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43)
- 2023(11481)
- 2022(9834)
- 2021(9517)
- 2020(8327)
- 2019(19892)
- 2018(19487)
- 2017(37216)
- 2016(20263)
- 2015(23458)
- 2014(23356)
- 2013(23536)
- 2012(21840)
- 2011(19598)
- 2010(20104)
- 2009(18772)
- 2008(18995)
- 2007(16711)
- 2006(14462)
- 2005(12979)
- 学科
- 济(88908)
- 经济(88828)
- 管理(56835)
- 业(53419)
- 方法(43504)
- 企(43264)
- 企业(43264)
- 数学(39360)
- 数学方法(38733)
- 财(31358)
- 中国(26661)
- 农(23165)
- 贸(18193)
- 贸易(18179)
- 易(17747)
- 制(17667)
- 学(16976)
- 地方(16661)
- 业经(16024)
- 务(15448)
- 财务(15398)
- 财务管理(15344)
- 农业(14594)
- 企业财务(14511)
- 银(14061)
- 银行(14034)
- 财政(13743)
- 理论(13568)
- 行(13348)
- 融(13247)
- 机构
- 大学(290731)
- 学院(288071)
- 济(125766)
- 经济(123408)
- 管理(108710)
- 研究(101790)
- 理学(93344)
- 理学院(92300)
- 管理学(90397)
- 管理学院(89864)
- 中国(79677)
- 财(63518)
- 京(62545)
- 科学(60802)
- 所(52492)
- 农(48158)
- 研究所(47329)
- 财经(47048)
- 中心(46299)
- 江(42917)
- 经(42715)
- 业大(41323)
- 北京(40415)
- 经济学(40072)
- 农业(37825)
- 范(36848)
- 师范(36516)
- 经济学院(36161)
- 院(35893)
- 财经大学(34565)
- 基金
- 项目(186701)
- 科学(146393)
- 基金(136474)
- 研究(135771)
- 家(119227)
- 国家(118322)
- 科学基金(100486)
- 社会(86018)
- 社会科(81615)
- 社会科学(81590)
- 省(70990)
- 基金项目(70791)
- 自然(64391)
- 教育(63914)
- 自然科(62993)
- 自然科学(62976)
- 自然科学基金(61842)
- 划(60601)
- 资助(58582)
- 编号(54425)
- 成果(45467)
- 部(42857)
- 重点(42645)
- 发(39890)
- 创(38523)
- 课题(38311)
- 教育部(36859)
- 国家社会(36327)
- 科研(36324)
- 创新(36084)
共检索到4407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王秋石 张敬来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马万里
中国式财政分权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与国家长治久安的体制保障。中国式财政分权属于"行政性一致同意"型分权模式,是中央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因此,来自顶层的政治与财政激励以及官员自身的私人激励使地方政府具有发展经济的强劲动力,而"用手投票"与"用脚投票"缺失、法治基础薄弱、标尺竞争压力导致地方政府行为变异,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未来的改革应从官员治理、制度设计、人民主权和监督机制四个方面着手,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与国家长治久安保驾护航。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谢升峰
测算表明,我国财政投资供给的绝对效应值是较大的,实证了我国财政投资供给效应的存在性;以经过扩展了的多马模型对我国财政投资供给效应增长的相对值的衡量结果则表明,我国政府资本产出效率的下降、供给总量因素中税收的过快上升、国债直接投资效益的下降以及供给结构的欠合理性是造成近年来我国财政投资供给效应相对增长率下降的重要制约因素。为了提高我国财政投资的供给效应,必须在总量管理、效率提高及结构优化上下功夫,即在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财政投融资机制基础上调节供给总量,同时明晰政府投资范围,完善财政投资过程中的管理以提高效率,优化财政投资供给结构。
关键词:
财政投资 供给效应 供给效应相对增长率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余靖雯 郑少武
本文对财政分权与民间投资的关系做了经验分析,发现虽然财政分权总体程度与民间投资正相关、统计上不显著,但提高基本建设支出的分权程度,却能促进民间投资。基本建设分权有利于地方政府把信息优势转化为效率优势。对财政分权的计量分析还发现,"小中央政府,大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能更好地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财政支出 财政分权 民间投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赖玥
文章在一个内生增长框架下,考察了双重委托-代理关系下政府部门间的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对内生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转型动态分析,揭示了多重均衡的存在,这与各国财政分权实证研究中所发现的不一致的事实互为应证。说明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应考虑不同层级政府支出对产出的贡献度来选择何时的财政分权度。同时为发展中国家(低产出国家)既存在高分权也存在高集权的现象提供了一种较为合理的解释。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汤玉刚 范方志
在借鉴国外财政规模实证分析建模方法的基础上,我们重新澄清了研究中国财政规模决定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建模方向。文章认为,工业化、城市化、人口结构等市场内生变量不能较好地解释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财政规模的演变;相反,揭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外生制度变量———经济分权和财政分权,连同显示市场交易总规模的国民收入变量,能够较好地解释这种变化。在理论上,作者所构建的简单计量模型分离出了市场与政府之间的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前者反映了市场边界与政府边界的重新界定,后者反映了财政学中广为人知的“瓦格纳定律”。诚然,沿着这一基本思路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关键词:
财政规模 分权 瓦格纳定律 实证分析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汤玉刚 范方志
在借鉴国外财政规模实证分析建模方法的基础上,我们重新澄清了研究中国财政规模决定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建模方向。我们认为,工业化、城市化、人口结构等市场内生变量不能较好地解释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财政规模的演变,相反,揭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外生制度变量———经济分权和财政分权,连同显示市场交易总规模的国民收入变量,能够较好地解释这种变化。理论上,作者所构建的简单计量模型分离出了市场与政府之间的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前者反映了市场边界与政府边界的重新渐进界定,后者反映了财政学中广为人知的“瓦格纳定律”。诚然,沿着这一基本思路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关键词:
财政规模 分权 瓦格纳定律 实证分析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张启春
在我国自1986年以来,中央政府的财政扶贫方式也已构成我国政府平衡区域差距的一种主要形式。中央政府的投资,对欠发达地区来说,不仅存在经济学常说的乘数效应,而且还具有"汲水"功能。虽说一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马万里 李齐云 张晓雯
中国式财政分权是导致收入分配差距的体制根源。政治激励扭曲引致地方政府行为选择异化,使收入分配向企业和政府倾斜而劳动报酬下降;财政激励使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成为收入差距的强化机制;政治激励与财政激励的叠加,使中国收入差距处于循环累积状态,陷入不断僵化的失衡陷阱。因此,解决中国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必须矫正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同时,中央政府应该上划由现行地方政府承担的关系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实现事权"归位",以提高政府支出的公共性和公平性。
关键词:
收入分配 财政分权 政治激励 财政激励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马万里 李齐云
科学界定财政分权取决于横向(即政府、市场与非营利组织公共品供给职能分工)和纵向(即中央-地方关系架构下的责权配置)两个维度相关变量的交互影响。由于中国式财政分权导致政府供给公共品结构偏差,难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财政分权又是公共品有效供给的核心制度载体,优化财政分权可以增进社会福利水平,所以,财政分权改革意义重大。因此,应按照横向维度为先、纵向维度为次的财政分权逻辑思路,拓展和深化财政分权的外延与内涵,从而提出了中国式财政分权改革的总体构想与政策选择。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周敏
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土地财政"的"经营城市"模型。作为城市土地的实际所有者和垄断提供者,地方政府有能力也有激励通过经营城市来最大化其土地财政收入。给定土地总量,提高工业用地比例虽然不能直接增加财政收入,但却能通过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而提高住宅需求,同时也会因为减少住宅土地供给而减少住宅供给,进而最终会提高均衡房价和住宅用地的拍卖价格。地方政府要最大化以土地出让金为形式的土地财政收入,关键就在于选择合适的工业用地比例以在住宅用地的单价与面积之间实现最佳权衡。分析表明,这个最优工业用地比例主要依赖于企业的劳动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周敏
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土地财政"的"经营城市"模型。作为城市土地的实际所有者和垄断提供者,地方政府有能力也有激励通过经营城市来最大化其土地财政收入。给定土地总量,提高工业用地比例虽然不能直接增加财政收入,但却能通过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而提高住宅需求,同时也会因为减少住宅土地供给而减少住宅供给,进而最终会提高均衡房价和住宅用地的拍卖价格。地方政府要最大化以土地出让金为形式的土地财政收入,关键就在于选择合适的工业用地比例以在住宅用地的单价与面积之间实现最佳权衡。分析表明,这个最优工业用地比例主要依赖于企业的劳动产出弹性,并随之上升。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傅勇
地方政府行为的模式决定大国的分权绩效。本文在同一个框架下考察增长型地方政府的形成机制,并探讨了与此伴随的扭曲成本。本文发现,中央政府以政绩考核为核心的政治激励将地方政府的注意力集中到增长而不是租金上,有效的财政激励保证了地方政府能稳定地分享增长果实;同时,对外资的竞争使得地方政府不能囿于本地既得利益。本文证明了为增长而竞争是财政支出结构扭曲的激励来源:降低对基础设施的投入而增加对公共物品的投入将提升社会福利。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谢贞发 张玮
为了检验"中国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主要实证结果是否受到具体研究特征的影响,文章选取了现有主要实证文献进行荟萃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中国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不同实证结果受到不同研究特征的影响,尤其是"正向显著效应"的实证结果受到"区域、劳资增长率、其他改制、预算内资金"等研究特征的显著影响。通过漏斗不对称检验后发现,样本文献存在发表偏倚问题,且发表偏倚主要发生在支出分权上。
关键词:
财政分权 经济增长 荟萃分析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张波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围绕中国的财政分权问题展开研究。财政分权问题涉及到诸多因素,对其研究必须采用多层次的视角。既有的研究成果多囿于财政分权的某个局部层面,尚未见一个能够解释、分析中国财政分权问题的完整理论框架出现。
关键词:
财政分权 地方政府 市场化改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中国区域差距与政府财政平衡机制——一个包含两大支持工具的理论模型和数据模拟
中国经济周期特征与财政政策效应——一个基于三部门RBC模型的实证分析
政府关注视角下财政分权对社会参与研发积极度的影响——一个中介效应模型检验
财政分权、制度关联与区域投资格局分析——一个比较制度分析的框架
财政分权对环境污染的非线性效应研究——基于中国27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PSTR模型分析
财政激励与科研行为:一个微观动态模型
财政分权与基础教育供给关系研究——基于中国不同省份小学教育的面板模型分析
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中国经济转型:一个评述
金融市场、商品市场一体化与货币、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基于OR分析框架的一个模型与实证
对财政分权化管理改革的理性思考——基于对蒂博特模型的分析