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088)
2023(19994)
2022(16523)
2021(15344)
2020(12800)
2019(28953)
2018(28887)
2017(54843)
2016(29951)
2015(33538)
2014(33677)
2013(33093)
2012(30279)
2011(27135)
2010(27417)
2009(25407)
2008(25116)
2007(22857)
2006(20411)
2005(18234)
作者
(86508)
(72486)
(71783)
(68142)
(45636)
(34532)
(32567)
(28291)
(27412)
(25898)
(24489)
(24458)
(23117)
(23002)
(22276)
(22066)
(21439)
(21259)
(20803)
(20702)
(18023)
(18023)
(17576)
(16620)
(16291)
(16206)
(16160)
(15903)
(14552)
(14525)
学科
(121772)
经济(121619)
(105779)
管理(95332)
(87045)
企业(87045)
(50013)
方法(48406)
数学(38236)
数学方法(37836)
业经(36816)
中国(35226)
(33609)
农业(33392)
地方(27983)
(25633)
(25312)
技术(24143)
理论(23020)
(22570)
财务(22486)
财务管理(22454)
(22024)
企业财务(21241)
环境(20066)
(19913)
(19702)
贸易(19687)
(19685)
(19285)
机构
学院(424197)
大学(418493)
管理(168063)
(167499)
经济(163770)
理学(143979)
理学院(142410)
研究(141893)
管理学(140095)
管理学院(139322)
中国(109615)
(90234)
科学(88566)
(81353)
(76751)
(71408)
业大(66692)
(66542)
中心(65346)
研究所(64742)
农业(62534)
财经(60142)
北京(56501)
(56256)
师范(55711)
(54545)
(53221)
(51905)
经济学(48274)
技术(46551)
基金
项目(285305)
科学(224885)
研究(212806)
基金(204204)
(177768)
国家(176121)
科学基金(151618)
社会(133664)
社会科(126181)
社会科学(126149)
(114669)
基金项目(108628)
自然(97006)
教育(96720)
(94771)
自然科(94695)
自然科学(94671)
自然科学基金(92982)
编号(88839)
资助(81608)
成果(71773)
重点(63829)
(62566)
(62065)
(61831)
课题(61184)
创新(57357)
国家社会(54375)
科研(53499)
项目编号(53073)
期刊
(196857)
经济(196857)
研究(123082)
中国(91453)
(79163)
学报(67095)
管理(64534)
科学(62366)
(60012)
农业(53283)
教育(52449)
大学(51196)
学学(48033)
(40056)
金融(40056)
技术(39504)
业经(37439)
财经(29004)
(28324)
经济研究(28271)
问题(26043)
(24914)
图书(22520)
科技(21879)
技术经济(21728)
(21392)
现代(19943)
资源(19224)
商业(19071)
理论(18971)
共检索到6430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胡平波  
合作社生态化建设有利于农村环保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区域生态农业创新体系构建,可以促使农民树立生态观念,推动生态农产品开发与组织生态文化建设,从而支持合作社生态化建设。政府主导是推动区域生态农业创新体系构建的关键,科研院所与服务机构是促使生态技术创新与扩散的基础,企业与农村精英创新是支持合作社生态化建设的关键。有效的区域生态农业创新体系需要实现观念、技术与制度的协同创新,需要推动生态创新单元有效运行、创新成果实现与推广。以江西省芦溪县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分析为例发现,芦溪县域生态农业创新体系能够有效支持本地的生态农业创新活动,不断推动合作社生态化建设,实现芦溪县生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月然  
在影响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众多因素中,资金支持尤为重要,其公共性与盈利性的矛盾、风险性与安全性的矛盾、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是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三大矛盾,因此,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来建立金融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体系是不可行的,这就需要寻求更加合理的模式和途径,通过调查,并在深入剖析农业创新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从金融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所发挥的重要性的角度出发,对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金融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探究。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骆世明  
构建操作性强的生态农业确认体系是推动生态农业被广泛认可和广泛推广的重要一步,是政府制定支撑政策和建立生态农产品市场的重要前提。结合国内外的一些经验,文章提出了我国确认生态农业需要遵循资源匹配、生态保育、环境友好、食品安全的底线原则。实现生态农业的方法应当有广泛的包容性,可以从传统农业、民间实践、科研成果、高新技术中筛选吸纳、组装配套。在制定生态农业可操作性指标体系时,一方面需要全国统一的生态农业确认原则,另一方面操作性强的生态农业指标体系需要结合各个地方的特点有针对性选定。在具体指标确定方面,应当注意到不同自然与社会背景下,在理解生态农业的经营规模、经营主体、采用方法、产生效益、社会改革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根据区域的关键瓶颈问题,解决这些瓶颈问题的关键措施,以及解决了瓶颈问题以后所表现的关键状态,酌情制定。在生态农业的确认手续上,应当充分利用诚信体系和信息技术,充分理解第三方认证和参与式保障体系的优点和缺点,取长补短,综合运用,有利于简化手续,加强可操作性,以便加速生态农业的确认,加快生态农产品市场的发育与政府支撑政策的完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恩  孙为平  
生态农业注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是生态化的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分散化、原子化的农户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劣势地位,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有着迫切的需求。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加快生态技术的全面推广以及推进生态农业的全面发展。本文结合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生态农业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建设有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几点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燕  
生态农业是一种新型可持续的现代农业模式,其特点决定了我国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适用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因此,本文在我国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生态农业的技术推广体系,并建立了保证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运作机制。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梅  易法海  刘明培  
生态农业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发展生态农业必须从我国农业的实际出发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技术支撑体系。本文提出了构建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支撑体系的原则、内容及措施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莫凡  黄建华  
借助演化博弈理论工具,将公司、合作社及农户同时纳入研究框架,构建政府补贴环境下生态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博弈模型,并对均衡点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运用数值仿真的方法分析参数变动和不同初始条件对演化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博弈主体选择积极生态策略时的收益增量与成本投入关系对系统演化轨迹将产生重大影响;政府补贴可有效降低生态农业技术实现创新扩散的条件,但一定情况下补贴作用将失灵;农户的风险规避特征及消费者对生态农产品的偏好均会对系统演化的结果产生影响,农户较高的风险规避度和消费者较低的偏好水平都将导致生态农业技术创新扩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魏艳  李郑民  杨迅周  刘夏茹  杨文新  
文章论述了产学研合作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及其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认为产学研合作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在分析产学研合作现状的基础上,指出目前产学研合作在主体、利益分配、风险、沟通和外部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解决好利益分配、降低风险、加强产学研各方交流、促进成果转化、改善外部环境等具体对策。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曹邦英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地方根植性网络组织,是区域创新体系的子网络,它能通过各行为主体间的互动,使区域内部形成高效率的协同效应,推动区域系统向高效率的创新网络演进,从而吸引区域外的经济资源在本区域内聚集、发展,形成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的全面发展。作者认为,通过推进产业集群来构建西部区域创新体系,是促进西部区域竞争力的有效战略选择,并对此提出相关建议:(1)加强产业集群主体建设,借助产业网络和社会网络或者遵循共同的技术模范来形成区域创新网络;(2)完善产业集群内部的联系与运行机制,促进主体内部、主体之间以及中介机构之间信息高效流动,合理配置资源;(3)加强集群软硬环境建设。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孔凡萍  贾永飞  
本文从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内涵入手,从实现创新转型的重大战略、产业转型升级两方面分析了山东省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需求,研究了区域产业技术创新的自主创新、引进创新及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协同创新等四种创新模式,从核心主体、支撑体系、关键保障体系、配套服务体系等四个层面构建支撑全产业链的山东省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并提出了关于加快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省贵  顾新  
我国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战略重点研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重要转型期的需要;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构建有中国特色区域创新体系的需要。我国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战略重点包括了区域创新体系创新主体建设、要素流转建设和区域创新环境建设三个方面。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阎官法  魏艳  陈一静  
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体制改革目标和科技政策的基本导向,建立符合本地区价值观念、制度框架、地域文化、产业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可有力地推动新技术的产生和利用。文章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科技体制改革、区域竞争力提升等方面论述了河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又从组织结构、功能结构、技术结构、地域结构等方面提出了构建全省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及对策措施。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林生  
产业集群是近年来特别受到关注的经济现象,产业集群为区域创新体系提供了创新网络,产业集群有利于知识扩散、企业合作、创新人才的聚集及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等;我国目前许多区域形成了一定数量的产业集群,但存在集群以中小型的非公有企业为主,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强,产业聚集基地的创新体系不健全,各地创新能力不平衡等问题;文章的最后提出了以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些政策措施。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颖  刘志国  唐启群  
隐性知识共享可以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区域应该根据隐性知识的特点,通过普及隐性知识的理念和知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倡导建立知识联盟、建立完善的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内的隐性知识共享。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许玉明  
在确认培育区域创新能力的积极意义的条件下,首先需要改变目前普遍认同的狭义的科技创新体系意识,将产业创新体系和产业聚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内容纳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总体框架中,然后理清科技创新体系、特色产业创新体系和重点产业园区创新体系的建设重点,最终落实到以科技创新成果为基础,以产业基地为载体,以创新体系建设为保障,实现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最终目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