探索提供更充分的理论依据,为用户带来更多生活便利和使用体验的改善。【方法/过程】以技术接受模型、使用与满足理论、媒介依赖与媒介需求理论、六度分隔理论与150法则为基础,构建社交媒体用户流失模型,并通过对70名用户的深度访谈和300份问卷加以验证。【结果/结论】研究表明各社交媒体间的特征差异是造成用户流动的核心因素,同时以探索性研究思路预测了中国社交媒体发展趋势。
[期刊] 现代情报  [作者] 孟猛  朱庆华  
[目的/意义]文章旨在探究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为移动社交媒体运营商提高用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增强用户黏性,洞察用户真正兴趣和心理需求,培养用户习惯等提供决策参考。[方法/过程]本文整合扩展的ECM-ISC模型、自我决定理论及习惯,构建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概念模型,提出研究假设并设计调查问卷;针对微信用户进行纸质问卷调查,共回收234份有效问卷,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分析数据,在排除共同方法变异的影响下,对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进行评估,并对研究假设和调节效应进行验证。[结果/结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朱侯  
本文主要以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的论文为研究对象,对用户的隐私心理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建立了隐私关注的集成模型。研究表明:在线用户隐私心理中,隐私关注是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根据已验证的隐私心理相关构念与隐私关注的关系,这些构念可以分为前因变量(隐私经历、隐私意识、个性差异、人口统计学特征、文化)、结果变量(规章、行为反应)和调节变量(隐私计算、信任)三类;已有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也相应的分成前因变量研究、结果变量研究和调节变量研究三个类别。已有的研究在验证各隐私心理构念与隐私关注之间的关系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用户隐私关注的动态变化机理、群体隐私关注等方面的研究。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敏  孟蝶  张艳  
[目的/意义]探究强关系社交媒体用户中辍行为的形成机理及各变量的交互作用模式,为社交媒体开发商及运营商在改进服务品质、优化使用体验和提高用户黏性等方面的管理实践提供具有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方法/过程]以强关系社交网络的典型应用微信朋友圈为实证研究对象,选取经验用户为研究样本并通过深度访谈获取文本数据,再采用扎根理论的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提取概念和范畴,并在S-O-R理论的研究框架下构建概念模型。[结果/结论]情境因素(平台内部因素)和环境因素(平台外部因素)作用刺激用户产生负面的情感认知,进而导致用户产生不同程度的中辍行为,而由人口统计学因素、人格特征、使用特征和关系特征构成的个人因素对强关系社交媒体用户中辍行为起调节作用。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季忠洋  李北伟  朱婧祎  陈为东  
[目的/意义]倦怠属于用户主观心理感受,从用户对社交媒体使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PAD三位情感模型、情感化设计)和感知控制视角解读用户负面情绪和倦怠心理的演变。[方法/过程]梳理社交媒体用户倦怠内涵及相关研究,为了统筹人类情感和认知,在分析社交媒体用户倦怠行为的特征和要素的基础上,分别从情感体验和感知控制视角提出社交媒体用户倦怠行为的两个机理及彼此关系。[结果/结论]从心理学角度剖析了社交媒体用户倦怠行为的心理感知演变,为社交媒体服务主体提高用户黏性给予心理层面的考量,同时丰富了用户信息行为研究。[局限]基于情感体验和感知控制理论分析得出的机理缺少实证检验,后续将借助实证方法验证机理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段秋婷  张大伟  陈彦馨  
尽管数字时代用户的隐私风险与日俱增,但高昂的保护成本和诱人的让渡收益引发了用户隐私倦怠,进而导致隐私保护脱离。本研究基于多维发展理论,从信息管理维度和交互管理维度出发,构建社交媒体用户隐私保护脱离研究模型,通过线上问卷收集579个有效样本,运用SEM和fsQCA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发现,隐私倦怠是隐私保护脱离的正向影响因素,而隐私侵犯经历和隐私保护成本是引发隐私倦怠的正向前因变量,隐私设置可供性和隐私政策有效性对于隐私倦怠具有负向影响。隐私让渡收益则正向调节了隐私倦怠对隐私保护脱离的作用效果。与此同时,隐私保护脱离的前因构型共有5种,可划分为注重收益型和成本规避型2种模式,充分揭示了用户在隐私保护过程中“精于算计”的特征。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刘晓晴   邓春林  
[目的/意义]剖析舆情卷入风险感知下社交媒体用户非理性行为的生成要素,阐释用户认知—动机—行为之间的关系,为舆情风险治理和用户行为管控提供科学参考。[方法/过程]基于问题解决情境理论,整合风险信息搜寻与加工模型(RISP)和扩展平行过程模型(EPPM),厘清舆情卷入风险感知下社交媒体用户非理性行为影响要素联动关系和驱动路径,从需求触发、认知控制、情绪发酵、行为反馈4个阶段构建舆情卷入风险感知下社交媒体用户非理性行为的生成机理模型。[结果/结论]针对舆情卷入风险感知下社交媒体用户的非理性行为,应从需求引导、信息监管、情感重塑、技术赋能4个方面进行规制,引导用户理性辨识舆情风险并做出科学决策。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梅潇  查先进  严亚兰  
[目的/意义]文章探究智能推荐环境下移动社交媒体用户隐私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旨在推动移动社交媒体的健康发展,规范智能推荐服务的管理和用户隐私保护。[方法/过程]通过知乎问答平台搜集数据,利用扎根理论方法进行三级编码,构建了智能推荐环境下移动社交媒体用户隐私风险感知影响机理的理论模型。[结果/结论]隐私保护环境、智能推荐特征、用户特征对隐私风险感知有直接影响,智能推荐特征对隐私担心和感知精准度产生影响并进而影响隐私风险感知。研究结果可为政府、移动社交媒体平台、用户提供参考,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王建亚  张欢  张坤  
社交媒体的广泛运用对用户的隐私素养水平提出了新挑战,为科学测量用户隐私素养,发现用户隐私素养存在的问题,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隐私素养教育,亟需构建一套系统的、可量化和操作性较强的隐私素养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三级编码方法从国内外已有研究中提取社交媒体用户隐私素养初始评价指标,借助德尔菲法进行指标修正,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了由隐私意识、隐私知识、隐私边界管理能力、隐私风险管理能力、隐私道德与法律5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隐私素养评价指标的权重分析结果,提出隐私素养提升的针对性策略。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亚丽  范逢春  
[目的/意义] 分析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行为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与层级结构,为国内外学者进一步探究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行为问题提供价值参考,为社交媒体运营商减少用户数字囤积行为提供干预策略。[方法/过程] 基于MOA理论,从动机、机会和能力3个维度提取要素,结合改进的DEMATEL-ISM-MICMAC对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影响程度打分,确定关联路径,划分层级模型,并建立“驱动力—依赖性”结果分析图。[结果/结论]在DEMATEL的计算结果中,其中心度较高和影响度较高的因素与ISM中的根源层因素以及MICMAC中所得出的独立群因素在影响性质上具有一致性,且进一步发现改进的DEMATEL-ISM-MICMAC对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行为影响因素之间的识别和内部关联存在交互关系。
[期刊] 情报杂志  [作者] 刘鲁川  李旭  张冰倩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用户已逐渐由主动、积极地使用转向被动、消极地使用,传统的信息系统持续使用理论已不足以准确地刻画社交媒体等一类享乐型信息系统用户的负面情绪与消极使用行为,通过对相关文献综述,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借鉴。[方法/过程]从Elsevier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选出相关的英文研究文献69篇;从CNKI数据库检索出45篇中文文献。对社交媒体负面情绪与消极行为进行细分,由此梳理社交媒体用户的倦怠、焦虑等负面情绪和隐藏、回避、忽略、退出等细分的消极行为的研究脉络,借鉴组织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